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美文推荐欣赏选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256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美文推荐欣赏选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美文推荐欣赏选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美文推荐欣赏选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美文推荐欣赏选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美文推荐欣赏选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美文推荐欣赏选编.docx

《教育美文推荐欣赏选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美文推荐欣赏选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美文推荐欣赏选编.docx

教育美文推荐欣赏选编

教育美文推荐欣赏【选编】

打造教育的亲和力

教育的亲和力,就是学校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吸引力。

它更多的体现在能够带给教师和学生安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校园生活之中。

从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而言,就是春风化雨;就是浸润心田;就是循循善诱;就是用充满真挚情感的语言描述、解释和预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就是耐心地等待,对学生毫不吝啬我们充满鼓励的语言和信任的目光,永远不表现出失望和嫌恶。

教育的亲和力,对学校而言,首先是课堂生活的高品质。

课堂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地方就在于它主要是领悟、分享人类精神成就,培养和激发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并进而建构起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过程。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生活体验,并借助学生的生活背景,选择真实的生活素材,在学生与文本知识、个体经验与种族经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一个可以嫁接并进而引发生长的“枝头”。

儿童学习人类世代积累的种族经验常常需要凭借意志、付出努力,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抗拒玩耍和游戏可以马上能够带来的愉悦的诱惑。

但儿童的学习,在更多的时候是充满快乐的,就像鸟儿在无垠天空自由飞翔的愉悦,骏马在辽阔草原尽情奔跑的惬意;就像鱼儿在浩瀚海洋舒展游弋的怡然,鲜花在土壤温暖怀抱中恣意绽放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为了什么而做,从中又能获得什么。

在课堂上安排一些令人兴奋的、与以往不同的活动,一些充满理智挑战的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材料。

他们会对学习过程更加感兴趣,并在今后的日子里记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为了真正地面向所有学生,我们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激发和鼓舞他们的学习热情,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

善于利用教学时机是所有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

当学生们表现出学习兴趣、闪现出一个灵感或者是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时,没有什么比调整教学进度、利用这可贵的教学时机更值得做的事情了。

只要有可能,把新话题与你正在讲的问题联系起来,效果往往非常好。

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必字字珠玑,但应该准确、简洁、明晰;活动不必很多,但要做实,以便让学生获得真切的生命体验,而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教育的亲和力,归根到底是教育者的亲和力。

教师身上最宝贵、最值得赞美的品质就是理解学生。

一个人成年后回想过去的学生时代,会欣赏那些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善于对学生给予移情性理解的优秀教师,更会对那些触动过他们心灵的教师心怀感激。

富有亲和力的人会更多地表现出热情、活力、谦和、真诚、关怀、温暖和移情的能力。

一个富有亲和力的人一定会更加受人欢迎。

当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满怀热情时,我们常常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愉悦。

当人们不喜欢他们的工作,或者不喜欢他们生活的一些方面时,他们会显得萎靡不振、得过且过。

而当人们投身到他们喜欢的事情中,并且有美好的愿景召唤时,他们的自我感觉会更好,自尊自重的意识会更强,被唤醒的潜能就会更大,充满欢笑的时光就会更多,生命的历程也就会更长久。

诺曼?

文森特?

皮尔以他丰富的阅历告诉我们“你的热情将会感染、激励和吸引他人。

他们将为此而爱戴你,他们将为此愿意伴随你前行”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指出:

“课程必须由一个个知识点构成;但对于成长中的植物和孩子的心灵来说,温暖才是最重要的”。

人际关系的温馨是构建在个体之间有效的沟通和有意义的交流之上的。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泰戈尔)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去了解和走进儿童的心灵,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儿童创建有助于他们整体、和谐、充分发展的环境,特别是充满友善、相互欣赏的良好的课堂气氛。

作为有亲和力的教师,应该真诚地认可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对学生的失误和不佳表现能够宽容和同情,并给予明确的指引,告诉他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优秀的教师会帮助孩子们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们一旦明白和理解了他人的内心感受,就会更尊重那些与他们不同的人。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找到一种方法,让这些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生活。

我们必须激起他们心中的火花,让他们有所期盼,有所憧景,有所向往。

通过给孩子们创造探险经历,我们不仅能够给他们知识,而且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还可以增强彼此间的信任,鼓励他们成为更好的学生。

快乐的学习体验看重的是生活的美好和心智活动的乐趣,造就着健康、阳光的性格。

充满亲和力的教育并不是没有惩罚的教育,而是能够让学生有申辩的机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的教育;也并不是不强调、不看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教育,相反要让学生切实地对自己的学业成败负起责任,积极探寻改进学业不良状况的途径,并勇敢地直面现实。

当然,校园的建筑和装饰是否大气和富有美感,校园是否干净、整洁、宁静和舒适,是否在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温暖的关怀,也都会影响学校教育的亲和力。

学校建筑不一定要豪华气派,但一定要和谐、肃穆;学校的装饰不一定要新潮时尚,但一定要令人温暖和充满生机——正如教师的穿着不必华丽名贵,但一定要赏心悦目一样。

------摘自《教师博览》

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好的。

自由的,是说学生在课堂上身心自由。

他们能说自己想说的话,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在这里,没有思想的桎梏,没有传统的约束,没有条条框框,没有绳绳索索。

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直率,有的是坦诚,有的是争论,有的是碰撞,有的是和谐和幽默。

快乐的,是说学生在课堂上精神快乐。

他们时时为自己学习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他们处处能得到老师同学的欣赏和赞美。

微笑是教室内灿烂的阳光,笑脸是课堂上永不凋谢的花朵。

这里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这里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

教师时刻为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而由衷赞美,快乐着大家的快乐!

充实的,是说每堂课学生的情感和智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益。

“敏者”学得快,“讷者”学得深,课堂上没有无所事事之人,没有迷茫的眼神,没有忧愁的目光。

每一张小脸是那么自信,是那么满足,他们就像拔节的麦苗贪婪地吮吸知识的甘霖。

美好的,是说学生在课堂中心灵时时感受着美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之情人皆乐之。

课堂上,道德的善,知识的真,艺术的美时时在浸染着学生的心田。

美的语言,美的内容,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笑脸,美的心灵为学生营造美的氛围。

向着美好前进,向着美好发展,成了所有人的追求。

在这里看不到虚假、丑恶、欺诈和争斗。

这是美的土地,这是美的世界。

让课堂成为教师的天堂,那教师应该是仁者和智者的结合。

说教师是仁者,教师应该充满仁爱之心,爱自己、爱学生、爱社会、爱世界。

他会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去关爱一切。

他对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呵护、欣赏和宽容。

像对待鲜花上的露珠一般呵护他,像对待自己的杰作一般欣赏他,像对待自己的错误一般宽容他。

仁者无私,让每一位学生在爱心中健康成长是仁者教师的追求。

说教师是智者,首先教师应该是博学的,他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他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他仿佛是个万事通,仿佛是个样样会。

其次,教师应该是睿智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是智慧的化身。

从他嘴里流淌出来是思想、是机敏、是幽默。

他能让人豁然开朗,让人柳暗花明,让人峰回路转,让人如沐春风。

他就像一块宝石,永远散发着人格、学识和智慧的魅力。

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说说是一句话,但要达到此境界绝非一日之功。

他是教师教育思想、文化底蕴、教育功底、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需要教师一辈子孜孜以求,方能达此境界,得此真功!

教师的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在平常的闲聊中,在网上的议论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们对生活的抱怨。

有的人说,教师的生活太平淡、没有刺激;有的说,教师的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有的说,教师的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

但是,当你读过《教师的情感与智慧》这本书以后,你对教师生活的理解,对教育工作的态度,一定会有新的变化。

你会发现,你每天生活的校园与课堂,原来可以成为如此美丽的舞台,让你和你的孩子们上演那么精彩的话剧!

你会发现,你每天普通的讲课与谈话,原来可以成为如此美丽的诗篇,让你的孩子们终身地铭记和吟诵!

《教师的情感和智慧》是《教师博览》杂志十年征文的精选本。

其中有“我最难忘的一件事”“难忘一课”、“教育有悔”、“素质教育一例”、“我与我家”等征文活动的内容。

这些征文,大都是来自一线教师的手记,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原生态的场景,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记录了他们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教育机智。

我曾经说过,教育的神圣是寓于教育的平凡之中的。

把教育看的过分神圣,会忽视它的平凡,远离它的真实。

把教育看的过分平凡,又会忘记它的神圣,丢弃它的使命。

我们每一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应该认识教育的这种特性。

当我们读这本《教师的情感与智慧》的时候,我们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无论是刘这这的《师情母爱》,还是王晓平的《心底的照片》;无论是江建国的《家筑在心上》,还是万金党的《第一课》;无论是那温柔的“一刀”,还是那“用爱铸成的错”,我们在感受教育的普通和平凡的同时,也领略了教育的伟大与神圣。

除了于永正等少数著名的特级教师外,这本书的作者都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普通老师。

但正是他们才是中国教育的真正的脊梁,在他们的学生心中,他们就是真正的教育英雄!

其实,每个人都有两个重要的世界----情感世界与智慧世界。

一个人是否幸福,是否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世界的满足的情况。

教师也是如此。

而且,这两个世界又是互相影响的。

在情感世界,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真正地把爱心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他一定会感受教育的乐趣、体验教育的幸福。

同时,在智慧的世界,他也一定会找到“把发现留给学生”的办法,让学生每一天都在期待和惊喜中度过。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教师博览》编辑部的朋友们,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让我们能够深入教师的情感世界与智慧世界,看到了教育的一种境界、一种风景,也激励更多的教师能够象这些普通的老师作者一样,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

我相信,许多年以后,无论是你自己,还是你的朋友,都会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你一定会发现:

——教师的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摘自《教师博览》

教育,该留下故事

岁月逝去,当你的青丝变为白发时,回首自顾,老师们,在你的教育生涯里,可曾留下过令回忆美丽、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也许是下雨的早晨,也许是薄暮的黄昏,也许是课堂的一瞬间,也许是课间的走廊里……是一节课上的一个细节,是一个学生的一次哭泣,是一次开怀透顶的欢笑,是一回心心相印的谈心,我想,正是这一个个让人梦牵魂绕的故事,构成了教师职业的五彩缤纷。

这就是诗,这就是歌!

教育的故事,是老师用心来创造的;正是因为那是我们创造的,所以才是我们最可珍贵的!

教育的故事,是老师与学生一起来创造的;正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使我们的创造有了意义!

教育的故事,也许并不会激动得让人热血沸腾,但细细回味,又有多少的快乐与温暖!

每天都在生活,每天都有教育,每天都有这样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也许平淡,也许缺少起伏的波澜,也许没有惊天的骇浪,但就在这一笑一颦中,盛满了对教育的理解,盛满了对心灵的关爱———孩子们,因为这样的故事而成长;教师们,因为这样的故事而幸福!

翻开《论语》,我们读到的是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一个个亲切的故事,在河边,在山间,在生活的每一个空间,都回响着教育的乐章;走进陶行知,我们感动于“四块糖果”,感动于晓庄的抗争,感动于育才对于一位瘌痢头儿童的特别的爱;我们读李镇西老师的书,一个个关于学生们的故事让我们激情涌动……可以说,没有留下故事的教育,绝对不会是成功的教育!

以心点燃的心,总会有心动的故事!

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文集,我们清晰地看到,如果从书页间抽却这许多的故事,整个苏霍姆林斯基的大厦将倒塌!

正是这些故事,让一个平凡的教师引起世界教育的瞩目!

每一位曾经为教育付出的人,都会为我们的教育,为我们的孩子,留下那些故事。

那些故事,是我们人生的一笔财富!

在一个大年初一的早上,我的远在南疆当兵的学生通过电话送来新春的第一声祝福,我的全部幸福莫过于此!

为了这个电话,也许我会付出整个新一年的心血,可是我因此而幸福。

电话的那头,讲述起他的童年故事;他的童年故事,正是我的教育故事啊!

在一个静静的夜晚,我在单位的办公室里学习打字,一位正在读高中的同学走进来,与我作了朋友式的对话,愉快充满了整个的夜晚。

在回忆中开始,我们一起憧憬着未来。

她的未来会有更辉煌的业绩,而我呢,将继续去做那些动人故事的创造者!

每当我从别人的嘴里听到我的已经毕业的学生对我的“高度评价”时,一种做教师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教师的成功,我觉得并不是某一节课得奖了,也不是某一篇论文发表,这些带给我的幸福感远不如孩子们的一句赞语,远不如若干年之后,我们一起记得的那些个故事。

------摘自《教师博览》

洗课,精彩由此流淌

“洗课”一说,乍闻,真如瀑布一泻,耳目一新。

这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先生的说法。

尽管系统论述还在杨院长的腹笥中,但对置身教育现场的一线教师而言,闻此一说,不啻“洗脑”一会。

洗课的“洗”,让人一下子联想到“洗炼”,联想到洗尽铅华后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如果我们的课都能经历如是一番洗礼,那么,生成的课堂一定是清新的、自然的、本色的。

——洗课,让教学审美重建

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

这是一线教师心中永远的“结”。

评价引领潮流,审美驱动行为。

当我们把好课的标准设定在“多多益善”和“以腴为美”上,教学所要做的事只能是加法以至乘法。

诸多的公开课何以会演化为“作秀”课,盛宴之后何以会落得消化不良(需要补课),罪不在开课教师,而在于我们的课堂评价视角和教学审美取向。

洗课,不是要搞课堂颠覆,而是要把教学规则中被忽视、被遗忘的减法和除法找回。

该浓则浓、须淡则淡、能简不繁、当艳不让,只有这样,审美才是健全的,教学才能臻于“完美”。

——洗课,让教学追求归真

教学不是卖弄,学生的头脑也不是容器。

当教师竭诚“奉献”,恨不得把45分钟灌注得滴水不漏时,我们的教学往往会患上“富贵病”或“肥胖症”。

公开课和示范课为什么那么恼人、那么费事,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教师怕别人说“寒酸”、说“不出彩”。

于是,总想烹制“满汉全席”,总想展示“金玉满堂”,竭尽所有与所能,大做起“锦上堆花”(有别“锦上添花”)的作秀文章,而忘却了教学也是“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

倡导洗课,其实就是倡导教学的归真。

“删繁就简”,少虚饰,还教学朴素的面目;“风行水上”,少折腾,还教学灵动的精神。

——洗课,让教学投入有效

完整的上课,应当是一个综合流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达成、课后反思。

课“瘦”不下来,往往是因为教师准备与占有得太“充足”,预设与预期得太“美满”。

不能忍痛割爱,拼命做加法乃至乘法,以致内容越上越多,成本投入越来越高。

但效果如何呢?

能否这样说,“富态”的教也是一种浪费,非但消耗了大量资源(包括教师的劳动),而且还给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心理威压和空间侵占。

因此,教学必须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必然要关注“投入与产出”。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器具的配备,都要“量力而行”,要为“学得”(而非“教得”)着想。

“淘尽黄沙始见金”,洗课提炼的是质——课的含金量;洗课过滤的是量——课的掺水量。

“浓妆淡抹总相宜”,洗课是门科学的艺术,是个和谐的进程。

加减乘除,一样也少不了。

洗课的表象是“瘦身”,做“减肥运动”;洗课的实质是“健身”,做“健美体操”。

因此,质与美,才是洗课的结晶,精彩由此流淌。

洗出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变“容量”为“质量”,让学习更富自由和开拓!

洗出智慧,把挑战还给师生,变“授受”为“对话”,让思维更具延伸和交互!

洗出品格,把创造还给教师,变“解析”为“建构”,让教学更有个性和风格!

------摘自《江苏教育研究》

好人才会是好老师

老师无疑是除了父母外第一个在你生命里镌刻灵魂印迹的人。

很遗憾,在我的读书生涯里,印象特别深刻的老师并不多,当然这与我从不是一个好学生有关。

我成绩不够好,性情不够活泼,是最易被老师忽略掉的那种。

因为不被老师关注,所以愈发敏感。

对一个学生,老师是什么?

老师是决定天气的云层,是决定焰火的引线,甚至,老师能决定你最初的世界观——我学生时的世界观是灰色的,可能与很少得到老师的鼓励有关。

但好在我历任的语文老师一点点给了我些明亮的颜色,使我照见了自己心灵深处的一些花朵与骄傲。

记得有位语文教师在作文考试时,独允许我随便取材,不必拘泥于命题。

他微笑着,是信任的表情与想看看我到底会写些什么的兴趣。

那一刹真是满心欣喜,有种被骄纵的恣肆之感,这感觉对我这样贯来灰色的学生很珍贵,是极难得的体验——而事实上,无论是优越还是卑微的花朵,同样需要阳光的呵宠。

哪怕短短一秒。

在想,什么是好老师?

好老师首先是善良的,这善良是颗花籽,播撒给学生第一片爱的光明,有了这片光,才会不漠然,不损毁,不凌弱……

好老师是公正的,不因学生父母的地位而态度“阴晴”变化,也不因谁的裙子更漂亮谁的性格更讨巧就展露全部微笑。

公正的老师会把微笑倾洒于那些阳光照不到的课桌。

好老师是温柔的,不把乖戾与粗暴当作教具。

要知道,粗暴是易仿制品,一个今天的受暴者很容易变成明天的施暴者。

好老师是有趣味的。

一个对生活丧失趣味的人没有能力传播生命的欣悦,而一个怀着趣味之心的老师会让学生看见花的秘密,鱼的表情,树的忧伤与淘气。

……

好老师还可以是很多种,比如学识渊博,比如授课有方,但对于我,有上面这些就够了。

有了这些他便是好人,是好人了才会是好老师。

-----摘自《教师博览》

教育:

守望“人本”

这是振聋发聩的一问: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发出这一问的是19世纪末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巅峰期的美国。

这时的美国,像停不下来的列车,GDP飞速增长(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工人的痛苦和富人的迷惘也与日俱增。

数字,创造了奇迹,却把创造的主体——人及人的自由、幸福给埋葬了。

于是,有识之士终于发出了“为了人”的呐喊;于是,就有了声势浩大的“进步运动”和影响深远的罗斯福“新政”。

今天,中国教育突飞猛进。

面对教育的“异常”,我们是否也要警醒一下:

教育可以“唯数字化”(量化)吗?

教育发展能够走“类GDP”道路吗?

教育显现出来的空前繁荣与前所未有的失衡与失魂,让我们不得不追问一下——

教育怎么了?

教育应该怎么样?

理想与现实的“两立”(有时竟至“势不两立”),让人感觉:

教育家在说梦,教书匠在做工。

一个是“自恋”,一厢情愿、一往情深;一个是“自怨”,身不由己,身心憔悴。

对教育的诠释与解读,也太多,且太玄,让人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

事实上,真理都是朴素的,真理的表述(或曰“呈现”)也总是简捷的。

对教育的探究,最好的办法也许就在于对教育“终极问题”的仰望和对教育“起始问题”的守卫,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宗旨与本质所在。

从哲学上讲,归宿点也就是出发点——“终于”永远源于“始于”与“基于”。

因而,对教育,无论是理论建构者还是一线践行者,都不能不探究这样一个“原始问题”:

什么是教育?

教育究竟为了什么?

只有对这个问题有“本真”的认识,我们才能做真正的教育工作,师生才能过上健康的、有意义的教育生活。

教育的原始问题(或曰“源问题”)给我们树立起了教育的价值坐标,使我们的教育行为有了根本性的价值取向。

怀揣着“源问题”上路,我们会不时叩问自己:

眼中有人吗?

心中有“成人”的愿望吗?

举手投足间触摸到“人本”的幽灵吗?

寻找教育的意义,就是寻找未来的人——开发生命的潜能,开启生活的前程。

只有这样,教育者才不会倦怠,教育才有望成为一种具有生命特质、文化品质的创造、实现与享受!

面对“人不见了”的教育现状,教育的当务之急显然就是寻找消失(或曰屏蔽)了的人。

只有找到了教育的主体——人,教育才能实现其“成人”的宏愿,才能做出“呵护发育着的人,托举发展中的人”的功德。

因而,我们需要重返教育故园,重建教育生态,使教育“回归”教育,使教育“生成”教育,使教育“超越”教育。

首先,教育即生活。

它是有情的、生动的,充满灵性与活力。

教育不等于教学,教学也不等于成绩与名次。

教育是广阔的,深沉的,智慧的。

它是生命的一种态势,是生长的一种境界,也是生存的一种方式。

如同一条激越的溪流,教育,永远奔涌在生活的原野上。

因此,任何人为的“驳离”与“拔高”,其结果都只能适得其反,只能把教育逼向“异化”与“枯涸”。

其次,教育乃文化。

它是博大的、宽容的,富有张力与魅力。

通过教育,使“文”内化,使灵魂得到“文明”的沐浴。

因为“文化”,人才有“格”,才能在天地万物间闪现出伟大的思想光芒。

因而,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文化,就是“文而化”的美妙历程。

如果说生活是教育的母亲河,那么文化就是教育的脉、教育的基因,就是一个人精神发育史上不可或缺的生长素和催化剂。

通过“文而化”的建构,支撑起一个“完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教养和责任心的“现代人”。

第三,教育为创造。

它是鲜活的、解放的,涌动着激情与创意。

每一个教育体(包括教师)都是不可取代的,因此,教育是非程式化的,是不可复制的。

教育的独特性与独创性,让教育“天生”有别于生产,有别于制造,因此,教育的价值绝对不能用“物”的方式(定时定量、计件计量)衡量。

教育是“树人”,是创造,它需要空间,需要时间,需要好奇,需要尝试。

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它伴随人生,唤醒欲望,激发潜能,实现并超越自我。

它是哺育,哺育多彩个性;它是开发,开发多元智能;它是催化,催化多样发展。

正是由于创造,教育世界才如星空和道德准则一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

”(康德语)

一言以蔽之,守望教育,就是守望“人本”;守望“人本”,就是守望教育的梦想与家园。

------摘自《教师博览》

教书与读书

人们通常把学生上学叫做去“读书”,把老师上课叫做“教书”。

教师只有先“读书”,然后才能去“教书”。

但是,教师读完了拿文凭的书,取得了做教师的资格证书,并不一定就能教好书。

教师要教好书,必须一生不离读书。

然而,眼下教师不读书却是普遍现象,并有日益蔓延和恶化的趋势,已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

教书之人何以不读书?

一是无空读。

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普遍偏重,有的甚至是超负荷工作。

每天光是上课、批改作业、下班辅导就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一些繁杂无效的所谓备课(其实就是年复一年的抄教案),劳形伤神,白白浪费了老师们许多宝贵时间。

教师成天忙于应付各种形式主义的东西,身心疲惫,无暇顾及读书。

二是无书读。

教师案头上堆放的除了学生作业本、课本、不同版本的参考书和教辅资料外,几乎很难见到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刊,更不用说是名家大师的教育经典著作了。

偶尔发现一两本挂在墙角的教育期刊,也似乎很少有人读过。

有的教师坦率的说自己从学校毕业出来,除了教参书外,压根就再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一本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著作,其他书籍也读的非常有限。

再走进学校图书资料室,书架上大多是一些尘封已久的旧书刊,传统或现代的教育名家的经典著作在这里难觅其踪。

有的学校校舍盖的豪华气派,绿化美化漂漂亮亮,电教设备一应俱全,但图书室的藏书却是那些发黄过时的书籍。

新华书店(尤其是县级新华书店)充斥的是各类教辅读物,城镇公园图书馆也难觅教育类图书的踪影。

三是无心读。

受市场经济思潮影响和形形色色的娱乐休闲活动的诱惑,全民读书风气日益衰落,教师也感染了“阅读恐惧症”。

再加上近十几年来教师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实际上的逐渐下降,教师职业退去了昔日神圣和虚幻的光环,而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和压力越来越大,使得教师变得更加现实,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

凡此种种,教师失去了读书充电的原动力和阅读兴趣,也就很难有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