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3816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教案.docx

《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教案.docx

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教案

专题三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

 水循环和河流特征

角度1 水循环

(2016·高考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

第1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类似于水库的调节作用;雨季植被可以将吸纳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

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功能变差,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降低。

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

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

第2题,降水量增加与否与植被变化关系不大,主要和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有关;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加强,降水下渗比例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由于植被增多和地下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

第3题,由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在植被恢复后,坡面下渗量增加,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后,通过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

从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的岩层倾斜情况来看,更多的坡面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到乙河流,所以乙河流的径流量增加;由于植被恢复,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增加,而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给地表河流,所以甲、乙两条河流的径流量总体减少。

答案:

1.B 2.C 3.D

(2015·高考全国卷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4~5题。

4.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

5.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解析:

第4题,树皮覆盖层位于最上层,远离根系,显然不是为了提供养分;雨水渗漏速度最慢的是种植土层,因此树皮覆盖层不能控制雨水渗漏速度;树皮覆盖层与其他各层都有水体净化作用,但不是其主要作用;树皮覆盖层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

故选D。

第5题,雨水下渗后,密度较大的种植土层和砂层可对雨水起到净化过滤作用。

雨水经过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时下渗速度快,净化效果差。

故选B。

答案:

4.D 5.B

角度2 河流特征

(2016·高考全国卷Ⅱ)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

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

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

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完成6~8题。

6.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1-3月B.3-6月

C.6-9月D.9-12月

7.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

8.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解析:

第6题,据图可知,从甲到乙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强度大于河道被冲刷强度;结合文字材料可知,河床泥沙淤积主要发生在枯水期,位于浙江东部的该河流枯水期出现在9-12月,此时段海潮携带的泥沙在河道淤塞,使河床逐渐被抬高。

第7题,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的汛期径流量减小,使河道被冲刷的强度减小,河道中泥沙的沉积作用使泥沙积累,河床不断抬高。

第8题,结合上题结论可知,水库建成后,由于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

为应对由此而产生的各类问题,需要对河道泥沙的沉积作用进行控制,而河道沉积的泥沙主要由潮流从海洋中带来,故在河口建设水闸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泥沙进入河道。

答案:

6.D 7.B 8.A

(2015·高考全国卷Ⅱ)圣劳伦斯河(图1)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

图2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据此完成9~11题。

9.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2个月B.3个月

C.4个月D.5个月

10.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11.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

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9题,读图2可知,蒙特利尔一年内气温低于0℃的月份为1月、2月、3月和12月,共4个月,故选C。

第10题,比较四个河段,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纬度较低,加上上游有水电站,受水电站冷却水影响水温应当最高,因而其冬季可能不结冰,故选B。

第11题,加深河道是为了蓄洪、行洪,绿化河堤是为了美化环境,这些措施对防凌几乎没什么作用;分段拦冰能够控制上游来冰,拓宽河道能够有效地防止冰坝的形成,减少凌汛危害。

故选C。

答案:

9.C 10.B 11.C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12~13题。

12.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3.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D.湖水补给量减小

解析:

第12题,根据图b可知,暴雨过后甲、乙两个水文站先后出现了洪峰,说明降雨区域位于两个水文站的上游,根据图a判断④地符合题意。

第13题,分析图a,甲、乙两个水文站之间有个湖泊,在洪水期可以蓄洪,对下游水位起调节作用。

答案:

12.D 13.C

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主要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或下渗增加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加,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如修建水库拦蓄洪水,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现象。

(2)不利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导致蒸腾减少,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使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2.河流水文特征的两个重点

(1)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关键词)

①流量:

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冰雪融水量多少等。

②流速:

主要与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有关。

③汛期:

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季节变化。

④凌汛:

与河流的纬度位置和流向有关。

⑤结冰期:

主要与流域内气温的高低有关。

⑥含沙量:

主要与降水强度、土质状况、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汛期或枯水期、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有关。

(2)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加。

②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

③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水库下游河段含沙量减少。

④围湖造田:

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⑤硬化路面:

增加地表径流,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⑥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2017·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检测)下垫面与大气之间存在水热交换,由于水汽蒸发而产生的潜热释放被称为“潜热通量”。

我国某湖泊常年水量稳定,如图反映该湖泊一年内潜热通量日均值变化及降水累计量。

读图,完成1~3题。

1.该湖泊主要补给水源为(  )

A.积雪消融        B.地下水

C.大气降水D.冰川融水

2.在下垫面水分充足情况下,潜热通量值通常(  )

A.夜大于昼B.晨大于昏

C.夏大于冬D.阴大于晴

3.对该湖泊12月-次年2月潜热通量值的表现,合理的解释是(  )

A.下渗强烈B.湖面结冰

C.云量增大D.风速减小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该湖泊常年水量稳定,说明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故B项正确。

第2题,白天温度高,其潜热通量大于夜间,故A项错误;黄昏前后气温高于早晨的气温,故潜热通量昏大于晨,B项错误;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较低,故潜热通量夏大于冬,C项正确;阴天温度低,晴天温度高,故潜热通量晴大于阴,D项错误。

第3题,该湖泊12月-次年2月潜热通量值最低,说明水汽蒸发量较小。

该季节正值北半球的冬季,气温较低,湖面被冰层覆盖,蒸发量较小,故B项正确;潜热通量与下渗无关,故A项错误;该季节降水量较少,多晴朗天气,云量较少,故C项错误;该湖泊冬季多大风天气,故D项错误。

答案:

1.B 2.C 3.B

(2017·邯郸模拟)M河流域(图a)无霜期170~180天,年均降水量540mm,主要集中在汛期,水土流失面积较广。

某河流研究小组以数据模拟的方法分析2006-2010年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情景1~情景5)变化情况下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图b)。

据此完成4~5题。

4.M河流域地处(  )

A.燕山山脉B.太行山区

C.华北平原D.山东丘陵

5.若情景5为现状,则情景1为(  )

A.适当开垦耕地

B.退耕还林还草

C.退草还林

D.增加城市用地

解析:

第4题,从经纬度可知M河流域地处太行山区。

第5题,与情景5相比,情景1的地表径流明显增大,结合选项可知,只有D选项符合。

答案:

4.B 5.D

(2017·天津十二重点中学联考)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1所示,图2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6.图1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B.降水

C.水汽输送D.径流

7.关于图示取水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6点后

B.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15点后

C.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太阳辐射

D.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

解析:

第6题,图1中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

第7题,图示取水装置是利用水汽蒸发和冷却凝结原理,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应该是午后2点左右;从图中可知膜下气温高于膜上气温,这与塑料薄膜能增大大气逆辐射使得膜下气温升高有关。

答案:

6.D 7.D

(2017·临沂二模)下面两图为某湖泊测量数据。

图1为该湖泊面积与湖面高程变化示意图,图2为该湖泊流域气温及降水量相对于2001-2010年平均值的变化曲线图。

据此完成8~9题。

8.对该湖泊储水量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围湖造田B.农业灌溉

C.大气降水D.冰雪融水

9.据图推断该湖泊的湖盆地形特征是(  )

A.湖盆中部有深槽

B.湖盆外围坡度较大

C.中部高,四周低

D.湖岸陡峭,湖底平坦

解析:

第8题,从图1可知,该湖泊面积减小,湖面高程下降;从图2可知气温上升,降水变化不大;结合选项可知,

该湖泊水量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第9题,从图1可知在湖泊面积减小初期,水面高程是缓慢下降,说明湖泊边缘地区坡度较小;在湖泊减小到一定面积时,水面高程呈快速下降趋势,说明湖泊湖底较陡,当湖泊面积下降到一定面积以下时,水面高程呈缓慢下降,说明湖底坡度较缓,由此可知湖盆中部有一深槽。

答案:

8.D 9.A

 洋流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角度 洋流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7·高考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如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加,故D正确。

第2题,此时为夏季,长江径流量较大,泥沙在河口附近淤积较少,冲入外海的泥沙较多,挟带至外海的营养盐类也较多,所以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受水体含沙量影响较大,C正确。

第3题,从题中信息可知,浮游植物数量与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与夏季相比,冬季水温低,浮游植物的数量会减少。

冬季长江径流量减小,江水含沙量由长江河口向外海递减,故浮游植物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A。

答案:

1.D 2.C 3.A

(高考全国卷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下图,完成第4题。

4.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解析:

选C。

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故C对;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A错;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作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B错;群岛的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故D错。

(高考全国卷Ⅱ)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第5题。

5.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解析:

选D。

从图中海陆轮廓和经纬度可知,图示区域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

洋流分布及其影响的两大判断技巧

1.判断洋流性质和名称的技巧

(1)等温线判断法

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是暖流;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是寒流。

(2)纬度判断法

①海水表面温度的分布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洋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一般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

如下图所示,A为暖流,B为寒流。

②根据纬度位置判定

(3)经度判断法

(4)根据大洋环流模式图来判断

①中低纬度大洋东岸为寒流,大洋西岸为暖流。

②中高纬度大洋东岸为暖流,大洋西岸为寒流。

(5)根据海岸轮廓、岛屿等地理事物判断

如下图,a、b、①、②分别是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千岛寒流和拉布拉多寒流。

(6)根据迎岸风和离岸风判断

盛行离岸风的海区,下层冷海水上涌,形成上升补偿流,属于寒流,多形成渔场。

2.洋流判断中的应用技巧

(1)依据中低纬海区洋流的环流方向确定南北半球。

(2)依据西风漂流的性质确定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暖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寒流。

(3)根据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流向确定季节:

洋流为顺时针流向时为北半球夏季,逆时针时为北半球冬季。

(4)依据洋流分布特点确定渔场:

寒暖流交汇处及沿岸寒流(上升流)流经处多形成渔场。

(2017·洛阳模拟)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索马里洋流是暖流

B.驱动索马里洋流的是盛行西风

C.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是陆地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D.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7月比1月多

2.索马里半岛沿海平原有一条沙漠带,与其形成无关的是(  )

A.季节性寒流的降温减湿,加剧干燥

B.该地地势高,降水少

C.该地夏季西南风来自陆地,比较干燥,降水少

D.东北季风比较干燥,降水少

解析:

第1题,7月,在索马里沿岸,受离岸风影响,海洋底部冷海水上泛,表层海水温度低,其性质是寒流;冷海水上涌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形成季节性渔场,故D选项正确。

第2题,该沙漠带出现在沿海平原,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

1.D 2.B

下图是某岛及其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且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所示洋流状况与该岛东侧相吻合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4.该洋流的影响是(  )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携带冰山影响海运安全

C.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D.将热能向高纬地区输送

解析:

第3题,根据岛屿的形状和图示地区的经纬度可知,此岛屿为中国的台湾岛,台湾岛东侧有暖流流经(日本暖流),北半球越向南海水水温越高,据此排除B、D两项;图①表示洋流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为寒流,排除A项;图③表示洋流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为暖流,C项符合。

第4题,结合上题可知,该洋流是流经台湾岛东侧的自南向北流的暖流,途经附近的海轮顺着洋流就能加快航速,逆着洋流航行就会减慢,A项说法错误;台湾岛地处副热带地区,不会出现海上冰山,B项说法错误;洋流可以扩大污染范围,加快净化速度,C项说法错误;洋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图中暖流向北流将热能向高纬度地区输送,故D项正确。

答案:

3.C 4.D

下图为北美洲1月等温线和渔场资源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北美洲1月气温和等温线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纬度位置是导致气温空间变化的主导因素

②同纬度大陆西岸气温总体低于大陆东岸气温

③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

④受洋流影响,格陵兰岛等温线向北凸出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6.关于甲、乙两海域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均有寒流流经 ②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

③洋流使油轮航速加快 ④两海域渔场的成因不同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

第5题,结合图示可知,北美洲1月气温自南向北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北美洲1月同纬度大陆均温低于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向南)弯曲。

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乙两海域分别有加利福尼亚寒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经过。

甲海域渔场的形成与上升流有关,而乙海域渔场是寒暖流交汇形成。

答案:

5.A 6.D

(2017·黑吉两省八校联考)下图是副热带某海区海水温度立体空间分布图。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洋流可能是流经(  )

A.美国东岸的寒流

B.澳大利亚东岸的暖流

C.南美洲西岸的寒流

D.北美洲西岸的寒流

8.若该洋流位于南半球,则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减缓北上海轮航速

B.缩小海水污染范围

C.降低沿岸地区气温

D.增加沿岸地区降水量

解析:

第7题,读图,图中洋流向北流,等温线向北凸出,该洋流可能是北半球向北流的暖流,或是南半球向北流的寒流。

结合题中选项,南美洲西岸的寒流导致大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向北凸出,符合条件,C对。

美国东岸的寒流、澳大利亚东岸的暖流、北美洲西岸的寒流都是向南流,A、B、D错。

第8题,若该洋流位于南半球,则是向北流的寒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故C对,D错。

增加北上海轮航速,A错。

洋流扩大海水污染范围,B错。

答案:

7.C 8.C

热点交汇 流域的综合开发

角度 流域的综合开发

(2015·高考上海卷)罗讷河源自阿尔卑斯山脉,流经法国东南部,注入地中海。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讷河流域具有较强的径流调节能力,如上世纪80年代,罗讷河上游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洪峰流经里昂以上河段后,干流径流量在短期内从3250m3/s减少到2450m3/s。

材料二 500多公里的罗讷河上曾有20多座水电站,为河流水能梯级开发的“世界之最”。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开始拆除水坝和河堤,恢复河漫滩湿地。

(1)说明洪峰在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得到有效削减的自然环境原因。

(2)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一般在春季会出现汛期,而河口地区夏末通常会出现枯水期,从河水补给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3)解析法国拆除部分水电站的可能原因。

解析:

(1)通过罗讷河流域示意图,可知里昂以上河段沿岸分布有较大面积的沼泽与湖泊,可以起到积蓄径流、削减洪峰的作用。

(2)图示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径流补给主要是阿尔卑斯山区季节性积雪融水,而处于地中海气候区的河口附近径流补给主要是冬季降水。

(3)法国拆除部分水电站的原因,主要从法国能源结构的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来分析回答。

随着法国核电比重不断上升,对水电需求减少,加上人们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意义认识的逐步提高,罗讷河整治进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为中心的时代。

答案:

(1)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沿岸附近分布有较大面积的沼泽与湖泊,可以起到积蓄径流、削减洪峰的作用。

(2)上游春汛原因:

罗讷河里昂以上径流补给部分依靠阿尔卑斯山的积雪融水,春季温度升高积雪融化,形成汛期。

河口枯水期原因:

罗讷河下游的河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该地区多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干旱少雨,径流获得的补给减少,形成枯水期。

(3)原因:

随着人们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意义认识的逐步提高,上世纪80年代开始,罗讷河正式进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为中心的时代;同时核电逐步成为法国的主要能源,具备了拆除部分水电站的条件。

流域综合开发的思维切入点

1.流域综合开发条件评价

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般要考虑流域位置(特别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自然环境(气候、水文特征、植被、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