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学走进孩子生活的实践研究 课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2180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国学走进孩子生活的实践研究 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让国学走进孩子生活的实践研究 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让国学走进孩子生活的实践研究 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让国学走进孩子生活的实践研究 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让国学走进孩子生活的实践研究 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国学走进孩子生活的实践研究 课题.docx

《让国学走进孩子生活的实践研究 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国学走进孩子生活的实践研究 课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国学走进孩子生活的实践研究 课题.docx

让国学走进孩子生活的实践研究课题

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申 报 书

 

课题类别:

          一般课题            

学科分类:

           小学德育           

课题名称:

  让国学走进孩子生活的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E-mail:

                  

申请日期:

    2010年7月8日             

 

区教育科研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O五年五月(修订)

 

 

填表说明

 

     一、申请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严谨。

    二、申请书一律用A4纸打印填报,于左侧装订成册。

一式6份(其中1份原件),由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查和签署意见后,报送天河区科研办。

    三、在“所在单位意见”一栏中,应明确所在单位人员、时间、条件、政策等方面的保证措施和对发放科研经费的意见。

    四、封面“类别”栏选择填写“重点课题”或“一般课题”。

    五、申请书中课题论证部分不得出现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姓名、单位名称等个人资料。

 

 

简    表

表一

研究项目

名    称

让国学走进孩子生活的实践研究

项目类别

一般课题

所属学科或专业

小学德育

起止年月

2010年9月~2013年7月

申请金额

     10000  元

申请人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行政职务

民族

专   业

专业技术职   称

最后学历

最终学位

工作单位

名   称

详细地址

性   质

小学 

邮政编码

单位电话

项目组

总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辅助

人员

博士后

在读博士生

在读硕士生

合作

单位

13

0

9

4

0

0

0

0

0

研究项目主要内容和意义摘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儿童时代抓起,让他们从小就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才能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项伟大工程打好基础。

因此,贯彻新课改精神,我校将经典文化教育设为校本课程。

本课题将依托“经典文化诵读实验研究”,建立有效机制,促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拓宽育人途径;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 提高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高尚的品格、思想情操。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老子》《论语》及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等。

1.依托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条件。

我校的“实施中华经典文化诵读工程的有效性研究”卓有成效,在研究中,我校已开发了校本教材——《少儿国学读本》,探索每天有效利用十分钟诵读的方法;构建国学课的教学模式。

本课题将依托校本课程,进行品德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推动全校科研和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2.拓宽校本课程实施途径,丰富校本课程的内涵。

《小学品德新课程标准》追求有效的品德教育,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但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而国学是最基本的,适合于孩子需要与可能的,是实现德育有效性的可能途径。

在校本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开展“让国学走进儿童生活的实践研究”,旨在拓展校本课程研究的空间,丰富校本课程的内涵,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模式,让经典文化成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高尚品格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3.拓宽教师视野及育人途径。

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小学生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项工作固然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但是也不能局限于此。

因为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学校将国学教育和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这样拓宽了教师视野,教师可在充分挖掘古诗文中丰富的育人内涵,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反复实践和亲身体验中,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德认识进行内化,并转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样才能实现了育人途径的多样化。

4.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化途径,培养有素质的学生。

国学教育要从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关照儿童的整体生活,让儿童从经典文化中学习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自然、社会及国家的关系,逐步养成爱国爱家、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坚忍不拔、勤劳朴实等良好的民族品格,并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丰富生活的内容,让他们在生活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感悟人生的真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5.提出可具操作性的“德育生活化”的德育模式。

本课题希望“以传统美德为主线、以经典诵读为指引、以活动为载体、以生活体验为主要形式”的德育模式,要从横向上精选那些最有利于儿童成长、相对易懂的国学内容,从纵向上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建构起一定的教育梯度,以此达成既健全又系统,既重点突出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以实现学校德育教育的持续有效性发展。

 

 

 

 

 

 

 

 

 

 

 

 

 

 

 

 

 

 

表二

申请资助总金额(元)

其             中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00

3000

3000

2000

 

其他经费来源及金额(元)

 

 

预算支出科目(按1.科研业务费2.图书资料费3.实验材料费4.管理费的顺序排列)

金   额

(元)

计 算 根 据 及 理 由

科研业务费

5000

聘请专家指导费;业务学习与研讨等活动的经费。

图书资料费

1000

购买相关书籍。

.

实验材料费

1000

整合资料,复印等的支出。

.

管理费

2000

组织实施过程中的管理费;奖励科研成绩突出的老师。

其它

1000

结题时成果汇编等。

 

 

 

 

 

 

 

 

 

 

 

 

 

 

 

 

 

 

 

 

 

 

 

 

 

 

 

 

 

 

 

 

 

 

 

 

 

 

 

 

 

 

 

经费管理单位名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开户银行、账号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小学

广州市天河区贤韵街3号(510640)

开户银行:

农行员村支行

帐号:

0577********

研究项目组成员情况(含申请者)

 

表三

姓  名

性别

年龄

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专  业

工作单位

在本研究项目中的分工

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月数

签  名

40

小学高级(德育副校长)

语文

天河区五山小学

总负责

10

 

35

中学

一级

语文

天河区五山小学

指导实施、撰写总结

10

 

30

小学一级(行政助理)

语文

天河区五山小学

组织实施

10

 

43

小学高级

(大队辅导员)

语文

天河区五山小学

组织实施

10

 

35

小学

高级

语文

天河区五山小学

实验老师

9

 

31

小学

高级

语文

天河区五山小学

实验老师

9

 

33

小学

高级

语文

天河区五山小学

实验老师

9

 

39

小学高级(思品科组长)

语文

天河区五山小学

实验老师

9

 

37

中学

一级

语文

天河区五山小学

实验老师

9

 

32

中学

一级

语文

天河区五山小学

实验老师

9

 

33

小学

一级

语文

天河区五山小学

实验老师

9

 

33

小学

一级

语文

天河区五山小学

实验老师

9

 

27

中学

二级

语文

天河区五山小学

实验老师

9

 

 

 

 

 

 

 

 

 

 

 

 

 

 

 

 

 

一、本研究项目的科学依据(包括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学术思想,立论依据,特色与创新之处,已有相关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一)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本课题研究将传统国学与现代德育有机融合,让国学真正走进儿童生活,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品格。

改变儿童国学教育的现状和值得深思的问题,反对国学教育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从而充实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实效,是建构德育教育校本体系、深化素质教育的一条可行之路。

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的主动性。

在运用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让国学走进儿童生活的实践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它对爱国情感的培育、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文学修养的提高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需要他们去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需要他们担承,因此,国学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在中小学开展起来。

而我们更期待国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能得到更好地拓展和延伸。

国学教育要产生真正的价值,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满足社会存在、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满足教育对人的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社会希望通过教育来维持社会、集团、阶级、种族的延续和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而个体则需要通过教育来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丰富自己的内心。

这样就都强调国学教育要满足社会和人的生活需要,培养合格公民和会生活、会创造的人才。

小学的“国学教育”就有必要“走向孩子的生活”,与全社会的“公民教育”和小学“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国学教育的真正价值。

1、目前公民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现代社会要求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任务要培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现代公民。

但是以下问题一直制约着公民教育的发展:

首先由于国情特殊,现在中国孩子许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特殊,自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张扬和发展,却造成了公民意识缺失和淡化;其次西方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再加上学校德育的层次性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发展趋势,实际操作中又重理论宣讲,轻具体实例分析。

80后、90后公民意识缺失严重。

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寻找公民教育的新思路。

其实公民道德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是一致的,将公民教育和国学教育联系起来,寻找更好的学校德育突破口,将圣贤典籍当成最好的公民道德教育范本之一,并将国学教育真正引入儿童生活,就意味着将国学中可以培养公民意识的精华部分带入到儿童生活情境中,去指导儿童的一言一行。

2、目前儿童国学教育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①国学诵读和精神移植不能有效地结合。

很多学校以“小朋友跟我念”的方式教经,采用强迫方式灌输大量晦涩难懂的东西,只要求学生咿咿呀呀诵读文句,只满足于国学教育的表面热闹,却忽视了对文句的精神实质进行适当点拨和教化;忽视了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忽视了经的时代、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疏离;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决定其从心理角度与教育角度都不可接受与自己生活没直接联系的东西。

这种浪费时间与生命的背经的结果将是批量生产没有思维力、创造力的人,个人和民族的创新精神被窒息,社会的进步难以实现。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给予适当点拨,让他们明白基本意思,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与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怡情”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达到国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②缺乏用现代理念解读经典的勇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确有与现代精神不相容的消极东西,必须在让学生诵读前剔除,对一些容易发生歧义的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如孔子说君子要“非礼勿视”,意思是“不合礼教的东西不能看”,但对现代人来说,什么是合礼教的东西呢?

教师应结合现代理念,让学生超越孔子所说的“礼”,从“礼仪、规范”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也就是在“视”的时候要注意必要的礼仪规范,以彰君子的德行和作风。

③没有形成横向的教育重点和纵向的教育梯度

国学从广义角度看是个相当深广的范畴,儿童学时有限,功课繁多,要学完学透是不可能的。

但是,要让青少年儿童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精深智慧和博大精神,就必须对他们施之以相对系统健全的国学教育。

所谓系统健全,就是要从横向上精选那些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相对易懂的文学、文艺类知识和道德修为类主张,从纵向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建构起一定的教育梯度,以此达成既健全又系统,既重点突出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

④没有精心合理的设计教育形式

有的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形式单调,只是一味组织学生读诵,有的学校教育形式却非常复杂,吹、拉、弹、唱、诵、舞、写、画样样俱全,结果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

须知,国学教育应在容量、时间和方式上,根据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按照德育教育的要求,从突出实效出发,做出合理的安排。

⑤没有平衡协调好传统国学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

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共通但又是互补的。

我们在大力提倡国学教育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教育,做到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并重,而不要顾此失彼。

坚持国学教育塑造有传统精神的国人,坚持公民教育塑造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公民。

⑥教育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国学教育要收到良好成效,有赖于良好的学校教育,但也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分不开。

因此,有必要尽一切努力改变教育的单向化倾向,动员学生的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社区也要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广大民众能接受儿童学国学这一事实,从观念到行动,为儿童国学学习创设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从而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国学教育收到更好的成效。

3. 拟解决的问题

   

(1)解决学校德育“无力”“无为”“无奈”“无位”等问题,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针对性。

   

(2)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寻求有效的国学教育策略与实施途径。

   (3)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水平。

 

让国学走进孩子生活的实践研究将在解决以上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实践意义

(1)关注国学教育现状,帮助教师认识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将有助于教师教学前有的放矢地整合国学教学的资源,认清教师自身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国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

(2)通过主要问题的解决,为国学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

(3)通过研究,拓宽小学生的国学经典的学习空间,丰富新课程教学理论,实现校本课程拓展和延伸,及国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2.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将改变以诵读为主的小学国学教育现状,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建立以经典文化培养儿童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模式,形成有梯度的小学国学教育体系;营造家、校、社区一体化的国学教育氛围,拓展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

(1)可以建立以经典文化培养儿童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模式。

我们要把国学经典中不必变、不该变、不能变的东西,找出中国传统道德中能与孩子生活相适应、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容易学、也容易做,又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德育内容,渗透进孩子生活的每个角落和每个细节,使国学成为我们今天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经典的德育内容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展开,它重在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强调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从孝亲、敬长、悌兄、信友做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而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泛的大道理。

至于那些蒙学名篇既有丰富的知识,又包括许多人生格言和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规范,并且把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少年儿童在琅琅上口的诵读中,既识字学知识,又学那些看得到,摸得着,在日常生活中用得着的具体行为规范,并在实际生活中去尝试。

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

(2)可以建立和“德育生活化”相结合的特色德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倡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同时指出: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所以小学德育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儿童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

国学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自实践、有儿童生活气息,离儿童越近,儿童的体会会越深,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圣贤教诲的意识就越强。

对儿童的未来和发展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3)可以形成有梯度的国学教学体系。

本课题可以促成孩子们在自主中学国学、快乐中诵经典,不断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减小国学教学的随意性,创新国学学习形式,形成有重点、有梯度、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分别注重行为习惯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法制教育、参与社会活动意识)的培养。

(4)可以形成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国学教育方式。

将国学教育内容与当前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将国学内容变成歌谣、短剧整合到音乐课堂中去。

将经典诵读有机地整合到语文课堂中去。

将传统的赛龙舟、舞狮子等传统艺术活动有机地融入体育课堂。

将民俗活动与学生的社会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中让国学真正走进儿童的生活。

(5)可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共同推进国学教育生活化的良好氛围。

研究过程中要探讨与家长沟通,以达成国学能走进孩子的家庭生活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家长对国学教育意义的认识,给家长在处理孩子学国学和其他科目的时间分配关系上提供有效的建议,取得家长的支持。

同时要与社区共同组织有意义的国学活动,营造书香社区,对孩子在社区的生活提供指导。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当今世界学校德育目标的共同走向,一方面:

着眼共性。

培养人才。

另一方面:

注重个性,正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消化吸收乃至重构优良的传统文化。

一些国家教育的实践证明:

越强调德育培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培养越突出的国家,德育就越有成效。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八个德目编写了中小学德育系列教材,公民教育中心以“修身、齐家、乐群、诚实”等德目,编辑了成功的德育教材,廉政公署为中小学编写了以廉政教育为宗旨,以中国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材。

新加坡的小学道德教育课程主要以中国传统美德故事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韩国道德课中传统道德部分包括介绍历史人物、祖先的家庭生活状况、传统节日等。

日本对西方文化吸收同样立足于与国情相结合,与中国的儒家教育思想特别吻合。

他们强调学生的个性教育和集体主义相结合。

美国各州竞相鼓励开展校内传统美德教育,布什政府也认为向年轻人传授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传统美德,年轻人将会成为更好的公民。

英国则崇尚向学生直接传授必要的道德行为规范和美德,然后要求在实践上加以反复应用,从而形成习惯。

中华经典文化诵读工程在海内外反响热烈。

这些都为“让国学走进儿童生活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三)水平和发展趋势

深圳卓雅小学开展“以经典文化塑造儿童民族精神”德育模式研究,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21世纪现代文明结合而形成的教育特色。

广州的有些学校将剪纸、编织、陶艺、刺绣、巧手穿针引线等民间工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还有将以舞龙舞狮、划龙舟、传统文化节日、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等民俗文化作为教育内容。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国学教育。

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在参加国学学习后,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开发。

已能阅读《资治通鉴》,流利地说讲英文和大量背诵莎士比亚英文原著。

北京21世纪实验学校发现,孩子形成背诵习惯以后,往往更喜欢背诵那些稍长一点,一气呵成的诗文。

许多家长和老师来信,孩子们能把诵读的内容举一反三地用于现实生活,让人感到意外和惊喜。

如一所私立学校有个男孩子,由于家庭富裕,从小娇生惯养,平常在家里什么活都不做。

学校开展读经活动后,孩子居然主动在家扫地。

妈妈觉得不可思议,问他怎么想起扫地来了。

孩子用一句古文回答: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2000年3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美国朗讯科技基金会、国际青年基金会在北京联合搞了一次“古文诵读──城乡手拉手”行动。

当外国友人走进学校,看到成千成百的小学生大声背诵《论语》、《老子》和唐诗、宋词时,他们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说:

“虽然听不懂内容,但从孩子们的神情上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力量。

 

(四)学术思想

孔子曰:

“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

”(《说苑·杂言》)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墨子曾提出:

“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夸美纽斯也认为:

“要去观察能力发展的次第,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

第斯多惠说:

“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

国学走进孩子生活就是要符合孩子的心理需要和生活需要。

系统论的创始人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曾经说过:

“亚里斯多德的论点‘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是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表述,至今仍然正确……”国学与学生的生活积累相结合,情感的体验就越强,教育效果就越好。

道德内化论:

道德的起点是他律,终点是自律,最高境界是‘自由”’。

在道德品质形成的整个历程中,如果没有主体的自觉参与内化,没有主体意识的加盟,道德教育将不可能走向真正的道德自律,更不会实现真正的道德自由。

国学和生活牵手能激发孩子的自觉参与教育,实现道德自律

 

(五)立论依据

1.理论依据

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说: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

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

……”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强调文化重建要从儿童抓起。

他说:

“像我们这个年龄层,七、八十岁的人快要死光了,将来要想靠我们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把国家民族文化保存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了。

”而从三、四十岁的人,从小就没有打好中国文化的基础,不中不西,不今不古,很难担当复兴民族文化的重任。

这一代没有办法了,只有寄希望于儿童,寄希望于未来。

趁我们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老一辈还在,极力培养下一代,把中国文化的薪火传下去,使得命如悬丝、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得以保存,进而发扬光大。

南先生经常动情地说:

“我是看不到小树成长的那一天了,但我相信,小树是一定会成长起来的。

“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

我们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他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进行教育,通过教育学会生活,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这种教育观国学也同样要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释放他对学生生活的指导作用。

“学科结构”理论,布鲁纳在“学科结构”理论中谈到,为了较好地解决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逻辑顺序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