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290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docx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docx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

编写说明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继续实施“3+综合+x”科目设置

方案,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及综合能力测试为必考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为考生报考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选考科目。

为了使广大考生了解考试的要求,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命题办公室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讨论,依据上海市中小学教材改革委员会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各相关学科课程标准试行稿(“二期”课改课程标准),考虑到“二期”课改教材、部分高三毕业生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学习教材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手册》按照考试科目编排,各科均包含下列内容:

考试性质、考试测量目标、考试细则、考试内容(和要求)、题型示例等。

各科目(综合能力测试除外)考试内容(和要求)都是依据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确定的。

上海市各学科课程标准对拓展型课程提供了不同的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但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对模块的选择规定略有差异,各学科实际教学中对模块的选择要求也有差异。

因此,本《手册》各学科对拓展型课程中模块的处理也略有差异。

希望广大教师和学生注意《手册》中相关学科考试内容部分对拓展型课程模块的规定,考生考试中也应该注意仔细阅读试卷的指示语,按照指示语的要求答题。

本《手册》适用于使用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的考生。

少数语种(俄、日、德、法语)的考试仍然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2010年l1月

 

历史科

一、考试性质

上海市历史科高考是为高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考试。

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等学校

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试对象为2011年选考历史科的全体考生。

二、考试目标

1.历史知识

1.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1.2知道重要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

1.3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

2.历史技能

2.1运用有关时间的术语(如古代、现代、世纪、年号、纪年等)

2.2辨认空间中历史发生的位置及其演变

2.3了解获取材料的各种途径(如考古发现、文献阅读、调查访问等)

3.材料处理

3.1提取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中的信息

3.2区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

3.3识别材料中的客观性表述和主观性认识

3.4判断材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

4.历史阐释

4.1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

4.2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

4.3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

4.4对历史的解释作出评价

5.组织与交流

5.1运用概述的方式进行组织

5.2运用叙述的方式进行组织

5.3运用论述的方式进行组织

6.历史价值观

6.1认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6.2尊重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

6.3确立人类共享的观念与价值

三、考试细则

1.考试方式和试卷总分

考试方式为闭卷书面考试。

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考生应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试卷总分为150分。

2.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3.试题难易度比例

试题中基础部分约占70%,有一定深度的部分约占30%。

4.题型比例

选择题约占40%,非选择题约占60%。

5.考试目标和内容在试题中所占的比例

按测量目标划分,历史知识与历史技能占50%,材料处理、历史阐释、组织与交流占40%,情感态度价值观10%。

按课程内容划分,基础型课程部分内容约占80%,拓展型课程部分内容约占20%;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均有所反映,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史实适当兼顾。

四、考试内容

根据《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如下:

1.基础型课程部分

(一)世界三代史

主题

要点

学习水平

占代东方

古代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A

楔形文字

A

《吉尔伽美什》史诗

A

《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A

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

A

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A

金字塔的象征意义

A

象形文字和纸草

A

古代印度

种姓制度

A

佛教的创始、经典

A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A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A

古代希腊

罗马

城邦的特征

A

古典时代

A

雅典民主政治

B

希腊古典文化

《荷马史诗》

A

帕特农神庙

A

哲学与史学

A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罗马共和国的开始

A

罗马帝国

A

基督教的创始、经典

A

罗马法体系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与“万民法”

B

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C

古代伊斯

兰世界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的创始、经典

A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

A

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及其影响

A

中世纪西欧

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制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

A

“采邑改革”及影响

B

庄园的特征

B

城市的复兴

城市的自治

B

等级君主制

B

中世纪文化

大学的兴起

A

(二)中国古代史

主题

要点

学习水平

从史前时

期到夏商

王朝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农耕

A

炎黄传说

A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A

二里头遗址

A

商朝与青铜文化

方国联盟

A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A

甲骨文

A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C

从周王朝

到秦帝国

的崛起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西周的建立

A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A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革

C

百家争鸣

B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的形成

战国七雄

A

商鞅变法

A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A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C

秦末农民起义

秦的暴政

A

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A

西汉的建立

A

从两汉到

南北朝的

分合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汉承秦制

B

布衣将相之局

B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A

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

A

东汉的兴衰

东汉的建立

A

豪强地主

A

割据与分立

赤壁之战

A

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

A

区域经济的发展

A

主题

要点

学习水平

从两汉到

南北朝的

分合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A

南方经济的发展

A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B

隋的创制

和唐的鼎

隋唐政治新格局

隋朝的建立

A

唐朝的建立

A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

B

科举制

B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

A

中外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A

遣唐使

A

两宋的繁

荣与元的

统一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

创设

北宋的建立

A

“重文轻武”的基本内容

A

科举制的完善

B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辽的建立

A

澶渊之盟

A

西夏的建立

A

金的建立

A

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

A

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海上丝绸之路

A

辉煌的科学技术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A

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

A

《梦溪笔谈》

A

元朝的统一

行省制度

A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A

明朝的兴

亡与清前

期的强盛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明朝的建立

A

内阁制度

B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清的建立

A

清军入关与明朝灭亡

A

康乾盛世(上)

军机处的设立

B

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A

康乾盛世(下)

社会经济繁荣的诸种表现

A

《四库全书》

A

文字狱

A

明清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

B

葡萄牙人占据澳门

A

从海禁到闭关

B

早期的西学东渐

西学的传入

A

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

B

(三)世界近现代史

主题

要点

学习水平

15—16世纪西欧社

会的演变

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

B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

新航路开辟的简况

A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代表人物和内容

A

马丁·路德

A

宗教改革的意义

B

17—18世纪资产阶

级革命

英国革命

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B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

A

批判君主专制

B

宣扬自由和平等

B

美国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

A

《独立宣言》

A

联邦制度的确立

B

法国大革命

三级会议的召开

A

革命爆发的标志

A

《人权宣言》

B

拿破仑称帝

A

《法国民法典》

B

工业社会的来临

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孕育

B

蒸汽机

A

“世界工厂”

A

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B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现代工厂制度

B

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血汗工厂”

A

社会立法

B

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

C

社会主义运动和马

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A

《共产党宣言》

A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形成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南北战争

B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德意志的统一

A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影响

A

废除农奴制

B

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时代的来临

A

大企业与垄断资本

B

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殖民体系的形成

A

第一次世

界大战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束

A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B

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B

主题

要点

学习水平

第一次世

界大战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A

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

A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B

1917年俄

国革命与

苏联的现

代化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A

“大萧条”

中的资本

主义世界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危机的影响

B

罗斯福新政

国家调控经济

B

社会保障措施

B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墨索里尼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A

二二六事变与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A

纳粹体制的特征

B

第二次世

界大战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英、法绥靖政策

A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

A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A

《开罗宣言》

A

德国和日本的投降

A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国际格局

C

战后国际

政治格局

的演变

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A

联合国

A

布雷顿森林体系

A

美苏冷战的开始

冷战的序幕和开始

A

马歇尔计划和莫洛托夫计划

A

北约和华约

A

柏林危机

A

大国关系的重组

美苏争霸的重要史实

A

冷战的结束

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

A

苏联解体与冷战的结束

A

战后科学

技术革命

与经济全

球化

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煤钢联营

A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A

欧盟成立

A

欧元启用

A

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B

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发展

东盟

A

中东产油国的现代化道路

石油输出国组织

A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其性质

A

(四)中国近现代史

天朝的危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世界

B

林则徐虎门销烟

A

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

A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A

《南京条约》的影响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修约”交涉

A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A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A

洋务运动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A

总理衙门

A

江南制造总局

A

北洋海军

A

轮船招商局

A

同文馆

A

幼童赴美

A

洋务运动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B

中华民族

的觉醒与

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

A

《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B

戊戌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

A

《时务报》

A

百日维新的内容

A

戊戌变法的意义

B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

条约》

租借地、势力范围

A

“门户开放”政策

A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A

八国联军侵华

A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B

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C

清末新政

新政的举措

A

“预备仿行宪政”

A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

的建立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A

同盟会的成立

A

武昌起义

A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A

《临时约法》

A

清帝逊位与袁世凯就任总统

A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C

中国民主

革命的转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A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文学革命

A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五四运动的时间与意义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A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的开始及成果

A

中国的土

地革命与

抗日救亡

运动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A

与外交

改订新约运动

A

红色政权的建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A

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

日浪潮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及后果

A

红军长征

长征的开始

A

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A

长征的结束

A

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建立

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间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A

淞沪会战与上海沦陷

A

南京沦陷与南京大屠杀

A

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

根据地的开辟

“平型关大捷”

A

台儿庄战役

A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B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B

中国人民

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役及其解放的地区

A

解放战争

渡江战役与南京、上海等地的解放

A

中国从新

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

义过渡

新中国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

《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B

国民经济的恢复

土地改革

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化三改造”

A

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的探索与

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初步探索

“三面红旗”

A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间

A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间及标志

A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事业的开

伟大的历史转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A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其意义

C

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的建立

B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A

中国走向

世界

初登国际舞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万隆会议与万隆精神

A

外交舞台的拓展

重返联合国

A

尼克松访华与中美建交

A

《联合声明》与中日建交

A

新时期对外关系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2.拓展型课程部分

(一)中国历史专题

主题

要点

学习水平

儒家文化

与古代中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孔孟之道

C

儒学的经学化

B

宋明理学

朱熹的理学

B

王守仁的“致良知”

A

儒家文化的传播

辐射东亚

A

西学东渐

与近代中

思想潮流的演进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进化论的输入

A

三民主义

A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德先生”与“赛先生”

B

中西文化论战

B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与交通工具的改进

A

强学会与民间社团的兴起

A

社会习俗的变化

A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B

上海历史

的变迁

开埠之前的上海

设县

A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B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

与城市建设

民族工业的创建

A

中国史学

的发展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

司马迁与《史记》

B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B

刘知几与章学诚

A

史学的转型

梁启超与“新史学”

C

 

(二)世界历史专题

主题

要点

学习水平

17—18世

纪的启蒙

思想

17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

洛克的分权学说

A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孟德斯鸠:

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B

伏尔泰:

启蒙运动的泰斗

B

卢梭:

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B

启蒙运动

C

现代化的

世界进程

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

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B

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

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A

德国统一与现代化

A

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

扩展

美国的崛起

B

日本“脱亚入欧”

B

现代世界的形成

C

五、样题

样题仅用于说明考试目标,并不代表正式考试的内容为与试题形式。

(一)选择题

1.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cmokrat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

(kratos)复合而成。

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D.全体居民均享有良主权利

【正确选项】A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考试内容】世界古代史/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民主政治

2.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正确选项】B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吏/从吏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商朝与青铜文化

3.“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

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

【正确选项】C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考试内容】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戊戌变法

4.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正确选项】B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

【考试内容】中国近现代史/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5.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经济全球化一西欧一体化一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一《权利法案》一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一新经济政策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中途岛战役一斯大林格勒战役一阿拉曼战役

【正确选项】A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考试内容】世界近现代史/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6.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

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B.“光荣革命”/I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正确选项】A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史/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赳西周的建立

世界近现代史/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革命

7.某统治者拥有征税权,可以组织军队,常常援引“凡使君主高兴的就具有法律效力”

的古谚。

这位统治者是

A.军事强人B.专制君主C.等级君主D.立宪君主

【正确选项】B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考试内容】世界近现代史/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君主专制

8.乾隆皇帝曾对法国产生浓厚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

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可能是

A.法国爆发了大革命B.清廷忙于抗击沙俄入侵

C.中国正在和英使签订两国通商协议D.普法战争爆发

【正确选项】A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

【考试内容】世界近现代史/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

9.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

【正确选项】D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

【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史/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矧百家争鸣

中国古代史/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贞观之治”

中国近现代史/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中西文化论战

10.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

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