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议论文基础知识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375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议论文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说明文议论文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说明文议论文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说明文议论文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说明文议论文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议论文基础知识资料.docx

《说明文议论文基础知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议论文基础知识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明文议论文基础知识资料.docx

说明文议论文基础知识资料

考查说明文阅读与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说明对象。

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弄清楚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究竟在介绍某种具体事物还是在解说某

种抽象的事理。

1在确定说明对象时,分清说明文的类型后,就比较容易把握说明对象,如说明实体的说明

文,有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等,但这

一方法不是阅读所有的说明文都可以用。

例如《死海不死》的说明对象是‘死海’不死的原因,如果简单的把标题作为文章的说明对象,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所以,一般的事物说明

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事理说明文的对象不能仅看标题。

2有些说明文,特别是事理说明文只有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思考

分析,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

另外还要注意不要把说明文中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误认为是全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

考察这个知识点一般有三种提问的方式:

①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什么。

③找出中心句。

答题时首先要注意区别问题的范围是全文还是段落,然后针对不同的范围作出相应的解答。

另外“说明的主要内容”不同与“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等于说明对象加

上其特征,事理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则需要从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

有时段落的中心句就是本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特征

事理说明文:

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中心句)

2、抓住事物的特征。

(本质特征)

事物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

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的了解被说明的事理、事物。

对于具体事物说明文经常会让考生指出该说明文的特征是什么。

怎样抓住说明文的特征呢?

1在明确了说明对象后,要从文章的说明事物的内容入手,从中理解、概括说明

对象的特征。

一定要把握文章在说什么或在阐释一个怎样事理。

2抓住文章中的中心句及关键性的词语。

有时题目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就直接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有时文

中用中心句来概括事物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有时则需要概括段落的要点加以总结,

例如《中国石拱桥》的第二段指出: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这种桥不仅形

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表面特征与本质特征,例如《死海不死》:

表面特征:

淹不死人、浮力大、一切生物不能生存

本质特征:

海水的咸度很高

3、理清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①时间顺序:

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

一般用于介绍哦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

程、说明庶务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②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东西南北或从整体到

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

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

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4、说明的结构。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

说明顺序:

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

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J

结构形式:

总体结构:

①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②阐释说明对象(主体部分)③总结说明对象(收

尾部分)]

基本模式:

①横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②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③纵横交错式。

就主体部分来说,由于段落之间的关系不同,形成了常见的几

种常见的形式:

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5、掌握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等。

⑴、“下定义”是用科学性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做周全严密的规定,形式上往往是个判断

句。

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叫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

表达。

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

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

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这是用打

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的语言,不是下定义。

又比如

“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

特征,不是下定义。

看来,解说、描绘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

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也能成立。

下定义的作用是能准确、简明的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

⑵、“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加以说明。

如《向沙漠进军》中介绍风

沙进攻的方式时说“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称为‘阵地战’……”,采用了分类

别的说明方法。

要注意的是给事物分类别要有一定的标准,使眉目清晰,避免产生重复交叉的现象,分类完了还要加以说明。

分类别的作用是能有条理、更清楚的说明事物。

⑶、“列数字”是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特征的。

文章中如果出现的数字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

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比如“万人大会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

这句话中的数字是用列数字来说明大会堂的体积的。

作用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更准确、更

具体、使人一目了然,比文字说明更有说服力。

⑷、“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进行说明。

这是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前面

常有“比如”“例如”“如”等标志词语。

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的说明事物。

⑸“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

生动性。

⑹“作比较”是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

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

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突出不同之处。

作用是化深奥为浅显、变

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新鲜的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⑺“画图表”作用是增强了直观性,使事物特点一目了然。

考察方式:

1考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主要有两个方向:

①会判断(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从

文中举例)②会分析其作用(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回答这类问题可参照下面的回答模式:

“这段文字运用了的说明方

法,准确的/具体的/生动的/清楚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的特点。

6、感悟说明语言。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的特点。

如何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

①、使用了说明方法句子中的使用的修饰语、选择的句式。

例如《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拿说话跟吃饭、走路作类比时说“人类讲话是一件极不平常的了不起的大事”其中的“极不平常”;在如“别

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之外,还会说话”一句在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时选用了“除了……还……”的句式,说明人的本质特征。

采用了列数字、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语句更能体现语句的准确性。

2

关键性的中心语。

主要是抓住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能够分析、鉴别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例如《苏州园林》中“谁如果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是不该错过的。

”这里的“鉴赏”含义比“欣赏”“观赏”更丰富多了一层鉴别的

经常有下面的几种考察的方式:

1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2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3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_

4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一般要解释该词的含义,揭示其在说明事物特点时发挥的作用;必要时要区别该

词语和其它词语在含义及作用方面的不同;最后总结该词语用在这里对说明事物特点不可代

替的作用,或说明去掉、替换该词语多带来的不良后果(不符合实际、不准确等)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上。

其中的比

喻就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大量运用形容词、动词及修辞方法的目的,主要就是形象、生动的说明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例文

“勇气号”一一漫步火星的地质学家

1北京时间1月4日中午顺利在火星表面登陆的‘勇气号’火星车,被科学家们亲切的称

为机器人野外“地质学家”。

它能像人一样环顾四周,寻找有价值的探测目标,走上前去对岩石等敲打,搜集数据,然后向下一个目标前进。

2美国宇航局的专家指出:

“勇气号”如能不辱使命,那将标志着人类发射的星际探测器自

动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它有自己的大脑、颈、头、眼睛、手臂,甚至还掌握着与人

类地质学家所用工具类似的放大镜和锤子。

3“勇气号”长达1、6米。

宽2、3米,高1、5米,重174千克,它的“大脑”是一台每秒钟执行约2000条指令的计算机,不过与人类大脑位置不同,计算机哦在火星车身体内部。

4所谓“颈”和“头”,是指火星车上伸出的一个桅杆结构,距火星车轮子底部高度约1、

4米。

在它上面装有一对可拍摄火星表面彩色照片的全景照相机,这是火星车的“眼睛”。

两台照相机高度与人眼睛的高度差不多,有了它们,火星车能像站在火星表面的人一样环视

四周。

5当“勇气号”发现值得探测的目标,它会以6个轮子当腿,运动到目标啊面前,然后伸

“手”考察。

火星车的的“手臂”具有与人肩、肘和腕关节类似的结构了,能够灵活的伸展、

弯曲和运动,上面带有多种工具。

6工具之一是显微镜成相装置,能像地质学家手中的放大镜一样,以几百微米的超近距离对

火星岩石进行纹理的审视。

另外还有穆斯堡尔分光仪,可以用来进一步分析岩石构成。

还有

一个相当于地质学家常用的小锤子的工具,能在火星岩石上打出直径约45毫米、深约5毫

米的洞,为研究岩石内部的构造提供了方便。

7“勇气”号依靠餐桌大小的太阳能电池板获得能源,在理想情况下每天最多可在火星上漫

步20米,它的观测时间预计持续90个火星日(相当于地球上的92天)

8这台火星车的负责人认为,“勇气”号将是迄今为止人类前往其他星球上的第一个可移动

的、自动化大型实验室。

他说:

“我认为这是人类在火星探测方面向请迈出的一大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勇气’号为什么被科学家称为机器人野外地质学家?

3、勇气号的“大脑”、“颈”、“头”和“眼睛”各自有什么特点?

4、本文②到⑦段依据从到的说明顺序介绍

了“勇气号”。

5、第③段和第⑦段列数字各自有什么作用?

除了列数字之外,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6、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中能否把“如能不辱使命”删掉?

为什么?

地球生命的发源地和栖息地

1在今天可以观测到广漠的宇宙空间中,我们知道只有地球才拥有生命现象。

生命现象能不

能存在取决于天体上有没有水,也就是说天体上只要能够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存在液态的水,

生命现象就哟可能存在。

2就今天的天文观测技术而言,我们只能探测和推测太阳系各天体目前是否有水和生命现象的存在。

太阳系中除太阳外的大天体,按有太阳距离的近与远依次为水、金、地、火、土、

天、海、冥就大行星。

与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其体积在九大行星里最小,因而引力最小,所以其大气极为稀薄,白天表面温度可高达320摄氏度以上,夜晚却低于零下160摄氏度;金星的体积与地球相仿,其引力大到足以保持一个很后很浓的大气层,其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

和水汽,它就像一层大“棉被”紧裹着金星,使其表面温度高达480摄氏度以上,且昼夜几

乎相同。

这样的温度使水星、金星上不可能长期拥有巨量的液态的水。

3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虽然可能有些固态的水,但它们却冷得即使太阳照到的地方,也在零下129摄氏度以下所以在那里也永远不会有液态的水存在。

4在这些行星中最有希望的一个就是地球外面的那颗火星了。

它的直径虽然比地球小,却与

地球有许多的相似的地方:

它们的自转周期极为接近,所以有几乎相同的昼夜;它们的自转

轴与轨道平面的交角几乎相同,所以火星与地球一样的四季的变化;它的表面平均温度指比

地球底了30摄氏度,不像其他的行星与地球的相差那么的大。

1877年,一个天文学家用望

远镜看到了火星上的“运河”。

从此,火星上有生命,乃至于人类的猜想与推测就沸腾起来。

20世纪60年代应用了航天技术,其观测、探测和研究的结果才渐渐明朗化,原来所谓“运河”是排成线形的球形山,火星上没有水,也没有生命的迹象。

5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就剩下了一个地球。

它与太阳的距离既不像外行星那么的远,也不像

分温度平均在15摄氏度到25摄氏度,昼夜温差最大在30摄氏度以内;这个温度使地球保存了巨量的液态的水,从而使生命的存在成为可能。

6地球现在的大气对生物来说是极为合理的,其主要成分是氮、氧、氢占99.9%,其中氧是

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在距离地2、3万米的大气层中有一种极为稀薄的臭氧,

它能大量的吸收太阳紫外线中对申明有害的波段,对生命的生存有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自转

形成了昼夜交替,并且其自转轴与轨道面始终成66度33分的交角,使地球有了四季的变化,

这样更有利于生物,尤其是人的休养生息。

7总之,只有地球这个复杂天体拥有了巨量的液态的水,而这水与其他的生命支持条件一起

孕育、促进并完成了生命的诞生。

地球,前面目前所知道生命唯一的发源地和栖息地。

1、第②段在介绍金星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2、第②段末尾划横线的句子中“这样的温度”指什么?

3、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中的“运河”一词的引号能否去到?

为什么?

4、根据本文的内容可知火星自转与轨道面的交角大约是多少度?

无缝铁路

1艺术家喜欢用“空嚓嚓、空嚓嚓”的旋律来描写火车的飞速的奔驰,象征祖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

殊不知这种铿锵声音正是铁路工作者最头疼的事情之一

2原来火车发明的时候,人们把钢轨一根一根的钉在一起,到了夏天,由于热胀冷缩,弓I起

挤轨,把铁路挤得东扭西歪。

后来,在钢轨头处留出11毫米的缝隙,让钢轨有伸缩的余地。

然而这个缝隙使钢轨和车轮大受损害,它的阻力也使机车牵引力重量大受限制。

每节车厢的

每个轮子经过轨道缝隙都要跟对到相撞一次。

以北京到广州为例,两地相距2300公里。

客就不得不忍受几十万次震动。

如果每列火车都拉25节车厢,按每昼夜通过24对列车计算,那么每跟铁轨接头在一天之内要承受2400次像气锤打桩般的锤击。

成年累月,何止千锤百

炼啊!

这种锤击对桥梁更为有害,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长期以来,铁道工作者把改善和消灭

钢轨接缝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

3随着现代焊接技术的发展和对钢轨温度应力、胀缩、膨曲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相应

的处理方法后,铁道工作者针对以上的问题,把短轨(每根长25米)连拉成为长度上百米

甚至几公里的长轨铺在路基上,这就是新诞生的“无缝铁路”。

4好奇而求知新切的人们在头脑中不禁萦绕这样的问题:

钢轨接长以后,它的热胀冷缩的问

题怎样解决?

有两种基本办法:

一种是长轨节自身承受全部温度应力,即将长轨锁定在枕木

上,使其不因温度变化而胀缩。

这种办法使用于一年四季温度相差不大的地区。

在一些温度

相差较大的地区应就要采用另一种方法,即长轨节自身不承受温度应力,而自动放散应力或

定期的放散应力的方法,使长轨节虽温度升降而自由收缩。

无缝铁路具有()钢轨和机

车车辆使用年限、()线路养护工作量和养护费用、()联接扣件所

用钢材、()行车阻力和震动等优越性。

其主要技术问题以基本解决,因而无缝铁路被

公认为铁路上一项重大改革。

据报载,目前广州至深圳就是采用无缝铁路;在京津线上,有

时也听不到车轮和钢轨的撞击声,那也因为换上了无缝铁路;西北地区的茂陵至蔡家坡已铺

成无缝钢轨200公里’哈尔滨铁路局突破高寒禁区铺设了无缝铁路也获得了成功,京哈线、哈绥线以全部换成了长轨,运行中2000多个焊口无一脱开,列车时速限制已从原来的不足

50公里,提高到100公里以上。

5随着铁路工作者对无缝铁路认识的不断深化,在全国大规模推广铺设无缝铁路的时刻不会

很员了的。

到那时,我们在火车上在也不会听到

“空嚓嚓”的铿锵声了。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殊不知:

千锤百炼:

2、什么叫“无缝铁路”?

3、文中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①增加

节约节省减少②延长节约

节省

减少

③延长

节省节约减轻④延长节约

节省

降低

4、“无缝铁路”是怎样解决钢轨接长以后,它的热胀冷缩问题的

?

(不超过80个字

5、说说第④段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京津线上,有时也听不到车轮和钢轨的撞击声,那也因为换上了无缝铁路

6、概括说说本文围绕“无缝铁路”,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7本文第②③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作用。

土壤危机

1沃土来得不容易,一厘米厚土的自然形成要成百上千年。

然而在风蚀雨刷之下,刹那间就

可以失去。

土壤的毒化使成千上万亩土壤失去了种植的价值。

地球上的水、土、气候、动植

物就像相互(制服、制约、约束、限制)的一个大锁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而土壤又是这个锁链中关键的一环。

因此,土壤危机机将会造成整个自然界及人类系统性和

全局性的危害。

2土壤的流失造成了河床的淤塞,湖泊的消失,水土流失,不仅是水冲土失,而且是土逼水

流。

满则溢,当河床淤积得在也盛不下水时,那么河流则改道而去。

黄河的多次改道,频繁的南北扫荡,主要原因就是泥沙淤积堵塞了河道,迫使河水不得不另找出路,造成了河口黄

泛区,破荒千里。

土壤是大气圈的下垫面,它无时不在影响着气候的变化。

土壤的丧失,

植被的破坏,都直接影响着大气圈的运动引起一系列灾难性的气候变化。

许多地区的旱涝灾

害,都与土壤流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我国四川省水旱灾害明显的比历史上增多,1998

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就是令人痛心的例证。

3土壤污染更是人命关天的事。

进入土壤中的各种金属离子和毒物,通过植物的吸收积累在

植物中,植物在被动物食用,污染物复又进入动物体内,并更浓缩。

这样经过食物链辗转传

递,每一个环节都能使污染物含量增加10倍。

当最后进入人体时,污染物已经达到相当高

的(浓度、密度、程度、深度)了,从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1、括号内应填入的词语是什么?

2、写出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用原文)

3、文中所说的“土壤危机”具体指什么?

4、请依据第④段的内容,用图表表示食物链辗转传递的过程。

5、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举例说明其作用。

6、结合各段内容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转基因作物

1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

早在1983年,生物

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酸中去,以便

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

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虫害的特性

等。

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

细菌、病毒、昆虫等。

2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种植已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

等。

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西瓜、稻谷等等。

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咼这些品种

的抗病毒能力。

3但同时也用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

比如在美国种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

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发虫害。

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种微量的

“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的作

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无法

除掉的变种了。

4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9000年农作物栽培史上异

常空前的革命。

1根据文中的内容解释“转基因作物”。

2、文中为什么要对‘杀虫药’‘雾剂’和‘表姐妹’的引号?

3、第②段首句中加点的“左右”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

4、文末加点的“这种技术”,指的是什么技术?

飞离地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有恐穷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这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所做的《水调歌头》中的一段。

月夜把酒,(眼、遥、远、仰)望天空,向往穷楼玉宇的仙境,又怕经受不住那

里的寒冷,反映了词人的(犹豫、矛盾、踯躅、畏难)心理。

千百年来,人类对地

球钟情于斯长相守,现在却移情别恋,向往飞离地球,在太空里(遨游、漫游、

翱翔、旅游),去茫茫宇宙中开拓新天地。

伟大的俄国科学家火箭之父奥尔科夫斯基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而人不

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这句话精妙的道出人类的心情。

荣膺此任的首先是航天飞机,它综合了运输火箭、飞船和飞机的技术。

在航天飞机起飞时,

使用的是火箭技术;航天飞机在轨道上运行时,使用的是飞船技术;航天飞机返回大气层地

面上着落,使用的是飞机技术。

现在人类又在研究比航天飞机更先进的飞行器一一空天飞机。

这种飞机将会像普通飞机那样

水平起飞,水平着落。

可重复使用几千次,运营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在21世纪,空天飞机

将成为未来空间运输系统的主角。

1、在②段选词填空,哪个词语对主题起承转作用?

2、在第③段,“人类的心情”指什么?

3、写《飞离地球》,为什么首先写那么多人类向往的内容?

4、第④段与下两个段落的结构关系是哪种类型?

5、第⑤段共两句。

后一行的三个分句能改变原有表述顺序吗?

为什么?

6、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指纹的奥秘

1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

指纹就是表皮突起的纹线。

由于人的遗传

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小的指纹

也分好几种类型:

有同心圆或螺旋型指纹,看上去像水中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

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

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

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差别。

即使是、、、兄弟或姐妹,即使他们的相貌极

为的近似,但指纹也有明显的不同。

据说,全世界的50多亿人中,还没有发现两个指纹完

全相同的人。

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

当婴儿张大成人,指纹只不过,它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

2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

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

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

脑这个司令部。

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

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紧紧的握住东西,不容易滑掉。

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议论文基础知识总结与训练

山东初级中学王京

议论文阅读考点主要包括:

议论文三要素及其间关系、论证方式、结构形式、议论文语言,关键词句含义。

1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抓住中心论点是阅读理解的

关键。

确定中心论点的主要方法是:

1标题。

有时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可有时标题只是论题。

I

论题是议论的对象并非作者对问题阐发的观点。

答题时应注意区分论题和论点。

例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