怎样候脉+神脉+中华脉神许跃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526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候脉+神脉+中华脉神许跃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怎样候脉+神脉+中华脉神许跃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怎样候脉+神脉+中华脉神许跃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怎样候脉+神脉+中华脉神许跃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怎样候脉+神脉+中华脉神许跃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候脉+神脉+中华脉神许跃远.docx

《怎样候脉+神脉+中华脉神许跃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候脉+神脉+中华脉神许跃远.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候脉+神脉+中华脉神许跃远.docx

怎样候脉+神脉+中华脉神许跃远

怎样候脉+神脉+中华脉神---许跃远

怎样候脉许跃远

历代医学、脉学家对于怎样候脉多有不同见解,耳听记问之年常是聆听师长的教诲。

但通过长期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每人都会渐渐形成自己的候脉风格和方法。

不管何法,只要更适应正确候脉就是好的方法。

但掌握必要的规范和技巧还是需要的,一种好的风格可以增加候脉的敏感性,并有效的排除脉外干扰。

候脉并不是简单的把手指放在脉管上就可以把疾病感应出来,它需要医生经过艰苦的训练,反复的体会才能有所感知。

要做到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至少需要5年的潜心钻研。

著名医学家李东垣言:

“夫诊候之道,医者之难精也,若非灯下苦辛,勤于记诵,参师访友,昼夜不遑,造次巅沛,寤寐俯仰,存心于此,安能知神圣之妙哉”。

有些脉象,门诊一时难以见到,经常到病房去候一些危重病人的脉象,可迅速提高候脉技艺。

如果能经常与同仁们相互切磋、交流与学习、快速进步是必然的。

(一)排除脉外干扰

1、温度对脉的干扰

人生活在自然界,人的生命运动与自然环境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必定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因为人体总是不断的进行自身生理的调节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脉象自然受到影响。

低等动物及冷血生物在寒冷时需要蛰伏,借以应对寒冷的冬季。

人体可收缩毛孔、皮肤、汗腺、外加保暖衣服。

天热时人体皮肤腠理开放、出汗、心跳加快,借此来散热。

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因此脉象也会发生变化。

观察疾病必须排除这些干扰,才能真正内窥人体。

人与气候的关系主要是温度的因素,外界温度高,人体体温在失调的情况下也高,外界温度低,人体体温也相对降低。

一般体温每升高1度则心跳增加10次,脉象自然也数。

反之脉跳趋缓。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提出脉象变化紧随四时,顺应四季的变化而变化。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脉象兼象是人体适应四时的脉象规则,也是正常脉象的一种存在形式。

现在由于室内人工环境的建立越来越多,这部分人的脉象理当别论,同时、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脉象也会顺应其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这些都是候脉时应该兼顾的。

2、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生活着的人其脉象多不一样。

我国江南人和大西北人的脉象就有差异。

这是由于江南的平均气温高、气压低、空气湿润、人体皮肤腠理疏缓,脉象稍微细软等。

西北地区人肌肤腠理收缩,脉沉而关脉突。

这是因为西北地区高寒、空气干燥,北方人普遍食量大,脾胃功能强,爱食辛辣等。

同理,赤道国家天气炎热,那儿的居民脉宽稍数洪。

冰岛人地处寒冷,脉多实沉。

人的突然迁居、行距过远,由于地球磁场等差异也会给人体造成一定的不适,脉象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内地人突然飞到青藏高原,会出现头昏、心慌、胸闷、脉数等。

人种的不同,脉象也有变化。

例如俄罗斯中年妇女的脉象与上海姑娘的脉象一定区别很大。

这是因为俄罗斯中年妇女多发胖,乳房也大,所以脉较沉而关脉强。

上海姑娘多节食而纤细,关脉多弱。

3、体格的差异

人种有别,同种人又有高矮胖瘦、体质强弱之分,脉象均不相同。

就体高来说,脉道(手腕部的桡动脉)的长短与人的高矮胖瘦成正比。

人高脉应长,人矮脉亦短。

黄种人脉道相对白种人为短、细、弱,而白种人的脉象相对为沉、长、宽、软、大。

黑种人的脉长、浮而有力。

这是因为黑人的皮下脂肪少、体质强壮、肌红蛋白多、气血旺盛、因而脉象充实有力。

从体质上讲,体质强、气血旺盛的人脉象充盈有力。

而贫血、体质弱、久病、非体力劳动者脉象趋弱无力。

胖人皮下脂肪多而多脉沉实,瘦人肌肤薄而脉浮长。

肌肉丰满的人和腹大腰圆的人关脉强。

乳房大的女性及产、乳期女性关脉也强。

瘦高个人脉长而浮,关脉稍弱。

小而胖的人脉沉而短等等。

4、劳逸结合

体力劳动者脉象强于非体力劳动者。

尺脉及关脉也强。

脑力劳动者寸脉强于非脑力劳动者。

经常劳作及体育锻炼的人脉象常奔涌,安静时为宽缓。

而非体力劳动者脉象多濡弱或稍数。

人的昼夜之间脉象也有改变。

夜间脉象宽缓,白天脉象则强于夜间。

急速运动脉可疾促。

大量运动后脉可洪涌。

中午午休后脉见宽滑。

吃饭后关脉强,吃饭时脉体宽,节食时关脉弱。

5、年龄不同脉见参差

年龄不同气血盛衰不同,脉象也不一样。

小儿脉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的脉跳可达120-140次/分,5-6岁的幼儿脉跳90-110次/分。

年龄越长脉象越缓。

青少年脉多滑,寸脉多强。

壮年人脉多充盈有力,关尺脉偏强。

老年人尺脉多弱。

老人若尺脉洪滑多见长寿,若老人尺脉出现豆粒状脉晕点则多见前列腺增生。

6、性别不同脉各有异

成年女性的脉较成年男性脉为弱且稍快。

个小的女性有时脉象难容三指。

因此凡小个(一般身长在155m以下)女性不容三指的脉,也应三等分。

应分出寸、关、尺脉而不应以尺脉弱或尺脉短论之。

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左寸脉和右尺脉多见滑浮。

特别是在月经前后,排卵期或妊娠时。

稍胖的女性、双乳房又大的女性,双尺脉趋沉而双关脉浮强。

女性的乳房脉位在浮位,但人的高矮与乳房的脉气有关联:

假如病人个高则乳房的脉气多在关脉上,假如此人个矮则乳房脉气有时在关上寸下。

女性的妇科疾病最易感应,当你找到宫颈晕时则女性盆腔脏器一目了然。

男子脉较女性脉稍缓,而脉力稍强,同时脉体亦宽大。

男子尺脉多沉、应沉取。

正常情况下男性脉比女性脉慢,在70次/分左右。

女性胎心率多在140/分以上,而男胎的胎心率多在130/分以下。

7、脉随情志

一过性精神刺激,激动,大怒、惊吓、恐惧都会引起脉象的短暂改变。

例如过度恐惧,心跳加快,冷汗出,脉可数弦、细等。

也应视生理性反应而不应视病脉。

若长期的忧伤、生闷气则关脉可沉细。

常期思考问题,用脑过多、作家、教师、会计、医生、文秘等,他们的寸脉常较关、尺脉为膨大而浮,但多见尺脉沉。

古人观察脉象常常与人的情致相关联。

例如《医学入门》说:

“喜伤心脉虚,甚则心脏反沉。

思伤脾脉结,甚则脾脉反弦。

忧伤肺脉涩,甚则肺脉反洪。

恐伤肾脉沉,甚则肾脉反濡。

”另外尚有惊则气乱而脉动,怒则伤肝而脉多弦,喜则伤心而脉缓等说法。

8、饮食而别

人在饥饿时脉稍缓而无力,特别是左关脉。

大多数没有吃饭的病人可以在右关区感应出有饱胀感的胆囊晕气,饭后脉稍数宽有力,胆囊晕柔软,同时也说明胆囊有收缩功能。

酒后脉洪数甚者大而洪。

长期饮食厚腻的人脉宽而浊,甚者宽浊而力。

双关脉有力宽大而实的人多见食欲旺盛,口味好,消化好,吸收也好。

有些高血压患者服降压药过量或服扩血管药物过量,脉宽大而芤。

有时病人可因食入某种食物而出现脉象的改变。

例如过食冷饮脉趋缓。

过食热食寸脉浮、脉宽。

长期吸烟的人右脉浮。

长期食辛辣的人左寸脉浮。

长期便秘的年轻人左尺脉实,老年人左尺脉短、沉、细等多见肠功能的紊乱,脉多见缓。

减肥的女性,关脉多弱,同时脉力也弱。

9、寸口不等

双寸口脉常不相同。

在脉宽上,右手脉宽于左手脉。

在脉力上右手脉大于左手脉。

这是因为上肢动脉在主动脉分支时的角度大小不一样而导致。

左手脉因腋动脉分支角度小,动脉内压力小于右脉。

正常情况下右脉大于左脉10mmHg。

一般左寸脉强于右寸脉,右尺脉强于左尺脉。

有时一侧上肢动脉脉道上出现病变,则该侧脉力明显改变。

例如左腋动脉瘤,脉管炎可导致左寸口脉减弱和消失,我们称其为无脉症。

有人桡动脉分枝早可以出现双寸脉。

也有人的桡动脉长在腕背面为反关脉。

有时还见脉体的过长等。

这都是正常的解剖变异,不应以病脉视之。

10、医者的静心

候脉时医生的心静非常重要,不管什么环境,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外界干扰。

对每人的候脉强调要么不候,候则必断,断则必准。

(二)树脉风

养成良好的候脉风格,一是可以体现医生的素质和修养,二是可以增加病人对医生的敬仰和信任。

候脉时应态度认真、静心静虑,视精明、察五色、听声音、按寸尺、问所苦。

通过望诊及切诊,门诊绝大部分病人可获得满意的诊断。

若医生切脉所获的资料不满意,可通过问诊与病人交流。

交流的语句应言简意赅,干脆利落。

听医生认为与其疾病有关的陈述,引导及顺应病人,道出其疾苦。

对病人做出诊断应深思熟虑,不可轻言论病。

更不能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唾沫飞溅,甚至七上八下前后不能照应。

应恭祥处治,忠言祥告,举止大雅端庄。

对于一时难以明断的疾病,语言要留有余地,争取病人按医生的要求去行进一步的理、化检查。

那种候脉操作时衣帽不整,袖口及指甲漆黑,与病人交谈时左顾右盼、挤鼻弄眼或与叼烟嚼食,心猿意马或油头滑脑,动作轻浮皆有游医之嫌,皆为庸医之属。

李东垣言:

“轻谈言笑,乱说是非,左右瞻望,举止忽略,此庸医也”。

如望诊及切脉仍对疾病不得明了时,可再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可借鉴触、叩、听诊之法。

采用望、切、问、触、叩、听六诊的相互参考,取长补短,补偏救弊,借以完成正确的诊断任务是我们提倡的。

当然在六诊中,切脉是首要的方法。

(三)候脉方法

一般在清晨未进食和活动前候脉为最佳。

因为此时病人的内环境没有受到干扰。

如无此条件可让来诊病人休息3-5分钟再候脉,如果有的病人剧烈运动或紧张,可让病人多休息一段时间方可候脉。

寒冷及危重病人可卧床,待保暖后或安静时候脉。

候脉时室内应安静,避免对病人心理影响及分散医生的注意力。

当然在特殊条件下医生应不拘泥于条件的限制去候脉,如病人休克,外伤及其它紧急状态。

如果采取坐位候脉,医患之间均应端坐。

病人的上肢外展大于60度为佳。

手放的高度与心脏平高。

手背放在脉枕上要自然,腕腹部不要绷紧。

绷紧后将增加对濡脉及虚、细等脉的候诊难度。

肩关节不能内收,上肢应舒展、放松,总之上肢动脉不能受到压迫为好。

如果采取卧位。

上臂亦外展,自然放松,病人面朝上,手腕下亦可放松软的脉枕。

医生也可以右手端起病人左手候脉。

医生如果能养成一手候脉的习惯还是应当提倡的。

经常训练一只手候脉,可专一的找出那种感觉,增加敏感性。

比如医生如果养成左手候脉,右手写病历,开处方法是较合理的安排。

左手平时做事比较少,皮肤细腻、敏感性也强。

下图为寸口脉的位置。

医生的布指也是有讲究的。

人的指目最敏感,候脉应当把指腹接触在脉管上。

一般中指指腹先放在桡骨茎突斜坡的位置为关脉,见图19。

紧接食指候寸脉,无名指候尺脉。

医者三指指端应平齐,同在一个水平面上。

布指的密度应根据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手指的间距,病人高大则疏布指,病人矮小应密布指。

(图20)

拇指应自然放于病人手腕的背侧,在感觉脉位时不是用三指直接的下按,而是食、中、无名指与拇指的对指,这种按法较直接下按准确,特别是在感应脉力上非常重要,因为脉枕是柔软的,容易造成误诊。

如(图21)。

三指与拇指同时对指称总按。

三指分别与拇指对指为单按。

总按,单按各有意义;总按可感应人体气血的总体状态,可感应出寸、关、尺三部的脉力,脉位之差,还能感应脉的节律、紧张度、均匀度、脉位、脉率、脉力、节律、宽度,并可行三部的比较。

单按可独视人体各脏器并比较、推断疾病脏器之所在。

单按是对总按的进一步求证,单按更适应于脉晕点脉法。

候脉五法即:

举、按、寻、推、抠。

举、按、寻是前人的教诲,举为轻循之或是轻按而后抬指借以感应脉管对手指的浮力,举也可称轻取。

按:

重手下按、亦称重取。

不轻不重而取之为寻,亦称中取。

举、按、寻基本可候出脉的九个脉素。

即:

脉势、节律、脉率、脉位、粗细、脉紧张度、脉的长短、脉流利度和血液的成份改变,脉晕点及双手脉的异同。

当然上述脉感只是脉的顺向脉感。

脉的横向脉感可通过抠、推二法得之,如果是边脉更应掌握抠、推二法。

推:

即医生用手指把脉管前推,以感应脉的外越力量,及脉管的纵向抗力。

抠:

是用手指把脉管往医生方拉回,也可感应脉管的外越力。

此二手法对诊断弦脉、芤脉、紧脉、边脉有一定的意义。

特别是边脉及芤脉的感应更需要此二法。

若重点体会某部的脉感,也可用一指单按某部,其它二指同时抬起,例如双寸脉与关脉的感应。

若尺脉沉,可同时将寸脉、关脉按下,然后无名指才下按。

临床上候脉时需要各指的相互配合,总按、单按、总寻、单寻、总举、单举、总抠、单抠、总推、单推。

各法相互切换,灵活使用。

若诊小儿寸口脉可一指总揽三关,不必赘分。

诚然有时小儿的脉象也同成人一样的丰富多彩。

候脉应坚持一定的时间,大约1-3分钟,古人称50动。

要求医生心中一定要数脉搏50次,最好60次以上。

其临床意义在于候脉时间过短可致许多脉象的漏诊,例如代、结、促脉及十怪脉常因候脉时间短而漏诊。

候脉时间略长也可免去草率从事之嫌。

1意候与微候

中国山水画有大写意与工笔之分。

候脉其实也是门艺术。

怎样候脉这是历代医家普遍求索的难题,意候微候事实上也还是脉诊的常见方法。

(1)意候:

这里的意思是大意、会意,整体候脉之意。

传统脉法27脉,主要是意候,这是中医整体观人的脉诊方法。

取脉体及脉势之大体,了解脉象整体的变化,来应对人体整体气血及生理改变。

该法对研究人体疾病的性质,判断症候,阐述病机,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但它也存在着观病滞后的不足。

还存在着指病泛泛不能具体到病种,一种脉象多种疾病,几种疾病一种脉感。

传统脉法的病、症与现代医学的语言也需要汇通,等等。

事实上历代候脉名家及名医都认为将脉象抽象到某一病及某一症是对脉象的曲解,但翻开历代医学著作,每一位医家都在尝试这方面的工作。

当然在西医没有来中国以前,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方式仅停留在望外揣内的白箱理论上,因而对脉象的探讨方式上脏象脉的探讨仅是凤毛麟角。

当然传统脉法临床应用几千年,传遍世界各地,肯定有其自身的生命力,笔者这点脉技也羽化于该学。

如果没有传统脉学这一母学,也不可能演化出《脉神》这个子孙。

传统脉法虽取大意。

但她是我们学脉的基础。

只有打好这门基础,候脉才能有更深的创意。

27脉如同英语字母,没有A、B、C就难有西方语言文明。

同理,没有传统脉学这一母学,我们就难找到脉中的小人。

意候的方法,也就是传统脉法的候脉方法,除27脉,十怪脉之外,也加边脉、浊脉、击脉、风脉、奇脉、漾脉、潮脉、音脉等。

(1)微候:

微候应包括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也就是传统脉象中的寸、关、尺的分部候脉法则,详见病脉章及历代脉学著作。

微候的第二部分是指将每一脉分割成6乘28份来进行候脉的一种脉法。

更精确地说,是把寸口脉在浮中沉三个不同平面(脉位)再各二分形成六层位,各层面再分28把点来精确的候脉。

如此候法可精确到某个脏器的脉象。

形象点来说是把脉中的小人从头到四肢,从腹前到后背,从内脏到外表,三维立体的触摸,这就是脏象脉候脉法则。

在该候脉法中大体脉作为人体大环境并加以辨证,脉晕点做为寻找疾病脏腑的标志。

如此候脉既能立即诊断出什么脏器有疾病,同时又能了解这一脏器的疾病对全身有什么影响,这就是意候与微候的精髓。

不过这里浮、中、沉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医脉诊的浮、中、沉。

《心照脉学》的候脉法则是全息脉法。

把浮位看成是圆的边,候脉时在脉的边缘了解机体的躯表和浮位器官以及疾病的初级阶段。

把沉位看成是圆心,在沉位寻觅实质性脏器和疾病的严重状态。

把中位看成是疾病的恢复期或亚临床状态。

实践证明,这种脉法一般情况下都能准确的指出疾病的脏器所在,能具体说出什么病、在什么位置、是哪一脏器。

如果是多种疾病同时出现,尚可分出疾病的主次,也能立即识别疾病对全身的影响,当然这需要长期的候脉经验总结。

微候的方法:

一段桡动脉,长不过5cm,粗不足5mm。

要分成6乘28份简直是天方夜谭。

就是分成了这么多份,三个手指要把它们的脉象感应出来听起来也像是不可能的。

这需要我们医生详于其功能而略于其形体,不断的挖掘自身的潜能,通过一定时间和方法的训练,还是很轻松的。

只要我们经常锻炼,不断提高,就可熟能生巧,举一反三,物以类推。

A、心中有图

微候脉必须把《寸口脉器官分区表》及层把点、把位牢记在心中,方可清楚寸口脉上各脏器的具体位置。

候脉时当指触到各脏器的脉位感觉出现了与整体脉象的不同,例如脉力的增强、减弱,脉管的粗细不等,脉位的沉浮有别,脉的紧张度异常,脉的流利度有独等皆为相应脏器有疾病的可能。

见《寸口脉器官分区表》。

在全息论脉的思维模式下,脏器在疾病状态下它的型体会以脉晕的形式显现在脉道中,根据脉晕点的形态和性质,可以对疾病脏器进行正确诊断。

寸口脉器官分区表表()

浮沉浮浮沉浮寸枕后软组织颅内额面额面颅内枕后软组织寸颈后颈中颈椎颈前颈前颈中颈椎颈后后背、软组织胸中胸椎前胸前胸胸中胸椎后背软组织关后胸软组织右上腹内胸椎上腹前上腹前左上腹内胸椎后胸软组织关腰部软组织右中腹内腰椎中腹前中腹前左中腹内腰椎腰椎部软组织尺上下肢近端软组织髂内骶椎小腹前小腹前髂内骶椎上下肢近端软组织尺上下肢远端软组织下肢会阴前会阴前下肢上下肢远端软组织右手脉左手脉

桡侧缘尺侧缘桡侧缘

右寸口左寸口

寸寸

关关

桡尺桡

侧尺侧尺侧

缘缘缘

《寸口脉器官分区表》是对寸口脉的进一步分区,看上去复杂,如果此表人格化,记忆起来并不困难。

表(6)说明:

(A)表中左右内侧为人体面,颈、胸、腰、会阴的正面投影区域。

其脉感在双寸口脉的尺侧缘。

如面部、颈前、胸前壁、肺、心、乳房、胆囊、胃、肠道、膀胱、等均在此层,其脉位见浮,感应此脉轻手即得。

(B)左右寸口脉的中位是人体内部器官的脉气。

如颅内、鼻窦、甲状腺、肺部肿块、肝、脾、胰、子宫、前列腺及肠道气位情病变,脉位于沉,感应时应按而得之。

(C)人体侧面及后背软组织病变,其脉气常常显示在脉道的桡侧缘,居浮位,感应其脉感则轻手即得并需双手合参。

为方便临床使用和记忆,特拟寸口对应器官表。

仅供参考。

寸口对应器官表(表8)

额面前额、五官、鼻咽、眼、三叉神经、牙周、舌、付鼻窦、印堂穴区、人中区颅内耳、颅中、耳大神经、腮腺、头维穴及运动区枕后小脑、头皮、风池穴区颈中甲状腺、扁桃体、咽部、喉、声带、颈前淋巴结、甲状膀腺、主动脉窦、气管、扶突穴区项后颈部软组织区、颈椎、肩周、肩井穴区前胸左咽、右气管、左心、肺、纵膈、食道腋胸右肺、左心、心包、胸膜、腋淋巴结后背肩周、肩甲区、颈椎、后背肌肉筋膜上腹部(浮)

左:

胃、胆、左乳房、左胸肌、腹肌、右:

胆、胆道、胃、右乳房、右胸肌、腹肌

右上腹内(沉)肝、肝内胆管、淋巴、胸右侧肋神经、胰头部、门静脉、侧6-12胸椎、右肾、肾上腺、左上腹内(沉)脾、脾门、淋巴、肝左叶、左侧6-12胸椎、左肾、肾上腺、肾右后胸区右侧腋胸后背部肌肉腱膜及神经无菌性炎症左后胸区左侧腋胸后背部肌肉腱膜及神经无菌性炎症右腹前(浮)胃小弯、胰腺、十二指肠、肠右中腹内(沉)升结肠、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结肠右曲、横结肠、右肾、右肾上腺及腰椎左中腹内(沉)乙状结肠、肛门、盆腔、左肾及左肾上腺腰椎、左输尿管右腰右侧腰背部肌肉腱膜及神经无菌性炎症左腰左侧腰背部肌肉腱膜及神经无菌性炎症小腹会阴泌尿、膀胱、肠髂部髂、臀部病变上下肢远端上下肢远端、足、手病变,直肠、生殖、附件需要说明的是:

(A)

一般左颈中及胸前区同时浮数多咽部疾病,右颈中及胸前同时浮起为气管病变。

(B)

心区一般范围多较大并覆盖左颈中、项、胸前、

腋前。

(C)

胆及胃部病变应左右手合参。

(D)

肝居右上腹,脾居左上腹,其浮位是两则乳房。

(E)

左尺下多见肛门、直肠、泌尿病患,右尺下多

主生殖系统病变。

(F)边脉、浮为软组织病变,沉为脊柱病变。

弦紧

弦如刀刃则病重,细弦、弦虚趋轻。

发生在一侧为同侧病变,两侧同时出现为颈椎、脊柱病变。

发生在一侧的尺缘及另一侧的桡缘为桡缘同侧的病变。

若单侧尺缘出现边脉也见于锁骨,胸骨柄区神经及腹部软组织病变。

(G)下肢与尺脉为同区。

尺上区为上下肢近端、尺下区为上下肢远端。

笔者认为:

尺脉虽然是近心端也是血来之处,但就脉气来说,是人体脉气的远端。

人心脏的射血力量来自于心肌收缩力、当心肌初始收缩时的力量最大,它顺应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血供信息,只有这种功能状态血流才能克服脉管阻力、疏通微循环。

心肌收缩中间阶段顺应人体的腹腔动脉供血区域的脉气。

B一指多候

人的手指以中指最敏感,而一指的指目区最敏感,指腹指感稍次之。

候脉时应把食指、中指。

无名指的指腹对准寸、关、尺相应部位的中间,行大体的感应,脉的微观用指目较好。

候脉时一指多用,敏感区应对敏感区。

左手候脉这只是笔者的候脉习惯,读者也可自我取法,不可拘泥于一招一式。

初用此法候脉时,有时你会有脉象并非象(寸口器官分区表)那样明码标价。

例如上呼吸道感染一病:

表现为双寸关脉浮数,但若经过长期的细致感应,慢慢的就会分辨出头、鼻、咽、气管的脉气了。

比如说:

上感是双寸脉浮,合并有头痛时是双寸脉浮的基础上寸脉的远端出现二枚豆样搏动的脉晕点。

若一侧寸脉远端出现该脉晕点则为同侧偏头痛。

合并鼻窦炎时与偏头痛的脉感不易区分,但多伴脉滑数。

咽炎多见双寸脉的浮合并双寸尺侧缘脉力的增强。

有咽炎及气管炎的病人特别是气管炎的病人以咳为主,这需要脉症的合参。

如一时难以感应,取其会意也是可取的,经验可慢慢总结。

C点脉结合

点脉结合,是指通过对脉晕点的感知,当清楚疾病的脏器所在以后,结合35脉来完成对疾病的最后诊断。

点即脉晕点。

脉即35脉。

点脉结合的点有定点定部位的作用。

而传统脉有定病性、病机、病理、病程、预后等作用。

例如:

(A)

左耳区脉晕点减力(局部脉力减退),脉象细、虚、涩、迟、诊断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鼓膜内陷、中耳炎等。

(B)

左耳区脉晕点无脉:

脉涩、虚、诊断为耳聋。

(C)

左耳区脉脉点增强,脉象细、弱、虚、濡,诊断为耳鸣。

若脉晕点搏指,伴脉涩脉牢,应排除脑肿瘤。

(D)

双前额面区脉晕点增强,脉象细、弱、虚、濡,诊断为神经衰弱。

休息不佳,失眠多梦等。

(E)

、双前额面区脉晕点增强,脉象促、涩、左寸桡边脉,诊断为上感、头痛等。

脉弦、弦细等应排除精神性疾病。

(F)

一侧额面区脉晕点增强,脉滑或正常、偏头痛、鼻窦炎、眼炎。

也见同侧牙龈炎。

(G)

一侧额面区脉晕点增强,脉涩、神经痛、偏头痛。

(H)

双额额区脉晕点增强:

脉浊、脉弦、紧、诊断为高血压头昏,老人脑血管动脉硬化、脑供血下降。

(I)

双额颞区脉晕点增强,双寸脉浮、滑,诊断为晕车、晕船、呕吐,严重者关、尺脉细弱。

(J)

寸脉晕点增强合并桡边脉,脉象、弦紧、结、代促、涩、漾,诊断为心肌梗塞等。

(K)

左寸脉晕点沉弱,脉象浊、弦、紧,诊断为冠心病、动脉硬化。

(L)

左寸脉晕点沉弱:

脉象迟、缓,诊断为心脏传导阻滞,心肌供血下降。

S-T改变,T波改变。

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等,若病人出现杵状指则以先心为主。

(M)

左寸脉晕点沉弱:

脉象涩、促、奇,诊断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

(N)

双寸脉晕点沉弱:

脉象结、涩、浊,诊断为脑供血不良,记忆力下降,听力减退或耳鸣、胸闷等病症。

参考病脉点歌诀,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须知,点脉结合诊断疾病,尚需大量的临床研究与探索,笔者的工作只是抛砖引玉,唤起后学。

D剥葱与开抽屉

候脉应心脉相照,脉人结合,脉象既然从寸脉到尺脉分成若干区域,在候脉时也应采取相应的手法。

如从头区到尺下区水平方向共分为6层区域,在脉象的纵向候脉时应采取开抽屉的方式和方法。

每个抽屉(区域)相互比较其脉象组成要素的不同。

比较区与区之间,区与部(三部)之间,部与部之间的异同。

脉象既然有前后,内外之分。

又有浮、中、沉之分。

那么在候脉时我们可采用剥葱皮的形象比喻。

按脉位分前后把脏器脉解剖开来。

我们的先人曾提出六位脉法或更多的脉位分解法,也诏示后人候脉应层层剥皮,借此发现病脏所在。

一般寸脉仅分浮、沉二脉位即可比较头、面、颈部的病患,而关尺脉,则应分浮、中、沉三位。

例如关脉:

在女性浮位候乳房、胃、胆、肠,沉位候肝、脾、肾、脊柱。

出现关脉上的边脉为胸、腰部病变为多。

关边脉为浮位则表示为腰背部软组织病变(背部皮肤的、肌肉的、筋膜的、神经的)。

若脉位于沉则此边脉是脊柱的增生性病变。

若尺脉:

尺脉在浮位上可候及腹壁、肠管、膀胱等病变。

在沉位上可候出腹腔肿瘤,生殖炎症,还可推断人体下肢的功能状态。

脉象还需从左到右或从外侧到内的候脉。

例如边脉出现在左寸桡侧,为左肩周炎。

边脉出现在双寸脉的桡侧为颈椎病。

边脉出现在左寸脉的桡侧,同时右寸脉的尺侧缘也出现边脉,则提示患者左后背软组织有病变。

若单纯寸脉一侧尺侧缘的边脉则是胸前、上腹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