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韵 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397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之韵 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唐之韵 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唐之韵 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唐之韵 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唐之韵 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之韵 下.docx

《唐之韵 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之韵 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之韵 下.docx

唐之韵下

唐之韵下

唐之韵

第十一集大历诗人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这次延续了八年的战乱,使充满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的盛唐精神一扫而光。

叛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下去了,但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八世纪下半时,即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度过青少年的。

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着豪迈的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然之间天崩地裂,日月无光。

时代绷出一脸的严峻,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

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态中,无可奈何地去寻求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

  刘长卿算得上是大历诗人中重要的名家,他的诗多半写个人生活上的寂寞与孤独,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欣赏。

笔墨简淡,耐人寻味。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听弹琴》)。

  偶然听到弹奏古琴曲《风入松》,因为现今人认为这是过时的曲调,不爱弹奏了,所以听了很感动,但诗人敞开想象,避实就虚,只用像劲风吹过松林发出带寒意的声音来描绘琴声,就嘎然而,此外一切经历都给读者去想象。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是至今仍然活着的诗句。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写得非常简练的诗,标题叫《逢雪宿芙蓉山住人》。

写诗人在风雪之夜找人家借宿的一次经历。

妙就妙在诗人不说在这种风雪之夜。

碰到有借宿的地方感到如何高兴。

而把自己想象成远行的游子终于到家了,日幕天寒,风狂雪大,远行人由小路指引着,走在大山中,人生不就是这样永远在奔波着么!

  大历诗人中能自成一家。

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是韦应物。

他有这样一首诗。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是唐诗选本必选的名篇,这首诗有几点值的注意,第一是语言浅切。

娓娓道来明白如话。

第二诗的意竟恬淡平和,说明诗人是名利比较淡薄的人。

第三,从身多疾病想回家隐居又舍不下俸钱,可是拿着俸钱而自己管辖的地方内百姓还在流亡又不能不敢到惭愧,可以看的出诗人是个有良心的地方官。

正因为这样,才会感到矛盾和痛苦。

当然这也说明它比较软弱。

刚从安史之乱战争的恐惧中走出来的人,惊魂未定,很自然会采用低调来看待生活,把立身处事的大原则从心上摘下来挂在身上。

以便要用时能用上,又不致坠的人心动过缓,这是八世纪末士大夫的普遍心态。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更是一首广泛流传的名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据说安徽滁县的上马河,就是诗中所说的西涧。

南方的春天是经常下雨的,因而河水流量丰富。

骤雨刚刚过去,河水更是迅速上涨,也许诗人正想到河边去吧。

可是野渡无人舟自横,渡船停在对岸没人撑过来。

好在河边树木青葱野草碧绿,黄鹂正在唱着歌。

那就一边等着一边欣赏这河边的美景吧。

诗中展现出一种清幽绝俗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对林泉生活的向往。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顺便还应当提一提崔护的《提都成南庄》,这也是八世纪下半叶创作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应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流传很广,并不是因为诗有多么高明。

而他背后有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据《太平广记》记载,崔护年轻时到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上,就在长安暂住。

清明日他到南郊游玩,口渴了,就到一家桃花环绕的村舍前敲门讨水喝。

有个姑娘开门接待,给他喝水,还靠在桃花树下含情脉脉的看他。

第二年清明他重游旧此的时,却敲不出这个姑娘来了。

于是就在门上题了这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应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还应该提一提大历时期的诗人张继。

也许我们对张继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却不陌生。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雨火对愁眠。

姑苏诚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据考证,这是在安史之乱中。

张继逃难到江浙一带写的诗。

逃难,就不是一般的天涯漂泊,这种逃难的苦闷,也就不是一般的乡愁旅绪所能概括的。

诗人乘船来到苏州,停泊在枫桥镇这里。

他站在船头,看一弯新月显现,又往西沉落去,听乌鸦鸣噪又终于停下来,望着江上点点渔火,还有寒山寺朦胧的轮廓。

由于感到寒冷,知道正在下霜。

他满怀愁绪,睡意全无。

站久了,他终于不得不回到船舱去,“对愁眠”,也就是抱着排解不开的愁绪躺下。

可是睡不着。

挨到半夜了还是睡不着。

正在这时,忽然寒山寺响起了悠悠的钟声,低沉而缓慢,一声声敲走了刚刚袭来的一丝朦胧的睡意,敲醒了在异乡逃难的无法排解的悲苦。

于是这首诗在他心头隐现,有一鳞半爪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最令人无奈的,就在于借寒山寺的钟声敲醒人的梦境之后,把人撂在这荒寒中无有着落,并让人用一生的经历来消解这梦后的凄苦。

  在文学史上,一提起大历诗坛,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号称“大历十才子”的一批诗人。

说是十才子,其实各种文献的记载都不尽相同,加起来有十好几个。

这些人才华横溢,在当时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大历十才子都喜欢参禅访道,游山玩水,企图借这种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来缓解乱世带给他们的痛苦。

他们的诗都写的精巧清丽,但调子是低沉的,伤感的,内容也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和独创性。

  在十才子中,卢纶有些特殊,他有过十几年军营生活的实际体验,至今还有传诵的名篇: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孤。

独立扬新令。

千营公一呼。

(《塞下曲》)  这种写军营生活的诗,要的就是气势。

一出场就气势威严,咄咄逼人。

主将发布新的军令时。

千千万万的战士都一起高呼,军容的那么整肃。

这种群体形象,重要的声势浩大,不怒而威。

  下面的这一首诗更是教孩子们背唐诗时多半会教的。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并没有到过边塞;真正到过边塞而且写边塞诗也写的非常出色的是李益。

李益擅长写七绝,研究唐诗的人认为,他的七绝足可以和李白、王昌龄媲美。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千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刚刚下过雪,沙漠里寒风刺骨。

在这种气候里行军,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这时,出人意外地传来了笛声,吹的还是《行路难》的曲调,是月光映照下的千千万万的战士都不约而同转过头去寻找笛声传出的地方。

诗人只说到这里为止,其余一切就都由读者自己去补充了。

  李益不光是边塞诗写得出色,写人生离合聚散的诗,也有非常感人的: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喜见外弟又言别》)  诗人和这个表弟是小时候因战乱而分手的,一别十几年。

如今都已长大。

因而见了面,一时竟认不出来了。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这一联写的非常传神。

初见时一惊,说明模模糊糊还有那么一点印象,于是才互相探问姓名。

这中间包含着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伤心惨目的事件。

诗人只用“别来沧海事”一句,就把这股潮水闸住了。

为什么才一见面,就“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又要各奔东西呢?

自然还是因为战乱,给人造成的生活艰难。

第十二集韩孟诗派

韩愈是河南孟县人(韩愈墓)。

他曾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家和诗人,是一个叱深咤风云的人物。

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对解放和扩大汉语的表达功能起过扭转风气的作用。

他是个语言大师,写文章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就是说务求避免用烂熟的词语。

从这种主张出发,他创造了许多叫人耳目一新的语汇。

如“面目可憎”,“垂头丧气”,“不平则鸣”,“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等等。

这些词语又形象又生动,都被沿用至今。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帮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这里不过是说,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无知小儿故意贬低李白,只不过像蚂蚁妄想摇动大树。

可是被韩愈这么一写,就有一种震撼力。

  韩愈既写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诗中来,就是说,不追求诗句的紧缩,而欣赏诗句的散文美。

把散文化倾向引入诗中,也就是所谓的“以文为诗”。

  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

一奴长须不裹头,一俾赤脚老无齿。

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寄卢仝》)  且不说“破屋数间而已矣”是纯粹的散文句,还带之乎者也这类虚词,就是其他各句也都是散文化的,从语序看都符合口语的习惯,不过这种平直浅白的散文句,却又别有一种潇洒自在,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

  喜欢在诗里融入哲理。

  《山石》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粗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粝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嗟哉吾觉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  把议论引入诗中,这可以说是韩愈开创的风气。

可以这样来总结:

韩愈是中唐也是整个唐代开宗立派的大诗人。

他的诗狠便奇险,气魄宏大,想象丰富,像惊风掠地,闪电腾空,有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

他追求新颖、奇特,甚至不怕流于怪诞。

在遗词造句、立意布局上都极力要从前人的圈子里跳出来,以期能产生一种不容抗拒的震撼力,使人耳目一新。

不过他有时使用散文句太多,使人感到太平淡,或使用冷僻字太多,使人根本读不懂。

他又爱在诗里发议论以致有时造成说理的成分太重,虽然新奇,却往往没什么诗味。

由于他的诗狠重奇险的风格牲非常突出,影响很大,同时缺陷也明显,因而在后世引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

褒扬的说他超过杜甫,贬低的则说他根本不懂诗。

宋朝人爱在诗里发议论,搬弄学问,就跟他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陕西扶风县法门寺。

法门寺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这里有镇寺之宝——佛骨。

为了这节佛骨,韩愈曾差点儿丢了性命。

当时,信佛的唐宪宗把佛骨迎入宫中,于是在京城长安引起轰动。

针对这一事件,韩愈写了《论佛骨表》,指出信佛对国家没有好处。

文中提到,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惹得怕死的唐宪宗勃然大怒,非要处死他不可。

由于大臣们苦苦求情,他才算捡回一条命,被贬到广东潮州。

韩愈起程去潮州时,路过陕西蓝田县的蓝田关,写了这首给他的侄孙韩湘的七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原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李白的诗是一口气喷出来的,韩愈也一样。

不过,李白随心情而定,也许是一声怒吼,也许是一声叹息,讲究的是自然。

韩愈则不然,总的看来,使人感到就像唱黑头,运足了全身的气力,猛一嗓子喊出来,要的是一下把人镇住的效果。

这就叫气势!

  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愿脱去而无因!

安得长翮大翼如云生我身,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

死生哀乐两相弃,是非得失会闲人!

(《忽忽》)  这里说的,不过是庄子式的达观,把生和死等同起来。

按常情来说,既然活着不觉得有什么可快乐的,宁愿得到解脱,那么接下来就应当说些一了进了的话。

然而诗人只点到为止,立即就反弹回来,霎上一句“安得长翮大翼如云生我身,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

”,希望能长出像庄子说的那种大如云团的翅膀,从天地间飞出去。

这种诗,本来不管怎样来淡化死亡的悲哀,调子也不可能高扬起来。

诗人却硬是唱得如此悲壮,可见他绝不肯踩着别人的脚印去寻找宝臧,宁可流于怪诞而受指责,也不肯守住平庸而受吹捧。

  韩愈对孟郊可以说赞不绝口,一有机会就为他扩大声誉。

不查资料,就会以为这是一位长者在奖拔后进。

其实,韩愈比孟郊小十七岁,两人只能算忘年义。

他们写诗都好奇异,避熟求生,因而就称为韩孟诗派。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监邛去!

              (《古别离》)  妻子本来不愿意让丈夫出远门,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退一步,只求丈夫不要像司马相如走到监邛就爱上卓文群那样把自己抛弃。

这比做妻子的反复叮咛丈夫不要一走就忘了家,更叫人心酸。

  他最有名的诗是《游子吟》,据人统计,这是流传最广的诗中的一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监行密密缝,意巩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按常情,游子衣服破了就会想家,回来得就可能早一些,做母亲的却内心矛盾,既盼儿子早早归来,又怕衣服缝得不结实破了没人补,特意“监行密密缝”,宁可自己倚门盼望,也不愿叫儿子为难,诗最感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讲究孝道了几千年的国人,谁知道还要为这首诗流多少眼泪!

  贾岛也是韩愈赏识的诗人,也以苦吟出名。

他写过一首《送无可上人》的五言律诗,里面有两句说,“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头一句特别尖新奇巧。

写人不说人,而说人映在潭水里面的影子,这样从形影相吊来着眼,愈益显出行人的孤独和寂寞。

  闲居少邻并,划经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李凝幽居中》)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经常有人引用的一句诗,大概谁都不会感到陌生。

也许连引用的人也未必知道,这是被誉为鬼才的短命诗人李贺的作品。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监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群黄金台上意,担携玉为群死。

(《雁门太守行》)  诗中写一位将军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急关头,带领士兵出击。

诗中黑、金、胭指、紫、红这些浓重的色块拼镶在一起,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烈的刺激效果。

再加上角声的凄厉,喜声的沉闷,益发加重了苦战的悲壮。

  如果不是记载,我们大概不会相信,这是李贺十八岁时的作品。

意境这么苍凉,气势这么悲壮,难怪大诗人韩愈读起他的诗来不禁肃然起敬。

  李贺只活了二十七岁。

据说他死时,看见了一个穿红衣服的人来叫他,说是天帝造了一座白玉楼,召他去写一篇纪念文章。

在人间一生不得志,也许只有在天堂才能施展他的才华吧!

生活所唤起心理反应,总是沉重的,就连唐代人活得也并不轻松!

第十三集新乐府派(上)

唐宪宗元和年间,即公元九世纪最初二十年,安史之乱已过去半个世纪,唐王朝终于又从衰乱中想有所作为了。

于是整顿赋税,以增加收入,平定几个闹独立的藩镇,使全国终于又形式上统一了。

诗坛上于是也逐步摆脱八世纪下半叶那种内容单薄、形式精巧的诗风,不仅出现了以韩愈为首的奇崛险怪的诗派,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派,而且还有柳宗元、刘禹锡等独树一帜的名家。

  所谓乐府诗,是指东汉末年至唐代,即从二世纪后半叶至七世纪初,可以用作歌词来歌唱的那些诗,如李白的《行路难》、《蜀道难》等等;而所谓新乐府,则指模仿乐府诗而又不再用乐府旧标题,而依据内容另取一个新标题的那些诗,如杜甫的《兵车行》以及“三吏”、“三别”等等。

  新乐府运动是一次颇有声势的诗歌运动。

其代表人物是元稹和白居易,虽然文学史上一贯称元白,但白居易是这一派的理论奠基人,诗歌成就也就更高,是真正的代表(洛阳白居易墓)。

  新乐府运动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即诗要“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即九世纪最初十年,创作了大量揭露弊政和各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喻诗,最著名的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

这些诗观点鲜明,提法尖锐,使执掌军政大权的达官显贵咬牙切齿。

不过他这种政治热情保持的时间较短,写讽喻诗的时间更短。

到四十四岁时,他遭到了报复,被贬为江州司马。

经过这一次打击,他就礼佛参禅,走上了独善其身,埋头写闲适诗的道路。

  为了充分起到宣传作用,这一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主张用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诗。

据说白居易写诗一改再改,一直改到不识字的老妇人都能听懂为止。

这自然不免夸张,不过他的诗读起来轻松,比韩孟诗派好懂,这也是事实。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丛深色花”,就相当于十户中等收入的人家所交纳的赋税。

十户人家交纳的赋税才够贵族买一束花,那么,农民该怎样把骨头磨成钱,才能满足贵族的其他享受呢?

  他《新乐府》中的《新丰折臂翁》,更是叫人心酸得无法读下去。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垢。

”老翁为什么会成为独臂的残废人呢?

因为天宝年间宰相杨国忠为了建立边功,提高威信,两次发动对云南南诏的战争,共动员兵力二十多万,都全军覆没。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为了逃脱必死无疑的出征,于是“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飞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从诗的角度来说,这首诗到这里,应当说恰到好处。

其余一切,该由读者自己去想象,由读者根据诗人安排的逻辑去做结论。

但是,正如白居易在诗题下加上“戎边功也”所提示的,其目的不在于写一首感天动地的好诗,而在于通过这首感人的诗使人受到教育。

因此他接着写道:

“老人言,君听取。

君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人生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从这首诗的动机来看,加这一段自然也合情合理。

  他的另一首《卖炭翁》则注明“苦宫市也”,意思是苦于宫市的祸害。

宫市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即八世纪末至九世纪最初几年一种扰民的弊政,即由太监直接到街市上采购皇宫中所需要的一切。

太监以皇帝的名义出来采购,还有不作威作福的!

诗中的卖炭翁就遇上了这种比抢劫还要卑鄙的掠夺。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老人在终南山辛辛苦苦烧炭,为的是把木炭拉到京城卖了以维持衣食。

一场大雪后,老人赶着牛车卖木炭来了。

尽管衣裳单薄,冻得发抖,他还是“心忧炭愿天寒”,因为越冷越冻,兴许越能卖个好价钱。

结果偏偏就遇上两个太监,指令他把牛赶到成北的皇宫去:

“两骑翩翩来者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若悬河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这千多斤的一车木炭,是老人多少个日日夜夜烧出来的!

可换回两个布头和一个万丈深渊一样的失望。

也许卖炭翁当年就抱着两块既不能食、又不能用的纱绫死去了,可又有谁知道呢?

  白居易常用他的乐府诗帮着不幸的人讨回公道,除了卖炭翁还有那个《上阳白发人》。

十六岁时,她“脸似芙蓉胸似玉”,因此被选入皇宫。

可是,“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在皇宫里,没有值得回忆的,也没有值得遗忘的。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一望四十多年,望成了白发人。

这种现象原是封建社会无法更改的弊政。

青春被迫凋谢在皇宫里的这个宫女,总算在白居易的诗中吐出了这一口泪血熬成的苦水。

  不过也应当看到,白居易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保守的。

在《新丰折臂翁》中,他把进攻南诏的战争罪责,完全推到了杨国忠头上,似乎与唐玄宗没什么关系。

在《上阳白发人》中,也认国这个上阳人的悲惨遭遇,都是杨贵妃的嫉妒造成的。

更有甚者,在《井底引银瓶》中,一少女为爱情而与男子私奔,最后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他认为这是罪有应得,特意写这首诗来“止淫奔”,也就是告诫人要主动服从封建礼教。

诗中写少女私奔后,“到君家舍六七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因为不是明媒正娶,终于被赶出来。

诗人得出的结论却是“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可以说,白居易这种思想在唐代并不符合时代潮流。

有意思的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写的《墙头马上》,虽然是在这首诗的提示下写的,最后却让这私奔女子变成名正言顺的状元娘子,当初迫害她的人还不得不向她赔礼道歉。

  白居易是个神童,据说生下来才七八个月能认识“之”字和“无”字。

后世称识字不多为略识之无,就是从这里来的。

他十几岁时写的《草》这首诗,最足以说明他的天才: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关于这首诗还有个小故事:

白居易年轻时,拿着诗集去拜访诗人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

“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也许他对白居易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吧,就开玩笑说:

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不禁大为惊奇,忙说:

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全国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十四集新乐府派(中)

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岁时贬为江州司马为分界线,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后期他日益消沉,用佛家的色空思想来看待一切荣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来达到明哲保身,又用儒家的“独善其身”来求得内心平衡。

  任江州司马时,他曾来庐山花径这里游览。

这“花径”两个字,据传就是他写的。

他在《大林寺桃花》里写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的居易的绝句都有过分直露的毛病,这一首算是较好的。

山下桃花已谢,而山上桃花正开,就像人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因写新乐府而被贬谪,而苦闷,转到独善其身的道路上以后终于又得到解脱,这首诗正符合他这种心境。

  不过,足以使白居易诗名不朽的,学是他三十五岁时写的《长恨歌》和四十五岁时写的《琵琶行》。

唐宣宗在《吊白居易》诗中说: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可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

直到今天,一般人知道白居易,多半还是由于这两首诗。

  《长恨歌》写唐玄宗李隆基(陕西蒲城秦陵)和杨贵妃(陕西兴平杨贵妃墓)生死相恋的故事,是个爱情悲剧。

只是由于李隆基是皇帝,身份特殊,一举一动都牵涉到国家的安危。

他疯疯傻傻地爱着杨贵妃,以致“从此群王不早朝”,荒废政务,弄的“渔阳鼙鼓动地来”,发生了安史之乱。

对李隆基这种举措失当的行为,捎带批评几句。

这原是主题展开中必然要涉及的。

更何况,白居易这时正全力以赴在写讽喻诗,因而说到李隆基时语带讥刺,也是极其自然的。

可问题是,前三十句除了“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个别诗句带有明显的贬义外,其他各句都还只是客观地描述两人相爱的过程。

一首一百二十句的诗,只在前三十句带贬义。

就说这是先写好色误国,后写爱情悲剧,两个主题纠缠在一起,这是说不过去的。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唐玄宗是皇帝,而在一些人年来,皇帝是没有资格当爱情悲剧的主角的。

可是在《长恨歌》中,却偏生以皇帝为主角。

于是就只好说,前面写的是好色误国,后面写的才是爱情悲剧,以此来缓解自己给自己拆桥断路的所谓矛盾。

  《长恨歌》极善于人叙事。

写杨贵妃的美。

“回眸一笑百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