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重点文言文一课一归纳.docx
《初中重点文言文一课一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重点文言文一课一归纳.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重点文言文一课一归纳
三峡(郦道元)
一、解释
答案
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
上
3、乘奔御风
奔:
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
湍:
急流的水
5、不见曦月
曦:
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
下霜的早晨
7、飞漱
冲刷
8、属引凄异
属引:
接连不断
9、或王命急宣
或:
有时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
即使
11、良多趣味
良:
真,实在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1、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句子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
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
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
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
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出师表》------诸葛亮
崩殂
死(皇帝)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在;时
盖追先帝殊遇
原来是;优待,厚遇
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大
陟罚臧否
善恶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显示;治
是以先帝简拔
因此
以遗陛下
给予
悉以咨之
都;询问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疏远
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躬耕
亲自
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
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由是感激
感动,激动
遂许先帝
于是;答应
二十有一年
通“又”,表余数
夙夜忧叹
早晚
恐托付不效
实现
深入不毛
不长草(的地方)
庶竭驽钝
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
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过失
咨诹善道
询问
临表涕零
流下眼泪
句子翻译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家会有司论其刑赏。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必能使行和睦,优劣得所。
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关键问题
本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一、词语解释:
1.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
环:
环绕。
环:
包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
茂盛的样子。
秀:
秀丽。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
飞泻。
4.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
靠近。
5.名之者谁
名:
给……命名。
6.饮少辄醉
辄:
就。
7.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情趣。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寄托。
9.云归而岩穴暝
归:
聚集。
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
回家。
从:
跟从。
11.吾谁与归
归:
归依。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
香花。
秀:
繁荣滋长。
13.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
背着东西的人。
14.休于树
于:
在。
15.山肴野蔌
肴:
野味。
蔌:
菜蔬。
16.宴酣之乐
酣:
尽兴的喝酒。
17.非丝非竹
丝:
弦乐器。
竹:
管乐器。
18.弈者胜
弈:
下棋。
19.觥筹交错
觥:
酒杯。
筹:
酒筹。
20.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
醉醺醺的样子。
乎:
于。
21.树林阴翳
翳:
遮盖。
22.鸣声上下
上:
树的上部。
下:
树的下部。
23.太守谓谁
谓:
是。
二、句子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
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全文的主旨是:
与民同乐。
“乐”字贯穿全文。
2.文章的名句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
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
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
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
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
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
⒃、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送东阳马生序(宋廉)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
买
2、援疑质理
援:
提出 质:
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慕:
仰慕
4、俟其欣悦
俟:
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
热水 覆:
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
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跑 逾约:
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
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通“报” 穿着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
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
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
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
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爱莲说(周敦颐)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
1、可爱者甚蕃
蕃:
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洗。
妖:
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
长枝蔓。
枝:
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
少。
6、宜乎众矣。
宜:
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
想到。
遂:
于是。
至:
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
交错,纵横。
盖:
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
窗户
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四、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五、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六、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马说(韩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驾驭 道:
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
鞭子 临:
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
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
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餐 石: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喂 材:
才能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
这样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尚且 等:
一样
9、才美不外见
见:
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
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怎么 千里:
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曹刿论战《左传》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
1、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
攻打
2、肉食者鄙。
3、又何间焉?
鄙:
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间:
参与
4、小惠未 ,
:
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
指猪、牛、羊等。
加:
虚报。
信:
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赐福,保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
案件。
虽:
即使。
8、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可以:
可以凭借
9、既克,公问其故。
克:
战胜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
振作。
再:
第二次。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
估计。
伏:
埋伏。
二、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恩小惠,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
3、夫战,勇气也。
作战,靠的是勇气。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云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
“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
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6、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
7、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论语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时常地)习(温习,复习)
说(通“悦”,愉快)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志同道合的人)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发火,怨恨)君子(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6.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可以凭借)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有害,危险)
9.由,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是(这)知(通“智”,聪明)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贤人)齐(相同,一样)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兼词,“于此”,在这中间)
1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优点,长处)
1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弘毅(刚强,勇毅)
15.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以为(把……当作)重(重大)
16.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已(停止)
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凋谢)
18.其恕乎!
其(大概,也许)
1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要)施(施加)
二、翻译句子
译文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三、回答下列问题。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话包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见出真正的君子。
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
2.你对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诲有没有不同意见?
若从谦虚谨慎的角度谈,这句话应予以肯定;若从提倡敢说敢为的精神方面讲,这句话是不可取的。
3.“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旧知识这一问题,两则语录强调的重点是否相同?
不同,前者强调“时习”;后者强调“知新”,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4.“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第八则中曾子说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人们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5.本文有哪些成语?
温故知新不亦乐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
陋室铭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
1.有龙则灵。
灵(灵异)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入(映人)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6.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二、翻译句子
译文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往来的是渊博的学者,没有浅薄的人。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3.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人格化的景物,形象地写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3.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
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
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文章主旨是什么?
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5.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
注:
整理人丰都县兴义中学陈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