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历程.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历程.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历程
一专题知识整合——线索归纳,串点成面,知识更条理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探寻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可以围绕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两条线展开。
1.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发展
(1)一个“主体”:
先秦时期。
(2)两个“角度”:
一是纵向比较中国先秦时期与封建社会时期政治制度的异同,二是横向比较中国先秦时期与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异同。
(3)三个“特点”:
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4)三大“制度”:
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一个“集中”:
所有权力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即皇帝制。
(2)两个“方面”:
君主专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两大“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
(4)三个“条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产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条件。
(5)三个“趋势”:
分散相权,集中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权力,形成中央集权;思想控制日益加强,形成文化专制。
(6)三个“特点”:
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和不断强化,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官吏任免制取代世袭制。
(7)四大“制度创新”: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行省制)创新,中央行政机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军机处)创新,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新,皇帝顾问机构(内阁制)变迁。
(8)五个“阶段”:
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汉至元朝发展与完善,明清强化至顶峰,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演变过程:
阶段
朝代
主要内容
特点
影响
建立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乡里,严刑峻法
皇权至上,官员由皇帝任命
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发
展
与
完
善
两汉
设“中朝”,郡国并行制,置刺史,颁布“推恩令”
削弱相权,削弱封国
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
宋元
时期
宋:
中央上,设中书门下省,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相权;地方上,收精兵(“兵”),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制钱谷(“钱”),设转运使,削实权(“权”),设通判
削弱宰相和地方的权力
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造成了三冗、两积的局面
元:
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即行省制
加强相权和地方的权力
有利于统治辽阔的疆域,相权过大
强化与
顶峰
明清
时期
明:
废除丞相,设殿阁大学士,设内阁。
清: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并达到顶峰
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阻碍社会进步
一、认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主要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
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
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2.演变过程和趋势、本质
3.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
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
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二、古代重要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1.选官制度
2.监察制度
时期
官职
职能
意义
秦朝
御史大夫
监察百官
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监督,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汉朝
刺史
监督王侯与地方官吏
北宋
通判
监督地方官吏
明朝
提刑按察使
监督地方行政与司法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1.古代农业经济
(1)模式和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或“耜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3)土地制度:
①演变过程: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
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4)生产技术:
精耕细作。
(5)小农经济的地位(立国之本):
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它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否和政权的兴衰。
2.手工业
(1)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
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纺织(丝织业、棉纺织业)。
(3)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明朝中后期出现雇佣关系。
(4)主要成就:
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
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3.商业
(1)概况:
商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商业市场和商人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政府抑制商业发展,采取坊市分区制度,农产品进入市场)→宋元(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明清(市镇商业兴盛,商帮出现,对外“闭关锁国”)。
(2)“市”的发展:
①秦朝:
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
②汉朝:
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③唐朝:
“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④宋元:
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原先不设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夜市”繁华。
⑤明清:
都市商业区繁华。
4.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
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中;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
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工商食官
在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的发展
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后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重农抑商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海禁
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闭关锁国
明代中期以后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综合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的原因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是直到鸦片战争前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其原因可从当时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科技文化等方面分析。
1.明末清初,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也始终未能得到改变。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为本,抑制商业发展,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运用政治手段压制工商业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统治者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措施限制手工业规模,征收重税,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4.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
儒学的轻利思想和封建专制的强化压抑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观念根深蒂固,古代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5.明清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
从此,中国经济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古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
历程
地位
原因
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秦朝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秦统一后,儒生主张复古守旧,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改造时期
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明时期儒学转型和成熟时期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更加稳固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
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腐朽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发明和发现:
类别
发明和发现
四大
发明
造纸术:
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印刷术:
“文明之母”;指南针:
原始航海时代的结束,计量航海时代的来临;火药:
助推欧洲社会转型
数学
《九章算术》: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中国形成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珠算:
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学计算的一种古老运算方法
天文
历法
浑仪、简仪:
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授时历》:
古代最优秀的历法(计算精确、指导农业生产)
农学
《齐民要术》:
记载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经验
医学
《黄帝内经》:
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本草纲目》:
记录药物、药方,绘制药物形态图
(2)汉字起源与演变:
①基本脉络:
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秦朝时)——隶书(秦始,流行于汉)——楷书、草书、行书。
②演变趋势:
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③两个阶段:
古文字阶段;隶、楷阶段。
(3)书法:
①阶段特点:
自发阶段——魏晋以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自觉阶段——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②发展脉络:
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4)文学成就:
类别
代表性成就或人物
文学特色及地位
诗经
《诗经》
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楚辞
《离骚》和屈原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汉赋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张衡的《二京赋》等
词藻华美,意境清新;半诗半文的综合性文体
唐诗
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
诗体完备,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唐朝时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顶峰
宋词
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
能歌能唱。
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宋朝时中国古代词发展到顶峰
元曲
关汉卿、马致远
音乐、说唱、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小说
明清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明清四大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5)绘画艺术:
①魏晋以前:
绘画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画风质朴。
②魏晋时期:
士人群体的艺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出现了文人画,代表人物有顾恺之。
③唐代:
体现盛唐画风的代表是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④宋代:
文人山水画兴起,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种。
⑤明清时期:
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⑥民俗画:
有描绘市井生活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木刻版画、年画等。
(6)京剧:
①形成——道光年间:
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②发展——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一、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在中国,曾对儒家思想采取过过激的否定态度。
如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运动,都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消极影响。
对待儒家思想,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既要吸取其精华,又要剔除其糟粕,批判地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3.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明显的。
(3)它所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抛弃。
二、关于古代中国的科技
1.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类别
中国
西方
经济上
自然经济依然占主要地位,其分散、封闭的特征,使科技发展缺少应有的动力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科技发展的巨大动力
政
治
上
封建制度开始衰落,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许多国家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外
交
上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流,包括科技的交流
殖民扩张,开拓市场。
市场的扩大,带动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思
想
上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行,知识分子思想受到禁锢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带来思想的解放。
面向现实、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2.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先世界。
二、学术前沿探究——学术观点,百家争鸣,视野更开阔
【编者按】 简单说,对历史上的人和事的看法即为历史观。
对同一历史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于是就有了不同观点和结论,即不同的历史观。
学术争鸣就反映了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同时学术争鸣又开阔了视野,能进一步增强历史洞察力。
从近几年历史高考的实践来看,以多种历史观为考查内容的高考试题有增多的趋势,命题方式也日趋多样化。
基于此,让学生适当了解一些目前史学界的争鸣,对适应这类高考命题很有帮助。
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的争鸣
[百家争鸣]
观点一
在封建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把维护皇权一统和自身稳定作为首要目标,极力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维护地主阶级的权益。
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小农始终处于仅能谋生的状态,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观点二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对封建社会发展的积极保护作用占主导地位,阻碍作用是次要的
[多维点拨]
1.“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
(2)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
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多角度评价君主专制加强的历史影响
君主专制的特点是个人独裁代替集体决策,人治代替法治。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秦朝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屡经更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行更有效的管理。
3.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由于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和脆弱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小农经济这一基础决定的。
同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可以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可以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4.辩证地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高考印证]
(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 A、D两项不符合先秦的史实;分裂动荡未必引发专制,排除B项;从“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可知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预测演练]
1.(2011·海淀区模拟)“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
”具有此种行政审核功能的机构是( )
A.汉朝的中朝 B.唐朝的中书省
C.唐朝的门下省D.明朝的内阁
解析:
选C 由材料可知,侍中的职责是审读百司奏抄,以驳正违失,由此可知有此种行政审核功能的是唐朝的门下省,C项正确。
汉朝的中朝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
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2012·石景山一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并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图1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直接表现是什么?
综合上述图示,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第
(1)问,“区别”主要从官员的产生方式来解答;“意义”抓住分封制下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和郡县制下官员选拔的积极影响回答。
第
(2)问,“基本特征”可以结合所学回答;“表现”实际是要求回答明初加强皇权的措施;“趋势”主要从皇权的发展趋势回答。
答案:
(1)区别:
分封制下,贵族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意义:
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2)皇帝至高无上,皇权高度集中。
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
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普遍看法及争论
[百家争鸣]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丝织业中表现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但在具体研究中,又有不同意见:
观点一
王仲荦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丝织业,已由家庭生产转为商品生产,由家庭的两性分工转为社会分工,手工业工场已经出现
观点二
彭泽益等学者认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行会手工业老板和帮工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把这说成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乃是对史实的误解
观点三
徐新吾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前中国民营丝织业并未存在手工工场,机户一般还只是属于个体经济的小业主
[多维点拨]
1.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它的增长、成熟的过程,便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但是各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进程并不是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的,因为国情不同,封建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二是要有一批失去生产资料并且具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般是经由两个途径实现的。
其一是小生产者变为资本家,其二是商人直接支配生产。
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1)从行业和区域看,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纺织行业中。
(2)从表现看,主要是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从程度看,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行业部门中,是十分微弱的。
[高考印证]
(2012·济宁市一模)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聚四方无籍游徒”说明流动人口多;景德镇是“瓷镇”,制瓷业发达;“佣工”说明有了雇佣关系,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材料中看不出景德镇的制瓷业性质是官营还是私营。
答案为D。
[答案] D
[预测演练]
3.(2012·潍坊联考)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