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247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七.docx

《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七.docx

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七

高考仿真模拟卷(七)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商周是青铜器兴盛的时期,很多铜器上铸有文字。

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在当时异常贵重,因此铜器上的书写就需有特殊价值。

早期的一些标记性铭文,如主人名称等,铸造在很不显眼的位置,恐怕是为了避免影响外观。

但后世的铭文篇幅很长,而且出现在显眼位置,说明它已具备特殊的功能与价值。

铭文的这种功能应与书写者的创作意图密切相关。

铭文最初依附于铜器,比如要说明铜器的主人、用途等,用“某甲作某乙宝尊彝”表示这是器主某甲制作的用于祭祀某乙的铜器。

但从商晚期开始,这类内容所占篇幅减少,有时候还可省略。

再后来,铭文重心便可完全集中到叙事上。

如西周早期的何尊铭文,它详细叙述了周成王初迁成周之后,对包括器主“何”在内的“宗小子”进行了一场训诰,器主聆听训诰后又受到赏赐,于是制作了祭祀父亲的铜器。

这一事件当然可以说是制作铜器的原因,但其真正意图显然不在于此。

器主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如此清楚,一是为了铭记周王的训诫,二是为了显耀自身的恩宠。

显然,在此类创作意图下,与其说铭文是铜器的附庸,毋宁说铜器是铭文的副产品。

铭文体现出多种创作意图,这些意图可由多种事件引发,比如战功、封赏、嘉奖、宴饮等,甚至还有单纯出于炫耀或追念祖先的目的。

西周时期的铭文具有很强的叙事独立性,内容已大大丰富。

这种变化给铭文书写带来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样式,包括可以融入复杂的书写技巧或丰富的情感。

如著名的虢季子白盘铭文,其内容不过是叙述器主因战功而受赏,但铭文却用倒叙手法,先交代结果,然后才把自己为何要做宝盘、究竟有何功劳、王如何封赏等细节娓娓道来。

这种叙事技巧,到传世文献《左传》才被广泛应用。

随着铭文的不断发展成熟,创作者开始探索更多书写的美感。

他们讲究文字精美、行款整齐,在内容和形式上追求新变。

前举虢季子白盘铭文中倒叙手法的使用就是对叙事变换之美的追求,而其倒叙部分又将原本平淡的散文句转化为句式齐整、气势宏大的颂歌,呈现出明显的诗化倾向。

与一般书写不同,铭文的书写可能是多人合作的过程。

比如文章可能由铜器的主人授意创作,而它真正的作者或许是某位具备相当学识的史官,但最终将它呈现在铜器上的又是某位工匠。

这一过程可能产生许多铭文独有的特征,比如不同家族的铭文呈现出近似的语言风格等。

此外,部分铭文可能存在“二次书写”现象,即它并非完全原创,而是以相关典册档案为参考,甚至进行誊录。

而之所以要进行“二次书写”,又与铭文另一重要功能密切相关。

《墨予·鲁问》说“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

很显然,在“传遗后世子孙”这件事上,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所以很多铭文都有“子子孙孙永宝用”这样的表述,体现了铭文这一书写样式在传承上的天然优势。

书写优于口传的最重要之处,就在于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将思想情感准确地传达给后人。

而铭文在这方面极具代表性,这也是商周时期它得以兴盛的原因。

(摘编自姚苏杰《青铜器铭文与“特种书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异常贵重,在青铜器显眼位置写篇幅很长的铭文,说明铭文已有了特殊的功能与价值。

B.“某甲作某乙宝尊彝”式的铭文用简单的文字说明谁做了铜器,是做来给谁的,这属于早期的标记性铭文。

C.随着铭文的发展成熟,铭文内容更加丰富,有多种类型的书写样式供人们选择,书写内容和形式也求新求变。

D.早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常铸造在不显眼的位置,后来青铜器上的铭文出现在显眼位置,铜器只是铭文的副产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阐述青铜器铭文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价值,末段围绕青铜器铭文这一“特种书写”,论证了其独特之处。

B.文章中间三段分别探讨铭文书写与创作意图的关联,多种创作意图及铭文成熟带来的铭文在内容、形式上的新变。

C.第三段以著名的虢季子白盘铭文为例,介绍其倒叙手法的叙事技巧,目的在于证明西周时期的铭文具有很强的叙事独立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手法,从铭文的价值功能探讨到其创作意图、创作过程,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尊铭文将制作铜器的缘起叙述得很详尽,其实制作这个铜器的真正意图不在叙事本身,而在于铭记周王的训诫和显耀自身的恩宠。

B.铭文的书写需多人合作才能完成,首先是铜器主人授意创作,然后由一位有学识的史官写作文章,最终由某位工匠将文章呈现在铜器上。

C.不同家族的铭文呈现出近似的语言风格,是因为这些铭文并非完全原创,而是参考了相关资料,甚至是誊录,存在“二次书写”现象。

D.铭文具有“传遗后世子孙”的功能,它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将思想情感准确地传达给后人,这也是它能够在历代兴盛不衰的原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商务部8月3日晚公布了最新的反制措施,宣布将依法对自美国进口的约600亿美元产品按照四档不同税率加征关税。

这是针对美方威胁加征中方2000亿美元输美产品25%关税的坚决回击。

中方强调,贸易战不是赌气,我们不简单追求在数字上和美方比拼,关键是不在美国的强压之下屈服,并最终击退美国的贸易霸凌。

我们保留继续出台其他反制措施的权利。

中方的措施需要尽可能减少对我国国内生产、人民生活需要的影响,需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风险和机遇、边缘利益与核心利益之间的关系。

这一次宣布的差别化税率反制措施,就是在广泛听取意见、认真评估影响后提出的,充分考虑了人民的福利、企业的承受力和维护全球产业链运转等因素。

经过精心设计的600亿美元反制额度,对美方造成的打击力度不会弱。

只要美国不停火,中国就不得不做出反击。

(摘编自《环球时报》2018年8月4日)

材料二:

(数据来源:

联合国贸发数据库)

(数据来源: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

材料三: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24日发表的《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指出,美国滥用“国家安全审查”,阻碍中国企业在美正常投资活动,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成立以来,美国总统根据该委员会建议否决的4起投资交易均系针对中国企业或其关联企业。

2013~2015年,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共审查39个经济体的387起交易,被审查的中国企业投资交易共74起,占19%,连续三年位居被审查数量国别榜首。

白皮书进一步指出,美国大量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对本国产业实施保护,其中相当大一部分针对中国。

在反倾销调查中,美国拒不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约定的义务,继续依据其国内法,对中国适用“替代国”做法。

此外,美国在替代国的选择上也具有较大随意性。

(摘编自“新华网”《白皮书:

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严重影响中美经贸关系正常发展》2018年9月24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7年,美国对全球货物出口增速只有6.6%,而同期对中国货物出口增速却是前者的两倍多。

B.2017年,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进口达到174.2亿美元,而同期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却是历史最高。

C.2001年到2017年,不管是出口还是进口,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额都在持续增加,且出口额一直大于进口额。

D.2001年到2017年,除个别年份,美国对中国出口增速一直超过对全球的出口增速,且二者之差一度很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商务部8月3日晚公布了中国针对美国发动的贸易战而采取的最新的反制措施,这说明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是美国主动挑起的。

B.精心设计的600亿美元反制额度并不是中国的最终反制措施。

只要美方不停火,中国就会做出进一步的反击,这说明中国保留出台后续的反制措施的权利。

C.美国总统根据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否决的4起投资交易均系针对中国企业或其关联企业,这说明该委员会是专为针对中国而设置的。

D.在反倾销调查中,美国在替代国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依据其国内法,对中国适用“替代国”做法,违反了相关议定书的约定。

6.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具体表现和中国制定的反制措施的特点。

(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雨水的天空落了雨

非 鱼

过了十五,喜顺爷早早地站在崖头上,喊着睡懒觉的儿孙侄娃们:

“该积肥耙地了,地不哄人哩,眼看着明儿都雨水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牛娃从小就会背,也是喜顺爷教的。

观头村在老君塬下,一汪泉水从山间流出,滋养了一村老小,一座塬种麦子玉米稻子红薯,还种苹果大枣,山高处、山沟里是野生的槐树杨树黄栌槲树,夹杂着山茱萸鬼见愁连翘杜仲,整个村庄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和顺丰饶。

喜顺爷年岁大,经见世事多,慢慢就活成了这个世外桃源的魂。

牛娃刚过十四,长得细皮嫩肉的,一点儿也没有牛犊健硕的样子。

但牛娃学习好,喜顺爷看见牛娃就摸摸他的头:

“这娃将来是坐朝廷的料儿。

”牛娃爹听了心里高兴,更舍不得让牛娃干一点儿活儿,光让他学习。

听见喜顺爷喊,牛娃娘说:

“明儿可都雨水了。

牛娃爹躺在炕上叹气:

“往年这会儿该进山割蒿了。

牛娃娘出了窑,抺一抺眼角,去下窑烧锅做饭。

牛娃爹一害病,只能在炕上躺着,这日子过得寡淡没味,只有牛娃才让她看见点儿亮光。

后半晌,牛娃说,明儿早起要吃煎馍。

牛娃娘说还不到月尽。

牛娃说想吃了,明儿雨水,也是节气。

关于月尽吃煎馍的习俗,观头村由来已久,反正那时候所有的节气都和“吃”有关,有句俗语说的是吃嘴婆娘盼节气。

只有节气到了,才能理直气壮地吃,光明正大地吃。

牛娃娘想想也是,谁也没说非得月尽才能吃煎馍,下雨天各家的吃嘴婆娘也摊煎馍,娃想吃就吃吧,日子得提着劲儿过啊。

第二天一早,牛娃娘早早起来摊了煎馍,在大箅子上摞起来。

鸡叫三遍,牛娃起来了。

他抓起煎馍就吃,牛娃娘说:

“还早,再睡会儿。

牛娃说:

“不睡了,我跟天柱叔说好了,今天跟他们进山。

牛娃娘吓一跳:

“老天爷,你进山干啥?

牛娃又抓了一个煎馍:

“割蒿。

牛娃娘的煎馍煳锅底了,她咋也劝说不下牛娃,又不敢让另一个窑里的男人听见,只能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村里人一年四季有空就上山割蒿,进山割蒿都会喊几个人一起,互相有个照应,山里经常有蛇和野物。

牛娃进了山,他娘在家提心吊胆一整天。

半后晌,她就站村口望着,一直到天麻麻黑才看见挑着担子的天柱他们,一闪一闪进了村。

“天柱,牛娃哩?

“在后头。

挑着担子的男人们陆陆续续进了村,牛娃娘见人就问,他们都说在后头。

可天都黑透了,依然没见牛娃的影子。

她又跑去天柱家,天柱在喝汤。

他说一天都和牛娃在一起,牛娃割了一捆干蒿,拾了一小捆硬柴,都说他拿不动,也不会挑担子,让他只背一样,可他不干,都要拿,大伙儿就帮他把硬柴和干蒿捆一起,弄扎实了,让他背着下山。

一路走一路喊着,听着他答应了,脚底下才走快些,到沟口还听见他应声呢。

牛娃娘听完,放了心,赶紧去沟口接。

天柱放了碗,也慌忙跟了去。

沟口的风很硬,往沟里走,到处都是一片黑,各种声音在风中纠缠,最后形成一种古怪的响动,似风吼似兽叫。

要不是天柱跟着,牛娃娘自己说啥也不敢走。

想着牛娃还在沟里,她更是揪心。

两个人一路走,一路喊,沟里响着回声,但听不见牛娃应声。

又往沟里走了四五里路的样子,耳边突然响起几声人大笑似的鸟叫。

以往偶尔听到这种声音,村里人都觉得不吉利。

天柱说:

“嫂子,不敢再往里走了,回村叫人吧。

吃饭早的人家已经睡下,听见天柱喊叫,又从被窝爬起来,几十个男人、女人很快聚在场院。

喜顺爷也来了,他喊天柱,拿上明火,男人进山,女人都在场院等着。

也许是明火的作用,也许是人多,再进山时,那些声音似乎也消失了。

进了沟口没多远,就有人发现了牛娃的蒿捆子。

再找,在一个干草窝里找到了牛娃,他居然睡着了。

把牛娃和他的蒿捆子弄回场院,牛娃娘抱着牛娃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

牛娃倒跟没事人一样,说:

“路上有条蛇,我不敢走。

蛇走了,把蒿捆子放下,我又背不起来了,喊天柱叔,他听不见。

想着歇会儿,就睡着了。

没事,没事,这不好好的!

牛娃娘扬起手,想打他,又舍不得,最后轻轻落在儿子瘦削的背上。

牛娃说:

“辛苦喜顺爷、叔婶子们了。

“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天柱摆摆手,又笑说,“小鸡娃身子,顶不了事。

喜顺爷呵斥他:

“你懂个啥,这是老牛家的顶门杠哩。

这时,天空飘下了零星的雨丝,凉凉的,润润的。

今年春上的第一场雨落了,看来又是个丰年。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二段用简笔勾勒的方式描绘了观头村和顺丰饶的风貌,这既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也暗示了这个世外桃源中人们的纯朴善良。

B.小说描写有关牛娃吃煎馍的情节,既有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也有塑造牛娃形象、使其更加丰满的作用。

C.小说详细描写了牛娃跟着天柱叔在山上割蒿的情形以及牛娃娘和天柱去寻找牛娃时沟里的自然环境,衬托了牛娃吃苦耐劳、坚强勇敢的品质。

D.小说中对于牛娃娘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可以通过对她的动作、语言以及心理等的描写,看出她是一个勤劳而对孩子十分疼爱的人。

8.小说中喜顺爷这一人物十分重要,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6分)

答:

                                    

                                    

9.小说最后一段意味深长,请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效果。

(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

入太学,以程颐之友为师。

与论经史大义,深奇重之。

中绍圣四年进士第,哲宗亲擢为第三。

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

二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

零陵簿称二人流人邹浩所请托也。

蔡京素恶安国,得簿言大喜,命置狱推治,卒无验,安国竟除名。

未几,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复安国元官。

政和二年,丁内艰,移江东。

父没终丧,谓子弟曰:

“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

”遂称疾不仕。

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

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在告。

安国屡辞,耿南仲言安国不臣。

钦宗曰:

“渠自以病辞,初非有向背也。

”每臣僚登对,钦宗即问识胡安国否。

金人薄都城。

子寅为郎在城中,客或忧之,安国愀然曰:

“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

”敌围益急,钦宗亟召安国,诏竟不达。

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萧然尘表视天下万物无一足以婴其心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侯仲良言必称二程先生,他无所许可,后见安国,叹曰:

“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真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复有斯人也。

”安国所与游者,谢良佐、杨时皆程门高弟。

安国之使湖北也,时方为府教授,良佐为应城宰,安国每来谒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

安国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学道,乃不复措意。

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

(节选自《宋史·胡安国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萧然尘表/视天下万物无一足以婴其心/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B.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萧然尘表/视天下万物无一足以婴其心/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C.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萧然尘表/视天下万物无一足以婴其心/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D.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萧然尘表/视天下万物无一足以婴其心/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古代的大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

隋初置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

B.“告”在古代是指官吏休假,此处的“在告”表示胡安国一直在向皇帝请假。

C.“登”本义为“升,上”,文中的“登对”是指大臣上朝回答皇帝的询问。

D.“笏”指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安国学问深厚,多蒙长上关爱。

他在太学读书时,师从大儒程颐的朋友,并受到老师的器重;中进士时宋哲宗亲点为第三名,后来为官又多次得到宋钦宗的关照。

B.胡安国尽心王事,却遭无端陷害。

他在湖南时,应诏向朝廷推荐隐逸之士,本出自一片诚心,却由于权臣对他的偏见,被捕入狱接受审问,最终被无端免职。

C.胡安国屡被征召,但无意仕宦。

他早年出来做官都是为了奉养双亲,等到父亲去世后,他觉得纵然俸禄再多,也无用处,故朝廷多次授他官职,他都屡辞不就。

D.胡安国道德高尚,备受他人敬重。

他虽不愿为官,但仍心忧国家;有人把他和二程相提并论,即便程门高徒见他到访,也都是谨执笏板,端端正正地迎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安国屡辞,耿南仲言安国不臣。

钦宗曰:

“渠自以病辞,初非有向背也。

译文:

                                    

                                    

(2)安国愀然曰:

“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尉佗楼

许 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注】 ①黄屋:

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

②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

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

③薰弦:

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大,起笔不凡。

B.任嚣力主分裂,陆贾功在统一,两者想互对照,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

C.第五句与“箫鼓追随春社近”都出现“箫鼓”一词,虽取意相近,但一为名词一为动词。

D.第七、八句运用虞舜和薰弦的典故,站在南越百姓的角度,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15.有人认为,本诗以登楼为题,却没有依循登高览胜、即景抒怀的寻常思路,可谓匠心独运。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也认为应把别人当作自己修身养性的参照,且应该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先描述了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然后类比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昔日行走于高峻险拔的蜀道,人们步履艰难、神情惶恐,正如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这种狼狈已被技术的巨大进步消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人工智能是20世纪以来最为深刻、最有影响的技术革命。

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冠军李世石,象征着计算机技术已进入人工智能的新信息技术,其特征是大数据、大计算、大决策三位一体。

人工智能的智慧已能和人类相提并论。

2010年左右,大数据时代________到来,超级运算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式算法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让人应接不暇,甚至始料不及。

虽然当前的人工智能还不具备自我升级、自主创造的能力,但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未来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无视人工智能的作用和功能,这意味着,新一轮的创新运动必被强势________,人们可能面对新的冲击和挑战________。

人工智能对于国家治理是把双刃剑。

人工智能的早期发展,需要国家在治理上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强力的支持,而当技术蓄势待发并逐渐成熟且准备在人类社会运用时,治理主体的缺失、治理能力的强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

如何建立人工智能时代精准治理的原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难题。

在当下,人类必须时刻提醒自己:

对于人工智能,(    )。

未雨绸缪,________总是对的。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宣告激励不知所措防微杜渐

B.公布激发莫衷一是防微杜渐

C.宣告激发不知所措防患未然

D.公布激励莫衷一是防患未然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而当技术逐渐成熟并蓄势待发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位、治理能力的低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后果。

B.而当技术逐渐成熟并蓄势待发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位、治理能力的强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后果。

C.而当技术蓄势待发并逐渐成熟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位、治理能力的低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

D.而当技术蓄势待发并逐渐成熟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位、治理能力的强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后果。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要低估它的风险与威胁,也不要高估它的能力和发展

B.不要低估它的风险和发展,也不要高估它的能力与威胁

C.不要低估它的能力和威胁,也不要高估它的风险与发展

D.不要低估它的能力和发展,也不要高估它的风险与威胁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

但是让你跑进去,并不就是让你完全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