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2388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科专业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科专业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科专业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科专业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科专业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科专业重点.docx

《学科专业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专业重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科专业重点.docx

学科专业重点

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述

一:

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的功能:

是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取决于学校体育本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

2、教养:

是指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和规律,并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技巧。

3、教育:

是指使受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形成特定的个性品质,包括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情操、美感等。

4、社会化:

是一个人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的人们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以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

5、全面发展教育:

是指为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而实施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的教育。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6、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作出的定义是: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这使健康概念大大超出了疾病的范围,把人生的健康与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关系紧密的联系起来。

健康的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的过程以改善、达到、维持和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健康情况。

7、健康教育:

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8、学校体育的目标:

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它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9、结构:

是指事物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稳定的组织形式。

10、层次:

是表示系统内部结构不同等的范畴。

二:

简单题

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发展

(1)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出现,教育内容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2)西汉到清末教育内容儒家的“四书”“五经”,偏德育、智育,重文轻武

(3)唐代:

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代:

武学明、清:

八股文

(4)清末:

近代新式学校,有体操的教育内容,社会上才有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2、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况

(1)洋务运动:

兴办西学,创办西式学堂,包括军事学堂,把体操规定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是中国学校体育首次出现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

(2)维新运动:

首次提出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方面并重的思想。

(3)“新政”:

废除科举,兴办学校,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设定体操课,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每周2学时,高等学堂每周3学时;安排体育课。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初见端倪。

(4)民国政府:

“双轨现象”:

课内是教育兵操为主的体操课;课外是开展球类和田径为主的活动和竞赛。

直到1922年学制改革后才逐渐消除。

(5)1922年“壬戌学制”:

参照美国“六三三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成果。

(6)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

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废除兵式体操,改为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和纳入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是我国学校体育史的一个里程碑。

(7)1940年《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3、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1)初创阶段1949—1957:

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两次提出“健康第一”的指标。

1951年7月,中华全国学生第十五届代表大会的决议提出

1952年:

设立体育处、群众体育司体育处;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提出基本目标;《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计划》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须课,每周2学时;上海创办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上海体育学院),中南、西南、西北6所体育学校,11所体育学校和中等体育专科学校,38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了体育系科。

1953年:

5月发出《关于中学体育成绩暂时考察办法的通知》指出按一门课计算;教育部组织翻译了苏联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并向全国体育教师介绍。

1956年编辑出版我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从而使体育教学工作有了统一的规范要求。

(2)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1958年在“大跃进”和“左”影响下,1960年三年经济困难,打乱教学秩序

1961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材。

第一次明确提出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

(3)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1971年出现转机

(4)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1977年设立体育司、恢复学校体育处、设立体育卫生处体育教研室

1979年5月:

扬州“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交流会”标志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开始进入科学管理阶段;同年10月下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对16省市20多万学生进行体质调查,1985年是28个省市自治区50多万7—22岁学生进行体制和健康调查,1900年和1955年进行大规模体质测试。

1990年:

3月21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进入法制化轨道。

1992年:

9省试行初中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1998全国试行。

1983年:

苏州召开首届全国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

4、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质?

答:

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5学校体育的功能?

(1)本质功能----强身功能

强身功能的表现:

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人体功能;

调节人的心理;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2)一般功能:

教养功能;教育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美育的功能;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功能。

5、学校体育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的关系?

学校体育的功能,分为本质功能和一般功能,这是对传统学校体育单一生物观的发展,启示我们应全方位、多层次地来认识学校体育。

不仅从生物的,还是从教育的、社会的、心理的等多视角地来看待学校体育。

这不是淡化、削弱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强身健体,而是对学校体育功能认识的深化,全面了解学校体育的功能,可以使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校体育的各个功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学校体育中,他们是相辅相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功能完成学校体育对人的培养。

6学校体育的地位?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很总要组成部分,又是全民健身的重心,是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单位的战略重点。

(一)学校体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学校体育与德育;学校体育与智育;学校体育与美育。

(二)学校教育与全民健身:

(1)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意义:

学校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人体遗传学和优生学理论,青少年儿童这一代体质增强了,就能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我国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民族的素质。

(2)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打好物质基础;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四)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

7、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目标具有一定的结果:

条件目标、过程目标、效果目标

(二)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

8、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1)社会的需要---基本依据

(2)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根本依据

(3)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生理、心理依据

9、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具体效果目标:

(1)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

(2)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4)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10、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一)基本途径:

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课外体育活动-----重要组织形式。

(二)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第二章体育课程

一名词解释

1、体育与健康课程:

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2、运动参与:

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

3、运动技能:

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它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

4、身体健康:

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和精力充沛的状态,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

5、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6、动机强化功能:

是指由于教学评价而激发被评价者的积极性,自觉地改进教与学的活动。

7、体育课程规划:

就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体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和编写体育教材的过程。

8、体育课程评价:

就是对体育课程规划和体育课程实施活动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所进行的评价活动,以期对已有体育课程进行反馈,为体育课程编制、修正和完善提供事实依据。

二简单

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征?

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

9、体育课程的功能?

(1)本位功能:

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特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体能、机能和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社会适应。

即知识技能、身体发展、情感意志和社会适应四大功能。

(2)延伸功能:

除了上述四大本位功能外,还有体育功能,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外交功能等。

3、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知识

(4)关注地区差异和个别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4、小学体育课程目标?

(一)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的目标:

(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2)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二)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的目标:

(1)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2)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3)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的目标:

(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2)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

(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五)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学会调控情绪的办法;

(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5、体育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

信息反馈功能、动机强化功能、考查鉴定功能。

5、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

教师在确定这个目标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为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做好准备。

(2)判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以便改进教学。

(3)发现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6、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

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

7、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

8、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

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其他人员评价。

9、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结果?

教师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判断体育与健康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分析体育与健康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帮助学生改进体育与健康学习,不断取得进步,增强自尊与自信,提高体育与健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

教师应正确处理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体育中考”等的关系,避免大量的“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课的现象,以免影响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10、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

(2)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

(3)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

(4)课程教材多样化

(5)课程内容组织现代化、生活化

(6)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

11、体育课程规划阶段?

第一,体育课程编制者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我国的学校体育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据此制定体育课程计划,

第二,制定体育课程标准是体育课程规划阶段的重要工作,是体育课程的总体规划。

制定体育课程标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研究体育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结果、体系,确定体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有关的思想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

(2)要研究学生学习体育学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特点,探寻体育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结合的最佳方式。

(3)根据培养目标,分析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途径和方法,摆正体育学科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地位,

(4)研究与体育学科有关的学生体育学习活动方式,把教与学辩证地统一起来。

(5)探求体育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

第三,编写体育教材。

12、体育课程实施阶段?

体育课程标注;体育课程计划;体育教材

安排课程表:

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研究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选择并确定与学生学习风格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进行规划;组织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13、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在整个体育课程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体育课程研究者、决策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采用持续性多次考核办法。

(3)制定客观、公正、合理并且易于操作的进步幅度评价标准。

14、体育课程模式?

(一)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式

三大特征:

学问化、专门化、结构化

(1)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目标:

强调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各种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技能。

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增强体质,掌握专业体育运动技能,掌握专业体育运动技能,甚至都能成为专门的“体育”人才的目的。

(2)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内容:

人们长期以来积累下来得体育学科的系统知识。

(3)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评价:

采用测试手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重视结果,忽视过程。

评价形式多为标准化测验、学业成绩测验以及测量学生已掌握知识的种种方法。

(二)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

又称人本主义体育课程模式,其主要教育思想是人本主义,主要体现的是“学生中心学校”或是“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思想。

特点是:

学校的重心从教授大学学者过渡到尊重学习者的本质与要求,承认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成熟者的研究活动有重大的质的差异,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问题联系起来。

(1)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目标:

自我成功的目标,即心理学家马斯洛所称的自我实现。

(2)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内容:

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生的内容,较少考虑到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评价:

注重整个学习过程,注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主观评价,是一种促进非竞争性的评价。

采用陈述性报告、学习档案、契约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

(三)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

就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

(1)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目标:

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好运动技术,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体质,能够承受当今社会的压力与竞争。

(2)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往往取决于课程的本质,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纳入体育课程内容之中。

(3)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评价:

重点放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四)综合体育课程模式

(1)综合体育课程模式的目标:

第一,有效掌握体育学科知识,建立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运用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学科领域各分支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相近学科之间的整合、不同学科的整合。

第二,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整合,使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生活中所获得经验和知识相互转换,并能探究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第三,实现知与情的整合,即达到人格的基本发展。

(2)综合体育课程模式的内容:

体育学科本身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学生的需求知识和社会的需求知识。

(3)综合体育课程模式的评价:

卷宗评价法。

15、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场地和设施资源

(2)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3)妥善保养场地、设施和器材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除了要遵循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文化性等原则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所开发与利用的内容一定要与身体练习相关,无助于身体练习的内容则不应该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

(1)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2)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四)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五)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六)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章体育教学

一、名词解释

1、体育教学:

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学校实现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2、体育教学目标:

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发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

它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

3、体育教学过程:

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体能,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

4、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

是指体育教学过程所特有的规律。

5、体育教学内容:

是反映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所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6、体育教学手段:

广义的体育教学手段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一切组织与技术措施。

狭义的体育教学手段,特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和设备等。

7、体育教学原则:

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是长期体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概况,是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要求与准则。

8、自觉积极性原则: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启发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把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变成自觉行动。

9、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种直观的手段,通过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对所要学习的身体练习获得生动的表象,正确的思维,从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10、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体育教学内容由易到难,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由简到繁没运动负荷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地展开。

11、巩固提高原则: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

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不断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

12、体育课的类型:

是指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所划分的课的种类。

13、体育理论课:

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国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一类课型,亦称为体育健康教育课

14、讲授课:

是体育理论课的主要形式,是指按照体育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向学生系统地讲授体育、健康和国防基本理论知识的课型。

15、体育实践课:

是指根据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在体育场馆进行身体活动练习的课型。

16、课的结构:

是指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的分配等,即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模式的框架。

17、体育课的组织:

是指为了实现课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各种合理措施与手段。

18、体育课堂常规:

是为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都得组织和正常秩序,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

19、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实现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程内容特点、学生具体情况、教学环境而合理采用的教学方式。

20、分组不轮换:

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指导下,各组按教材内容安排顺序,依次独立进行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21、分组轮换:

是指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分别学习不同性质的教材内容,按预定的时间轮换学习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

22、体育课密度:

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

23、体育课的生理负荷:

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

24、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是指在体育课中学生心理上所承受各种刺激与强度的程度。

25、学生自我评估法:

是指学生根据自身在体育课中所承受的心理负荷的感受和行为表现所作为评价的一种测定方法。

26、体育课的评价:

是依据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对教学质量进行定性、定量的价值判断。

二、简答

1、体育教学特点: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3)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多变

(4)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

(5)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2、体育教学目标具有两个特征:

第一,详细说明目标的内容;第二,用特定的术语描述教学后学生应能做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

3、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1)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

(2)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功能;(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4)实际条件和可能。

4、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1)反映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并实际出发,考虑需要与可能;

(2)教学目标应具有整体性,要注意不同层次和序列教学目标的协调与衔接;(3)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4)体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

5、体育教学目标的内容:

根据学校体育的总目标,体育教学目标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方面的目标;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方面的目标;

培养良好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目标。

6、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

(一)小学阶段:

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初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美的情操。

(二)初中阶段:

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以及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上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学校简单的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发展基本能力。

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高中阶段:

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