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2170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二战结束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提出B.北约成立C.马歇尔计划实施D.华约成立

2.通常称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这主要是指()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C.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发展D.由意识形态对立到军政对抗

3.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

“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在技术革新和振兴出口两只车轮驱动下,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

”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下列属于日本战后“风雨25年”经济发展机遇的是(  )

A.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

B.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下,日本政府清除军国主义残余

C.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共产主义势力的盟友

D.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

4.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时代主题。

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时代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在这个时代中()

A.美国凭借其实力充当资本主义的保护神

B.国家之间意识形态冲突趋向缓和

C.发达国家主宰着当今世界的事务

D.发展中国家完全处于不利地位

5.下图为冯特君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①美、欧、日是基础②美、俄、日是关键③美、欧、俄是欧洲一翼④俄、日、中是亚洲一翼⑤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据此可知()

A.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B.美俄中欧日间相互制衡

C.美国为核心的多种力量相牵制

D.日本已经成为政治大国

6.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苏联宣布解体。

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

A.欧洲开始走向联合B.社会主义从理论实践的破产

C.世界多极化开始出现D.两极格局结束

7.《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中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

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不结盟运动B.美、日、欧三足鼎立

C.苏联解体D.中国开展多边外交

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思潮进入高潮,1967年7月1日生效成立了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的欧共体。

一列国家中不是欧洲共同体的六个创始国的是()

A.联邦德国B.法国C.英国D.意大利

9.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

“从古至今,一个强国领头的‘联盟’,不过是另外一个形式的霸权而已。

”可以作为例证的联盟是()

A.华约B.欧盟C.亚太经合组织D.联合国

10.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中国不但经受住考验,而且发展成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这一时期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和政策有()

①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④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1945年8月,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对身边的记者说:

“人民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

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其中第二个“战争”指()

A.苏联对日作战B.美国进攻日本本土

C.美苏之间的对抗D.苏联战后的重建

12.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西欧各国接受了美国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有人赞颂美国人的大方慷慨,但也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这里的一本万利是指()

①稳定西欧经济

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北约”的成立D.“华约”的成立

14.该表为“l980~1993年中国与日本、美国、苏联的贸易额(单位:

百万美元)”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接国际因素是()

A.中国多边外交政策B.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C.两极对峙格局瓦解D.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15.下组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

导致这些事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美苏冷战对峙B.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C.两极格局瓦解D.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

16.有学者指出: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该材料说明()

A.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苏美冷战B.冷战时期的军事同盟威胁世界和平

C.苏美冷战对峙维持了短暂稳定D.历史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17.对不结盟国家政治态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反对“冷战”

B.反对殖民主义

C.反对核武器

D.反对超级大国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D、推行金元外交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

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余伟民、郑寅达著《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二:

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已制定。

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

美国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

而然,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美]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

材料三:

从1948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岳麓书社出版《历史?

必修一》

请回答:

(1)“马歇尔计划”增强了西欧的“离心倾向”,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种离心倾向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与材料三有关苏联对这一计划的态度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材料,综述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20.一战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

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

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

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后两个周期初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并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材料二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

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其实,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厉史与理论反思》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1.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

196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2年,在西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空时代的人类生活”的博览会。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列举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

……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

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克服专制王权”的措施,并用史实说明“克服专制王权”是促进英国经济“继续前进”的。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

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

二战后“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成果体现?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而不只会使人激怒,甚至会挑起致命步骤的措施。

——摘自1962年赫鲁晓夫至肯尼迪的信

材料二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摘自1970年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三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

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

——摘自里根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针对的是什么事情?

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尼克松政府为什么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材料说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与此相应,美国在国际关系领域采取了哪些重要的行动。

(3)里根上台后,表示美国要重新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其背景如何?

(4)就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对美苏争霸的认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自建国至今的两百余年里,其国土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州扩展为囊括北美广袤土地的两洋大国,其军事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本土到全球的演变过程。

相应地,其全球战略重点也经历了由本土到美洲大陆再到两洋战略的演变过程。

根源于美国天定命运思想争扩张主义传统的两洋战略。

酝酿于l9世纪末,发端于20世纪前期,一战后初露端倪,二战后正式形成。

——张林宏《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

材料二;“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

“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

“(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一一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材料三;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构建亚太“小北约”,已基本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封堵态势。

这种战略包围可分东西两部分,东面以太平洋第一岛链为基础,北起韩国,以日本、台湾为中轴,一直延伸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西面北起中亚,南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

两条战线对中国东西夹击。

遥相呼应。

美国的军事部署和亚太战略使曾经散架的对华包围困又逐步合拢、成型,并日渐强化,由此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

——张召忠《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

请评论材料中关于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的潜在挑战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D

【解析】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的华约成立。

2.B

【解析】

试题分析: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在美苏两极格局强化的同时,新兴力量不断崛起:

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巨龙的腾飞,这些都冲击了两极格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形成了美、日、欧、中、俄一超多强的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B项符合题意。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排除A项。

两极格局结束后,地区性的冲突存在,但世界总的发展趋势是和平与缓和。

且地区冲突往往又和民族问题分不开,排除C项。

当今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科技力量,排除D项。

考点: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3.C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机遇”的要求。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了在亚洲对抗社会主义国家,对日本进行扶持,这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故答案选C。

重建欧洲时,美国并没有需要日本产业技术,可排除A。

选项B不是机遇,而且日本军国主义残余没有得到清除,可排除B。

马歇尔计划援助对象是欧洲,可排除D。

4.B

【解析】

试题分析:

考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的国际关系。

依据所学,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冲突趋向缓和,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得,但局部地区仍动荡不安。

故A项错误。

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C、D两项说法太过绝对。

所以应选B。

考点: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当今世界格局•认识

5.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考查大国关系及新时期的世界政治格局。

自苏联解体以来,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存在着五大力量。

“一超多强”的局面的形成,是经济多极化发展的体现,要注意多种力量发展的经过。

ABD项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C。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新时期的世界政治格局

6.D

【解析】略

7.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关键信息“界线分明”和“世界变平”等,解读题干,题干反映的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界线分明是指两极格局;世界变平是指两极格局瓦解。

而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综上,故,正确答案选C。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

8.C

【解析】略

9.A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关键信息“一个强国领头的‘联盟’”“霸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不符合上述关键信息,排除。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华沙条约组织

10.C

【解析】略

11.C

【解析】略

12.B

【解析】略

13.A

【解析】

试题分析: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把目标直接指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走向公开对抗成为敌手,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因此选A。

考点:

美苏“冷战”

点评:

“冷战”的开始:

①揭开序幕:

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②开始标志: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③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14.C

【解析】略

15.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的图片反映的是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

美苏进行了激烈的对抗。

故选A。

B项错误,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并未形成;C项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D项明显与材料图片信息无关。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

16.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准确解读的能力。

冷战时期,对军事同盟多是批评、指责,冷战结束后,对军事同盟大加赞扬。

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D项正确。

ABC项不全面。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17.D

【解析】超级大国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结盟政策主要指在国际事务中推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而不是反对超级大国本身。

18.C

【解析】本题的关键点是“经济手段”。

美国二战后推行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为实施马歇尔计划。

19.

(1)相印证:

材料都承认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

(若回答:

材料一

认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美国想通过经济援助来控制欧洲;或者,材料一、三都认为,马

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道路。

均可给分)

(2)相矛盾:

材料二认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美国向所有国

家提供经济援助;材料三认为,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排斥在外,目的遏制苏联。

(3)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加强了美欧联系)促进了西欧经济恢复发展和走向

一体化。

(其他合理答案也适当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原因、目的在于:

足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国内生产过剩,急需开阔市场;对付苏联的需要.欧洲的削弱不利于美国对抗苏联。

为了称霸世界,美国需要强大的欧洲的支持;从政治上控制欧洲,这

些援助不是免费的,是有政治附加条件的;等。

通过实行马歇尔计划,美国的目的达到了。

但有些最终超出了美国的设想,随着西欧一体化迅速发展,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美国实力的

相对下降,西欧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对美国的霸权造成了严重挑战。

(1)由材料中“西

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及前面分析可以得出答案。

(2)由材料可知。

材料二认为“(马歇尔

计划)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

材料三认为“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

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

正好相反的原因在于国

家利益、个人主观思想不一致。

(3)从材料一、二可以分析出;也可以从对西欧、对美国

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

20.

(1)战略性调整:

第二周期:

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2分)

第三周期:

开展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分)

说明:

第二周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

(2分)

第三周期:

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分)

(2)观点:

单极、两极或多极之说并非简单对立,而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

(2分)

评析:

二战后至50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两极格局确立;6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中苏关系破裂、不结盟运动兴起、美国相对削弱、欧洲复兴和日本崛起,国际格局中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做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又渐趋加强。

(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中的“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

”,结合所学知识,第二周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第三周期,1979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小问实际考查的是两个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二周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

第三周期:

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本问首先明确材料的观点:

单极、两极或多极之说并非简单对立,而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

依据所学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论证单极、两极或多极格局是相对的,并存的。

二战后至50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两极格局确立;6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中苏关系破裂、不结盟运动兴起、美国相对削弱、欧洲复兴和日本崛起,国际格局中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做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又渐趋加强。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新时期的外交·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21.参考答案要点:

政治背景: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太空军备竞赛

我国航天成就:

人造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宇宙空间站。

(答出三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背景:

首先需要题目看清要求回答“国际”、“政治”背景。

所以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20世纪50、60年代,再结合所学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知识就可以得出答案。

航天成就:

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记忆能力和审题能力;首先明确是“航天成就”,再注意限定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与美苏争霸;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航天科技成就

22.

(1)措施:

颁布《权利法案》,实行君主立宪制;成立责任内阁,君主统而不治。

(4分)

说明:

率先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