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比学前二班 张滕轩 12100101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322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与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比学前二班 张滕轩 1210010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孟子与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比学前二班 张滕轩 1210010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孟子与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比学前二班 张滕轩 1210010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孟子与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比学前二班 张滕轩 1210010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孟子与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比学前二班 张滕轩 1210010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与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比学前二班 张滕轩 121001016.docx

《孟子与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比学前二班 张滕轩 1210010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与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比学前二班 张滕轩 121001016.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子与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比学前二班 张滕轩 121001016.docx

孟子与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比学前二班张滕轩121001016

中华女子学院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类)

 

论文题目孟子与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比

 

课程代码1030061004

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史

学号121001016

姓名张滕轩

院系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系

考试时间

 

1、关于孟子和夸美纽斯简介

扬.阿姆司.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泛智”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从事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

夸美纽斯主要的教育思想集中在《大教学论》里。

这本名著中所传递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方面的影响很大。

首次确立了普遍存在的分班授课制度,并论证了设置地理课程的意义,还亲自编写了<世界图解>的教科书,促进了地理课程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适应自然”的法则,阐述了多条教学原则,这些对今天的地理课程改革仍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聚集门徒,发表政纲,著书立说,奔走四方,“上说下教”。

对当时政治产生巨大影响。

孟子游说于诸侯国之间。

在齐,荣任‘卿’职,在梁甚被礼遇,但齐宣王和梁惠王,尽管对他十分优待,却并不采纳他的政治建议。

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主动辞官而去,停止政治活动,和他的弟子一同把他的学说——政治主张、哲学理论、教育纲领,整理成书,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孟子》。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人伦”、“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道德的教育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孟子与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的相似原则、方法:

1.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实施普及教育,让一切青年男女都进学校。

夸美纽斯认为,所有人,无论他们处于何种地位、何种文化状况,不管是男是女,不管宗教信仰,都是可以教育的;所有人,无论智力高低,能力强弱,“受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他还列举了大量的事实,驳斥了“天性愚笨者不能受教育”的错误思想,断言“人的智力生来虽有差异,但世界上找不到一个智力低到不能受教育的人。

;对孟子而言,人民生活富足后,“教民”是统治者必须去做的一件事,否则“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所谓“教民”是让人民普遍佛得封建伦理道德礼仪。

从个人角度来讲,教育是保证人有别于禽兽的重要手段。

2.重视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在教育当中,德行是最不能缺少的内涵。

科学与技术只是人类适应与利用环境的手段而已。

人真正的工作是关于智慧的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处变不惊,心灵高尚,这种学习叫做道德。

德行是教育里面最重要的因素,很多学校里面,德育在学习中最多只能占第二的位置,甚至没有位置。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适应社会的人才,而是个性扭曲只会啃书本的考试机器,和古板刻本的劳动力。

夸美纽斯指定的道德教育内容中德行主要包括四方面:

持重、节制、坚忍和正直。

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判断是一切德行的基础,真正的智慧在于具有健全的判断。

只有这样年轻一代就会习惯于追求正当的事情,避免追求没有价值的东西。

这就是持重。

节制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注意培养节制能力,严格遵守“一切不可过度”的基本原则。

通过教育培养正直,殷勤随和,乐于待己,敏于助人的优秀绅士。

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在方法上的借鉴意义,集中体现在对“恒产”与“恒心”的论述中。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孟子的“恒产”与“恒心”是以等级和身份意识为前提和基础的,具有历史局限性,因而必须以新的时代内容来置换它们的原有意蕴。

简单地说:

孟子的“恒产”在现代应转换为对维持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个人合法财产的保障以及社会提供给个体的提升生存质量的各种机会。

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恒产”可理解为以制度形式来保障的各种个人正当利益。

“恒心”在现代首先可理解为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公民意识”,即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它是对所有公民的最低要求;其次它还包括人们在具体职业活动中应有的敬业精神;在更深层次上,它还可以引申为一种内心操守;不以任何不道德的手段逐利,不因功利追求而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异化。

通过上述转换,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必然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

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

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

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

孟子理想中的政治是以教育入手的,而教育又是扩充完善的过程。

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

对“劳力者”的教育则是为了使之成为统治者的顺民。

他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又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

“人伦”就是“人道”。

具体来说,“人伦”就是五对关系:

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

延续孔子的三纲五常。

“五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为人们所普通接受。

在“五伦”中孟子尤重父子一一孝,长幼一一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一一“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仁,事父母;义,从兄长;智,明白以上二者的道理并坚持下去;礼,教悌在礼节上的表现;信,老老实实地做事,讲信用。

3.教育方法:

启发思维:

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法达到他预期的结果。

他的善于用比喻的方法,使学生容易明白他所讲的道理。

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

他有一句名言: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他要求学生有存疑精神。

这是对孔子的“多闻阙疑”、"多见阙殆"的思想的发展。

有疑才有思,疑,证是启发思维的起点。

他还说: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弃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意思是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高明的弓手弃也不因为拙劣射手变更拉开弓的标准。

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便跟随而来。

这是教师引导的结果。

孟子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要求一定要掌握教学顺序,包括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等顺序。

若是“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效果回适得其反。

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了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所谓“循循然”意味着孔子善于按照次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诱导。

孟子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一方面也不应流于急躁或邋。

他说:

“其迸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他还把进学的次第比作流水,“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坎坷时,必须等水盈满后才能继续往前进行,“盈科而后进,”日夜不停地流到海里去。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所谓“成章”竟引申为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具有一定规模,则可日成章。

孟子的意思是,君子的有志于道,没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达。

不能说等取巧,不能急躁冒进,没有一个二个地循序渐进的累进,不可能发展达到伟大的成就。

所谓“源泉混混,不舍心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于四海,”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认为学习既要不间断地努力,但又不能拔苗助长。

夸美纽斯的自然法则:

夸美纽斯认为人生大抵受三种影响:

自然(规律)、人(思维意识或是主观)与事物(存在或是客观)。

如身体的发育和智慧经验的形成是一个连续不可分割的自然过程,其中规律不可忽视。

如各种人的意见看法属于主观,如必须通过经历磨练实地考察的归于事物一类。

水从高山上往低处流,种子在适当的条件下生根发芽,鸟儿学飞,鱼儿学游水,野兽学习捕猎,无需任何强制。

所有自然的事情,均无需强制。

自然的事情,如人为地强制则变了味。

南方的橘子到了北方成了又小又酸的枳。

如果忽视自然规律,就会结出一些早熟的果子,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很快容易腐烂。

教育者要熟悉自己的学生,如同放牛人要熟悉牛的脾气一样。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教育如同园丁种植葡萄。

修剪固然很重要,但是其本身并不能带来葡萄,要靠葡萄藤自身吸取阳光养分自然生长。

要给植物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有耐心,不能拔苗助长。

因材施教

 孟子认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总的精神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意思是说,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象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似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私自学国的。

这五种便是孟子提出的教育方式。

  他还说过: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说,在各种教育方式中,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

这是一种激励愤发的方式。

知识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指责当时学校没给学生以巩固的知识,使之获得“彻底的教育”。

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

一是学校专教无意义的,不重要的功课;二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犹如继续不断地向筛子上泼水,最后仍然是一无所得。

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夸美纽斯强调,首先,应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科目,有价值的知识;其次,要循序渐进,真正打好基础。

他说:

“自然把根柢打得很深。

”依据这个原则,“一切先学的功课都应该成为一切后学的功课的基础,这种基础是绝对必需彻底地打定的。

因为只有彻底懂得,并且记忆了的东西才能看作心理的财产”(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第104页,108页,110页,97页,123页)。

夸美纽斯高度评价记忆在巩固知识中的作用。

他借用昆体良的话说:

“知识的获得凭靠记忆。

假如我们忘记了所听所谈的,教导便没有用处”(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第110页)。

他认为,记忆靠练习,因而自幼就应练习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适当的反复与练习,不断巩固知识。

夸美纽斯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

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实际上是前人特别是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及他本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不少合理的因素,因而为后人所接受,并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成为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

夸美纽斯以“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地前进”为依据(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第104页,108页,110页,97页,123页),要求教学工作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

教材的难易要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分量要适当。

他认为:

“无论什么事情,除非不仅是青年人的年岁与心理的力量所许可,而且真是他们所要求的,便都不可教给他们”(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第104页,108页,110页,97页,123页)。

循序渐进是与系统性紧密联系的。

他认为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和阶段逐渐发展,给予学生系统知识。

他要求“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扫清道路”(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第104页,108页,110页,97页,123页),要从易到难,由简及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孟子相应的主张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这涉及到了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问题等,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

 

3、孟子与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不同部分:

1.普及教育的目的:

夸美纽斯:

“泛智”思想的提出,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传统理论和等级制度。

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当时广泛发展教育的民主要求。

1639年,他的“泛智论”写作提纲以《泛智的先声》(又译《泛智的导言》)的书名在英国发表,博得了欧洲文化界进步人士的赞赏,也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广泛重视。

孟子:

社会角度来说,教民也是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重要举。

孟子格外重视对民众的教育以确保社会稳定,当时那种官学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才。

所以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为国家政治服务。

2.夸美纽斯主张的德育

时机:

道德教育要在儿童的时候进行。

“能在春天播种,以后的浇灌与耕耘就比较容易了,才有希望”。

“一切事物都有的本质是在柔弱的时候容易改变,在长硬之后就很难变化了”。

“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

方式:

德育绝不是通过学习知识的方式养成的,绝不是简单的笔试或面试就能检验的,德育需要用实践的方式来养成。

“德行是由经常作正确的事情来学的”。

在节制中学节制,在明辨中学持重,在说真话中学正直。

环境:

鼓励的方面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不断感染、激励学生;不赞成的方面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严格约束学生。

“我们不可能谨慎到不让任何坏事得到一个进口,所以严格的纪律必须用来制止邪恶的倾向”。

学校没有纪律犹如汽车没有发动机。

形式:

班级授课制。

为扩大教育对象范围,提高教学效率,夸子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把学生按年龄与认知程度分班,每班分组,每组由一个学生管理。

他认为班级授课的优点在于:

模仿、模范与竞争的作用大大加强。

“赛马只有在有其他马竞争或是先导马引路的情况下,才是跑得最快的时候”。

3.“种子”论

他认为人是小宇宙,认为人自身潜藏着一切大宇宙中的因素,把来到世上的人的心理比作植物或树木的种子,人生来就具有博学、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他们发展的好坏就在于教育。

他说:

“人是自然合于领悟事实,合于按照道德律去生存,尤其是合于爱上帝的这三种原则的根柢坚牢地种植在他身上,如同树根深植在树下的土内一样”,[3]“因此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别人,只需把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个个别因素就够了”[4]。

他还相信人有求知欲望的天赋和认识能力。

他认为人类的求知活动出于某种天然需要的推动,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可以获得一切知识,他说“人心也与眼睛不会看饱似的,它渴求事物,永远热衷于注意一切事物,取得一切知识,简直是攫取一切知识,它不会感到厌倦,只要它不被过多的事物塞饱,只要事物是一件一件地按着合适的次第给它去观察的就行”。

4.孟子其他的教育原则及方法: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学习是积极的思维过程,不能轻信书本上的知识。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强调教育要有计划、有规划。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强调要对得来的知识加以验证,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能轻信。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匀速进行。

“其进锐者,其退速”--强调学习要有节奏,不要忽快忽慢。

深造自得: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思想出发,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

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所以他说: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他认为君子的高深造诣要有正确的办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

自觉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孟子认为深造自得必须注意由博返约。

他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在融会贯通之后,再回到简略地述说大义的地步。

孟子承继了孔子的思想,认为深造自得要注意能将广博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再归纳为简约的结论以达到”约”的地步。

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要把一个道理讲明白,如果没有关于这个道理的广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就很难把这个道理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之处向学生讲清楚。

由博返约,以简驭繁,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重要的教学与学马方法。

专心有恒:

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

他以下围棋为例,他说,下围棋只是小技术,如果不一心一意,那也学不会。

弈秋是全国的下围棋能手,假如让他教授两个人下棋,一个人很专心,听弈秋指导;另一个表面听着,心里却在想,要是有只天鹅快飞来,就要拿起弓箭去射它。

后者的学马成绩一定不如前者。

这是因为后者不如前者聪明吗?

自然不是的。

这说明学习上的差异,和对学习是否专心有关,而不完全是决定于人的天资的高低。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讨论注意问题,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以及注意的分配问题。

他说: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意思是,莫怪王的不聪明,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这里表明他反对一暴十寒,主张专心有恒。

他还教人不要有头无尾,功亏一篑,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作为的人做一件事譬如掘井,掘到六七丈深不见泉水,这时停止挖掘了,结果仍是一个废井,这说明有为者必有恒心,取得最后成功才摆手;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是没有恒心的表现。

另外的教学原则:

(1)防范、时宜、循序、观摩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老师事先估计到学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

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即当不良倾向已深,就会格格不入而倍感困难。

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即在学习中要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否则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长善救失原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救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贪多务得、片面精专、浮躁轻心、满足不前这四个由个性心理差异造成的缺点。

教师要掌握学生心理,认识到心里的两面性。

(3)启发诱导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为赶进度而死记硬背,不顾学生兴趣、接受能力和效果,学生就会视学习为苦事,怨恨老师,忘记所学知识。

只有善于启发诱导,督促勉励,又不强迫,才能打开学生的思想。

(4)藏息相辅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学习要张弛有度,该学时学,该休息时休息,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5)教学相长的原则“学学半”,即教与学是一件事情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要求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教育方法

(1)讲解法

“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善于唱歌的人,能使人乐于仿效接续他的歌声;善于教学的,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

教师的言语,简洁而通达,精微而完美,比喻少而意思明了,可以称得上能让人继承他的志向了

(2)问答法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教师提问要循问题的逻辑,先简易再艰深;问答要有针对性,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3)练习法

学诗需多吟诵,学乐要多拨琴弦,学礼则按规矩办事。

学习时要安排练习,要有规矩,逐步进行。

 

四、总结:

夸美纽斯主张实施普及教育,让一切青年男女都进学校;建立全国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旧的学校内容和课程设置;编写新的全国统一使用的教科书;建立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度,废除传统的个别施教;公立学校每年秋季招生.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自然适应性原则、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夸美纽斯受人本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提出了“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1]。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第一章便申明了自己对人的认识,他认为人是上帝完善的创造物,是上帝的爱物和形象,他在多处强调这种认识,他说“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

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

[2]他认为万物都是为人存在的,人有无限潜能,把人比作小宇宙,因此提出著名的种子论。

综上所述,在夸美纽斯看来,“人是神圣的、自由的、追求现世幸福、有崇高价值的理性动物或造物,人具有内在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愿望和能力”。

显然,他对人的地位、价值和意义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与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相比却有不同。

后者要人们上天国与上帝共享幸福,必须安贫禁欲,忽视现世生活,必须愚昧无知,盲目信仰上帝;而夸美纽斯认为,要想过上天国的生活,必须有广博学识,高尚道德,信仰上帝,首先过好现世生活,这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精神解放,渴望在智力、道德等方面得到发展,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的强烈愿望。

夸美纽斯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自然存在我们身上的,但它们的发展则全赖教育。

他高度评价教育对形成人的作用,说:

“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需由教育去形成”(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第35页,36页,10页,250页,253页)夸美纽斯认为对具体方法的获得是多种途径的结果,既有灵性的类比,理性的演绎,又有现象的归纳,还结合实践的验证。

把自然科学规律,同教育科学领域进行类比,追寻验证规律。

他运用恰当的类比,借助形象具体的东西来说明教育中的抽象规律。

采用归纳,避免了简单枚举的倾向,上升到原理;采用演绎,不因循守旧落实到具体实践当中。

教育的起源是由于人的思维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

可以分析事物的内部,事物的外部,事物的现在和过去,在此基础上层层剥皮,求根问底。

直达不同事物内部世间所有事物的共性特征。

其著作《大教学论》全面地论述了他改革中世纪的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论上有史以来的重大变革。

它开创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先河,成为划时代的巨著。

夸美纽斯尖锐地批评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端,“学校变成了儿童的恐怖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

他说:

“我们的格言应当是:

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教导,要按观察能力的发展第次,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

孟子的思想主要还是渗透了很浓重的“仁”的思想。

但是孟子的思想不同于孔子。

孟子的著作中很大的篇幅都在阐述“民生”、“仁政”等内容。

并且在人性的界定上孟子崇尚的“人性本善”的理念。

孟子的教育思想。

其实渗透在《孟子》这部书中的都是充满了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

乐观主义的出发点是源于孟子本人对于“人性本善”的概述。

但理想主义却又不同于老庄的虚无的思想,孟子是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阐述。

其实在《孟子》这部书中着重讲述孟子对于教育思想的内容并不是很多。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面来加以总结。

我认为从“人性本善”上就可以诠释出,孟子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和孔子是有默契的。

所谓的“有教无类”大概就是孔子对于学生的告诉概括。

但是孟子则认为,人性的起初都是善意的,都是可以更加优秀的(理想状态)!

但是同样可以看出孟子其实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发展和阐述。

《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