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从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定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428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6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从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从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从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从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从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从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定稿.docx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从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从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定稿.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从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定稿.docx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从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定稿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从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把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高举“理性”和“天赋人权”两年旗帜,用“自由平等”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通史坐标】

14、15世纪以来,面对教会的反动统治,人们再次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先后发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基本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和腐朽统治。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高举科学与理性的大旗,把人文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启蒙思想成为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大武器。

人文精神的起源、延续和弘扬体现了西方文明和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肯定了人的价值、地位、利益,否定了神的权威,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分别在上层知识分子和下层群众两个社会群体里面把人们从神和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及启蒙思想的产生。

传播做了准备。

【基础梳理知识整合】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地点:

14、15世纪,意大利北部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工商业城市。

2.原因(条件):

(1)政治:

工商业阶层掌权;城市拥有自治权;

(2)经济:

工商业、金融业非常发达;

(3)政策:

鼓励发展工商业;

(4)地理优势:

地中海航运中心。

3.标志:

手工工场的出现

4.影响:

(1)阶级关系:

形成新兴资产阶级

(2)意识形态:

新兴资阶要求进行思想变革

练一练:

[2016·商丘模拟]“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

”该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

A.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B.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特征

C.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D.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

2、文艺复兴

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就不会有宗教改革运动,也不会有后来的思想与学术的发展;哲学与自然科学,史学和人文科学,无一不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雨露滋润下成长起来的。

—弗·鲍尔生

【思考】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首先从意大利开始?

1.背景:

①基督教会宣扬神权之上,禁锢西欧的思想与文化;

②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阶形成,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

③文化、人才:

意大利较多保留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大量学者和古希腊罗马古籍流入意大利;

④造纸术、印刷术传入,为文化发展提供便利

⑤14世纪中叶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促使人们对教会产生怀疑。

2.定义:

(Renaissance)14-17世纪,源于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各国,一场由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问题1:

文艺复兴为什么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外壳?

(1)当时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庞大,不容其他思想和学说传播。

(2)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还无力与神学正面冲突

(3)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只得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

问题2: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

一是复生,一是新生,这两个意义都是不错的。

“复生”理解:

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是,是对古希腊肯定的价值和作用的人文精神的继承发展。

“新生”理解:

文艺复兴是要求反世界观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欧洲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3.旗帜:

人文主义。

核心: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

与宗教神学的区别:

宗教神学

以神为中心

禁欲和来世

等级观念

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

现世的享受

自由平等

理性和科学

斗争矛头:

基督教神权统治,反对禁欲主义。

(判断)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没有区别。

()

剖析:

(1)人文主义:

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

(2)人文精神:

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追求和关切,对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4.成就:

时期

代表人物

代表作

地位、艺术特点

早期文学三杰

但丁

《神曲》

对教会丑恶表达憎恶

彼特拉克

《歌集》

“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

《十日谈》

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鼎盛美术三杰

达芬奇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歌颂人的美及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米开朗琪罗

《大卫》《摩西》

雕像体现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擅长画圣母;绘画优雅、和谐、高度完美,被视为古典美术精神的典范

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扩展到西欧诸国

国家

人物

作品

内容

英国

莎士比亚

《奥赛罗》《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

反映英国社会现实,发掘了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感

法国

拉伯雷

《巨人传》

提倡个性解放

德意志

伊拉斯谟

《愚人颂》

揭露教士的愚昧和教皇贵族的贪婪

西班牙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讽刺骑士制度,揭示教会专横、社会黑暗

自然科学:

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牛顿等

思考: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一段独白: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1)这段独白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中怎样的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

认为人高于一切,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提倡人性的发展。

(2)作者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何不同?

这说明了什么?

薄伽丘:

主要关注的是人的自然本性;

莎士比亚:

提升了人性的高尚和尊严,更崇尚人的理性。

说明文艺复兴发展到高潮:

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

5.文艺复兴的意义: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正如恩格斯所说:

“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

”因为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者的启发,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革命,宗教改革,政治革命,并且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后出现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伽利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等。

材料二:

在16世纪初,当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已经达到高峰的时候,道德堕落跟随个性的高度发展成为了一种流行。

道德心与利己主义混杂起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无法清晰的将荣誉感和对于荣誉的渴望区别开来。

大多数的意大利城市国家都频繁的发生篡夺或谋反事件。

阴谋,武装,联盟,行贿和背叛构成这一时期意大利的政治历史。

在这里再也看不到用来支持西方合法君主的那种带有宗教色彩的忠诚,而是个人的声望,才能和心机组成的叛乱。

这种精神常常表现出肆无忌惮的利己主义。

积极意义:

思想:

冲破基督教神学束缚,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为启蒙思想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方面为资义制度的胜利、发展开辟了道路;推动了宗教改革的爆发。

文艺:

众多的精湛艺术品和文学杰作

自然科学:

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局限性:

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文艺复兴的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反对教会扼杀人性,主张将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但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信仰宗教的。

练一练:

1.[2015·天津高考]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

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2.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1369~1444)认为:

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

这反映了(  )

A.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突破B.神学丧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C.史学领域出现人文主义思潮D.文艺复兴在意大利进入高潮

3.[2015·德州模拟]罗素指出:

“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再一次强调了以人为中心,在这样的思潮中,人的活动应当以其自身价值而受到重视,科学的探索因此也开始以新的惊人步伐向前迈进。

”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培育了人才B.人文主义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诞生

C.人文主义为近代科学奠定了思想基础D.民主政治制度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

4.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

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因为亵渎耶稣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

后来他通过送礼疏通关系,被释放回家。

该故事主要意在(  )

A.提倡人在现世生活的享受B.揭露教会腐败

C.鼓动人们去反对天主教会D.反对禁欲苦行

5.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想大师,把人文主义当作自己的旗帜,他们颂扬“人”,蔑视“神”,提倡“人权”,否定“神权”。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主教会是维护封建神学的工具B.资产阶级强调“人性至上”,反对信仰上帝

C.资产阶级个人私欲恶性膨胀D.资产阶级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

6.【史料】(摘自2012年安徽高考T37•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

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

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探究】

(1)概括史料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2)据史料结合所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是什么?

答案观点:

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精神:

人文主义。

答案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补充阅读内容:

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与《君主论》

1、简介: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NiccolòMachiavelli,1469年5月23日—1527年6月22日),是意大利的政治哲学家、历史学家、外交家、军事家和浪漫喜剧作家。

有些人怒骂他的邪恶;有些人同情他的善良。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为他身上的矛盾与曲折所迷惑及着迷,一直为他不可解脱的孤独与寂寞所悲悯,有人说他是“科学政治学之父”、“君主的导师”、“共和思潮的旗手”、“近代军事学之父”,也有人说他是“暴君的导师”、“凶残的马基雅维利”、“现代罪恶的导师”。

在他之前的政治学研究,大都是从思想出发的,柏拉图的《理想国》(道德)也好,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神学)也好,他们进行应然性(事物应该是怎么样)的判断并且认为政治即是若此。

而到了马基雅维利这里,政治学开始由应然性向实然性(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转变。

马基雅维利的结论是从现实出发,是经验判断的结果。

2、著作与思想

主要著作:

《君主论》(1513)——死后五年才出版,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

《论李维》(1517)——共和政治思想的精华(《君主论》的姊妹篇)

《论战争艺术》(又译为《兵法》)(1520)——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著作

其中《君主论》的全名是《Deiprincipatibus》(字面意思是“论君主之职位”)。

《霸術》、《论君主》。

主要讨论君主国是什么,他有什么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以及为什么会丧失等。

《君主论》的核心思想:

君主的政治行为不应该受到道德规范的束缚而应完全以实效为原则;君主应当经常做弱小邻邦的保护者,但不要增加他们的力量;君主必须懂得如何运用人性和兽性(“狮子与狐狸的理论”)(经典的论断之一);必须保护公民的私人财产;必须重视法律和军队的作用(经典论断之二);君主应当使人民畏惧,但不应当使人民憎恨

在本书中,马基雅维利最惊世骇俗的观点是:

(1)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王要拥有自己的军队(枪杆里面出政权),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

(2)君王须兼狮子的凶残与狐狸的狡诈(兼有人性和兽性);

(3)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君主论》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惊世骇俗之书,对整个世界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领域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它作为第一部政治禁书而为世人瞩目。

在人类思想史上,还从来没有哪部著作像《君主论》这样,一面受着无情的诋毁和禁忌,另一面却获得了空前的声誉。

有人说它像一本“恶棍手册”,因为它触及了道德信念在政治思考中的位置,在很长时期内受到了猛烈的攻击。

马基雅维利大胆地点出人类许多劣根性,正好作为统治者利用之处(拿破仑、本尼托·墨索里尼、希特勒、斯大林、弗朗哥、戴高乐、密特朗、撒切尔夫人)。

《君主论》在后世的称呼很多,如邪恶的圣经、独裁者手册、恶棍手册、强盗手册、惊世骇俗之书、影响西方世界十大经典名著之一等。

3、马基雅维利主义

在中世纪后期政治思想家中,他第一个明显地摆脱了神学和伦理学的束缚,为政治学和法学开辟了走向独立学科的道路。

他强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权术政治、残暴、狡诈、伪善、谎言和背信弃义等,只要有助于君主统治就都是正当的。

他所主张的政治权术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在的人们眼里马基雅维利主义已成为不择手段,无视道德而侧重权术与谋略的现实政治代名词。

并与传统的理想道德政治想对应,因此马基雅维利主义往往成为专制独裁者们的最爱,并成为他们肆意奴役民众的理论基础。

人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象狮子那样残忍,象狐狸那样狡诈。

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慈悲心是危险的,人类爱足以灭国”。

马基雅维利主义在西方是贬义词,是旁门左道的文化支流;一旦谁被冠以“马基雅维里主义者”,谁就名誉扫地。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之类的阴谋诡计而被称作“马基雅维里主义者”,其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富争议”的总统之一。

4、后世评价

他作为人文主义的先驱,其经验而非抽象的、科学而非神学的研究态度,使后人获益匪浅。

对马基雅维利及其他这一类的作家,我们是应该满怀激情的。

正是他们开诚布公地说出或描绘了人们实际作为而不是应当作为。

——弗兰西斯·培根《学问的进步》

这位伟人的名字使任何墓志铭都显得徒费言辞——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

现代罪恶的导师,政治权术的化身——马克思

5、韩非子与马基雅维利

共同点

(1)都主张“人性恶”,这是韩非子与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共同理论基础。

(2)思想的核心都是君主专制思想。

(相同的历史背景:

分裂)

不同点

(1)韩非子重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马基雅维利重视军队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2)韩非子提倡严刑峻法,马基雅维利注重保护市民的自由财产。

思考:

与什么有关系?

(3)韩非子强调的是君主驾驭臣下之术,而马基雅维利强调的是君主与敌手的斗争之术。

韩非子与马基雅维利都主张君主应该学会运用权术来为自己的专制统治服务。

两人对君主运用什么权术,怎样运用权术在其著作中都有系统的阐述,形成了各自的君王权术思想。

韩非子主张君主重“术”是为了驾驭臣子,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君主尽职尽责地服务。

而马基雅维利的术却侧重教君主打败威胁其君主地位的国内野心家和与其争夺霸权的外国劲敌,“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是马基雅维利权术思想最为明显的本质特征。

练习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所以尊者,权也”“明主之国,有贵臣,无重臣”“欲为其国,必伐其聚(打击结党拉派,聚议朝政者)”

——《韩非子》

材料二建立任何一类制度的唯一办法……是成立一个君主政府,因为那里的人民的道德如此彻底败坏,以致法律无力去约束他们,这就有必要由一位皇族去建立具有完全的与绝对的某种最高权利,这个最高权力像野马口中带上‘口嚼’,才可以羁勒住它那过分的野心和严重的道德败坏……必须理解:

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作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遂,违反神道。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材料三马克思曾经肯定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及其后一些近代思想家在国家观上摆脱神学的束缚说,他们“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是从理性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潘汉典《君主论》译序

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处在什么样的时代,材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2)材料二的作者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当时的欧洲正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运动?

这场运动的核心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马基雅维利和韩非子的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马克思认为马基雅维利的思想的最大的进步意义在哪?

这一进步思想韩非子具备吗?

请举一列说明?

参考答案:

(1)韩非子处在由奴隶主义向封建主义过渡社会大变革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

(2)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时期;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3)共同点:

都主张国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政治不受道德约束;宣扬暴力;权力是法的基础。

(4)以“人”的眼光观察国家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的政治观;不具备;韩非子主张“一断于法”,缺乏人道主义精神,韩非子倡导“君权神授”带有神学政治观的色彩。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1)经济、阶级:

资义萌芽的发展,新兴资阶形成

(2)政治:

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德国沦为“教皇的奶牛”;

(3)思想:

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质疑

(4)导火线:

1517年教皇出售赎罪券

(5)根本:

天主教会腐败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兴起: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3.主张:

(1)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因信称义);

(2)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3)《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人人有权阅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人人皆为教士);

(4)君主的权力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练一练:

一位大主教曾问马丁•路德:

“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

”马丁•路德对他说(  )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天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4.扩展:

形成新教(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加尔文(1509—1564),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

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

该书对新教教义作了系统的阐述,是一部影响很大的新教百科全书。

加尔文提出“先定论”,认为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事先决定,与本人努力无关;上帝的选民注定能得救,上帝的弃民一定要遭殃。

他主张允许经营致富、借贷取利;反对教阶制,主张民主选举教职人员,建立民主的廉俭教会,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1559年,加尔文创办了日内瓦学院(即后来的日内瓦大学),学院训练出来的传道人分布于欧洲一些国家,其影响力遍及欧洲各国。

在17世纪前,日内瓦大学只是一个拥有神学院和人类学学院的小学校。

到了18世纪,医学院和自然科学院相继成立。

19世纪中期,政治学院和社会学学院也加入到其中。

现为瑞士第二大公立大学。

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全面阐述了加尔文的改革派神学思想。

这本书对近现代基督教以及近现代欧美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补充:

天主教、英国国教、清教渊源

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

16世纪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得名清教徒。

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

他们包括资产阶级、新贵族、手工业者等,清教徒运动形式上要求“纯洁”国教,实质反映的是阶级矛盾,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反对君主专制、“君权神授”是其本质。

因其要求在圣公会内未能实现,自70年代起,脱离圣公会,建立独立教会,选举长老管理宗教事务。

因此,英国的清教徒(Puritan)是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

清教教义反映了教会改革推动政治变革的愿望。

17世纪上半叶,信奉清教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的冲突愈演愈烈,导致英国革命,亦称清教徒革命。

内战期间,议会废除主教制度。

1843年在威斯特敏斯特牧师大会上清教徒分裂为长老派和独立派,后者主张地方自愿结合的宗教团体独立,反对凌驾于此之上的长老制度。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清教徒受到迫害。

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宽容法》,允许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会。

但对清教徒担任公职仍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权才对清教徒完全开放。

因此上可以说英国的清教属于新教。

5.实质:

宗教外衣掩饰下的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宗教改革的实质和目的

宗教改革是16世纪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其目的是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俭教会。

6.影响:

(1)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新教成为早期资阶革命的旗帜,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促进欧洲民族意识高涨、民族国家发展

(3)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4)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注意:

(1)新教的特点:

①否认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②简化宗教仪式,教士世俗化。

③教会从属于国家。

(2)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它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3)区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侧重点:

(1)文艺复兴运动主要是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理性和科学,反对教会对人性的束缚。

(2)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天主教会,只是反对教权高于世俗权力,反对教会的盘剥。

练一练:

1、“心里相信,就可称义”,这一思想在16世纪的欧洲引发了一场改革运动。

下列对这场运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的社会阶层比文艺复兴运动广泛②从心灵角度发展了人文主义③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④否定宗教神学争取个性解放

2.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

主要是因为两人(  )

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3.1521年,德国维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

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

这幅画意在(  )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

4.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