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3146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中图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中图版必修1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

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

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

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

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

一、地质作用:

(板书:

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

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D、荷兰的围海造田

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板书:

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的表现形式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1)二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为什

么?

学生回答:

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

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

教师总结: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

但内、外力

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板书:

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书:

1、岩浆活动: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一些有关火山活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岩浆活动的特点。

然后提出下列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1)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是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

(2)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哪种岩石?

(岩浆岩)

(3)根据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我们的经验,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

(火山湖、火山岛、火山锥地形)

课件展示下面的例子:

(1)有句成语叫“稳如泰山”。

其实泰山并不稳,泰山每年都在以极小的速度上升。

(2)“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产生新大洋的序幕。

这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使得地壳水平张裂而形成为裂谷。

它的张裂速度似乎很慢,近二百万年以来的平均扩张速度每年2~5厘米。

尽管如此,它的北段已经裂开为一道窄海(红海)。

照此下去,1亿年以后新的大洋将会在这里产生。

教师提问:

上面两个例子说明了内力作用的哪种形式?

两个例子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地壳运动;其中,第一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第二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

(板书:

2、地壳运动:

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教师讲解:

地壳运动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

但有时会出现地形倒置的形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可以动画演示地形倒置形象)

(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断层(地垒、地堑)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等;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渭河、汾河谷地等。

理论联系实际:

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ABC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

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学生讨论略。

 

(板书:

3、变质作用:

学生自学教材,教师作简要说明:

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如我们家庭装修用的大理岩即为一种典型的变质岩。

课件展示一些地震造成的危害图片、地震分布图,引入地震教学:

(板书:

4、地震:

教师提问:

地震是怎样产生的?

地震主要有哪些类型?

学生答:

略。

教师提问:

从地震分布图上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为什么这样分布?

我国的地震多吗?

教师补充:

世界上大部分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不稳定,容易出现地震,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带正是处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

我国由于靠近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承转:

有人说,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则是一位雕塑家,不断

地把“粗毛坯”精雕细刻成千姿百态的形态。

为什么这样说呢?

(板书: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杰作”系列图片:

在播放每幅图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每幅图片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风化作用:

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

结果是:

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作用:

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3、风力作用:

风力沉积作用:

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知识拓展、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外力作用的特点,达到知识的深化与活学活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1、黄河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3公里,每年新造陆23-28平方公里。

“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

试解释这种现象。

2、埃及开罗附近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

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146.58米,而现在只有138米高。

那么,是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把金字塔削低了呢?

3、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有“甲天下”之说,那么你知道桂林山水这种地貌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吗?

这种地貌的形成主要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联系化学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承转:

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跟所有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一样,岩石圈的组成物质也处于不停的更新循环的过程中。

(板书: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一说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

2、简要叙述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岩浆岩

 

岩浆

 

变质岩

沉积岩

教师总结: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2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以简要的总结为:

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

3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由于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漫长,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

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原因也即在此。

本节课板书设计:

一、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的含义: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的表现形式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褶皱:

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

地形倒置形象:

即背斜成谷

地质构造类型:

向斜成山。

断层:

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3、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

4、地震:

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等

地震主要的分布地区: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风化作用:

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

结果是:

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作用:

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3、风力作用:

风力沉积作用:

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2019-2020年高中地理2-3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鲁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2.明确我国四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原因和具体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以具体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对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理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从我做起,环保节约。

【教学重点】

1.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2.我国四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原因

【教学难点】

我国四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原因

【教具准备】

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92年,通过了<<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概念推向行动。

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全球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投影)

师: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为此,中国政府针对国情,为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

读图,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

生:

(读图) 

(板书)一、人口战略

师:

中国为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提出的行动纲领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我国人口面临严峻的问题,大家阅读40页第一段,填写表格。

(投影)表格

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

人口数量多

xx年我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预计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

人口素质低

xx年,我国有5000万残疾人,文盲、半文盲人口1亿多

人口结构不合理

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板书)1、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师:

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2、采取措施

师:

面对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我们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板书)二、资源战略

    1、面对的问题

我国农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量小,到xx年人均耕地、淡水、草地和林地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3%、28.1%、32.3%和14.3%。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投影)资料

(投影)世界七个水资源总量丰富国家比较

师: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为满足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既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又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并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每练一吨钢,德国、日本等先进的工业国家只需6公斤的水,但在中国却要23到56公斤左右;造紙工业中,中国每生产一吨紙最少要用掉456公斤的水,但在已工业化的国家則只需要不到200公斤。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1987年度,同样创造1美元的工业产值,中国能源消耗是法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巴西的3.8倍,印度的1.64倍,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投影):

资源利用率低

 

(板书)2、采取措施

(板书)三、环境战略

师:

(投影)展示

 师:

(板书)1、存在问题:

师:

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农村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板书)2、战略措施

师:

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多年来,提到增长.人们就会想到GDP的增长。

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逐渐认识到“有增长不一定就有发展”。

增长和发展都必须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这种代价就叫“生态成本”。

针对这一问题,生态经济学家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即从现行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

计算公式为:

绿色GDP=现行GDP一自然部分虚数一人文部分虚数

自然部分虚数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生态质量退化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等。

人文部分虚数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失控造成的损失、疾病造成的损失、管理不善(包括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等。

(投影)绿色GDP

师:

提出绿色GDP的概念,最关键的是促使决策部门和公众观念的变化。

公众形成关心、爱护环境的社会风尚.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板书)四、稳定战略

师:

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人点和归宿点。

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地方和全体公民的行动,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柳林村原先是个贫困村,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办;去:

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建筑公司作为工程用土,取土后挖出的大坑又出租给城市填埋垃圾,两头进钱,收入是种小麦的几十倍。

虽有部分村民认为这种做法不妥,但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

材料2:

十几年来,由于附近煤矿生产废弃物煤矸石的堆积,梨树村损失了耕地近50公顷,人均耕地下降到0.05公顷。

村里与矿上商定,由矿上出资,村里出劳力,建砖瓦厂,利用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

不仅解决了煤矸石占压耕地、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

问题:

以上两村,孰是孰非?

生:

(回答略)

师:

(总结)所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活动与探究】

活动或探究课题的题目:

水泥厂粉尘污染造成的农业损失

活动或探究的内容:

计算每年水泥厂粉尘污染造成的农业损失是多少;除了导致粮食减产外,水泥厂的生产还可能给当地农民造成哪些损失

活动或探究的办法、过程:

计算、讨论

活动或探究的结果:

课后作业

【课堂练习】

1.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16.5%提高到18.2%。

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 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

据此回答2~4题。

2.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①纳木错 ②滩涂 ③黄河 ④渤海 ⑤水稻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3.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4.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大片湿地改建为鱼塘

5.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减少污染,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B.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可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C.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环境问题自然会解决

D.保护环境就必须坚决禁止兴建有污染的企业

下图为瓦卢地理位置示意图,结合下列材料,回答6~9题。

材料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风景绮丽的一个岛国。

xx年2月18日,该国的大部分地区泡在了汪洋大海之中。

海平面一度上升到3.2米,由于其陆地最高海拔也不过4.5米,所以低洼地方的房舍全部没顶。

6.海风吹起的波浪对海岸有侵蚀作用,图瓦卢地区3~5月吹的盛行风是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7.图瓦卢是一个群岛国家,其岛屿按成因是

A.冲积岛B.大陆岛

C.珊瑚岛D.火山岛

8.xx年图瓦卢将举国移民新西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是引起图瓦卢成为环境难民的惟一原因

B.地面下沉是导致图瓦卢举国搬迁的重要原因

C.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9.为避免第二个图瓦卢的出现,发达国家应该

A.发展绿色消费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曲线a表示经济发展,b表示环境质量)能正确反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相互关系的是

11.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说明

A.只有经济高度发达,才能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B.发展经济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

C.必须靠发展生产力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

D.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较发展中国家严重

答案:

1.A 2.D 3.C 4.A 5.A 6.D 7.D 8.C 9.D 10.C 11.D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