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2447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案设计

二次备

课内容

第二单元

第1课:

植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哪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教学准备:

挂图以及图片,一些食物。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1)问:

我们平常吃什么?

(2)生回答

(3)讲述:

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2、新授:

(1)了解植物的用途

A:

出示图片:

棉花、枸杞子、各种蔬菜、燃料、建筑材料

B:

分组研究

C:

大组交流

D:

小结:

棉花就可以用来进行纺织,做衣服。

各种蔬菜都是我们平常必须要的。

还有一些建筑材料可以制作家具。

还有……

(2)了解我们吃植物的哪一部分。

A:

出示图片:

土豆、花生、香焦、南瓜、大豆、青菜。

B:

分组研究:

我们吃它们的哪一部分。

C:

大组交流。

D:

小结:

土豆是吃的茎,香焦是吃的果实,南瓜是吃的果实,青菜是吃的茎和叶,山芋吃的是根。

(3)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

A:

出示:

一棵植物图

B:

指出:

叶、花、果实、茎、根、种子。

分组研讨:

一棵西红柿植物。

并进行记录。

C:

大组交流:

D:

小结:

一棵西红柿植物,有根、茎、叶、果实和种子,我们吃的是果实。

四、作业:

1、课后继续进行植物的研究。

2、完成实验册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内容

第2课、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科学知识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和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二、教学准备:

植物挂图和一些图片。

一些种子和与水浸过的。

放大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意识到坚持性和细心操作、认真观察是做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素养。

1、能够做种子前发实验。

2、会解剖种子,会用放大镜观察种子。

3、能够将观察到的种子画下来。

知道种子里有“胚”

教学重点:

1、知道种子的构造。

教学难点:

1、设计种子萌发的实验。

二、课前准备

教师:

放大镜、绿豆、培养皿或学生。

3个分格的小盒子或三只同样的小器皿。

(每组一套)

学生:

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自带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器皿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谈话

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提出种子构造!

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

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

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

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

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

讨论归纳

1、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2、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

1、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

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1、讨论,发表意见

2、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1、积极发现问题

2、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交流问题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共同讨论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二次备

课内容

第二课、种油菜

一、教材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体验种植油菜的乐趣

能够用图画和文字把油菜最初的生长状况记录下来。

了解油菜生长过程

教学重点:

会用图画文字记录实验日记。

教学难点:

持之以恒种植与管理。

二、课前准备

教师:

大花盆l~2个。

或校园内选一块种植地

学生:

油菜种子(或别的短生长期草本植物种子)、小花盆。

牙签、小铲、水、纸巾。

学具袋里提供的油菜种子需要经过“春化处理”,教师可集中处理,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延伸导入

种子里的胚,有何作用?

汇报

回答积极

二、观察油菜籽,种植油菜

油菜籽中有没有胚?

你怎么认为?

我们来种油菜,研究?

1、讨论回答

2、看29页图学生讨论种植注意点;

3、按步骤种植

讨论积极

小组和作好

三、种好我们的油菜

谈话:

油菜籽我们一种到土壤中了!

是不是万事大吉了?

怎样才能种好油菜,使它也快乐的生长?

学生讨论、汇报,如何管理,观察、记录

汇报积极,有好的建议,并呈现对种植好油菜强烈的兴趣,并能持续的管理种植油菜。

四、深入研究

你能在种植油菜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吗?

比如用对比实验,研究油菜对光、水、土壤、肥料不同的要求!

学生积极讨论;

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汇报

能有自己组的研究课题,会设计实验,并能去做。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内容

第三课、油菜开花了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体会到种植的辛苦,意识到要爱惜油菜花。

1、会用镊子摘取油菜花,将它解剖并制成标本。

2、记录花蕾的形状和颜色。

认识油菜花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认识油菜花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会用镊子解剖油菜花,观察记录

二、课前准备

教师:

一朵油菜花、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台纸。

(每人一套)

学生: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谈谈我的油菜

请你根据你的种植记录,描述油菜的生长,到花开过程

学生汇报,并补充发表自己不同的发现

汇报积极,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发现。

二、解剖油菜花,观察

教师演示用镊子解剖油菜花

1、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解答;

2、学生进行解剖油菜花的实验

认真观察演示实验,能提出疑问困难,实验认真细致

三、制作油菜花标本

1、指导看图34页

2、为什么要做标本?

3、标本制作注意点讨论

1、讨论怎样做;

2、动手做一做;

3、完成标本、保护方法

小组合作协调,互相帮助。

四、课后延伸

观察更多的花,了解它们的构造,或做标本,

鼓励学生好好做

注意保护花草树木!

1、说出自己想要观察的花

2、说说自己打算怎么去做

对课后研究有热情,更有自己的研究打算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二次备

课内容

第4课、谁给花传粉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体验种油菜带给自己的乐趣,增强继续照料好它的信心。

1、观察干蜜蜂的身体,并能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2、能够对“棉签和干蜜蜂谁沾花粉的本领高”进行预测,并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

1、认识蜜蜂在传播花粉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蜜蜂与花的关系。

2、知道干蜜蜂的身体是什么样的,为“昆虫”概念的建立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教学重点:

观察干蜜蜂的身体,并能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难点:

能够对“棉签和干蜜蜂谁沾花粉的本领高”进行预测,并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

二、课前准备

教师:

油菜花、棉签、干蜜蜂(没有计学具、工具箱的学校可以选择别的昆虫)、小塑料袋、放大镜。

学生: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谈话导入

在解剖油菜花、制作油菜花标本的时候,我们不小心碰掉下来的花粉。

也许只知道它是生长在雄蕊顶端的一种粉末状的东西。

学生汇报:

没有想到蜜蜂在花丛中忙忙碌碌会与它有关。

二、观察花粉

找一找花粉在花的什么地方。

(2)说说传粉是怎么回事。

1、学生观察花粉;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指沾一点儿花粉捻一捻,说一说花粉是什么样的一种物体。

说说花粉的形态

2、讨论传粉的意义

认真观察,积极汇报

三、探究蜜蜂粘花粉本领的特点

1、察蜜蜂的身上脚上,你发现什么?

2、有什么作用吗?

3、怎样证明蜜蜂的这种构造和传粉有关?

4、比实验设计意图、实验注意点

1、学生观察汇报

2、讨论汇报蜜蜂特点可能的作用

3、学生设计实验

4、根据36页提示,实验分析,汇报

讨论热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敢于设计实验

观察认真细致

四、花和蜜蜂的关系,

讨论:

蜜蜂与花的关系

探究传粉后与花那部分有关,

指导学生实验方法!

学生汇报,

说说实验的方法:

传粉后摘去:

1花瓣,2花萼,花蕊,分别用塑料袋罩(可以选择做不同的实验)

敢于假设,设计实验

五、作业与延伸

1、查阅资料或观察发现:

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需要蜜蜂蝴蝶传粉,

2、观察其他传粉昆虫的特点

3、了解植物其它传粉方式,记录在活动记录本中

1、学生讨论

2、选题研究

对课后研究兴趣浓,能简单说出自己研究的设想和方法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二次备

课内容

第5课、收获和播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观察油菜果实,描述它的基本特征。

能利用简单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油菜生长全过程中的观察记录。

知识与技能:

认识植物的一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继续研究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油菜果实、油菜生长全过程记录。

“种子游戏”所需材料:

塑料杯、棉花或吸墨纸、一些种子。

教学过程:

一、汇报种油菜的信息和体会

1、问:

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交流。

2、小组交流:

各自整理出来的资料进行小组交流。

3、大组汇报:

也可以每个人进行发言。

4、小组评价,然后老师评价。

二、拓展活动:

种子游戏。

1、在一个碟子里放一些吸墨纸,并倒入一些水把吸墨纸浸湿,在吸墨纸上,用种子洒成你喜欢的字母形状。

随时使种子保持潮湿和温暖,然后你就可看到字母长高了。

2、下次你吃水煮蛋时,记得把蛋壳留下来。

然后在蛋壳里放些棉花,再洒些种子并浇些水。

几天后你会看到蛋长出“头发”。

你还可以在蛋壳上画个脸谱。

课后活动:

如果上面的游戏没有完成,可以课后回家去做,过几天带来,大家欣赏。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二次备

课内容

第四单元

第1课、认识固体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

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分组实验材料:

烧杯、水、面粉、筷子、小勺、放大镜、筛子。

2、学生准备:

各种固体、锤子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

”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

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

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

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

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

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

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

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

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

(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

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B.小组交流办法。

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

(三)小结本课。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二次备

课内容

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训与技能:

1、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

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制作彩色树杈的乐趣。

二、教学时间:

1课时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

有的沉有的浮。

(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演示:

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

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

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5)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

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

3、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阅读P47的图。

(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或说出为什么?

(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4、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

(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

(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四)小结本课。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二次备

课内容

第3课、认识液体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烧不、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

(2)分组实验材料:

装饰板、滴瓶、回形针、烧杯、双层玻璃版、几种不同液体(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三把勺子、表格。

2、学生准备:

厚塑料袋、简易天平、蜡光纸、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瓶。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猜猜它是谁?

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思考。

3、学生开始游戏。

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

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

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

(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

(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

(3)小结:

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

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

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2)学生分组实验。

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

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

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

……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

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

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二次备

课内容

第4课、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

2、学生准备:

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

(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

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

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

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

(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

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

(3)进行实验。

(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

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

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

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

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

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

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

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

例如:

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

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二次备

课内容

第5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2、知道船的承载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水槽、橡皮泥,水杯、盐、小螺帽、铝片、牙膏皮、生鸡蛋

2、学生准备:

橡皮泥、铝片、土豆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

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

2、讲述:

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

3、提问:

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A、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1、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

2、用实验验证猜想。

(1)明确实验注意点:

a、安全b、卫生c、认真研究

(2)学生实验,并填写表格。

物体

方法(写或画)

1

2

(3)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结:

我们用(  )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

B、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1、讲述:

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师。

2、提问:

船有什么作用?

3、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

(1)明确实验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 

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

(2)、学生比赛,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

(3)、汇报比赛结果。

4、讨论:

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5、小结:

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课后延伸:

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

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

2、活动注意点:

(1)安全

(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二次备

课内容

第6课、认识船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从船的发展历程、船的种类、船的用途等方面来认识船,并通过设计未来的船加强对船的认识,体验设计的艰辛和快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了解船的发展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