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2262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手工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材料一〕(陕西华县柳子镇仰韶文化遗址)共发现陶窑6座,多系两、三个密集一处,容积一般较小,结构基本雷同,窑室平面呈椭圆形,直径0.8~1.5米不等,周壁平整,其中一窑壁尚残高40厘米,上端微向内倾,推侧顶部可能系半圆形,窑箅周围边沿有5~6个半椭圆形小火眼(箅孔),各眼依次相通,火门一般较狭小,火腔呈圆形,有2股火道围窑柱而与火眼相通。

 

──黄河水库考古队华县分队《陕西华县柳子镇考古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2期

 

〔材料二〕在大汶口文化的若干墓葬中,有时随葬大量陶器,如山东曲阜西夏侯一号墓随葬陶器119件,其中有鼎31件,都42件;临沂大范庄17号墓随葬陶器85件,其中背水壶即有41件,瓶32件。

同地18号墓随葬陶器76件,仅背水壶就有44件;莒县大朱村有一座墓中,单是高柄杯酒有103件。

 

──周自强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

 

【解读】1.仰韶文化中陶窑的出现说明陶器制作已达到专业化的水平。

仰韶文化的窑址已发现50多处。

手工业的专门化,又不断给农业劳动者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从而推动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制陶业是手工业中重要的部门。

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随葬的陶器数量、品种都很多,说明死者可能是某种专业化的陶工,陶器是他用以交换其他生活必需品的财富。

 

我国史前制陶技术,先后经历手制、慢轮加工和快轮加工阶段。

龙山文化时代,快轮制陶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在考古发掘中,不少地区曾出土快轮制陶所用的陶车。

陶车由轮盘和轮轴组成。

操作时一人转动轮盘,使其迅速旋转,另一人借助陶轮转动形成的离心力,配以双手灵巧的动作,将放在陶轮上陶泥料塑造成需要的器皿。

用快轮制造陶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陶器质量。

随着陶车的发明和运用,出现了专门从事制作陶器的家庭。

制陶业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之一。

 

2.官府垄断手工业

 

〔材料一〕凡执技①以事上者:

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

凡执技以上市者:

不贰市②,不移官。

 

──《礼记·王制》

 

〔材料二〕论百工③,审时事,辨功苦④,尚完利⑤,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⑥之事也。

 

──〔战国〕荀况《荀子·王制》

 

〔材料三〕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⑦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⑧、脂胶丹漆,无或不良,百工咸理⑨,监工日号⑩,无悖于时,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纪春季》

 

【解读】《荀子》是记载荀子思想的著作。

现存《荀子》一书,共有32篇,是汉朝刘向整理后又经唐朝杨倞编定的,对研究战国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周代的手工业劳动者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他们既不可兼作他事,也不能改变行业。

2.官府对手工业的制造、管理有严格的制度和规定,甚至连劳动都须在官府作坊进行。

如材料二所说:

“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意思是使各种工匠不敢私自在家制造供统治者使用的产品。

 

【注释】①执技:

以技术。

②不市:

不可兼作他事。

③论百工:

评论各种工匠的技术。

④功苦:

精巧与粗劣。

⑤完利:

坚固好用。

⑥工师:

管理工匠的官。

⑦审五库:

审,仔细检查。

五库,储存器材的五种仓库。

依据下文,为金铁库、皮革筋库、角齿库、羽箭杆库、脂胶丹漆库。

⑧箭干,即箭杆。

⑨理:

治理。

⑩监工:

监督百工的官。

日号:

每天发布号令。

悖:

违背。

淫巧:

过分奇巧。

荡:

动。

上:

指在上位的人。

 

3.民营手工业的出现

 

〔材料一〕鲁人善织屦①,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材料二〕司城子罕曰:

“南家工人也,为鞔③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

‘吾恃为鞔以食三世矣,今徙之。

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

’为是故④,吾弗徙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召类》

 

【解读】春秋时期,出现了民营手工业。

 

1.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到外地谋生。

如鲁人夫妻,要远徙于越。

2.手工业者往往以自己的家庭为作坊从事生产,有的数代生产经营,如南家工人,做鞋已经三世,在宋国已经远近闻名。

 

春秋的民营手工业活跃了市场,是当时国家税收的来源之一,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手工业者在市场上开设作坊店铺,制作并经营自己的产品。

《墨子·尚贤上》说: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里所说“工肆之人”就是边生产边销售的手工业者。

 

【注释】①屦:

麻、葛等制成的单鞋底。

②跣:

赤脚。

③鞔:

鞋帮,引申指鞋。

④为是故:

因为这个缘故。

 

高超的冶金技术

 

4.早期的青铜器

 

〔材料一〕(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红铜器)锥1件。

器身细长,横剖面方形,一端平刃,一端尖刃。

两头均可使用,长8.2厘米。

 

斧一件,顶端已残,宽刃,近顶端有凸棱一周,残长4厘米。

刃宽4.2厘米。

 

杯两件。

圆形,均残,系锤击成。

饰物2件。

红铜片制。

一椭圆形,一端已残,另一端穿一小孔,长2.5厘米。

一残存一半,长约2.6厘米。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材料二〕在(陕西临潼)姜村出土遗物中,最珍贵的是一个铜片,经化验,铜占65%,锌占25%,余为少量的锡、铅、硫、碳等。

属于铜锡合金杂质较多的黄铜。

 

──《陕西日报》1980年5月28日

 

【解读】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的青铜器。

以上材料显示了这方面的情况。

此外,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质地不纯的黄铜片。

冶金技术和其他技术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人们在长期制造石器的过程中,通过开采、选择石料学会辨认自然铜或含有一定铜质的矿石;通过烧制陶器,学会了选择燃料、造型材料、掌握造型技术和高温技术,为冶铜术的出现在知识与技术上奠定了一定基础。

青铜器性脆而坚硬,用途比较广泛。

由于当时冶炼技术不高,早期青铜制品多为刀、锥等小件器物。

 

5.夏代的青铜器

 

〔材料一〕禹穴①之时,以铜为兵。

 

──〔东汉〕袁康《越绝书》卷十一

 

〔材料二〕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②,贡金九牧③,铸鼎象物④。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

 

【解读】《越绝书》原书二十五卷,现存十五卷。

记载春秋吴越二国历史、地理和人物的史书,多采传闻异说,对研究春秋历史有参考价值。

 

以上是文献记载的有关夏朝使用青铜器的材料。

在考古发掘中,已发现了相当于夏朝的青铜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铜爵、铜锛、铜锥、铜刀、铜镞、铜鱼钩以及带又镶嵌的圆形铜器等。

最能代表当时青铜工艺水平的是铜爵,其中一件铜爵的含铜量为92%,含锌量为7%,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掘出土的最早的一件使用合范铸造的完整青铜器。

二里头遗址还发现铸造精美的戈和戚,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兵器。

材料一所引夏“以铜为兵”得到了实物证明。

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形体都较小,较粗糙、单薄,说明青铜器制作尚处于初级阶段。

 

【注释】①禹穴:

相传为夏禹的葬地,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

这里指夏朝。

②远方图物:

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

③九牧:

九州的长官。

牧:

古代治民之官。

④铸鼎象物:

铸造九鼎并把图像铸在鼎上。

 

6.商代的青铜器

 

安阳殷墟是闻名中外的商代晚期都城,建国后进行了多次发掘和研究。

1950年春,在殷墟武官村发掘了一座大墓,墓内出土有贝、玉、绿松石、骨器、虎纹石磬和大量青铜器……1976年夏天,在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了一座大墓。

墓内殉葬有16个奴隶。

出土青铜礼器有210件,大多成双成套。

不少铜器上铸有“妇好”或“司母辛”的铭文……在殷墟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该墓被评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解读】材料显示了在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的情况。

在商代,青铜铸造业是当时各类手工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行业。

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在各地均有发现,其中有许多精品。

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通耳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千克,这不仅是我国青铜时代最大的,也为古代世界青铜文化史中所仅有。

商代虽然生产力水平不高,但是依靠劳动协作依然可以制作大型青铜器。

据计算,当时炼铜的坩埚一般口径22.6厘米,能盛放铜液12.7千克,要铸造司母戊这样巨型的青铜器,至少需要250人左右操作70多个坩埚同时铸造才能完成。

考古发掘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依照其用途大致可分为三类。

1.武器类:

有矛、戈、钺、镞等;2.生产工具:

铲、锛、凿、鱼钩等;3.礼器和生活用器:

有鼎、鬲、甗、爵、角、斝、觯、觚、觥、尊、卣、罍、壶、盉、盘、镜和各种车马杂器以及乐器。

这些器物大小各异,造型美观。

 

7.西周的青铜器

 

〔材料一〕平顶山发掘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应国墓群……时代由早及晚,自南向北分布在一条土岭上。

如偏南84号墓,为西周中期的长方竖穴土坑墓,出土铜、陶瓷、玉各类随葬器100多件。

其中青铜礼器有鼎、、、卣、爵、觯等,都铸有5~28字的铭文,均有“应侯”字样。

这当是西周中期应国某一代应侯之墓。

位于土岭中段的38号墓,出土多件青铜礼器和多套青铜乐器,以及青铜铠甲、车马器、与器和陶器等。

铜器上有“应姚”作器字样。

 

……1956年~1957年,在三门峡上村岭发掘了一处虢国贵族墓地,共有200多座墓和3座车马坑、1座马坑。

出土了一大批青铜礼器、兵器、生产工具、车马器、乐器和杂器,以及陶器、玉器等。

 

……2018号大墓,随葬遗物更为丰富,仅青铜礼器就有200多件,铭文多有“虢仲”字样。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材料二〕金有六齐①,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戢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②之齐。

 

──《周礼·考工记》

 

〔材料三〕

 

《考工记》所记青铜合金成分表

 

类别

原文

铜%

锡%

钟鼎之齐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

6/7

1/7

85.71

14.29

斧斤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

5/6

1/6

83.33

16.67

戈戢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

4/5

1/5

80.00

20.00

大刃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

3/4

1/4

75.00

25.00

削杀之矢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

5/7

2/7

71.43

28.57

鉴燧之齐

金锡半

1/2

1/2

50.00

50.00

 

──引自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解读】在西周官府手工业中,最为重要的仍然是青铜制造业。

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西周的青铜器。

材料一所举仅是其中一例。

商代铜器中以酒器的门类最为丰富,西周时代则着重于饪食器。

西周青铜器在纹饰上日趋简易,器壁渐渐变薄,更合实用。

西周青铜器的铭文内容广泛,字数较商代大大增多。

宣王时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

 

材料二、三显示了铸造各类青铜器合金比例。

《考工记》成书于战国时期,这些不同类型青铜器的合金比例数据,是商周至战国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