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十一册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3783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十一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语文十一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语文十一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语文十一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语文十一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十一册一单元教案.docx

《语文十一册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十一册一单元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十一册一单元教案.docx

语文十一册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备课组长黎雪晴

单元备课教师黎雪晴

备课组教师签名

教研组长签名

 

青神县实验小学

2015年8月30日

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

感受大自然

教学内容: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是精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是略读课文。

课文后面还安排了“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

《山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

《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

《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特点:

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

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三是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教学目标:

1.会读写19个生字。

读写29个词语,读记11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品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4.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5.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诉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6.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通过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教学重点:

1.会读写19个生字。

读写29个词语,读记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4.学生通过说和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加深对大自然的喜爱,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在交流中增强表达能力,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在预习中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惑。

2.抓住重点词、句、段,联系上下文进行讨论、交流。

体会作者的不同表达方式。

3.延伸拓展,由此及彼,联系生活进行理解与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4.在积累中,在趣味学习中学习语文,扩大词汇量,积淀语感。

5.从整体把握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六、时间安排:

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各2课时,略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各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本组教材共用12~13课时。

相关链接:

李汗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散文家。

在海内外1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约20000多篇。

郭枫 著名诗人、作家。

他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早春花束》、《九月的眸光》;诗集《郭枫诗选》、《海之歌》等。

他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

他写的《老家的树》,以饱满的激情,用柳树的妖媚、榆树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向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从而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附:

本期预习要求:

(抄写在语文书的空白处,便于学生对照预习)

1.读。

读课文3遍以上,不会读的字圈出来,查工具书注音,在笔记本上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2.框。

用方框框出本课好词,不理解的借助工具书查出意思,记在旁边。

3.标。

标自然段序号;标出生字的音节,扩写两个词语。

(书上)

4.勾画批注。

勾画批注好句至少2处。

(自己特别喜欢,最有感悟的句子)

5.思考问题。

思考课前或课后问题,不会的做的打上“?

”。

6.查阅资料。

比如作者,写作背景等。

附:

批注感悟:

(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批注以下几方面)

1.主要意思。

2.描写方法。

(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

3.修辞手法。

4.文中的作用。

(总领、总结、点明中心、点题、过渡、照应开头)

5.联系生活。

6.关注标点。

7.表达思想感情。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通过拼读、组词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引导学生体会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的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朗读体验。

教具准备:

与课文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

本册教材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

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

请齐读课题。

猜猜他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要求:

读得通顺、流利,不读错别字,不添字漏字。

2.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现在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句子:

走进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1)读句子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交流感受。

“撞了个满怀”形象的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

因为风中含着“露水”、含着“栀子花”的气息,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3.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出示句子: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4.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读者。

五、作业布置。

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邀()瀑()梢()峡()

傲()爆()峭()侠()

二、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

(1)第4自然段:

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出示句1: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叫,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出示句2: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数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

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数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2)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出示句子:

“你好,清凉的山泉!

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

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指导朗读:

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

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3)第6自然段:

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

这是大自然的魅力。

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出示句子:

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品读、感悟,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心在感受。

(4)第7自然读:

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大自然的变化莫测,令人陶醉。

●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雨大吗?

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

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齐读,与作者一同去体会。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好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体验,你们有过吗?

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作业布置

1.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2.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作业设计

一、填空

()的老人()的男高音()的悬崖

()的身躯()的纹理()的溪流

二、按要求改句子。

1.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缩句)

2.小明爱钓鱼。

(扩句,至少两处)

3.我们坚持植树造林。

我们使这个地方变成了绿色公园。

(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

4、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1山中访友

          老桥鸟儿露珠树

 山泉溪流瀑布悬崖

山中访友白云云雀热爱大自然

……

 

2山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准备:

轻音乐和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描绘的自然景观。

出示课题《山雨》,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如:

啼(tí)啭(zhuàn)

3.理解词语

轻盈:

一般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

形容鸟婉转地叫。

4.思考:

作者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

倾听到了什么?

找到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

观察到什么?

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先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1)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及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与文章开头相对应,突出山雨来时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情感,并给人以无限遐想。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从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部分描述作者又一次采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把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句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

句中“流动”一词写出了山林的“绿”在雨中所独有的特点。

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有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3.小结。

(1)作者通过大胆而有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2)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雨前雨中雨后)

四、总结

这场山雨悄悄的来又悄悄的去,但却在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

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的透明。

五、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收集有关写雨的美文,丰富积累。

作业设计

多音字组词。

()()()

传奇难

()()()

板书设计2山雨

雨前悄悄传来

山雨雨中优雅绿色清新

雨后清脆余韵

 

3草虫的村落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引导学生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

2.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简介作者

1.《山雨》一文,我们跟着作者感受到山雨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再做一次奇异的旅行。

2.出示课题《草虫村落》,齐读。

这个题目让你想到什么?

声自由说自己的想法。

3.简介作者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自读情况。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

作者奇异的游历是怎样的?

2.初知文章内容。

(1)思考:

课文只要写了什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的?

(2)汇报。

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1—2自然段):

课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在一片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他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展开了奇异的游历。

(3—9自然段):

具体地描写了这场奇异的经历。

(10—11自然段):

表达了对草虫村落的深深依恋。

四、再读课文,深入内容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草虫的村落”在哪儿?

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1)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这个森林是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2)看见了“空间在我的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密的森林。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2.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3.随着作者的视线,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4.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

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同桌交流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3.“静谧”是什么意思?

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

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

4.指导朗读。

六、小结。

七、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观察一些身边的小动物,简单地记录你看到了什么。

作业设计

一、形近字组词。

港()俏()庞()烤()

巷()销()宠()拷()

二、选择词语意思,填在括号里。

精神:

A宗旨B表现出来的活力C活跃,有生气D人的意识、思维活动等。

1.东东的爷爷患了一场大病后,精神有些错乱。

()

2.夏天来了,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振作精神。

()

3.同学们在荒山上植树,越干越有精神。

()

4.“三个代表”的精神在全国各行各业得到了深入贯彻。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语。

2.回顾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分段朗读。

边听边思考:

作者为什么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第3自然段:

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

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2)第4自然段:

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感受。

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到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

它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运用刚才的方法,你还从哪些内容体会到作者独特的感受。

学生学习、交流。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出示句子:

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作者对草虫村落的奇异游历竟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那时一种沉醉。

4.齐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总结:

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劳动,快乐地创造。

2.小甲虫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

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也会发现很多奇异的东西。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观察的小虫写下来。

作业设计

用心去观察一种小动物,然后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3草虫的村落

坚硬黑甲的小虫花色斑斓的圆虫

奇异的游历——草虫的村落蜥蜴紫红色的果实陶醉于自然

行色匆匆的小虫红鸠鸟忘情于自然

相关链接:

郭枫是著名诗人、作家。

他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早春花束》、《九月的眸光》;诗集《郭枫诗选》、《海之歌》等。

他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

他写的《老家的树》,以饱满的激情,用柳树的妖媚、榆树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向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从而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4索溪峪的“野”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1.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教具准备:

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后,产生了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词语。

 3.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三、精读课文,谈“野”论“野”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择一个方面,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野”的句子。

2.比较品评,感受山“野”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