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件分第四章 语文学习方式转变和语文学习习惯培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627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件分第四章 语文学习方式转变和语文学习习惯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件分第四章 语文学习方式转变和语文学习习惯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件分第四章 语文学习方式转变和语文学习习惯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件分第四章 语文学习方式转变和语文学习习惯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件分第四章 语文学习方式转变和语文学习习惯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件分第四章 语文学习方式转变和语文学习习惯培养.docx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件分第四章 语文学习方式转变和语文学习习惯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件分第四章 语文学习方式转变和语文学习习惯培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件分第四章 语文学习方式转变和语文学习习惯培养.docx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件分第四章语文学习方式转变和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第四章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绪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内容,理解学科特点,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2、本学科的教学计划、实践安排、平时讲演、考试要求等相关问题。

二、问题要点

   第一节什么是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在各门公共课、专业课教学基础上,为培养学生语文教学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它为未来语文教师提供语文教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他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他们具有从事语文教学的兴趣、信念和不断改革教学的意识。

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正是我们学习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的最重要的目的。

教学实践不断发展,我们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我们更应当学会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加深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这是我们学习语文教学法的深一层的目的。

一、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的学科

人类有了语言,就有了语文教育。

语言的口口相授,文字诞生后的学习。

二十世纪初的语文分科,语文课程的诞生。

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开设的《教育学》中有“各科教授法”一章,其中也有“国文教授法”。

这说明语文课程/教学研究最初是孕育于教育学之中的。

后逐渐形成一门学科。

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心血的结晶,是我国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一代一代宝贵经验的积累。

认识语文教学规律,要着眼于两个方面:

语文教学的外部联系和语文教学的内部联系。

新一轮新课程改革中推出的《语文课程标准》要认真解读。

二、中学语文教学法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学科

教学法中“法”的两层含义:

一是方法论的含义;一是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方式、技能、技巧。

两者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三、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形成历史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早期开设的《教育学》中有“各科教授法”一章,其中也有“国文教授法”。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语文(当时称“国文”)教学研究之始,多称“教授法”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1919年,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的陶行知倡导把“各科教授法”改变为“各科教学法”,以便把研究的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中,规定各系都要开设“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于是语文教材研究和语文教法研究被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小学的“国语”和“国文”统一称为“语文”,师范院校就相应地开设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

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继续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课程名称。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1978年,国家教育部委托12院校编写统一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语文教学法教材,根据编写组的建议,定名为《中学语文教学法》,并在1981年召开的“全国师范院校专科专业会议”上得到了肯定。

这个时期所研究的“法”,其内涵已不再限于基本上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原理、原则、法则等,从研究具体教材教法的基础上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

所以进入80年代,就有《语文教学原理》、《语文教学论》等著作问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重视学科教育研究。

苏联自70年代以后,各高等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各科学科教育学。

美国1986年制订的关于师范教育改革规划的文件《明天的教师》中说:

“第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专门学科的教育学。

”我国教育界也响亮提出:

我们不但要有自己的普通教育学,还要有自己的学科教育学。

”并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学科教育学研讨会,1990年在大连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1991年在厦门召开了第三次研讨会。

以后几乎年年召开,规模和内容也不断发展和深入。

《语文教育学》著作也陆续出版。

(七)、“语文课程/教学论”时期(1997年至今)

   “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学科建设,是与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与一般课程/教学论的发展相适应的。

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传入的教育学中,教学论包含课程论——大教学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西方传入的教育学中,课程论包含教学论——大课程论。

而在国内外的教育学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模式。

20世纪末,我国许多教育家们主张课程论与教学论经过整合,达到统一。

课程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是什么”、“怎么教学”,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目标与过程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

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时,把各学科的课程论、教学论(或称学科教育学),都纳入到“课程/教学论”中,各学科的课程/教学论(语文、数学、英语等)都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

这种定名肯定了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理论,可以说,“课程/教学论”就是课程/教学统一论。

这种定名也为各学科的课程、教学、教育研究类学科的定名提供了依据,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类课程都可以据此定名,例如“语文课程/教学论”。

三、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

其一,张鸿苓等人构建的语文教育学体系。

总论性质。

涵盖绪论(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研究对象、历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结构、研究方法)、语文教育系统、语文教育与学生发展、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材等内容。

分论各项教学内容:

听说教学、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知识教学、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智力开发、语文习惯的培养。

总论教学形式、手段、方法、语文课堂教学,课外语文活动,语文教学手段,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评估。

其二,饶杰腾建立的语文学科教育学体系。

其三,杨道麟构建的语文教育学体系。

其四,王家政、欧小松等建构的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体系。

从教实践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学对象,中学语文教学课程,中学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的见习、试教和实习。

教学内容方法:

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中学语文常识教学、中学语文课外活动。

教育理论观念:

语文教育观念论,语文素质教育论,语文教育发展论。

其五,曹明海等建构的语文教育学体系。

语文教育的原理: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要素、语文学习心得、语文审美教育、语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方法论:

语文教学方法概述、阅读教学法、写作教学法、听说教学法、活动课教学法、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学备课、语文教学研究。

一、学习目标:

   把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透彻理解学习方式转变的原因,分析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语文学习习惯包含的内容及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意义,掌握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

二、问题要点

   

第一节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局面。

一、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所谓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发展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一)自主学习的特征

主要有四个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重点1.自主学习的特征有哪些?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二)合作学习的特征

主要有四个特征;

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重点2.合作学习的特征有哪些?

所谓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三)探究学习的特征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

1、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发展和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重点3.探究学习的特征有哪些?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

1、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发展和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二、为什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目标的归宿。

   调查表明:

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

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的传承、信息的获得和保存为中心,以间接知识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转变符合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

(重点4.为什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目标的归宿。

   调查表明:

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

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的传承、信息的获得和保存为中心,以间接知识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转变符合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

(一)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兼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独特体验。

(三)语文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是探究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发展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1、确立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突破了原有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转变了学习方式。

2、确立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突破了过去的师生观,把学生当作是有生命的个体,教师要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使语文学习成为老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参与过程。

3、确立新的教学观。

学习方式转变有赖于教学观的转变。

尤其是课堂教学。

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教互学。

(二)要激发积极的语文学习动力

1、动机的调动

2、兴趣的调动

3、感情的调动

4、意志的调动

(重点5.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包括确立新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

其次,要激发积极的语文学习动力,包括动机、兴趣、情绪、感情、意志等的调动。

还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重点6.简单列举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

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四)运用恰当的语文学习方法

1、识字、写字的学习方法

(重点7.识字、写字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即识其形,辨其音,训其义。

中学阶段的识字任务主要是“字训其义”,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要弄清楚每个字词在句子中、在篇章中的恰切含义,特别是关键字眼着笔的用意。

字训其义的方法主要有:

查找工具书;联系日常生活情境、实物、图画、模型等,体会词语所反映的事物现象及情感;用比较的方法深入体会词义;还可以用比较联想的方法体会词义;字训其义的方法很多,但重要的是学会以整体感受法来训其义。

2、阅读学习方法

(重点8.从文章的构成要素来看,阅读方法主要有哪些?

   从文章的构成要素入手,可把阅读的过程和本质概括为四句话:

循文入义,披文入情,据义品文,评议发意。

3、写作学习方法

(9.写作学习方法主要有哪些?

   按照写作的过程来看,写作的方法主要有:

写作感知的方法,写作行文的方法,写作修改的方法。

4、口语交际的方法

(重点10.口语交际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听写、听讲、听思和独白、会话、演讲等方法。

5、综合性学习方法

(重点11.综合性学习方法主要有哪些?

   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生产劳动、专题研究等。

四、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一)在自主学习中,要不要教师的指导

(重点12.在自主学习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在自主学习中应该注意: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学习资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二)在合作学习中,怎样避免合作的无效性

(重点13.在合作学习中,怎样避免合作的无效性?

   应该理解合作是自主基础之上的合作;小组讨论是合作的重要形式,小组所讨论问题应该是具有讨论的价值;注意合作中的分工。

(三)在探究学习中,怎样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主线

(重点14.在探究学习中,怎样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主线?

为了使探究式学习在实际教学中走出误区,我们需要深入地领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学习“独当其任”的“任”是什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语文学习,“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由此可见,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运用和积累语言、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应该承担的任务。

那么,在探究式学习中,对语文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显得至关重要了。

只有把活动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运用语言能力的提升上,凸显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因素,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二节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习惯及其作用

1、习惯

是由于长时间的经验或重复在后天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

2、习惯的作用

叶圣陶的观点,认为,“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著名英国哲学家培根说: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二、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重点1.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写作习惯、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一)良好的阅读习惯

1、熟读、背诵的习惯

2、精思的习惯

3、博览的习惯

4、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5、有意识积累的习惯

(重点2、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哪些?

   包括熟读、背诵、精思、博览、勤查工具书的习惯,有意识积累的习惯。

(二)、良好的写作习惯

1、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2、勤于练笔的习惯

(重点3.良好的写作习惯有哪些?

   规范地书写的习惯、勤于练笔的习惯。

(三)、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1、使用普通话的习惯

2、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的习惯

(重点4.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有哪些?

   有使用普通话的习惯、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的习惯(包括养成耐心、专注地倾听的习惯、养成自信、负责地表达的习惯)。

三、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要建立良好的开端

(二)进行科学的历练

(三)重视方法的指导

(四)持之以恒

(重点5.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要建立良好的开端;进行科学的历练;重视方法的指导;持之以恒。

三、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所谓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发展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2、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方式的转变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答案要点略)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答案要点略)

   4、案例研究:

思考一下本案例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归园田居》教学

   铃声响起,语文老师走进教室,微笑着摆摆手,开始上课: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陶渊明诗歌的代表作《归园田居》,请靠黑板的同学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请熟悉作者的同学给大家介绍陶渊明。

”说完自己也找个地方坐了下来。

一位同学起立,简单地介绍了陶渊明的生平,描绘了他的理想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