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2209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一.docx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一.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一.docx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一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

(一)

摘要:

《穆天子传》所讲叙的穆王西游故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巡狩、封禅,也不是寻常的旅游、探险,是西周帝王对华夏版图以西的西部所特有的神玉源头的一种朝圣之旅。

这种西游范式,铸就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华夏本土神话与宗教信念之中最重要的源头地区是充满美玉的西部神山。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发源的印度古国取代先秦神话的昆仑,成为建构新的西方想象的范型。

《西游记》在此转换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关键词:

《穆天子传》;《西游记》;文化范式

Abstract:

TheStoryofEmperorofMurecordedthestoryinwhichEmperorofMupilgrimedtotheWest.Thiswasnotahuntingtrip,amountdedicationingeneralsense,norausualtouroradventure,butapilgrimagemadebyEmperorofMuastheSovereignoftheWestZhouDynastytotheoriginofholyjadeinthewestoftheChineseterritory.ThispatternoftravelingtothewestestablishedthebeliefinChinesenativemythologyandreligionpriortotheintroductionofBuddhismtoChinathatallChinesegodswereoriginatedfromtheholymountainsinwesternChinawheremajesticjadeswereabundant.AftertheintroductionofBuddhism,theancientIndiaastheoriginofBuddhismtooktheplaceoftheKunlunsinthepreQinmythstobethemodeltoconstructanewimaginarywest,towhichTheBuddhistJourneytotheWestpromotedthetransition.

KeyWords:

TheStoryofEmperorofMu;TheBuddhistJourneytotheWest;culturalpattern

一、《穆天子传》:

昆仑玉乡朝圣史诗

《穆天子传》所讲述的穆王西游故事,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巡狩、封禅,也不是寻常的旅游、探险,而是西周帝王对华夏版图以西的西部边地所特有的神玉源头的一种朝圣之旅。

今通行本《穆天子传》共6卷,前3卷讲述西征过程;第4、第5两卷讲述东归及以后事;第6卷为后人添加,叙述盛姬死丧之事。

若将前3卷看做一个整体的穆王西征故事,那么其叙事的主干大体围绕着玉神话及玉礼仪而展开。

其情节如下:

第1卷讲穆天子北出边塞,先到达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河宗之邦。

天子向邦主河宗伯夭赠送玉璧,让他将此玉璧向西方向沉入黄河,以祭献河神。

有祝官们辅佐这个盛大的仪式典礼,将牛马豕羊等作为祭献牺牲沉入河底。

河宗告诉天子:

“昆仑山有高原四处,清泉七十处。

那里特产珍稀绝伦的宝玉。

你应该去昆仑之丘,看看那里的宝玉。

”天子接受建议,折向西方进发。

在黄之山上观看图典,了解所谓“天子之宝器”的情况:

主要有“玉果、璇珠、烛银、黄金之膏”。

第1卷不妨视为西征的序曲:

始于以玉璧献祭河神的礼仪,引出穆天子对西方的昆仑美玉的探索欲望。

二事之间的联系就在于“河出昆仑”的信念。

第2卷讲述西征过程的主体。

共有4个与宝玉相关的情节单元:

其一,在吉日辛酉这一天,天子登上昆仑高峰,参观黄帝之宫。

备齐全套的牺牲,祭拜昆仑山。

随后再度北征,住在一个名叫珠泽的大泽畔。

当地人献上白玉。

其二,天子盘桓在昆仑一带以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宝。

还向当地人赏赐黄金之环、朱带、贝饰等。

季夏丁卯日,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感叹说:

“舂山是惟天下之高山也。

这里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是先王所谓‘悬圃’。

”天子在这个地方得到非常珍稀的宝物——玉策枝斯之英。

他高兴得一连5天都在这座舂山之上欣赏美景,并且在这神仙的花园“悬圃”题刻,以昭告后世。

其三,离开昆仑,天子继续西征,来到赤乌。

赤乌之人献酒千斛,食马九百,羊牛三千。

穆天子说赤乌人与周人同宗,并且“贿用周室之璧”。

赤乌酋长向周天子介绍本地的名山,说那是天下最好的良山,宝玉之所在,嘉谷生长,草木硕美,并且献上当地另一特色产品——美女二人。

兴奋的穆天子感叹道:

“赤乌氏,美人之地也,宝玉之所在也!

其四,癸巳日,天子来到“群玉之山”,容成氏之所守。

天子取玉三乘,玉器服物,于是载玉万只。

天子四日休群玉之山,乃命邢侯待攻玉者。

孟秋丁酉,天子北征,□之人觞天子于羽陵之上,乃献良马牛羊。

天子以其邦之攻玉石也,不受其牢。

在这卷的4个情节单元中,每个单元都围绕着穆天子获得美玉的中心事件展开叙事。

先是在珠泽得到白玉;接着在人间仙境的悬圃得到“玉策枝斯之英”;随后又在赤乌的良山得到美人加宝玉;最后在群玉之山获得巨大数量的美玉——“取玉三乘,玉器服物,于是载玉万只”。

如果仅从这些内容看,完全可以把穆王西征的探求目标锁定为获取大量的美玉。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对不同产地的玉料,有着非凡的鉴别能力。

所以叙述者对每一地方的玉产,都会给予不同的名目,使之个性鲜明,决不随意混同或者马虎从事。

每一次获得宝玉,或者突出其物以稀为贵的珍贵一面;或者称其色泽之白皙的一面;或者强调玉产之丰盛,数量之惊人。

中原王朝对于西域美玉的艳羡赞叹之情,早已随着叙事的进展而溢于言表。

正是在这样的玉神话背景的铺垫之下,下文演出了在美玉仙境之中发生的男女主人公对酒当歌的一幕神话剧。

第3卷讲述西征故事的高潮:

吉日甲子,天子拜见西王母。

穆天子手里捧着白色的玉圭和黑色的玉璧,晋见西王母,献上的中原礼物是精美的丝绸织品共四百纯。

西王母当仁不让,举行答谢之礼,接受这来自丝国的厚礼。

次日,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前面已经说明,“瑶池”就是美玉之池,西王母又称“瑶母”,即玉母、玉女神。

这和后来的华夏道教神话第一尊神叫“玉皇大帝”的,原来都有玉神话为共同的信仰背景。

西周王朝第五代天子,是后羿以来惟一到达昆仑仙境见到玉女神的凡人。

他的西征事迹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羡慕,也就顺理成章了。

陶渊明诗句“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足以揭示《穆天子传》、《山海经》两部奇书在后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二书所透露的昆仑玉乡—仙乡神话景观,以及帝王玉乡朝圣历程,大体上铸就了华夏文学的西部想象范型。

我们知道神话中的后羿翻越昆仑险阻来找西王母,是为了得到不死仙药。

那么周穆王来会西王母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可惜现存的文本叙事只交代了二人在瑶台宴饮对歌的浪漫场景,却没有具体说明穆王来此地的目的。

从他一路上不断赏赐金银、丝绸、贝带和朱丹,大量获取美玉的情况看,实际上有些“国际贸易”互通有无的性质。

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讲疏》说:

“珠玉取之于西方,金银盖出自中国。

以《穆传》但有赏赐金银于西方之人,而未有取金银于西方也。

”〔1〕38先秦的中原王朝以本土的金银丝绸换取西域的珠玉,或许就是汉朝经营“丝绸之路”之前存在“玉石之路”的经济贸易基础。

也有学者意识到周穆王西征取玉在华夏玉文化史上的重大意义。

比如说:

“后人考证,这群玉山即新疆密尔岱山(在莎车附近),以盛产美玉闻名于世。

我国历代帝王所需宝玉,大多来源于此。

清朝政府曾规定,当地每年要以一万斤美玉晋京呈贡。

然而在将近三千年前的周穆王,就已经亲临其境,并带回万块宝玉,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悠久历史上的一件旷古未有的大事。

”〔2〕162

值得注意的是,《穆天子传》中也讲到天子以玉赏赐西域之民的情况。

如第1卷河宗伯夭祭祀河神用的玉璧,是穆天子授予的。

数量是一块。

同卷末尾处讲天子在温谷乐都赏赐七萃之士“左佩玉华”,数量也是一件。

第3卷讲天子在瑶池会见西王母一事之后,到大旷原大鸟解羽的地方逗留,获得大批兽皮鸟羽,居然装满了100辆车。

随后在沙衍赏赐奔戎佩玉,数量还是“一只”。

第4卷讲天子在从西域返回中原的路途中,赏赐伯夭佩玉,数量仍然只有“一只”。

总合起来看,周天子这次出行历时二年多,从西域获得美玉矿石数量无数(仅一次就“载玉万只”),所赏赐西域之人的玉璧玉佩总共4只。

这种情况说明,西域出产玉石原料,却没有琢玉攻玉的文化传统;中原王朝有着玉文化的悠久传承和高级加工技术,玉璧玉佩作为中原帝国的国家礼器或者王公贵族的配饰,具有高度的文化附加值,非天然状态的玉料矿藏所能够比拟。

李吟屏《和田考古记》:

“和田自古以产美玉著称,但玉雕业出现较晚。

这个采集于墨玉县库木拉巴特沙漠遗址的实心软玉瓶时代大约为唐代,是截至目前发现的和田最早的玉雕产品。

”〔3〕2以出产世界顶尖级玉料而著称的和田,古称于阗,地理位置就在昆仑山麓,正是中原想象之中的以玉山—玉乡为特色的神仙世界。

可是和田那里迄今尚未发现唐代之前的玉制器物,说明当地本没有玉崇拜传统,也不制造玉雕产品,难怪周穆王赏赐的玉佩等被当地视为珍稀贵重之礼品。

用今天的话讲,似乎有点“来料加工”意味。

以上情况表明,和田美玉是被华夏的玉文化传统所发现的。

据现有考古材料判断,东亚玉文化传统始于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的兴隆洼文化,其所制作的珠、管、一类玉佩早自8000年前就已经相当成熟,其形制也和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基本一致。

不过其所使用的玉料不是出自西域而是被称作地方玉的辽宁岫玉,在硬度和密度等物理条件方面逊色于和田玉。

古书中称之为“夷玉”。

据出土的玉器材料分析,华夏文化使用和田玉的时间早在龙山文化到夏商之际,相当于5000—4000年前后(也有个别观点认为仰韶文化玉器中已经有和田玉)。

从河西走廊以西的新疆地区到中原地区,在发现和输送和田玉方面,有一个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的史前文化,那就是分布在河西走廊东面齐家文化。

那是继北方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之后,在4000多年前大量使用玉器的一个西部文化,也是将和田美玉的重大发现传播到中原王朝的中介者,其族属当为氐羌—西戎人的部落先祖,也就是中原汉文化圈之外的少数民族。

对此,我们将在后面加以探讨。

二、《西游记》对上古“西游”范式的转换

昆仑玉山、悬圃、瑶池西王母以及黄帝之宫的神话想象,使得自古以来的历代君王莫不心向往之,历代文人莫不艳羡之。

体现在《穆天子传》的这种西游范式,可以说铸就了佛教输入中国以前,华夏本土神话与宗教信念之中最重要的源头地区——充满美玉的西部神山。

自汉代佛教输入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佛教发源的印度古国,取代先秦神话的昆仑,成为建构新的西方想象的范型。

小说《西游记》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波助澜作用。

它叙述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1300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25岁的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先出河西走廊,然后经新疆、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佛教圣地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于贞观十九年(645)返回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玄奘远行印度,历时19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走天涯大探险,世所罕见。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经历,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讲述西行路上见闻,介绍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但文学性不足。

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玄奘的西天取经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

此后,玄奘西游故事开始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