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反经》知人译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2014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反经》知人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学经典《反经》知人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学经典《反经》知人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学经典《反经》知人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学经典《反经》知人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反经》知人译文.docx

《国学经典《反经》知人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反经》知人译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经典《反经》知人译文.docx

国学经典《反经》知人译文

国学经典《反经》:

知人译文

【经文】

臣闻主将之法,务览英雄之心。

然人未易知,知人未易。

汉光武聪听之主也,谬于庞萌;曹盂德知人之哲也,弊于张邈。

何则?

夫物类者,世之所惑乱也。

故曰:

狙者类智而非智也,愚者类君子而非君子也,戆者类勇而非勇也。

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幽莠之幼似禾;骊牛之黄似虎;白骨疑象;碔砆类玉。

此皆似是而非也。

[《人物志》曰:

“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精而去速;诃者似察而事烦;许施似惠而无终;面从似忠而退违。

此似是而非者也。

亦有似非而是者:

大权似好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计而情忠。

非天下之至精,孰能得其实也?

”]

孔子曰: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

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怀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钎。

”太公曰:

“士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外貌尊敬中心欺慢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威威而无成者,有如敢断而不能断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倭倭拖拖而有效者,有貌勇狠而内怯者:

有梦梦而反易人者。

无使不至,无使不遂,天下所贱,圣人所责,凡人莫知,惟有大明,乃见其际。

”此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

[桓范曰:

“夫贤愚之异,使若葵之与苋,何得不知其然?

若其莽之似禾,类似而非,是类贤而非贤。

”杨子《法言》曰:

或问难知曰:

“太山之与蚁蛭,河海之与行潦,非难也。

大圣与夫大佞,难也!

于乎,唯能别似者,为无难矣!

”]

【译文】

我听说领导将帅的原则是,肯定要了解手下英雄的内心世界。

然而,人不简单了解,了解人不简单。

汉光武帝诗咏文王‘当心翼翼’,不大声以色,心小也;‘王赫斯怒’,以对于天下,志大也。

”由此论之,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心大志大者,豪杰之俊也;心大志小者,傲荡之类也;心小志小者,拘懦之人也。

]

【译文】

除了“察色”,知人之法还有“考志”一说。

“考志”的方法是通过与对方谈话来考核他的心志。

假如一个人的语气宽缓严厉,神色尊敬而不谄媚,先礼后言,经常自己主动表露自己的缺乏之处,这样的人是可以结别人带来好处的人。

假如说话盛气凌人,话语上总想占上风,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缺乏,有意掩饰他的无能,这种人只会损害别人。

[姜太公说:

“夸夸其谈,抬高自己的为人,喜爱高谈阔论,非议时俗的人是*险的人。

作君王就提高警觉,不要宠信他。

]假如一个人的神情坦率而不轻慢,言谈正直而不偏私,不掩饰自己的美德,不隐蔽自己的害处,不防范自己的过失会使自己被动,这是质朴的人。

[姜太公还说:

“给他好处不因此而快乐,不给他好处也不因此而恼恨,沉静而寡言,多守信用但不在外表上炫耀,这是淳厚而安静的人。

”太公说:

“不装扮,不修饰,篷头垢面,破衣烂衫,讲的是清静无为,求的是功名利禄;说是无利无欲,实际上贪得无厌,这种人是伪君子。

君王千万不能亲近这种人。

那些貌似质朴的人中就有这种伪君子。

]假如一个人的神情总是讨好别人,他的言谈竭尽阿谀奉承,好做外表文章,尽量表现他微缺乏道的善行,因此而自鸣得意,这种人是虚伪的人。

[晏子说:

“假如君王的身边尽是些好进谗言的*佞之辈,他们会施展出特别的才能,以猎取君王的恩宠。

心中隐蔽着极大的不诚恳的人,会把小小的诚恳表露出来,以便成就其居心叵测的目的,这种人是最难察知的。

荀悦说:

“观看人的技术是假如发觉一个人的言行并不符合道义,但他很会讨人高兴,那么这个人肯定是*佞之徒;假如其言行虽然不肯定能让自己快乐,但却符合道义,这样的人必定是正人君子。

”这也是知人的一种方法。

]

假设一个人感情的喜怒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来;乱七八糟的琐事虽然使人心情烦乱,但心志不被迷惑;不为厚利的诱惑所动;不向权势的威逼低头,这种人是内心安静、坚贞不屈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

得到足以使人荣耀的财物但不快乐得手舞足蹈,猛地惊吓他也不恐惊,坚守着正义而不见异思迁,面对财宝心不动摇,这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

孔子择取人的方法是这样:

不取强行进取的人。

强行进取就是贪。

贪取的流弊竟然如此之大!

]

假如由外在事物的变化而或喜或怒;因事情繁杂而心生烦乱,不能安静;见了蝇头小利就动心;一受威逼就屈服,这种人是心性鄙陋而没有血气的人。

[假如设法说服一个人,他在悦耳的言辞诱惑下意志动摇,已经同意又迟疑不决,这种人是感情脆弱的人。

]假如把一个人放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坚决地处理事情,以无穷的应变力量面对猝然的惊扰,不用文彩就能表现出灵秀,这是有才智、有头脑的人。

[姜太公说:

“出名无实,在家里和在外面说的话不一样;宣扬自己的善行,掩饰自己的缺乏,当官和归隐都是为了功名。

作君王的千万不能和这种人同谋大事。

”有才智有头脑的,其弊端也恰恰在这里。

]假设一个人不能适应各种变化的状况,又不听人劝告,固守一种观念而不懂得变通,固执己见而不懂得改正,这是愚钝刚愎的人。

[志士坚守节操,愚蠢刚愎的人不知变通,从外表上看,在坚持自己的观念这一点上是一样的,实际上一个表现了才智,一个表现了愚蠢。

为什么这样说呢?

西汉陆贾写的《新语》中讲:

“擅长应变的人无论对什么样的诡诈都有方法应付;通达事理的人对任何怪异的事都不会慌张;擅长区分言辞真义的人,任何花言巧语都不会使他上当;秉性仁义的人不会为利而动摇。

所以一个君子的特点是虽然尽力使自己博闻多见,但是他对所闻所见的择取却特别慎重;学问虽然特别渊博,但其行为却很忠厚质朴;五彩缤纷的颜色不能玷污他的眼睛,甜言蜜语不能扰乱他的听觉;把整个齐、鲁的财宝给他也不能动摇他的志向;就是让他活上千年,其高尚的品德也不会转变。

在这一原则的前提下,他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道义,保持自己的节操,推动事业的胜利,建立不朽的功勋。

观看对待道德、事业的不同,就可以发觉有才智的人与愚蠢的人之根本区分了。

”]

假如别人说什么也不听,自私自利,毫不掩饰,强词夺理,颠倒黑白,这种人是好诬陷他人、妒忌他人的人。

[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一下。

有一次刘备让一个客人去见诸葛亮,并说这个客人很不错。

诸葛亮见过后对刘备说:

“我观看来客的言谈举止,神情游移畏惧,低着头好几次显示出桀骜不驯的样子,外露*俭,内藏邪恶。

此人必是曹操派来的刺客。

”后来果真证明白诸葛亮的猜测。

一般*佞之徒大抵都是这样。

西晋时的何晏、夏候玄和邓扬等盼望与傅嘏交好,遭到了傅嘏的拒绝。

有人感到惊奇,问傅嘏为什么。

傅嘏答复说:

“夏候玄志大才疏,徒有其名而无真才实学;何晏说起话来玄虚邈远,其实内心急功近利,喜爱辩论但没有诚意,这种人是所谓利口亡国之人;邓扬貌似有为,实际上有始无终,既要贪求名利,内心又没有一个自我约束的尺度。

抬高与他意见一样的人,嫌恶与他志趣不同的人。

成天滔滔不绝,对于贤能心怀嫉恨。

言多伤人,易起争端;嫉贤就会失去亲近的人。

依我看,这三个人都是道德败坏之辈。

离他们远远的还怕招惹祸害,便何况与之亲近呢!

”后来这三个人的结局与傅嘏说的一模一样。

妒忌他人者的下场就是这样。

]

以上知人的方法,就叫做“考志”。

[《人物志》上还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它说:

“有修养的人,总是努力做到精神要肤浅悠远,气质要美妙凝重,志向要远大,心态要虚心慎重。

只有精神幽微才能进入神妙的境地,只有修养美妙才能尊崇道德和品操,志向远大才能担负重任,虚心慎重才会时时警觉。

正由于此,所以《诗》中歌颂文王‘当心翼翼’,意思是说,连讲话都不敢大声,是由于当心慎重的原因;‘王赫斯怒’,意思是说,文王有胸怀天下的大志。

”由此而论,心小志大的人,是可以与圣贤比肩的人;心大志大的,属于豪杰一类;心大志小的,是不知天高地厚、放纵任性的傲慢之徒;心小志小的,是庸庸碌碌、怯懦无为之辈。

]

【经文】

又有测隐。

测隐者,若小施而好得,小让而大争,言愿以为质,伪爱以为忠,尊其行以收其名。

此隐于仁贤。

[孙卿曰:

“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言霸道者,何也?

彼非本政教也,非服人心也,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

小人之桀耳,曷足称大君子之门乎?

”]

若问而不对,详而不详,貌示有余,假道自从,困之以物,穷则托深。

此隐于艺文也。

[又曰:

虑诚不及而佯为不言,内诚缺乏而色亦有余,此隐于智术者也。

《人物志》曰:

“有处后特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有避难不应,似若有余而实不解;有因胜错失穷而称妙,似理不行屈者。

此数似者,众人之所惑也。

”]

若高言以为廉,矫厉以为勇,内恐外夸,亟而称呼,以诈气临人。

此隐于廉勇也。

[议曰:

太公云:

“无智略大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幸运于外。

王者慎勿使将。

”此诈勇之弊也。

]

若自事君亲而好以告人,饰其物而不诚于内,发名以君亲,因名以私身。

此隐于忠孝也。

此谓测隐矣。

[《人物

志》曰:

“尤妙之人,含精于内,外无饰姿;尤虚之人,硕言瑰姿,内实乖违。

人之求奇,不以精测其玄机,或以貌少为缺乏,或以瑰姿为巨伟,或以真露为虚华,或以巧饰为真实。

”何得意哉?

故须测隐焉。

]

【译文】

还有用探测人的内心世界的方法来熟悉人的,称之为“测隐”。

所谓测隐的意思是,看一个人,假如发觉他要吃小亏而占大廉价,让小利而争大得,言语恭顺装实,假装慈祥以充忠诚,当心翼翼地做事以博取好名声,这就是用仁爱贤惠来包藏祸心的人。

[荀子说:

“孔子门中的孩童都以谈论霸道为耻辱,为什么呢?

霸道之类的学说不合他们的正统训练,不能让人心悦诚服,是一种披着仁义的外衣。

以谦让为幌子而驱使人争名夺利的伪真理,是势利小人争雄称霸的工具。

这样的学问,怎么配得上宏大人物的门徒去谈论呢!

”]

考察一个人时,假如向他提问他不答复,具体追问他又模糊其辞;外表让人感到很有学识,打着传播真理的幌子放纵自己;为环境所困时,一旦没招就故作肤浅。

这是借学识理论来公开其良苦专心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

有的人思想本身就不狡猾,却以缄默不言来掩饰;原来没有诚意,但在神情上却装得恳切之至。

这是用智谋来伪装的人。

《人物志》说:

“有的人特殊擅长甘居人后,安安隐隐的随大流,外表上很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做事坚决;有的人擅长不动声色地回避困难,好象是胸有成竹,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方法;有的人擅长趁别人工作中的胜利、失败或一筹莫展的时候,开放生花妙舌,说得头头是道,使别人理亏辞穷。

凡此种种,人们最简单被迷惑哄骗了。

”]

观看人时,假如他大唱高调以示廉洁,装作雷厉风行给人造成他勇于作为的假像,内心恐惊却在虚张声势,屡屡自我矜夸,狐假虎威,盛气凌人,这是用廉正和勇敢来包藏私心的人。

[姜太公说:

“没有超人的智谋,只由于贪求重赏和官位而逞强好胜,轻率请战,抱着幸运的心抱负在战场上到达个人目的。

作君王的千万不能让这种人领兵。

”这就是假装勇敢的弊端。

]

若事奉君主或双亲时,喜爱向人炫耀他如何如何忠诚、孝顺,好做外表文章,其实并没有忠孝的诚意,打的旗号是事奉君亲,真实目的却是为博取美名,这就是用忠孝来到达个人目的的人。

[《人物志》说:

“最为高妙的人内心的纯洁精神充足饱满,形象、仪表毫不修饰,内心和外表的美妙一任自然。

最为虚伪的人总是大唱高调,刻意塑造形象,心里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可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是追求新颖,不擅长用精微的洞察力发觉其中的微妙,或者还会由于形象不够抱负而圆满,或者只看其仪表非凡就把他当作宏大人物,或者把真情流露误以为华而不实,反而把奇妙的伪装当作真实。

怎么才能得知一个人的真面目呢?

这就需要“测隐”。

]

【经文】

夫人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而立假节以感视听者,曰毁志者也。

[《人物志》曰:

“夫纯讦性违,不能公正,依讦似直,以讦讦善;纯宕似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敖过节。

故曰:

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则同,其所以为宕则异。

观其依似则毁志可知也。

”]

若饮食以亲,货赂以交,损利以合,得其权誉而隐于物者,曰贪鄙者也。

[太公曰:

“果敢轻死,苟以贪得,尊爵重禄,不图大事,待利而动,王者勿使也。

”]

若小知而大解,小能而不大成,规小物而不知大伦,曰华诞者也。

[文子曰:

“夫人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概是也。

虽有小过,缺乏以为累。

诚其大概非也,闾里之行,未足多也。

”]

【译文】

也可以通过为人处事的方式来考察一个人。

假如一个人言行不一,开头和完毕背道而驰,内心和外表不相符合,假立名节以迷惑他人耳目,这叫“毁志”。

[《人物志》说:

“真正的人品不端与人性是相抵触的,对人对事都永久不会公正。

根据这种心性行事,看上去仿佛很直率,实际上只能相互攻讦,好人受气;真正的宕拓不羁外表上很率直,但是永久不能走上正道,依照这种性情行事,好像很痛快,然而其行为狂傲,必将违反礼节。

所以说,直率的人和狂放的人在揭人短弊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但动身点则不同。

明快的人和放浪的人在率性自然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但本质却不同。

考察其动身点是不是一样,就可以知道“毁志”的含义是什么了。

”]

假如一个人与别人因吃吃喝喝而相亲,因行贿送礼而结交,以损人利己而臭味相投,一旦有了权力和名誉就把感情隐蔽起来,这种人就是贪欲而卑劣的人。

[姜太公说:

“假设一个人不是为了事业,而是为了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只要有利,就闻风而动。

这种人作君王的千万不要使用。

”]

假如有人只有一些小聪慧而没有大学问,只有小能耐而不能办大事,只看重小利益而不知大道理,这就叫做虚假。

[老子的学生文子在其《文子》一书中说:

“每个人都有其短处,只要大节不坏,就应当确定;人有微小的过失,不应因此而背上包袱,但是假如大节不好,就要否认。

愚夫愚妇的行为,不值得去赞扬。

”]

【经文】

又有揆德。

揆德者,其有言忠行夷,秉志无私,施不求反,情忠而察,貌拙而安者,曰仁心者也。

有事变而能治效,穷而能达,措身立功而能遂,曰有知者也。

有富贵恭俭而能威武,有礼而不骄,曰有德者也。

[议曰:

鱼豢云:

“贪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处所然耳。

”是知别恭俭者,必在于珍贵人也。

]有模糊而不慑,安乐而不奢,勋劳而不变,喜怒而有度,曰有守者也。

有尊敬以事君,恩爱以事亲,情乖而不叛,力竭而无违,曰忠孝者也。

此之谓揆德。

[桓范曰:

“夫帝王之君,历代相踵,莫不慕霸王之任贤,恶亡国之失士。

然犹授任凶愚,破亡相属,其故何哉?

由取人不求合道,而求合己也。

故《人物志》曰:

‘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常而或疑法术之诡;术谟之人,以思谋为度,故能识策略之奇而或失遵法之良;手段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趋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言语之人,以辩折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慧而不知含章之美,是以相互非驳,莫肯相是。

凡此之类,皆谓一流。

故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

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矣。

”又曰:

“夫务名者不能出己之后,是故性同而材倾则相援而相赖也,性同而势均则相竞而相害也。

”此又同体之变,不行不察也。

]

【译文】

知人还有“揆德”之法。

所谓“揆德”,就是用估量一个人的品德的方法来推断人。

假如一个人言语忠实,行为稳重,由于意志坚决而大公无私,做了好事不求回报,内心忠厚而明察,其貌不扬但性情宁静稳健,这是宅心仁厚的人。

假如一个人遇有突发性变故而能卓有成效地处理,身处穷困之境而能奋勉向上,进身立功能够如愿,这是有才智的人。

假如一个人富贵显赫之后仍旧尊敬勤俭而不失威武,对人彬彬有礼而不骄横,这是有福德的人。

[三国时魏人鱼豢说:

“贫困的人无须学习简朴,卑贱的人无须学习谦恭,这不是人性的不同,而是人的境况打算的。

所以要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俭恭,必需在富贵人身上才能鉴别出来。

”]有的人处在简陋清贫的状况下而无所畏惧,处在安乐富有的状况下而不浪费,功绩卓着而不反叛,快乐或生气时都很有节度,这是有操守的人。

有的人恭尊敬敬地事奉君王,恩恩爱爱地孝敬父母,与人感情不和但决不背叛,竭尽全力也始终不渝,这是忠孝的人,这就叫做“揆德”。

[桓范说:

“历代帝王都艳羡成就王图霸业的人能任用贤能,惋惜亡国的人失去了人才。

然而他们依旧要任用那些凶险愚顽的*臣,结果国破家亡的事连绵不绝。

这究竟是什么缘由呢?

缘由就在于择人不看是否符合道义,只求意气相投。

《人物志》说:

‘高风亮节的人,以正直为标准,所以虽然阅人很多,也能依照其人品、德行是否符合伦常而用人,对于其法术是否诡诈持疑心态度;推崇谋略的人以计谋是否高超为标准,所以能够鉴别策略的奇怪还是平凡,但是往往违反了对正确法度的遵循;玩弄权术的人以是否能立功为标准,所以能够看清进退的效用,但是不明白道德的教化作用;讲究口才的人以能否折服别人为标准,所以能够把握辩论的技巧,但是不明白文彩的内在美质,因此相互争辨但都不服输。

凡此种种,都属于人才中的一流。

同一个档次的才能看清对方的特长。

要想做到诸长皆备,无所不通,就必需广聚众才。

’”

桓范又说:

“追求名声的总是不甘人后,因此对心性一样而才情稍差的就相互帮忙,相互依靠;但是假如心性虽同而旗鼓相当的,就会相互竞争,彼此损害。

这又是同气相求的一个变数,不能不详加考较。

”]

【经文】

夫贤圣所美,莫美乎聪慧。

聪慧之所责,莫贵乎知人。

知人识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又曰:

夫天下之人不行尽与游处。

何以知之?

故观其一隅则终朝足以识之。

将究其洋,必三日而后足。

何谓三日而后足?

夫国体之人,兼有三材,故谈不三日,缺乏以尽之。

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制;三以论策术。

然后乃能竭其所长,而举之不疑。

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

其为人务以流,数抒人之所长,而为之名目。

假如者,谓兼也。

好陈已善,欲人称之,不欲知人之全部。

如是者,谓偏也。

]是故仲尼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仁者爱物,蔽在无断;信者诚露,蔽在无隐。

此偏材之常失也]。

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空空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

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率此道也,人焉废哉,人焉瘐哉?

【译文】

圣贤最欣赏的是聪慧,聪慧者最注意的是知人。

能知人识才,各种人才就会都有适宜的位置,小事大事就都能办好。

[还有一种说法:

我们不行能和天下全部的人交游相处,如何才能知道与准相处呢?

假如要了解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有一天就够了。

假如要全面了解,最起码也得三天。

为什么是三天呢?

能做国家柱石的人,必需兼备三种才能,所以说不谈三天,就不能全面了解他。

第一天要用来谈道德;其次天用来谈法制;第三天用来谈谋略。

然后才能尽显他的特长以便举荐他。

但是,又凭什么知道他是全才还是偏才以便与他交谈呢?

假如他在为人上务求与他人相容,不断他讲别人的特长并为之查找相应的理由,这种人就是全才。

假如是喜爱光讲自己的优点,盼望别人欣赏他,而不愿看到别人的特长,这种人就是偏才。

]

所以孔子在教育弟子们时提出“六蔽”[仁者爱人,蔽在优柔寡断;信者坦诚,蔽在不善保密,等等。

这是偏才最简单失误的地方]的说法,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偏才的失误。

指出狂敖与耿介的偏失,以疏导有偏执拘谨或高做刚直之缺陷的人才;痛斥空泛而无信的流弊,向人们提示那些似是而非的人是无法信任的;明察一个人安家立命之所在,讲究他所作所为的动机,借以了解他的日常行为。

依照这样的原则和方法去观看人,无论他是怎样的人,又怎么能伪装、掩饰得住呢?

【按语】

古人知人有理论也有实迹。

据说,北宋名相品蒙正就是一位擅长察士知人的人。

吕蒙正刚做宰相后,朝中有人想巴结他,自称家中有祖传古镜一面,可照鉴百里之外的东西。

吕蒙正一听这种瞎吹就知道此人是个骗子,但他并没有动怒,而是很幽默地说:

“我的脸面不过碟子大小,何必要一面能照百里的镜子呢?

还有一次,皇帝想派人出访朔方,下令中书省选择能担当此任的人。

吕蒙正很快便送上人选姓名,但皇帝没有同意,命他再议。

其次天皇帝又问了三次,吕蒙正依旧如故,三次推举的都是同一个人。

皇帝很是生气,便责问他:

“卿为何如此固执?

”吕蒙正不加思考地答复:

“非臣固执,也许是陛下没有深思。

”并确定地说:

“臣知道此人可以担当出访大任,别的人赶不上他。

臣不想以谄媚来讨好皇上,以免误国。

”在吕蒙的坚持下,皇帝最终任用了品蒙正推举的人选,后来果真很称职。

宋真宗景德年间,吕蒙正告老还乡,真宗曾前后两次到过他的家乡亲自探望他。

皇帝问起:

“卿的儿子中有谁可以担当大任?

”他答复说:

“我的几个儿子都不中用,只有侄儿吕夷简现任颖州推官,却是个宰相之才。

”后来吕夷简因此知名,并受到重用。

史载吕蒙正的朋友富言想求吕蒙正推举一下自己的儿子,吕蒙正同意了,要求见一见他的儿子。

第一次见到那个孩子,吕蒙正竟大吃一惊:

“此儿将来名位不亚于我,而功勋业绩更在我之上。

”于是,把这个孩子留在了身边读书。

这个孩子便是北宋两度入相、历大名顶顶的富弼。

吕蒙正可以说是知人有道也有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