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7单元.docx
《六上第7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第7单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上第7单元
小学语文(阅读)素养训练序列设计(六上)
教材
第11册
所属年级
六
单元
第七单元(园区星湾学校)
本单元
素养培养
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的意思,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2、《学与问》是说理文,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学做知识的主人。
3、《大自然的文字》是科普小品文,学习说明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是说明文,了解读报的基本方法,能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自学,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阐明的主要意思。
对应的
课标年段
目标
1、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但是对古诗文字和意境的想象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与概括能力,懂得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感悟,但是整体把握课文表达顺序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课题
22.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内容
简析
课文是由两首古诗组成,都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
《冬夜读书示子聿》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冬夜读书示子聿》在写法上比中明理,通过“少”与“老”的对比,可知做学问是多么的不易;通过“知”与“行”的对比,可知要真正掌握知识,关键在于实践。
语言
特色
这两首宋诗语言质朴,内涵深刻,凸显了“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诗中自有“理趣”,以诗喻理,流露出一种情趣、理趣,在诗歌的感性形象中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及深刻的人生感受,蕴涵着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和愿望,给人以启迪,具有深刻的哲理美。
素养培养目标
基本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发展
目标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揭示的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冬夜读书示子聿》所提出的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把握古诗情与景的统一、虚与实的结合、理与趣的融合,引领学生吟诗入境,明理悟情,努力使学生感知古诗的画面美、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教学设计举隅
(或教学建议)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
可以采用“三读”的方法。
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
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读懂。
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
3、读通。
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每一个词,每一句话。
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
作业设计
1、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2、从课前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中确定一句你最喜欢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的意思。
4、积累运用
由“少壮工夫老始成”可联想到()这句古话;由“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联想到()等词句;“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景象可用()等词来形容。
课题
23.学与问
教材分析
内容
简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
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
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提出观点: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言
特色
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并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样使说理更加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文章在叙述时还多次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如:
“金钥匙”、“铺路石”、“强健有力的翅膀”等,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同时,文中还出现了引号的多种用法,如引用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天,山寺桃花始盛开”;如表示特殊含义,“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素养培养目标
基本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的联系,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发展
目标
1、进一步感知文章的说理方式,通过自主探究,体会举事例说理的作用。
2、进一步掌握引号的多种用法。
3、进一步练习结合实际情况,表达对课文有关语句的理解。
教学设计举隅
(或教学建议)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课题导入教学建议)
1、板书“学”、“问”二字,学生谈理解。
2、在“学”、“问”二字中加上“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3、学生依题质疑。
【设计意图】: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和智力的核心,它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质疑的过程中,激起他们了解文章内容的渴望,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二、交流探讨,深入理解(第三自然段教学建议)
1、“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作为小学生,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
学习第三自然段。
2、结合生活经历,说说你曾向谁请教过。
理解“能者为师”的含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在情境中理解语言文字,并透过语言文字,有侧重地体味文章意蕴。
3、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句名言作为礼物赠给学生。
【设计意图】:
学生与教师成了地位平等的朋友,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满足,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为师生间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另外,用“礼物”来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也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
4、通过变换人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能者为师”这个道理。
【原文】:
“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
【改为】:
“只要他确实能给我启发,给我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
【设计意图】:
人称转换,变化虽小,但一下子将学生和文本距离拉近,从旁观者变成当事人,语句所传达的意思也更容易为学生认可和接受。
三、比较探究,体会写作方法
1、现在我们回顾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1、3、5小节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
好好想想,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预设回答:
学生1、老师,我想可能是作者害怕我们看了他的文章不相信他说的道理,加上两个名人的小故事让我们更加得相信。
(同学们哈哈大笑)
学生2:
我同意刚才同学的意见,如果没这两个小故事,光讲道理的话,别人会不太相信。
学生3:
这两个故事是作者有意写的,是有力的证据,证明了作者说的话是正确的。
3、教师小结:
是啊,这两个故事对于这篇文章很重要,这就是说理性文章所具有的结构特色,当我们向他人阐述观点,并希望能被对方所接受,可以通过举例、摆事实的方法来增强自己语言表达的说服力。
全文首尾呼应,一、三、五自然段的叙述道理和二、四自然段的举例叙事,全文行文节奏舒缓有节,阅读时别有一番情趣。
【设计意图】:
说理性文章中举事例是常见的写作手法。
该环节的设计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发体会该写作手法对于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四、实战演练,内化语言。
1、为了检验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
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
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
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
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
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
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请利用课文内容,你该如何帮助我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
2、预设:
学生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生动地给“老二”上一课,举行了复述课文内容的练习,有的可能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故事来说服。
【设计意图】通过智者身份的体验,学生不仅巩固了文本知识,掌握了文体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了融合,把已积累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了。
作业设计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开篇点明:
知识是______的,也是______的。
接着以_______的事例说明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___________。
接着提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
”随后以_______的事例来说明要善于_________和_________结合起来。
最后再次重申观点:
______是相辅相成的,只有_______,________,才能_______。
——说理和事例紧密结合,观点鲜明,却又不显枯燥乏味。
2、《大林寺桃花》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谁)写的,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选用了前两句,这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语句中引号的用法,同时在课文中找出引号用法相同的句子各一句。
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2、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课题
24、大自然的文字
教材分析
内容
简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学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
本文作者巧妙地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并举出实例引领小读者去探索隐藏在这些独特“文字”后面的学问和奥秘,以此来激发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热情。
语言
特色
文章将科学性的知识用浅显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素养培养目标
基本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发展
目标
学习说明方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教学设计举隅
(或教学建议)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写三结合的策略:
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在写中内化文本。
力求凸显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的教学新境界。
一、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作者举出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它们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3.怎样才能学会识别大自然的文字?
认识它们有什么好处?
二、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浅近有趣,可以让学生找出几例,体会一下其中的好处。
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认识和了解大自然,使他们认识到获取知识有多种途径──既可以从书本中学习,也可以从自然中习得。
因此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作业设计
一、在括号里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水手们没有罗盘,他们()不会迷失方向。
2、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花岗石()人搬来的,()冰搬来的。
3、()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常到树林里或者田野里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大自然的文字,使我们懂得了:
找到,就知道;看到了,就知道;
看到了,就知道;
看到了,就知道。
2、“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
3、除了课文中提到了,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请试举一、两例,仿照《大自然的文字》第三自然段,把它写下来。
三、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小报。
课题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内容
简析
这是一篇介绍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的课文,主要介绍了读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读报的方法,教育学生逐步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语言
特色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多处用了设问,在这一问一答中,激发了人们的阅读兴趣,分别向人们介绍了报纸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报纸上有什么东西令人着迷、该怎样读报这三个问题。
素养培养目标
基本
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所讲的主要意思,在今后的生活中逐步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发展
目标
1、通过本文阅读,认识读报的重要性,了解读报的基本方法。
2、能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自学,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阐明的主要意思。
教学设计举隅
(或教学建议)
本文是独立阅读课文,内容浅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与略读”来自学课文。
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可以个人自学,也可以小组探究,边读边做记号,在正确诵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课文讲的几层意思:
读报和吃饭一样必不可少;读报要讲究方法,也要讲究文明;勤读报乐趣无穷、终生受益,这样的好习惯应该从小养成。
在本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自学,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阐明的主要意思。
第一自然段中,紧扣“忘到九霄云外”让学生体会到读报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越人对物质的需求。
学习二、三自然段,用文中的问句引导学生阅读:
“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
”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后,引导学生注意:
“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使你有新的感受,给你新的启发”一句,理解三个“新”字的内在意蕴。
第四、五自然段,可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体会读报时讲究方法,同时注意文明。
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让学生交流从读报中获得哪些收益?
回应文题:
这样的好习惯,我们应该从小养成。
作业设计
一、片段练习。
请以段首设置疑问的总分构段方式写一段话。
二、开展“剪贴报”评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