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银行学论述题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509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银行学论述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西南大学银行学论述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西南大学银行学论述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西南大学银行学论述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西南大学银行学论述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银行学论述题答案.docx

《西南大学银行学论述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银行学论述题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大学银行学论述题答案.docx

西南大学银行学论述题答案

1、(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2、(利率)、(货币供应量)

3、(通货膨胀率)、(负)、(正)

4、(通货—存款比率)、(准备—存款比率)、(基础货币)

5、(降低)

6、(相关性)、(抗干扰性)

7、(强)

8、(中介变量)

9、(M0和M1)、(M2)

1、答:

(1)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目标。

由于各国历史、经济、文化背景和发展的情况不同,因此,各国的具体监管目标也有所不同。

但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共性:

①确保金融稳定安全、防范金融风险;②保护消费者权益;③增进金融体系的效率;④规定金融机构行为,促进公平竞争。

(2)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①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金融监管的原则:

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依法监管原则;“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则;稳健运行和风险防范相结合的原则;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

②中国金融监管原则:

不干涉银行内部管理的原则;公正、独立的原则。

2、答:

(1)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中央银行处于现代金融体系的领导和核心地位,其领导和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政策来体现的,并且主要是通过具体的金融业务活动实现的。

(2)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又是业务往来关系和服务与支持关系:

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而其作为“银行的银行”又为金融机构提供包括支付保证、融资、清算等在内的各项服务。

3、答: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为一国币值的稳定、经济的增长提供保障。

(2)从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来看,中央银行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之一。

(3)从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看,中央银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

4、答:

(1)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较强;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2)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缺点: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并不是绝对的;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存在着一定的时滞。

1、答:

(1)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总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2)其必要性在于:

①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金融业的监管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②金融业是一个存在诸多风险的特殊行业,又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③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的客观需要。

2、答: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政府的贷款业务可以对货币供应量实施调节,央行扩大贷款,直接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从而扩大存款机构的放款和投资能力,导致货币供应量扩大;再贴现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借贷成本和存款准备金头寸的增减,调节货币供应量;央行的证券和外汇买卖实际上是向社会注入基础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其货币供应的能力。

3、答:

(1)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

不仅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利率上升表明银根趋紧,反之则表明银根趋松;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加以较为有效的控制;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2)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缺点:

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是预期实际利率;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多的依赖于市场主体对经济收益变动的敏感性,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4、答: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即其资产来源,主要包括流通中的货币、各项存款和其它负债。

虽然资本金项目也是其资金来源,但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负债。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也是其吸收资金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存款负债、其它负债和自有资本。

与商业银行相比,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1)其负债业务中的流通中货币是其所独有的项目,这是由其独享货币发行权所形成的垄断的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均无此项负债,并且与此相反,现金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属于资产项目;

(2)其业务对象不同,虽然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也有存款,但其存款对象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政府和公共机构,另一类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不同于商业银行以普通居民和企业为存款业务对象;(3)其存款业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存款自愿原则,法律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在中央银行存有一定量的存款准备金,具有强制性。

1.答:

中央银行的职能:

(1)服务职能:

a.为政府服务,经理国库,临时的财政垫支,代表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作为政府的金融顾问和参谋;b.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服务,主持全国的清算事宜,作为银行的最后贷款者。

(2.)调节职能:

a.调节货币供应量;b.调整存款准备率与贴现率;c.公开市场操作。

(3)管理职能:

a.制定金融政策、法令;b.管理各银行和金融机构;c.检查监督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

作用:

(1)稳定货币,稳定金融

(2)调节国民经济,促进经济正常发展(3)集中清算,加速资金周转(4)推动国际金融合作

2.答:

(1)所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与此相对应的是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2)在不兑现信用货币条件下,由于基础货币都是由中央银行投放的,货币乘数也在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之下,因此,中央银行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政策所左右,这说明货币供应量存在着较强的外生性。

但这种外生性又不是绝对的,因为货币供应量除受中央银行控制外,还要受经济生活中其他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因而货币供应量又具有一定的内生性质。

(3)事实上,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非此即彼”的逻辑进行判断。

同时,货币供给的可控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决定货币供给可控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与能力在不断变化。

因此,问题的答案也在随着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发生变化。

3.答:

中美两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构成比例上的差别反映了两国央行货币投放渠道及主要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不同。

(1)中国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中,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买入外汇而投放的货币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这与中国的外汇体制实行结售汇制度紧密相连,国际收支中顺差产生的外汇全部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货币来买入。

而美国的中央银行就没有这一任务;

(2)美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最主要的资产项目是财政部证券,这是美联储大量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结果。

这种资产结构反映了美国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和美联储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特征。

而中国的金融市场比较落后,可供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证券商量少,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较少,资产项目中的证券类资产也就较少。

4.答:

(1)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

(2)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目的:

货币政策效力

(3)货币政策的基本目的:

物价稳定和物价稳定预期(低通货膨胀预期)

(4)影响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主要因素之一:

货币当局的可信度

(5)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

(6)金融市场的收益曲线(yieldcurve)或者说利率的期限结构(termstructureofinterestrates)

(7)公众与货币当局的博弈

(8)“时间一致性”与“动态不一致”

(9)公众对中央银行遵守货币政策规则历史记录的考察和看法

(10)综合性政府决策与专门性机构决策的区别

1、

分支行制又称为总分行制,是指一种设有总行同时又在总行下设立分行的商业银

行制度。

优点:

(1)使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大,可以取得规模效益,降低平均成本。

     

(2)有效于资金在总行及分行间调度,灵活性较高,可以更有效的使用有限资金争取更高利润。

     (3)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基础,使其业务地域更加广阔,从而分散了风险,有利于保障利润水平的稳定增长。

     (4)由于规模庞大,对国民经济影响大,往往能与政府、中央银行、大型企业保持良好关系。

缺点:

(1)容易加速垄断的形成。

     

(2)由于规模大,内部层次较多,增加商业银行管理制度。

2、

流动性原则:

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现和必要的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两重含义。

安全性原则:

指商业银行应努力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它的影响,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

盈利性原则:

指商业银行经营获取利润的要求。

追求盈利、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3、

我国将商业银行资本构成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包括:

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少数股权。

附属资本包括:

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务。

4、

现金资产管理的原则:

适度的存量控制、适时的流量调节、注重安全。

5、

①、银行结算的原则

结算原则是参与结算的各银行、单位以及个人在办理结算业务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恪守信用,履行付款

在结算过程中,一般有三方参加,即收付交易双方和银行。

交易双方之间的交易和资金收付,应事先约定权利和义务,并予以严格遵守。

任何不遵守信用的行为,都应受到银行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

银行也要督促交易双方恪守信用,并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交易方式,以保证转账顺利进行。

(2)谁的钱进谁的账,由谁支配

在办理结算时,必须按照收款人的账号和户名,准确及时地为客户收账;付款时,必须严格地按付款人的委托进行办理,若出现差错,银行应承担全部责任。

同时,银行还应为客户保密,维护客户自主支配资金的权利。

除国家法律规定要求银行监督的项目外,银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扰单位和个人的正常支付。

(3)银行不垫款

银行在结算中扮演的是中介人的角色,它只能受单位的委托进行资金划拨。

因此,资金划出方账上有多少资金就使用多少资金。

收付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开户时,也要坚持先付后收的原则,即先为付款单位付款,然后才为收款单位收账,而收款单位只能在款收妥后才可以支用。

②、银行结算的纪律

(1)单位和个人办理结算时,必须严格遵守银行结算办法的规定,不能出租、出借账户,不能签发空头支票和远期支票,不能套取银行信用。

(2)银行在办理结算时,要严格遵守结算办法的规定,向外寄发的结算凭证和收到的凭证,要及时处理,不准延误、积压,不能挪用、截留客户和他行的结算资金;未收妥款项,不能签发银行汇票、本票;不准向外签发未办汇款的汇款回单;不准拒绝受理客户和他行的正常结算业务。

6、

金融期权是以金融商品或金融期货合约为标的物的期权交易方式。

金融期权交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第一,金融期权交易是一种权利的买卖,即买进或卖出某种金融商品的权利,但并不承担一定要买进或卖出的义务。

第二,金融期权购买者所拥有的权利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它必须在期权合约规定的某一日或某一日之前行使,超过规定的有效期限,期权合约即自动失效,期权购买者所拥有的权利随之消失。

第三,购买金融期权具有风险有限而收益无限的特点,期权投资者可以以小搏大,具有杠杆效应。

期权合约的购买者与出售者拥有履约的权利而不拥有义务。

这种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性还表现在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性上,就购买期权者来说,它所承担的最大风险是为购买期权所支付的期权费,当期权的购买者在有利价的情况下行使期权时,则可能取得无限的收益;反过来,期权出卖者可能获得的最大利润就是期权费,而一旦期权购买者在有利价行使期权,那么期权出卖者就得履行义务,从而原则上可能受到无限的风险损失。

这一特点决定了期权投资者可以以小搏大,即以支付一定的有限的期权费为代价而购买到无限盈利的机会,因此说购买期权具有杠杆效应。

7、

银行的国际业务,是商业银行所涉及非本国货币或外国客户的活动,它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跨国银行在国外的业务活动;二是指本国银行在国内所从事的有关国际业务。

从商业银行拓展国际业务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银行业务国际化有一系列动因的驱动,而且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一体化等为其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①、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

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以及跨国公司的崛起,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相应的国际业务为其服务。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国际贸易的交易额和跨国公司在国外的投资额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商业银行作为国际贸易的融资、结算等各项服务的提供者以及跨国公司向外发展的坚强后盾,也不得不向外拓展业务,以满足客户进行国际经济交往的需要。

②、资本的国际流动

除了国际贸易以外,资本的输出输入也是国际业务扩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入20世纪,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是一个很重要的国际经济因素。

他们的大量剩余资本要寻找良好的投资场所,就要突破本国市场的约束,走向国际市场。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以寻找更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

但在近30年,资本的流向转而在发达国家市场中流动,寻找更安全更可靠的投资。

随着新兴亚洲市场的崛起,国际资本开始大量流向亚太地区,因而使得国际业务迅速地向亚太地区集中和扩散。

③、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0世纪80年代后,以欧洲货币市场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发展,金融创新如火如荼。

欧洲金融市场(Euromarkets)包括欧洲货币市场、欧洲债券市场与欧洲借贷市场。

欧洲金融市场为国际间银行的金融中介活动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空间与场所,为客户提供了多样化的离岸金融产品与服务。

④、通信技术高速发展

现代通信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为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手段的支持远程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商业银行跨国资金划拨和清算的速度大大加快,一笔国际汇兑在几十秒钟内即可完成,从而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业务处理质量的提高,不仅便利了跨国资金流动,同时也使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量迅速增长,这更进一步刺激了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扩张。

⑤、追求盈利的结果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盈利一般高于其国内业务盈利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技术先进,安全性高,速度快捷,因此,收费比本币业务高。

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其成本低,以批发业务为主,总体利润较高,而且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对象往往是一些规模较大,有一定实力的客户。

商业银行除了为其提供结算和信贷服务外,通常还涉及相关的咨询、代理、担保、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这些相关的金融服务同样能为银行带来较多收益。

8、

①资产管理理论(AssetManagementTheory)

所谓资产管理,就是通过安排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方的各个项目所进行的管理,即对现金、证券和贷款等资产进行最佳组合,以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这是西方商业银行对资金管理的传统方法。

由于商业银行产生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它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资金运用主要是对企业发放贷款,加上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的限制,使商业银行的重点主要放在资产方面,通过对资产结构的合理安排来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由此形成了资产管理理论。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业务经营的发展,资产管理理论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Commercial-LoanTheory)

该理论是从银行吸收的存款大多数是活期存款这一客观事实出发,从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考虑,认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应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即基于商业行为而能自动清偿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2)转换理论(Shift-AbilityTheory)

该理论认为,保持银行资金流动性的最好办法是银行购买随时能在市场上变现的资产,即能够转移出售给第三者的资产。

这类资产一般具有信誉好、期限短、容易出售的特点,从而能保证银行的流动性。

如果资金不足,商业银行也可把这类资产转让给中央银行,只要中央银行随时准备购买商业银行提出转让的资产,商业银行体系就能保持流动性。

(3)预期收入理论(Anticipated-IncomeTheory)

该理论认为,无论短期商业贷款还是可转让的证券,其偿还能力或变现能力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

贷款的偿还有赖于借款人将来的或预期的收入和银行对贷款的有计划安排。

这样,银行就可根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来安排贷款的期限和方式,保持银行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

如果一项贷款的预期收入有保证,即使是长期贷款,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也不至于受到影响;反之,如果一项贷款的预期收入不可靠,即使是期限较短的贷款,也有发生坏账或到期不能收回的风险。

②负债管理理论(LiabilityManagementTheory)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也是一种关于银行流动性的理论。

它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各级准备资产来获得,而且也可以由负债管理即向外借款来提供,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扩大,资金的流动性就有保证。

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处于准备不足的状态,没有必要在资产方保持大量的流动性资产,而应将它们投入到高收益的贷款和投资中去,甚至可以通过借款来扩大贷款规模,增加银行收益。

负债管理理论使西方商业银行更富进取精神,也深化了对银行流动性的认识,把银行流动性管理从单一资产管理转变为负债管理,重视负债结构的合理化,扩展了金融产品,开拓了金融服务领域,为银行提供了更多盈利机会,大大增强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也为银行扩大资产负债规模创造了条件。

③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AssetsandLiabilitiesManagementTheory)

(1)理论内容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一种协调银行各种业务职能以达到其政策目标的全面性、综合性管理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形成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在业务营运过程中,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对其经营的各类资产和负债进行计划、控制与协调,使之在总量上均衡,结构上对应,保持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才能达到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目的。

(2)基本原则

①规模对称原则。

规模对称也叫做总量对称,它要求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相互对称,统一平衡。

这种对称是一种建立在合理经济增长基础之上的动态平衡。

总的原则是,资金的来源制约资金运用,也就是根据存款和其他负债增长的客观可能性,合理确定资产规模,以供给制约需求。

②结构对称原则。

它要求资产各项目与负债各项目之间的相互对称和统一平衡。

长期资产主要由长期负债和资本金支持,短期负债主要用于短期资产,其中的稳定余额部分也可用于长期资产。

③偿还期对称原则。

也称速度对等原则,指银行的资金运用应由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所决定,即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

④目标替代原则。

也称目标互补原则,它是指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大基本目标的均衡协调,不是各占一定比例的绝对平衡,而是可以相互替代和补充的。

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实践中就不必固守某一目标,单纯根据某一目标(如利润)来考虑资产分配,而应将基本目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平衡,以保证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达到总效用的最大化。

⑤资产分散化原则。

资产分散化原则是指银行进行资金分配时,应尽量将资金投放在贷款和证券等不同的资产形态上,贷款和证券的种类、对象也要尽可能的分散,避免集中投放在某一种贷款或证券上,同时也要尽量避免集中投放于某一行业或某一企业。

其目的在于分散银行资产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减少坏账损失。

④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自由化的出现,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大,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无力还贷或要求延期偿债,使得西方债权银行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银行利润有所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商业银行不得不重新考虑其经营策略,从资产负债外去寻找新的业务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银行业务范围迅速扩大,表外业务成了银行发展和利润扩大的重要手段。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悄然而生。

9、

(1)按技术类型划分

①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商业银行在发生诸如损失等行为前,就开始采取防范措施予以预防。

②同步控制

同步控制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或行为发生的同时,采取自控措施予以控制的做法。

同步控制应实行双向对流程序,及时调整和矫正行为,互为补正。

③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或行为发生后,采用修正补救措施以减少或降低因风险造成的损失。

事后控制应及时、有效,以避免商业银行遭受更大的损失。

(2)按功能划分

①业务控制

业务控制是商业银行按其主要业务的诸多方面,根据任务要求制定相应的标准进行控制。

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资产、负债、表外等业务,而这些业务会衍生出诸如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等银行业务控制的对象。

②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商业银行根据财务预算和财务规划,以货币价值形式确定各有关标准予以控制。

银行财务预算体现在资产结构、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安排上,以及体现在银行现金流入流出是否顺畅等方面,是对银行资金运用和筹措的总体规划与安排。

③会计控制和审计控制

会计控制是银行根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和制度,建立银行会计制度,一方面以该会计制度核算来反映银行的业务,同时以该会计制度为准则来控制银行的会计过程,使银行提供的会计资料

真实反映银行的财务状况、盈亏情况及现金流量。

审计控制是商业银行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由会计及有关交易当事人以外的“第三者”会计专家,独立地审查会计记录、会计行为和会计组织的一种控制。

④物品控制

物品控制是商业银行对其物品的品种、规格、型号、性能、数量及其购入、使用、保存等确定标准进行控制。

⑤人事控制

人事控制是商业银行对从业人员的编制、选用、奖惩、调动、培养、提拔等确定政策性和程序性标准予以控制。

⑥组织控制

组织控制是商业银行对组织设置、组织原则、组织职责和组织班子确定标准予以控制。

(3)按控制范围划分

①经营业务控制

经营业务控制是商业银行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效益而对其经营业务、行为而采取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的一种控制。

②内部财务会计控制

内部财务会计控制是商业银行为保全其财产安全,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加强内部监督,减少或避免银行会计风险和财务风险而采用的一种控制。

10、

(1)分散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坚持安全性。

要尽量使银行资产分散化,以降低风险或将其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

分散风险的原则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银行进行证券投资是实现资产分散的有效办法。

银行将营运资金分成两大部分:

贷款和投资。

即使是投资也分散于不同风险、不同收益率、不同期限的证券。

通过这样的组合降低风险。

投资比贷款具有选择面更宽,资产更加分散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贷款要受到数额、地理位置的制约,而投资则不同,可以进行不同数额和不同地区的投资,更容易分散风险。

银行在其行为上有很大的自主权。

(2)保持流动性:

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既是银行业务经营的重要原则,又是银行维护稳健性经营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般地说,银行贷款的流动性较低,而证券资产的流动性则较高。

银行可根据市场行情以及流动性的需要在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使其所持有的资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特别是短期国债投资和将要到期的长期证券投资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为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提供了重要条件。

(3)合理避税:

商业银行投资的证券大多集中在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上,该类债券一般都享有税收的优惠,银行可以利用证券组合达到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