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考试题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392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考试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世界经济考试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世界经济考试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世界经济考试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世界经济考试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考试题目.docx

《世界经济考试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考试题目.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考试题目.docx

世界经济考试题目

一、如何理解世界经济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1、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进程、生产要素的世界分布、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的变化

2、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渠道、形式和手段

3、主要国家的经济体制与经济模式

4、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规律(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5、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等)

6、世界经济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二、反对经济全球化运动由哪些力量构成、他们为什么反对经济全球化?

1、反全球化运动的力量构成

统制派:

又称国家主义派,大体包括传统的左派、马克思主义者、部分劳工组织以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组织和个人,主张重新发挥民族国家的力量,带有强烈的排外主义和保守主义倾向;

替代派:

又称直接现代派或无政府主义派,以强调行动自由性和暴力对抗而著称;

后现代派,包括倡导女权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平主义等具有后现代思潮的各类新社会运动组织和个人,主张对当前资本主义体制和全球化进程实施改革与监控;

改革派:

包括部分工会组织、宗教组织、慈善机构、同情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各种组织,主张通过渐进的和平变革来校正当前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

2、人们究竟反对什么样的经济化?

反全球化运动的人士反对的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是这种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尤其是社会问题。

反对原因:

1.贸易方面的风险

(1)高外贸依存度加大经济风险

(2)贫困化增长

(3)比较优势陷阱

2.民族工业有可能受到冲击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固然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得到更多的商机和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但是如果对外国商品和资本的开放速度过快,就会使民族工业受到强大的冲击。

3.金融风险

债务风险;金融投资风险;汇率风险。

4.人才流失风险

发达国家为了缓解国内的就业问题,在人员流动上采取了两种政策,即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低文化水平的一般劳动力的流动,另一方面又极力吸引高科技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

发达国家雄厚的经济能力,宽松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对高新技术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发展中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往往被发达国家吸引过去,而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支撑,缺乏发展的后劲。

5.规则风险

在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中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制定规则、解释规则和实施规则时,常常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6.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全球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把传统的制造业等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这些传统的产业一般都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产业,这些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能耗增加,环境不断恶化。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新趋势主要是什么?

1、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

垂直分工不断扩大,水平分工不断加深;

研究开发与生产制造之间的分工不断加深;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分工不断加深

2、当代国际分工的变化及新趋势

1、知识成为国际分工中最重要的因素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成为生产力要素

中最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驱动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因而也成为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2、形成以水平分工为主的多样化国际分工局面

3、企业内部分工(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正加速发展

四、简述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特征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1、经营管理特征

(1)战略目标的全球化;

(2)营运过程的国际化;

(3)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

(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5)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2、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

(1)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2)对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

(3)引进跨国公司投资,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提高了东道国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也扩大了东道国产品的销售市场;

(4)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3、跨国公司对对东道国的消极影响

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五、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各有什么好处?

1、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原因

(1)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

(2)战后以来,美国一直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经济为基础,通过关贸总协定,倡导和维持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3)美、加、墨3国毗邻,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相近,交通运输方便,经济上具有互补性,相互依存度较高。

2、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给美、加、墨三国带来的好处

墨西哥将更多地获得美、加的投资和新技术,改造工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开辟新的市场,并解决长期以来债台高筑的问题;有助于墨西哥经济的稳定增长,从而有助于缓解长期困扰美国的墨西哥非法移民涌入美国的问题。

加拿大在贸易上依赖美国程度较深,倘若置身于同一大市场中,减少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就可有效地防止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巩固和扩大其美国市场,还可开发墨西哥市场;

对美国来说,墨西哥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具有很大吸引力,在墨投资可使美产品成本降低;而且,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南移,可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美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

同时,美国把墨西哥纳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是为了吸引拉美国家效仿,推动南北美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六、新经济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1.新经济的涵义

“新经济”一词最初出现在1996年美国著名刊物《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上。

该文分析了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发现了与七八十年代经济不同的特点,提出美国出现了新经济的观点

所谓新经济”(NEWECONOMY)是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2、新经济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经济知识化;

经济网络化;

经济全球化。

新经济的特征之一:

经济知识化

即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在新经济中,知识(或信息)取代物质成为生产、分配和销售的主要内容。

它导致资本要素组合无形化,知识和拥有知识的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知识重要性的增加意味着无形资本的增长超过了有形资本。

企业财富的创造日益取决于无形资产。

随着知识或信息投入的增加,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或信息含量提高,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其结果,是使得整个国民经济日益轻型化。

新经济的特征之二:

经济网络化

随着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经济交往方式、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生产者相互之间的网络,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消费者之间的网络,个人、企业和国家之间的网络,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网络,诸如此类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使得全球经济活动的时间缩短,空间缩小,频率加快,协同性增强,效益增大。

新经济的特征之三:

经济全球化

由于经济知识化、网络化的发展,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组合发生了很大变化。

知识流(知识生产、知识分配、知识交换、知识传播、知识消费)、信息流和技术流(无形贸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商品流和物流(有形贸易)。

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企业扩大了在全世界进行资源配置的规模,更加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对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七、比较美国式、日本式、德国式三种市场经济模式的异同,并说明每一种模式的优劣。

1、美、德、日三大模式的区别

美国模式有利于投资、高效和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

这种模式中“积累的决策权在私人公司,它们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润目标,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本;劳动者只能享有有限的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劳动所得和社会权利;人们对社会政治和道德的总体认识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美国模式的优点:

弹性很强的劳动力和产品市场,低税,激烈的竞争和股东资本主义——股东对管理者施加压力,要求使他们利润最大化。

美国模式的缺点:

收入差距悬殊,低福利救济,“公共物品”——例如初等、中等教育——质量差,公共服务与其社会财富不成比例,低投资率和很低的储蓄率。

日本模式:

在积累决策方面依靠私人公司,但决策最终采用与否,还必须要同公共机构进行紧密磋商之后才能决定下来,并且政府部门和银行在决策过程中起着间接的影响作用;

倾向于削弱劳工的政治和社会权力,但对劳资关系的形式留有余地,主张通过公司的福利措施将劳工和私人公司的关系融洽起来;

主流文化在内容上似乎是保守主义与国家主义;

日本政府具有远见的指导,日本企业与政府密切合作,日本银行与公司交叉持股,日本的股民力量相对较弱。

日本模式曾经是“追赶型现代化”取得成功的经济模式。

日本模式的优点:

终身雇佣制促进了忠诚和高熟练度;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质量高;银行与其他工商业企业关系密切;公司交叉持股使管理者受到保护,免遭失去耐心的股东影响,从而使之得以对投资采取长期观点。

日本模式的缺点:

受到保护、没有完全暴露在市场力量之下的公司受到的促使其高效率地利用资本的压力很小。

这种模式又被称为政府导向资本主义、“亚洲资本主义”或“开发政府”。

 

德国模式追求的是三个目标:

创造高利润、利益分配平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国家对资本的积累的直接干预程度可能比较小,但政治体制严格地确立了一整套劳工权利和福利措施,使得有组织的劳工拥有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市场和直接参与劳资谈判的能力;主流文化是社会民主和基督教民主。

德国模式的优点:

出色的教育和培训;慷慨的福利国家和工资差距较小,培养了社会的和谐;公司和银行的密切关系助长了高投资。

德国模式的缺点:

劳务市场和产品市场的限制较多,权利过大的工会、高税率、过分慷慨的失业救济和对劳动力市场及产品市场的广泛限制等导致了失业率居高不下。

这种模式又被称为谈判或协商资本主义“欧洲福利资本主义”。

2、第一,三大经济模式中的政府因素:

美国模式强调个人成功和短期金融利益,其市场模式就是自由开放;

日本模式和德国模式强调集体成功与长期利益,其模式就是政府干预,但德国政府在经济中公共部门的介入和指导没有日本那么广泛;

日本通产省及其作用是日本模式的鲜明特色和创举,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指导经济活动。

特别是对企业决策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诱导。

第二,三大经济模式中的企业因素。

美国模式中企业格局是:

核心500家大公司,周围是一大批中型企业,边缘是数以万计的小企业。

私营工商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

企业制度的典型是公司制。

大公司依靠庞大多变的证券市场生存;由于股东对公司管理层施压,要求利润最大化,因而也有人称之为“股东资本主义”;

强调个人作用,赞扬企业家的主动和创新精神;认为企业中股东出钱,企业家和经理出脑力,工人出劳力,三者平等结合,其中股东在企业管理方面有较大发言权,执行业务的经理绩效最为关键,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经营管理人员年薪视利润的多少而定。

第二,三大经济模式中的企业因素(续)

日本模式中日本企业形成以大企业(母企业)为顶点,中坚企业(一般为子企业)为骨干,广大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垂直型”企业群体结构。

公司和银行集团关系紧密,通过复杂的互相持股网联系在一起;由于银行和其它工商企业关系密切,公司管理者受到保护,从而使之能够不受股东影响进行长线投资;

日本模式侧重企业的利益,它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和获得尽量多的利润;

日本企业强调集体作用,集体决策,一般先由下而上提出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然后请有关人员参加讨论,再由领导层集体做出决策,不强调个人的作用;

提倡大家庭情感,劳资协调矛盾,工会不起作用,不允许独立活动,也无全国性统一工会组织。

在日本企业股东只提供资本,董事会作用不大,实际管理公司者为经理阶层,因此有人称日本为法人资本主义。

第二,三大经济模式中的企业因素(续)

德国模式中企业组织的法律形式主要有三类:

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以法人持股为主。

公司实行共同决策制度,吸收工人参与经营管理。

德国与日本同样重视储蓄,企业普遍实行监事会制度,其职权是:

选举董事会成员、决定企业方针、投资方向,审查预决算、讨论工资制度;

银行在吸收居民存款和对企业放款中起关键作用,而对股票、债券市场、社会集资方面比较薄弱。

八、如何理解美国宏观经济调节的特点?

 

九、日本产业政策的主要特点。

1.政府制订产业结构政策

第一,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比较明确的产业政策目标,如日本在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时期确定并扶持3组战略性主导产业,第一组带头产业是电力工业,其中特别是火力发电的发展,为大量消耗电能的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带动了石油、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第二组带头产业的发展。

这些原材料工业又为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带动了收入弹性更高的汽车、家用电器等机械工业的繁荣和发展,使之成为第三组带头产业。

这三组带头产业相互关联,交替领先,互相促动,推进了日本工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和经济高速增长。

第二,日本的产业政策有四个主要特点:

(1)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比较明确的产业政策目标;

(2)在支持重点产业方面采取了一整套综合措施,既有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又有立法、行政指导等政治渠道;不仅通过税收、利率等进行间接调控,而且通过财政拨款、进出口管理等进行直接调节。

为了使各种政策措施相配合,日本政府的通产省、经济企划厅、大藏省等负责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的主要机构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密切合作;(3)对民间企业决策和企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能够比较有效地影响企业行为,使之符合产业政策的要求;(4)强调通过劳资双方、财界与政界之间的人事关系进行协作,通过政府的行政指导和银行的“窗口指导”等实现产业政策的目标。

2.日本产业组织政策的特色

第一,明确提出了工厂与企业的区分,提出规模经济涉及的是工厂规模,建立和维护合理竞争秩序及反垄断涉及的是企业规模。

这一区分为破解“马歇尔两难问题”(生产者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获得其他要素的单纯追加以外的收益,但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却是经常导致垄断,垄断又使得经济失去活力,使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路。

第二,垄断与否是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的,在国内市场上具有垄断规模的企业,放到世界范围的市场上未必是垄断的;

直接从规模经济起点上组织生产是后进国家一种重要的“后发优势”;

后起国家在自己的经济赶超过程中必须坚决贯彻集中优先和利用规模经济的原则,以确立和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打破先发展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先行者垄断”。

第三,解决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需要有社会统一干预,以克服“市场失效”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生产集中的顺利实现和产业内企业间关系的协调。

这种社会统一干预的有效方式就是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

日本政府主要在两个方面推进和实施了产业组织政策。

一方面是通过合并和改组的政策措施推进产业组织向着符合后发国家要求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运用财政、金融杠杆进行调节。

11、比较德国、日本中央银行的特点

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和政府的关系是各国宏观经济管理中不可忽视,也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个经济的发展情况及潜力如何,首先取决于宏观经济机制是否健全,运作是否有效。

只有具有充分独立性的中央银行,才能带来稳定一贯而又机动灵活的货币政策,这正是健全的宏观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一个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中央银行,是确保货币政策法律机制健康运作的首要条件。

而就独立性而言,德国的中央银行最具代表,其现已成为独立体制的代名词,成为当今众多经济学家和金融组织所有、推荐的模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亦不例外。

德意志联邦银行独立性之原因

  在本文的第一、二部分中,对德国银行体制(尤其是央行体制的发展)做了详细的介绍,其目的毋宁在于揭示德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通货膨胀所引发的民众“通货恐慌”所带来的影响。

正如上所述,德国人从两次创伤中得出经验,即货币政策的主管机关必须是独立于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其基本任务-保卫货币。

在德国人意识中,中央银行听命于政府会使货币政策带有通货膨胀的倾向,因此,为了确保那些因通货膨胀而受损失的人们的公正利益,就需要有一个尽量摆脱政治压力的独立的中央银行。

经过近50年的发展,德国对中央银行独立性之认识已基本摆脱了对以往痛苦经历的“感情记忆”,而更多的给予理性化的思考,但两者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必须保持央行之独立性。

在社会市场经济体系中,金融政策应当放在首要的位置货币应当维持并独立于政治影响,这是不容改变的。

德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之体现

独立性的概念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权,以及为确保自主权的有效行使而采取的相关法律措施。

其内容有两个部分,一是中央银行自主权的立法界定;二是中央银行在行使自主权时受制于其他法律主体的程度,亦即要处理中央银行和其他法律主体(尤其是政府)之间的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就是中央银行法律地位的确定问题。

世界各国中,德国拥有独立性最强的中央银行,即德意志联邦银行。

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独立性特色在《联邦银行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法的核心即在于为德国央行的独立性地位提供了合法的制度保障。

德意志联邦银行组织独立性方面的考察

  《联邦银行法》第3条明确规定:

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公法意义上的联邦直接法人。

虽然该条接着规定了联邦银行的设立资本2.9亿德国马克归联邦政府所有,但是,法律赋予联邦银行完全的自主权,其组织上不受总理的领导,不受政府的监督,也不受银行监督局的检查。

政府作为最大的股东对央行的业务不得进行干涉。

该法第12条规定:

在行使本法授予的权力与职权时,联邦银行不受联邦政府指令的干涉。

在管理组织机构上,联邦银行由中央银行理事会、执行理事会和州中央银行执行理事会共同完成,但最高管理机构是中央银行理事会,它也是独立于政府单独行使最高管理权的。

另外,德国中央银行的人事任免制度亦保证了其组织上的独立性。

德意志联邦银行具有最高国家行政级别,直接向议会负责,其行长由总统任命,任期8年。

这就使得联邦银行行长不受总统和政府更迭的影响,从人事组织上保证了联邦银行各项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和延续性。

联邦银行与政府关系的角度考察

  《联邦银行法》对上述两者关系问题非常重视,并设专章(第3章)对此予以专门规定。

联邦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充分体现着联邦银行的最大特点,亦即,中央银行对政府和议会的适当程度相当独立性,从而保证央行能够有效的完成法律所规定的包括稳定货币在内的一切任务。

一方面,《联邦银行法》明确规定,联邦银行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和活动时不受政府的干预,虽然联邦政府的代表有权出席联邦银行董事会,有权向其提出建议,但无最后之表决权,只能提出异议,可要求董事会推迟表决,但最多只有两周。

另一方面,该法也规定联邦银行在保卫本身任务的前提下,有责任支持政府的一般经济政策,并与之合作,就具有重大货币政策意义的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并应政府的要求回答问题和提供情报。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法律规定的联邦银行必须与政府合作紧密合作的义务与其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原则是不矛盾的。

因为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根据“经济稳定增长法”,联邦政府的一切经济政策措施都必须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框架内,同时有利于达到物价稳定、高度就业、外汇平衡和稳健而适度的经济增长。

上述目的亦为联邦银行的根本目标之所在。

但是,如若政府的政策偏离了上述方向,联邦银行可以不支持其政策而独立依法行使货币政策权,因为对其而言,保卫货币是其一贯的、不可抗拒的唯一目的。

一言以蔽之,德国联邦银行与联邦政府的关系是在独立基础上的紧密合作关系。

职能方面考察亦十分明显

  从职能方面考察,联邦银行的独立性亦十分明显。

《联邦银行法》第3条规定:

德意志联邦银行利用本法赋予的货币政策权限,调节货币流通和经济的资金融通,以达到保卫货币的目的,并从事国内外支付事务的银行清算。

并且,联邦银行在行使上述职权时不受政府指令的干涉。

具体的说,德意志联邦银行的职能包括以下几点,但应当指出的是,联邦政府每项职权的行使,法律都赋予其排他性的专属职权。

首先,发挥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银行的职能。

按照《联邦银行法》,联邦银行有垄断发行货币的权力,并且应当确保有效控制货币流通量,维持货币稳定。

其次,实施“银行的银行”职能,即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联邦银行通过法律规定实施对银行信贷的控制,其手段有最低准备金政策、贴现、信贷和公开市场政策、存款政策。

再次,实施“国家的银行”的职能。

《联邦银行法》规定:

联邦银行可以对联邦政府、州政府、联邦铁路和邮政等公共部门以及某些特色机构,按照市场利率发放贷款。

在该职能实施时,央行独立性的缺失是最容易导致灾难性的通货膨胀。

因为,一旦央行丧失独立性沦为政府筹款的工具而任意扩张政府信用,极有可能导致政府向银行无限透支和任意扩大货币发行,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因此,德国法律第20条规定了联邦银行向政府公共部门贷款的最高限额,这亦是为保证央行独立性的一项措施。

最后,货币储备管理者的职能,亦即联邦银行作为德国官方货币储备的唯一机构,有责任保证国家国际现金支付的能力,这也是联邦银行独立行使职权的职能。

十一、按照结构法,发展中国家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准,可以把发展中国家分为如下五类:

1.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

这一类发展中国家以农业或矿业为主导产业,以生产和出口单一的经济作物或矿产品作为外汇收入来源,换取本国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根据IMF的统计,以农矿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收入来源的国家共有40个左右。

这些国家的出口收入和经济增长受制于国际市场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

这类国家大都在非洲。

典型代表:

科特迪瓦、刚果等。

这类国家的出口收入和经济增长受制于国际市场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

2.石油输出国

石油输出国是指以石油开采业和炼制业为主要生产部门、以石油及其产品出口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生产和出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有30多个,其中石油出口占本国商品出口总额50%以上的石油输出国约有20多个。

这类国家多在中东地区。

典型代表: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伊朗等。

石油输出国尽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极高,但其工业很不发达,是单一的石油出口型经济,其国民收入受国际石油价格的限制,经济结构不合理。

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指那些经济增长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工业化程度上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典型代表: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以及亚洲“四小龙”等。

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国民经济过于依赖海外市场和外部资金,容易受到国际市场需求波动和金融动荡的冲击。

4.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

我国与巴西、印度、南非等少数发展中大国属于这一类型。

这类国家一般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充裕,并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能够依靠自己的优势,全方位地发展经济。

其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但也正由于人口多、幅员广、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这类国家的人均收入明显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5.最不发达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中资源贫乏、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一部分国家。

截至2009年,全世界经联合国确认的最不发达国家有49个,如安哥拉、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乌干达、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等。

这类国家经济单一,生产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