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平面构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501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平面构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学年平面构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学年平面构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学年平面构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学年平面构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平面构成.docx

《学年平面构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平面构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平面构成.docx

学年平面构成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平面构成教案

 

信息与传媒艺术系莫勤勤

 

2013年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一、执教者:

 莫勤勤

二、课 题:

 平面构成

三、授课对象:

广告1121、服装1121班学生(48人)

四、授课时间:

2013学年第2学期18周共128课时

五、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

1、课程性质:

《平面构成》属于我校艺术系下设的广告设计和造型设计两个专业共同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2、设置目的:

《平面构成》是造型设计中的一项基础内容,是一种最基本的造型活动。

所谓“平面”是指造型活动在二维空间中进行,所谓“构成(Composition)”是将造型要素按照某种规律和法则组织、建构理想形态的造型行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创造的方法。

构成在造型艺术领域里还有组织、建造、结构、构图、造型等含义。

概括来讲,《平面构成》就是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既有形态按照一定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形态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

平面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级下学期,一年级上学期的课程为素描、色彩、中外美术史,所以本课程主要作用在于“启下”,而“承上”的作用并不明显。

所谓“启下”是指本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共性问题,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包装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标志设计》、《CIS设计》等专业课程中有着较大地应用,尤其是在《标志设计》课程中更是有着直接的应用。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由于本课程的学习较为偏重于抽象的理性思辨,较少涉及到具体的专业设计项目或课题。

所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强应用实例的分析讲解。

通过实用的、有趣的、对不同专业课程有较强针对性的多种应用实例,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因此,也要求授课教师对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特点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4、学时分配:

开设时间为第二学期,它是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总学时为128,周学时6,共18周。

六、课程的基本要求

平面构成的学习重点在于造型,它不是技术的训练,也不是模仿性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主动地根据所限制的条件,有意义地去组织与创造,在反复的练习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开发。

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理解并掌握形式美的规律,能够对设计作品进行正确地分析和思考;能够在设计中熟练应用各项基本构成法则;能够理解综合构成中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形象思维和设计创意。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共划分为四个单元,不同单元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个单元的划分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1第一单元

本单元由第一、二、三章组成,内容以理论为主,要求学生对所讲内容理解即可。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上的一般性讲授。

2第二单元

本单元由第四、五章组成,内容以理论为主,但内容较为复杂,很多概念、法则不容易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范例讲解、作品分析、作业个别辅导、作业集中讲评(包括优秀作业评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正方法的分析)等方法相互穿插结合进行教学。

3第三单元

本单元由第六、七、八章组成,内容以构成法则为主,实践操作性较强。

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作业练习来反复推敲、印证从而逐步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认识设计工作的特点,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技法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范例讲解、操作技法演示、应用作品分析、作业个别辅导、作业集中讲评(包括优秀作业评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正方法的分析)等方法相互结合进行教学。

4第四单元

本单元为第九章。

内容主要为:

通过具体的思维方法和构成手法的讲解和练习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创新性造型能力,掌握平面设计中的一些设计方法和专业技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实例演示分析(针对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设计作品)来进行课堂讲授、作业个别辅导、作业集中讲评(包括优秀作业评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正方法的分析)、平面设计作品欣赏与分析。

八、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成绩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来进行综合评定。

其中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由于本课程实践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平时成绩根据平时作业和考勤,按百分制来进行综合评定,最后按40%进行计算。

考试成绩通过命题考试按百分制来进行测定,考试时间为4学时,最后按60%进行计算。

考试形式为开卷,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所学重点内容来进行命题,工具、材料、绘制手法不限,一般须规定尺寸规格。

将平时成绩加上考试成绩所得之和即为最后的课程成绩。

九、教材和参考书

应用教材:

《平面构成》吕书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十、师资和教学环境要求

1、师资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师资结构以讲师和有两年以上辅助教学经验的助教共同组成。

师生比为1:

30。

2、教学环境要求

本课程对教学环境无特殊要求,某些课程内容需要在多媒体教室讲授。

十一、课程内容、课时分配与考核目标

第一单元:

第一章

概述

1、设计、艺术设计、平面构成、

2、包豪斯、构成、三大构成

3、平面构成的特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

重点:

本章第3部分课时分配:

2学时考核目标:

理解

第二章

包豪斯及其影响

包豪斯介绍包豪斯的设计师和艺术家

重点:

本章第1部分课时分配:

2学时

考核目标:

了解

第二单元:

第三章基础构成

第一节

认识形态

现实形态

非现实形态

第二节

基本形的创造

形的概括

形的省略

形的组织

第三节

造型要素-点、线、面

平面设计中的“点”形态

平面设计中的“线”形态

平面设计中的“面”形态

第四节

骨格

第五节

错视

尺度错视

形状错视

空间错视

第六节

分解与重构

形态的规则与不规则分解

直线分解与曲线分解

重点:

第三、四、五节

作业形式及数量:

a点、线、面的自由构成

数量:

1张

课时分配:

12学时

考核目标:

学会

第四章

形式美的规律

对称与平衡

对比与调和

变化与统一

节奏与韵律

重点:

本章第2、3部分

难点:

本章1、2、3、4等部分

作业形式及数量:

a点线面的对比与调和

b变化与统一

数量:

2张

课时分配:

12学时

考核目标:

掌握

第三单元:

第五章

设计法则

掌握

第一节

重复

1、基本形的重复

2、骨格的重复

各种要素的重复

重复骨格重复基本形的构成

基本形的群化

重复骨格与重复基本形的关系

重复构成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近似

基本形的近似

近似骨格

第三节

渐变

渐变的概念

基本形的渐变构成

渐变的骨格

渐变构成中基本形与骨格的关系

第四节

发射

发射的概念

发射骨格的构造

发射骨格和基本形的关系

第五节

特异

特异的概念

特异基本形

特异骨格

第六节

聚散

聚散的概念

聚散的基本形

聚散的编排方式

重点:

本章全部内容

难点:

第一、三、四、五节

作业形式及数量:

a重复骨格重复基本形-(数量:

1张)

b群化构成-(数量:

1张)

c重复骨格近似基本形-(数量:

1张)

d发射骨格渐变基本形-(数量:

1张)

f重复骨格特异基本形-(数量:

1张)

g自由聚散-(数量:

1张)

课时分配:

36学时

考核目标:

掌握并熟练应用

第六章

肌理技法探索

色料的特殊用法

工具的特殊用法

纸张的特殊用法

电脑底纹设计

重点难点:

本章第2、3部分

作业形式及数量:

a视觉肌理

b触觉肌理

数量:

2张

课时分配:

16学时

考核目标:

掌握并熟练应用

第七章

空间的表达

空间的基本概念

平面性空间

幻觉性空间

重点:

平面性空间、幻觉性空间。

难点:

幻觉性空间。

作业形式及数量:

a矛盾空间、

b模棱两可空间

数量:

2张

课时分配:

16学时

考核目标:

掌握并熟练应用

十二、作业形式与要求

本课程作业主要为手工绘制,通过绘图工具在纸张上用黑色颜料(或其它材料)绘制而成。

作业的纸张性能和规格根据不同的作业内容做不同要求(同一作业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规格来制作),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同的工具、材料,探索新的制作手法。

作业的基本要求:

上色应均匀,画面效果应整洁、工整、精细,署名形式规范(内容包括作业名称、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按时交纳作业。

第一章概述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按一定的原则将各种造型要素组合成美的形态,其过程和结果称为构成。

更明确地说是研究视觉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构成)要素——形、色、体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里排列和组合形成的美的形态,是从诸多的审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形式法则。

内容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块。

平面设计的过程是“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综合应用过程。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一、什么是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一门视觉艺术,是在平面上运用视觉反应与知觉作用形成的一种视觉语言,按照一定的构成原理,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在平面上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具有装饰美感的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

平面构成则是以轮廓塑造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

二、平面构成的用途与学习意义

用途平面构成力求从点、线、面这些单个的视觉元素开始,通过构成训练让我们熟悉设计的“字”和“词”,然后用材料和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去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和效果。

构成的训练,为平面设计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它是设计的基础。

意义创造性与活力是设计人员的必备素质。

要进行有目的的视觉传达和艺术创造,就必需掌握并应用视觉语言。

学习平面构成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平面排版的问题。

它要解决两大问题。

1、设计者对形态的认识与再创造。

2、学习和把握视觉语言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二、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

概念元素:

是在头脑里存在的点、线、面、体。

 视觉元素:

是将概念元素体现在实际设计中,包括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

关系元素:

是把视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织、排列,是形成一个画面的依据完成视觉传达的目的。

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实用元素:

是指设计所表达的内容、目的和功能。

第二节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

平面构成的形象

一、形象(形态)的分类

1、概念(形象)形态—纯粹形态(设计中的形)

有机形、几何形、偶然形

2、现实(形象)形态自然形、人为形

二、形象的组成元素形状、大小、色彩、肌理

二、形象的组成元素形状、大小、色彩、肌理

第二章包豪斯及其影响

包豪斯---永恒的影响

1919年4月1日在德国魏马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而建立的学院。

虽然仅存14年,但对德国乃至世界的现代设计及其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

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成为20世纪初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源地。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其所提倡和实践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单纯、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工业化设计风格,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风格,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三章基础构成

第一节认识形态

宇宙万物都以构成的方式存在,大到宏观中的星球、天体、小到化学元素、晶体的构造组合,均为形态构成的结果。

在我们视觉能感知到的世界里,五官和肌肤能感知到的一切均以形态形式存在,甚至大脑的幻想和心灵感应也伴随着形态而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给形态一个定义:

“形态是人们经验体系内能够被直接或间接感知到的形。

由人的感知方式可把形态分为现实形态和非现实形态。

一、现实形态

在人的经验体系中,能看到或触摸到的,实际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形态即为现实形态。

现实形态被知觉系统感知为形状、色彩和质感,因而被我们理解。

现实形态又可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两大类.

二、非现实形态

非现实形态,指人的视觉和触觉不能直接感知的,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形态即为非现实形态。

非现实形态又分为概念形态和意幻形态两大类。

概念形态是不能直接知觉的,表达抽象概念的形态。

将事物抽象成概念,有利于对事物做本质的分析研究。

概念形态必须转化为可见的形态构成要素,视觉研究才具有可操作性。

这些转变后的形态构成要素具有概念抽象、概括的品质,成为造型研究的基本要素。

蒙德里安的《苹果树组图》

意幻形态指存在于人的梦幻、预测和意念之中的形态,并非真实存在的客体。

意幻形态往往与自然规律相悖而呈现出怪异、荒诞的面貌和理性特征。

和概念形态一样,意幻形态也必须以具体可视的面貌表现,才能被我们理解。

达利作品《我的漫无边际的生活体验》、埃舍尔的作品《凹与凸》

第二节基本形的创造

造型设计领域中的“形”,是指那些通过人的知觉系统,进行积极的视觉组织而建构的形,而不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

造型艺术中的形,应是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它从背景中清晰地显示,形与形之间关系明确,并且每个“形”都有独立的品格。

虽然“形”是由基本造型要素组成,但并非是所有构成成分的总和。

一、形的概括

现实中借鉴的形纷繁复杂,作为设计元素进行运用时,需要对其进行变化改造。

在把握形的本质特征基础上尽可能将其概括成简单的甚至几何化的形。

形的概括过程也是抽象化的过程,如何在艺术实践中把握形的概括,大师们的作品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毕加索的作品《公牛的变形过程》

二、形的省略

不完全的形往往意味着艺术上的更高阶段。

成熟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艺术魅力使人回味无穷。

在形的创造中,如何通过形的省略使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增强,是艺术家造型的重要任务。

三、形的组织

形的组合涉及到空间关系,图形中形的组织,有“形”与“形”的空间关系问题,也有“图与底”的关系问题。

(一)、“图与底”的空间关系

“图与底”是由对比、衬托产生出的关系。

在平面设计中,“图与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时甚至是反转的关系。

“图”有明确的形象感、视觉印象强烈、在画面中较为突出。

“底”没有明确形象感、没有形体轮廓、视觉印象模糊。

(1)“图与底”的正负变化:

限定黑白两色表现,设黑色为正形白色为负形,则有4种配置方式。

白图白底或黑图黑底均不显示图形,称作“消失”。

黑底上的白图称为负形,白底上的黑图成为正形;黑底上的白图为“图”黑底为“底”,白底上的黑图为“图”白底为“底”。

如果图形是实形,这时“底”就是实行周围的空白的空间,这种形象就是“正形”。

反之,如果图形是“底”所包围后形成的空白空间,这种形就叫做“负形”。

(2)两个形相遇,则有几种结合方式:

分离相遇复叠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

(二)、形的组合

(1)共用组合:

两形相遇,便有共用的部分轮廓,即共用线或共用形。

共用线使形与形之间的近似因素有机结合,因而使主题得以深化。

(2)重叠组合:

形象在相互遮挡中显示出前后的位置关系,产生空间层次感,并使形与形之间互相牵制,产生凝聚、强化的作用。

(3)透叠组合:

在透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的—部分相互叠加,各自争夺共同相交的部分,于是,我们面临一种空间尺度的矛盾,到底是此还是彼。

解决这—矛盾必须假定图形有一种透明性,即它们能相互渗透而彼此不被破坏。

(4)移动组合(基本形的群化构成)

移动组合是由形与形之间一系列近似的变化组合而成的,是多种叠加的组合。

移动组合又是运动的知觉整体,显示出同一物体在运行中的不同体位,以时空观念的四维手法呈现出物像内在的变化特征。

(三)、分解形

分解的实质是“减”。

从一个较大的形中切除一个个较小的形,分解后的形也会产生新的形象特征。

将一个形直接切分则可产生若干近似的、新的形,将这些新的形象进行再组合,会产生出人意料的画面效果。

第三节造型要素—点线面

平面构成的三要素:

点、线、面

一、 点

点是相对较小的元素,它与面的概念是相互比较而形成的,同样是一个圆,如果布满整个作用,它就是面了,如果在一幅构成中可以多处出现,就可以理解为点。

点:

点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吸引视线,多点可以创造生动感。

1.点的视觉特性:

单一的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效用,容易形成视觉中心(图1)。

多点会创造生动感,大小各异就更加突出了。

(图2)连续的点会产生节奏、韵律,点的大小不一的排列也容易形成空间感。

(图3、4)

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表明位置和进行聚集,一个点在平面上,与其它元素相比,是最容易吸引人的视线的(如下图)。

2.点的构成形式(方法)

越小的形体越能给人以点的感觉

(1)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

(2)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线化的感觉

(3)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感

(4)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的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

(5)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

二、线

线是具有位置、方向与和长度的一种几何体,可以把它理解为点运动后形成的。

与点强调位置与聚集不同,线更强调方向与外形。

线:

线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这点在平面设计中应用很广,尤为重要。

面的工整感、速度感也是由线形来实现的,优雅的线型多为曲线。

1.线的视觉特性:

垂直的线刚直、有升降感;水平的线静止、安定;斜线飞跃、积极。

曲线优雅、动感,曲折线不安定,粗线稳重踏实,前进感。

细线锐利、速度、柔弱感。

直线具有男性的特征,它有力度、相对稳定,水平的直线容易使人联想到地平线。

曲线则具有女性化的特点,具有柔软、优雅和病态的感觉。

2线的错视(以下的直线都有弯或者不平行的错觉)

3.线的构成形式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

(1)面化的线(等距的密集排列)

(2)疏密变化的线(按不同距离排列)透视空间的视觉效果

(3)粗细变化空间,虚实空间的视觉效果

(4)错觉化的线(将原来较为规范的线条排列作一些切换变化)

(5)立体化的线

(6)不规则的线

线可以构成面(只要线出现了封闭,就是一个面了)

线可以突出形,勾线具有美化作用

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想象到头发、羽絮、流水等,有强烈的心里暗示作用,而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秩以及自由。

三、 面

与点相比,它是一个平面中相对较大的元素,点强调位置关系,面强调形状和面积,请注意这里的面积是讲的画面不同色彩间的比例关系。

1.面的构成形式

它体现了充实、厚重、整体、稳定的视觉效果

(1)几何形的面,表现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

(2)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体以面的形式出现后,给人以更为生动、厚实的视觉效果

(3)有机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态

(4)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泼而富有哲理性

(5)人造形的面,较为理性的人文特点

点和面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在需要位置关系更多的时候,我们把它称为点,在需要强调形状面积的时候,我们把它看为面。

群化的面能够产生层次感,所谓群化,就是一大堆,一群群的,想象一下一只绵羊和一大群绵羊相比,就能明白什么是群化了。

面可以进一步成为体,即体化的面

(不能再讲了,再讲就是立体设计的范围,如下图)

作业:

1作10*10的点的构成4张

2作10*10的线的构成4张

3作10*10的面的构成4张

4作30*30的点.线.面的构成

点、线、面命题组合构成(以表现情感、感觉、音乐、心理状态、视觉因素、抽象因素为主,如以喜悦、悲伤、热恋、心神不定、温柔、烦躁、乡间音乐之旋律、爵士乐等为题)注重点、线、面构成表达主题的形式效果和主次关系。

第四节骨格

我们在设计中常借助骨格来构成某种图形。

骨格有助于我们在画面中排列基本形,使画面形成有规律、有秩序的构成。

骨格支配着构成单元的排列方法,可决定每个组成单位的距离和空间。

骨格-----规律性骨格--------作用性骨格

无作用性骨格

非规律性骨格

规律性骨格——有精确严谨的骨格线,有秩序的排列。

基本形按照骨格排列,有强烈的秩序感。

主要有重复、渐变、发射等骨格。

在平面构成上规律性骨格应用较多。

骨格线的确定一般采取正方形格式,便于基本形方向的变换,构成灵活多样。

也可用长方、斜向、水平错位、波形曲线等格式

作用性骨格——每个单元的基本形必须控制在骨格线内,在固定空间内,按整体需要安排基本形。

基本形可在骨格组成的空间位置中作位置、方向、正负的变化,甚至越出骨格线,超越骨格线部分需切除,基本形产生变化。

(有时骨格线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可在整体构图中作灵活取舍,使基本形彼此联合,产生丰富的变化。

)无作用性骨格——是将基本形单元安排在骨格线的交叉点上。

基本形可以有大小方向的变化,并产生形的联结。

当形象构成完成后,将其骨格线去掉。

无作用性骨格的表现方法,主要靠基本形的大小不同,形成疏密关系的变化,特别是表现渐变效果,使画面呈现较强的韵律感。

非规律性骨格——在规律性骨格的基础上加以变动,使其成为无规则的多边形。

是比较自由的构成,有很大的随意性。

基本形单元可通过无规律性骨格形成比较自由、随意的构成形式。

非规律性骨格的构成尽量简洁,否则基本形在画面内的构成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在平面构成上非规律性骨格应用较少。

可见骨格与不可见骨格:

可见骨格是骨格线和基本形明确地表现在构图中,有明确的空间划分;不可见骨格是画面中见不到骨格线,只是作为基本形编排的依据。

第五节错视

错视,就是眼睛对形态的视觉把握和判断与所观察物体的现实特征有误差的现象。

错视导致视觉映像与客观真实的矛盾状况,因而使知觉系统疑惑。

由这种特殊刺激导致的视觉紧张激起心灵探索的欲望,使人感受到创造的喜悦。

错视总是伴随眼睛对形态的观察而产生,作为一种普遍的视觉现象对造型设计有极大影响,设计师都想创造出既可以预测控制又能够诱导视觉美感的作品。

在造型设计中,我们必须研究错视的规律性,利用错视的原理,使设计方案更精密、巧妙和富于创意。

一、尺度错视:

尺度错视就是视觉对形的尺度判断与形的真实尺度不符的现象。

尺度错视又叫大小错视。

(一)长度的错视——长度相等的线段,由于所处环境差异或诱导因素不同,使视觉辨识产生错觉,感觉它们并不相等。

(二)面积的错视——面积相同的图形,由于图底关系不同或是周围形的诱导因素不一,产生面积上并不相同的视觉感受。

另外,向某一点集中的线形成潜在的透视结构,由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的影响,使得同等大的形,由于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而产生视觉上大小不等的错视。

(三)角度与弧度错视——由于周围诱导因素不同,致使相等的角或弧度看起来并不相等。

二、形状错视:

视觉对形状的认知与形的真实状况不符的现象即为形状错视。

产生形状错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扭曲错视——由于相关因素的诱导、干扰,或是由于背景环境的影响,会导致形的视觉映像发生变化,使形状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现象。

(二)由于本身或背景环境的线型诱导,会导致形状的变化或产生某种动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