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3979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次工业革命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二次工业革命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二次工业革命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二次工业革命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二次工业革命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次工业革命优秀教案.docx

《第二次工业革命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次工业革命优秀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次工业革命优秀教案.docx

第二次工业革命优秀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电力的开发和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知道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理解其巨大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比两次工业革命成就,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概括能力;通过阅读史料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和影响,进一步培养阅读、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讲述发明家的故事,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阅读史料分别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成就、影响,形成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整体认知,并学习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及阅读、分析材料的方法。

通过制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表,掌握利用图表法归纳梳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认识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对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和小组讲述发明家故事,认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爱科学、学科学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教学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课型】

新课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分为电力的开发与应用、内燃机与交通运输两个小组收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并了解发明家成长和科技发明的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法、史料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的综合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学媒体)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展示:

“2017(第八届)全球汽车论坛”的一组图片。

教师在展示图片的同时解说:

2017年6月7日,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支持下,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和重庆车展组委会主办的2017(第八届)全球汽车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这是继2014年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整车生产基地以来,又一件重庆汽车发展历程中的盛事。

说到汽车,你知道哪些著名的汽车品牌?

世界上最早的汽车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体会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深远影响。

(课件或板书展示标题。

学习新课:

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光是学习历史知识,还应该学会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

今天我们就运用历史学习的几项基本技能,来完成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

一、“电气时代”的来临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加迅猛之势迅速席卷全球,取得了众多重大的成就。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5页,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时间和主要国家或地区。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课件或板书展示: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伟大成就和科学家们刻苦钻研的精神。

之前我们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家已经知道,在蒸汽动力的推动之下,人类历史飞速发展,进入了蒸汽时代。

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又是什么呢?

我们来读一读伟人的话,从中寻找一下答案。

课件展示:

列宁、恩格斯的话。

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

——列宁

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

——摘编自恩格斯《致爱德华·伯恩施坦》

全班齐读材料,并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教师课件展示三个小问题:

电磁感应现象是如何发现的?

电力是怎样进行开发和应用的?

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有哪些优点?

前两个问题由负责收集电力方面成就的一组同学回答,汇报自己收集的成果。

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教师加以补充;如果回答超出教材范围,教师应积极肯定。

如果回答到电讯技术成果,教师也应肯定,指出电讯技术通常以电子的方式进行讯息传递,也是电力的开发和应用。

(“电磁感应现象”在新课标版的物理教材中安排在九年级,教师应提前了解学生是否在物理课中学习过该内容,如果已经学习,可以由学生作简单介绍,如果还没有,教师可以简要补充,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课件或板书展示:

理论基础:

电磁感应现象一—法拉第;电力开发与应用:

发电机——西门子、电动机——格拉姆、电灯一—爱迪生、远距离输电一—德普勒、发电站一—爱迪生等。

教师小结:

先进的电磁学理论被发现后,很快应用于生产实践,带来了社会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发电机、电动机……各种与电相关的发明层出不穷。

(让学生体会:

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学生讨论第三个问题,认识到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师可以给出讨论的角度:

产生方式、产生成本、传输速度、能量损失。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小结:

电力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的新能源,比蒸汽动力更加强劲,且清洁环保、价格便宜、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控制方便,因此在生产生活中迅速得到广泛应用,电动机逐渐取代蒸汽机,这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表现。

电力的广泛应用,还促成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化学工业、钢铁工业,这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面貌,由此,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因此,电力的开发和应用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导,也是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教师: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这一时期,还有一种新能源一—石油,被人们广泛使用起来,这与内燃机的创制分不开。

内燃机的发明,引发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负责收集交通运输资料的一组同学展示收集成果。

教师肯定学生表现后,引导学生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改良和火车、轮船的发明,体会“汽轮时代”与“铁路时代”的交通状况,巩固所学知识。

课件或板书展示:

内燃机变革:

煤气机一—奥拓、汽油机—戴姆勒、柴油机——狄塞尔。

教师引导:

内燃机的创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动力机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

以汽油、柴油为动力的内燃机同以蒸汽为动力的蒸汽机相比,有何优点呢?

学生比较内燃机与蒸汽机的优劣,认识到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意见后指出:

过去的蒸汽机烟尘很重,污染环境,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因为要携带充足的煤和水,非常笨重,操纵不灵,还经常出事故,现在被干净、能量大、体积小的内燃机淘汰是必然的。

尤其是柴油机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化。

课件或板书展示:

交通工具变革:

汽车——本茨,汽车流水线——福特;飞机——莱特兄弟。

并展示教材《本茨和助手坐在由本茨发明的汽车上》《“飞行者1号”试飞成功》的图片。

教师拓展:

中国人最早的飞机是由冯如发明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的小字部分。

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新产品不断涌现出来。

另外,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全世界的石油开采量急剧增加。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现在请大家自己动手制作图表,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用图表形式表现出来。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图表,以巩固所学知识,突出重点。

教师注意进行指导,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用课件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表。

类别

时间(年)

姓名

科技成就

国籍

电力

1831年

法拉第

电磁感应现象

英国

1866年

西门子

发电机

德国

1873年

格拉姆

电动机

比利时

1879年

爱迪生

电灯

美国

1882年

爱迪生

火力发电站

美国

1882年

德普勒

远距离送电

法国

交通运输

1876年

奥托

煤气内燃机

德国

1883年

戴姆勒

汽油机

德国

1892年

狄塞尔

柴油机

德国

1886年

本茨

汽车

德国

1896年

福特

汽车流水装配线

美国

1903年

莱特兄弟

飞机

美国

化学工业

/

诺贝尔

现代火药和无烟炸药

瑞典

教师设问:

请大家观察表格,并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找找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新特点。

学生回忆并比较两次工业革命,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在学生谈到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时,课件展示:

英国人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中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总结道: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

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并指出:

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观点。

此后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式进步,都是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新发现。

所以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师小结: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英国一枝独秀到多个国家遍地开花;从蒸汽动力的推广到电力的广泛应用;从轻工业开始到重工业主导;从实践经验积累到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新的技术发明迅速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课后“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中的归纳与概括”。

三、社会进步与社会问题

1.城市化的浪潮(课件或板书展示)

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

教师提问:

工业革命会给农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工业革命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工厂或城市谋生;农民的数量必定会大大减少。

相对于工业而言,农业开始退居为社会生产领域中的次要产业;工业的地位超越农业,成为社会主要生产部门。

下表为1871—1910年德国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变化统计表

年份

人口总数(人)

农村人口所占比例

城镇人口所占比例

1871年

41059000

63.9%

36.1%

1880年

45234000

58.6%

41.4%

1890年

49428000

57.5%

42.5%

1900年

56367000

45.6%

54.4%

1910年

64926000

40.0%

60.0%

教师提问:

以德国为例,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城镇人口的数量占人口总数的比例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略。

)工业化需要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劳动力的高度集中逐步形成城镇和城市,这就掀起了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运动——城市化。

社会学研究者认为: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城市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

19世纪后期,随着城市化的兴起,许多新兴的城市类型纷纷出现,都有哪些新的城市类型呢?

(教材“说说”。

大大小小的“钢铁城”“汽车城”“石油城”“石化城”“电影城”等不断涌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

城市化标志着人类定居模式从农业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过渡。

在人类世界历史上,持续发生的城市化进程使人口不断从农村向城市涌入,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出现了大规模城市群。

(展示图片。

学生讨论:

城市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带来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略。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从而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随着物质财富日益丰富和扩大,促使生产方式、聚落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变化,如人们居住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就业率的提升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相关工业部门的发展,引起了照明领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和扩大化。

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彰显了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巨大推动力量,也使人们重视科教的观念日益增强。

2.教育的大众化(课件或板书展示)

(展示材料。

材料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进程,推动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引起了经济基础的重大变化……因而产生了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的一系列改革。

……增加教育投资,发展教育事业。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劳动技术大军。

……改革高等院校,使其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培养出来的大批有用人才,把教育转换为物化的力量,给年轻的美国增加了巨额财富,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摘编自吕庠《对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高速发展原因的新认识》

教师提问: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第二次科技革命对美国的上层建筑,特别是教育方面带来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略。

教师:

科学技术的发展冲击了教育,改革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适应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颁布有关初等教育的法令,开始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中等教育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大幅增加;职业教育悄然兴起;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其中女子接受高等教育在美国进一步发展。

除此之外,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大量兴建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场所和途径。

(展示相关文化设施图片。

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文化设施的兴建,提高了国民的素质,同时也为工业化培育了各方面和各层次的人才,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3.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课件或板书展示)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社会生活以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人类社会飞速前进,人们开始现代文明生活。

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从而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第一,大气污染。

工业革命以煤炭为燃料,使得城市煤烟滚滚,烟雾弥漫。

第二,河流污染……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印染工业的发展,这给环境和水资源带来了更加直接的破坏。

第三,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恶化……对森林的大肆砍伐…

材料二

教师提问: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学生回答略。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造成了难以恢复的生态问题:

水资源短缺、生活污水、垃圾等废弃物产生量的大幅度增加,机动车污染加剧,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加快退化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给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城市化的扩大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生活在城市底层的人民更加贫困,贫民问题更加严重。

由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使得一些城市问题并没有得到尽快解决,最终积重难返酿成惨痛教训。

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

1904年,美国设立了第一个国家鸟类保护区,1909年,又建立起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

人们开始以积极的行动克服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小组讨论:

我们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也正处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矛盾十分突出的时期,正面临着能源紧缺、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许多治理难题,根据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历,谈谈对我们国家现在发展的建议,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讨论与探究: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速度更快,直接参与的行业和国家更多,因此其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

历史研究和学习讲究“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就是所谓的史料实证意识。

现在就让我们通过解读一组史料来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事实上,世界工业生产在1860至1890年间增加了3倍,在1860至1913年间增加了7倍。

而世界贸易的价值则从1851年的6.41亿英镑上升到1880年的30.24亿英镑、1900年的40.25亿英镑和1913年的78.4亿英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另一方面也使旧的工业部门由于生产技术的改造而得到飞跃发展,钢铁工业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经济上的更加繁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也有了新的进展,出现了更多的自由主义的改革。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

货物、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商品买卖的价格是世界一致的。

比如在小麦买卖中,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了解世界各地的价格,然后根据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

——摘编自帕默尔·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学生阅读史料并获取信息,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后小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成了电力、石油、电器、化工、汽车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快了世界完全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进程。

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问题留给我们下一节课作专题探讨。

(基础好的班级,教师可作如下补充: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导致了垄断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使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掠夺更加严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也让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影响令人惊叹,那引发这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从史料中来寻找答案。

材料一蒸汽机的吼声使欧、北美、亚三大洲发生变革,以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劳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在19世纪进入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突破的高潮期。

……自然科学的新突破为资本主义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

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广泛地运用于工业生产,从而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学生阅读史料并获取信息,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史料的同时,提醒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九年级上册第18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下册第四单元“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作综合分析。

教师小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由劳动力;经济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资金、市场、原料);理论条件:

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新技术的发明提供原动力和基础(技术)。

【教学设计后记】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基于以下理念:

一、课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这样表述的:

“通过对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课标很明显更强调从宏观上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整体认知。

所以本课在设计时将成就放在本课的第一环节,落实课标关于通过具体成果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要求,同时通过补充史料了解原因和影响,形成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整体认知。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历史学习除了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因此,本课在设计时,针对九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方法为引领,力争做到授之以渔。

第一环节,搜资料、赞成就,一方面让学生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知道、记忆科技革命的成就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不算太大,可以有更高的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读史料、探因果,则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学习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符合九年级学生思维逐渐趋于理性的认知特点。

三、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

笔者从教的学校在重庆市,本课从2018年在重庆举行的“第八届全球汽车论坛”导入,还专门设计了“讲故事、悟启示”活动,并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和论坛的主题结尾,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注意联系社会生活,时刻牢记为现实服务。

但本课在许多问题的设置上是否恰当,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展示成果的方式是否适宜等都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