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399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案.docx

《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教案.docx

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授课人:

程梅香

 

《负数》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3、情感目标:

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

温度计、课件

五、学具:

温度计、练习纸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说出下面几句话,请学生一次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向上看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

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

2、认识温度计,让学生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数。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1

(1)根据例1的情况提问:

零上16摄氏度用16摄氏度表示,那么零下16摄氏度可以怎样表示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思考:

16摄氏度和-16摄氏度的意义是否相同?

16摄氏度是零上16摄氏度,从而使学生体会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以0摄氏度为基准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的写法以及读法。

2、教学例2学生自学,理解存入和支出的含义及表示法。

3、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

首先要求把刚才所写下的数进行分类,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明白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4、体会正数、负数与0的大小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我充分利用具体的温度计和海平面的示意图,使学生体会“温度计是以0摄氏度为分界点,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负数表示。

”启发学生思考:

0是正数吗?

0是负数吗?

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他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从而得到结论:

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所有正数都大于0,所有负数都小于0.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

做一做1和2,练习一1、2题,区分正数、负数,并能正确表示正数、负数。

2、拓展性练习。

完成练习一3题。

让学生体会负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正数

包括正整数、正分数、正小数

大于0

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负数

包括负整数、负分数、负小数

小于0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正数、负数和零之间的关系。

 

《负数》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3、使学生能运用负数表示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难点:

会在数轴上比较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

五、学具:

练习纸、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原来在数轴上表示数的方法。

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3

教师提问:

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指导画图,确定好起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学生画好后交流,教师课件演示。

(2)教师提问:

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数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经验,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3)学生说一说直线上的其他点代表的数,形成完整的认识。

(4)小结:

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把它叫做数轴。

脱离具体情境,把数轴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直观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5)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小数和分数呢?

在数轴上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

思考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2、教学例4

(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4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任选两个温度并比较这两个温度的大小,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2)教师提问:

你能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师生共同在数轴上表示出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再进行比较。

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3)教师提问:

看看这些数的大小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

0左边的数都是什么数?

负数和0谁大?

(4)学生汇报交流得出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关系,并体会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课堂检测、

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比较各组数的大小。

-6和1-7和-20和-31.5和2.5

2和-20和5

七、板书设计

用数轴表示正负数

负数﹤0﹤正数

八、课后反思

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图形,借助图形有效地解决问题。

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圆柱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

圆柱形的实物图、多媒体课件

五、学具、圆柱形的实物图、长方体形的物体、正方体形的物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

这两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他们有什么特征?

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二、学习新课

1、圆柱的认识。

课件出示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教师指出: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

圆柱)

教师:

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

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

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小结:

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请大家想一想,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教师出示罐头盒,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想一想:

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想象长、宽与圆柱的关系;与同学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课件演示教具配合说明,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圆柱与长方形的关系。

、学具:

圆柱形的实物图

三、课堂检测

填空:

(1)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

(2)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3)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3厘米,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七、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面。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八、课后反思

教学时,把教学重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在实际中的灵活应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

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学具:

学生自制圆柱体教具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1、检查复习:

拿出自制的圆柱,观察它是由哪些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呢?

有哪些特征?

它的各部分名称叫什么?

2、引入新课:

要做这样一个圆柱体纸盒需要多少纸板,怎样计算?

其实就是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

板书:

圆柱体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圆柱体表面积的意义

设疑:

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圆柱体,议一议,说一说,圆柱体的表面积包括哪些面的总面积?

概括:

圆柱的两个底面面积加一个侧面面积就是圆柱体的表面积

板书:

侧面面积+一个底面面积×2=表面积

(二)引导学生探究圆柱体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⑴设疑:

摸一摸自制圆柱的侧面,谈谈自己的感觉?

如何计算它的面积?

⑵引导:

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动动脑筋,思考它的侧面面积该怎样计算?

⑶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⑷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课件展示)

⑸评价小结:

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能转化为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它的侧面面积正好等于底面的周长乘以高。

板书:

圆柱的侧面面积=底面的周长*高

⑹算一算,出示例1

尝试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并引导学生思考:

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三)探究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设疑:

怎样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2、学生间说一说,议一议,并小结方法。

3、试一试,出示例题2

①分组讨论,合作完成。

②交流评价,比一比。

③教师评价小结。

4、教学例题3

①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并思考:

“没有盖”它是有哪几部分组成?

②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探究。

③自学书本,汇报交流,你明白了什么?

④评价小结:

概括“进一法”。

三、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1、选择:

表面积、侧面面积、侧面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①做一个圆柱形的汽油桶至少用多少铁皮,就是求___。

②做一个无盖水桶至少用多少铁皮,就是求___。

③做一节烟筒至少用多少铁皮,就是求___。

2、只列式不计算

①用铁皮制作圆柱形的通风管10节,每节长8分米,底面周长3.4分米,至少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②砌一个圆柱形的水池,底面直径2米,深3米,在池的周围和底面抹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动手实践

①小组合作:

测量并计算自制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

②讨论:

求哪些面的面积?

需要知道什么?

怎样测量有关数据?

③测量:

测量有关数据时,取整数厘米,并做好准备。

④计算:

根据数据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及评价

①大家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②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七、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 → S侧=ch

                   (S侧)(c)(h)

↓     ↑   ↑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八、课后反思:

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首先让学生摸一摸,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

这样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之和。

《圆柱的体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积推导教具

五、学具:

圆形纸片

六、教学过程:

一、以旧激新: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自主探究: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实际应用:

(1)出示例题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

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巩固练习

(1)填表:

课本上第1题

指名做,全班评价、订正

(2)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4、引导思考:

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V=πr2h)

5、解决问题:

学习例6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

要知道能否装下这袋奶,首先要计算出什么?

(3)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能说出圆柱的体积为什么是“底面积×高”吗?

七、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或V=πr2h

例6:

①杯子的底面积:

3.14×(8÷2)2

=3.14×42

=3.14×16

=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

50.24×10

=502.4(cm3)

=502.4(ml)

答:

因为502.4ml>498ml。

所以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圆锥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

五、学具:

圆锥模型、三角形硬纸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强化

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教师问:

同学们这支铅笔是什么形状的?

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

生:

是圆柱体。

它的特征是:

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有一个侧面是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

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

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

多媒体课件:

用转笔刀削铅笔,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问:

这还是圆柱体吗?

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呢?

生:

不是。

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

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圆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

板书课题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看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你也可以把课下收集的圆锥形物体拿出来给大家看。

生1:

冰激凌外壳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2:

有的帽子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

漏斗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4:

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同学们很善于观察,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想一想,你都想知道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生可能提出:

1、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

2、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

它的高指的是什么?

3、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

4、我想知道圆锥的体积应怎样计算?

5、我想知道圆锥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

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

生:

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师:

把你观察到的,感觉到的告诉给你小组的同学,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

哪组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汇报:

(预设展示过程)

A、圆锥的特征。

①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②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

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③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

这个面是曲面。

④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⑤我们还发现圆锥的底面朝下立者,尖朝下不立者。

⑥圆锥在桌子上滚动时,既不朝前走,也不朝后走,它总是绕着一点画圆。

B、圆锥的高

①我们发现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②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我们认为圆锥只有一条高。

③圆锥的高是圆锥的底面到顶点的线段的长。

④我们认为他们说的不准确,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

它应该有无数条高。

因为从圆锥的顶点引一条与底面平行的线,这样就可以作出无数条高。

师:

同学们对于圆锥的高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谁的说法是正确呢?

请同学们小组进行讨论。

生:

小组进行讨论。

师:

哪些同学同意某某的说法。

老师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

请同学们仔细看屏幕。

(多媒体课件演示圆锥的高)

师:

这条黑色的虚线就是圆锥的高。

谁愿意说说圆锥的高指的是什么?

生试说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圆锥只有一条高。

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一个底面圆心。

(指名读、齐读高的定义)

师:

哪一组还有发现。

C、圆锥的侧面展开。

我们发现圆锥的侧面展开是扇形。

(举起给同学们看,一名同学把展开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侧面展开的过程。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们拿起圆锥体模型,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小组互相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师:

谁愿意到前面说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两名学生到前面来说

3、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

师:

同学们说得可真好!

老师这有三幅圆锥体实物图,请同学们看。

(CAI课件展示)圆锥的几何图是什么样的呢?

请同学们仔细看(多媒体展示)画图时看不见的部分应怎样画?

(多媒体演示)

这就是圆锥的几何图

生:

用虚线画。

师:

同学们看黑板这是圆锥的几何图。

(教师边说边揭开贴纸)谁能到前面对照圆锥的几何图说说你都学会了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学生到前面说

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圆锥是什么样子的?

4、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我们知道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那怎样来测量圆锥的高呢?

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课下大家准备的材料,小组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学生汇报:

生1:

我们小组是这样测量的,先把圆锥底面放平,用直尺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用三角板竖直地量出圆锥的高

生2:

我们小组的方法和他们的差不多,只是用小尺竖立在桌面上,然后用三角板通过顶点与直尺垂直。

生3:

我认为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测量准确。

因为三角板这样放在圆锥的顶点上可以与直尺保持垂直,准确地测量出高

生4:

我们是这样测量的,把圆锥的底面朝下倒立在桌面上,把小尺放在圆锥的底面上,然后用三角板垂直地测量出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生5:

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太好,因为这种方法不能使用于所有的圆锥,比如,一个大的小麦堆,能把它倒过来测量它的高吗?

生6:

我们认为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该注意小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  

(四)、课堂练习  

 1做“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做练习四的第1题。

 

    让学生自由地想,只要是接近于圆锥的都可以视为是圆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八、课后反思:

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习,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

《圆锥的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沙子等。

五、学具:

同样的圆柱形容器、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

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

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指出: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

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板书:

圆锥的体积=1/3×圆柱的体积=1/3×底面积×高,字母公式:

V=1/3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

求什么?

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