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全套人民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225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2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全套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全套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全套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全套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全套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全套人民版.docx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全套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全套人民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全套人民版.docx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全套人民版

2012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全套

历史必修Ⅰ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

一、宗法制和分封制:

p课本2-4页第1课

考纲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

①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②著名的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

(2)分封对象:

宗族姻亲和功臣

——①同姓宗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3)权利: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4)义务:

承认周王的权威(服从领导-上下级)

——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5)作用、影响:

①积极:

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初)

——扩大了势力范围,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

后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导致分裂割据)

2、宗法制

(1)含义:

①目的: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

(2)内容:

①确立了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②历代周王都是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宗法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统治阶级)

(4)作用:

①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②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③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中央集权制度第2课

考纲要求:

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p课本6-9页

1、秦的统一:

(1)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国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国,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

②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有利发展交流

2、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名号,改称“皇帝”[封建国家的统治者],特点:

(1)皇帝独尊:

皇帝自称——朕、皇帝命令——制或诏、皇帝玉印——玺

(2)皇权至上:

皇帝总揽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

(3)皇位世袭:

嬴政希望秦的统治能够永远继续下去,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即皇位世袭。

3、实行郡县制(地方)

(1)郡县制:

一种地方政权机构。

起源于春秋后期。

战国后期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2)目的:

秦统一后,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3)内容: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下设县,全国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

郡县长官(守-令)均由中央(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4)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皇权至上

(2)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制

(3)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①三公

1)丞相:

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御史大夫:

副丞、监察百官;

3)太尉:

主管军事(秦时无人担任太尉一职)

②九卿:

中央政府各重要部门的主要官职

——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

5、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

(1)积极: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2)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亡。

②对后世的影响: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2)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3)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三省六部制第3课

考纲要求:

了解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p课本10-13页

1、汉朝:

刺史制度(监察机构)

(1)目的:

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强化皇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表现: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2、隋唐:

三省六部制

(1)结构:

中央

①三省:

1)中书省—决策机构(起草诏令)

2)门下省—审议机构(封驳审议)

3)尚书省:

执行机构

——下设吏、户、兵、刑、工六部

②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

①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办事效率

②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四、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第4课

考纲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p课本16-17页

1、明朝:

内阁制度的形成

——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

(1)明太祖:

朱元璋鉴于历史上的宰相“专权乱政”

①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②后来由于政事繁多,设立殿阁大学士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

(2)明成祖(永乐帝):

设内阁

——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清朝军机处设置

(1)时间:

清朝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2)职权:

军机处是

①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②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

——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3)影响:

军机处

①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

——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

——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矛盾-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在中央: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4、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皇帝制。

②中央行政制度

③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2)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

①皇权至上原则。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

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⑤宣扬“君权神授”。

⑥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3)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皇权与相权矛盾:

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5、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影响、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

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

——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④总之,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四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

考纲要求:

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践踏,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面对侵略,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进行英勇地反抗斗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p课本50页

——由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发动

(1)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2年]

①割地:

香港岛

②赔款:

2100万银元

③开放通商口岸:

五口

④协定关税:

可以看出列强此时

——侧重于向中国倾销商品,即以商品输出为主

(2)影响:

英国首先打开了中国大门(中近史开端)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

——p课本50-51页(俄美帮凶)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10)

(2)《北京条约》(1860、10)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①列强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加紧商品输出;

②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限于器物层面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p课本57-58页

(1)黄海海战:

甲午战争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中方为北洋舰队

①英雄人物:

丁汝昌(下令迎战),刘步蟾(督战)

——牺牲:

邓世昌(致远),林永升(经远)

②失败原因:

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妥协投降)

——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被动挨打)

③结果、影响:

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

(1895,李鸿章)

①割地:

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后归还)

②赔款:

白银2亿两(+3千万“赎辽费”)

③开埠:

开四口(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④设厂:

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

——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中华民族陷入极其严重的危机。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邱逢甲、徐骧(义军)、刘永福(黑旗军)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p课本58-59页

(1)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运动(1898-1899-1900)

①原因:

1)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战后)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本原因)

2)19世纪末,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②口号:

“扶清灭洋”(反清→反帝)

——范围:

中国北部(主要是京津地区)

③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围剿杀”—→“招抚”(目的:

控制和利用义和团)—→“联合列强绞杀”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在北京的战斗(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意义:

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运动

1)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2)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3)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粉碎)

4)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2)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德、法、英、美,俄、日、奥、意发动

①直接目的:

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②过程:

1)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天津—→北京

2)义和团向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发起猛烈攻击(阻击)

③《辛丑条约》: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

——主要内容(李鸿章)

1)赔:

4.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白银)

2)划:

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3)禁: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拆:

京沽炮台

5)驻:

外国驻兵

④影响:

1)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2)列强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

——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太上皇)

3)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走狗)

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5、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二、近代后期的反侵略

考纲要求:

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近代中国反帝侵略唯一一次完全胜利)

1、抗日战争(1937-1945)p课本84-86页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的抗战,赢得了胜利,改变了反帝屡败的局面。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沈阳)

①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侵略不抵抗;围剿红军打内战)

③不到半年时间,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沦陷)

④1932年,日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2)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日帝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3)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南京失陷

——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中国人达30万以上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全民族抗日

①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即《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张学良、杨虎城]

——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④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

——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5)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凇沪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

②太原会战:

期间,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

期间,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6)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①措施:

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

②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首府:

延安)

③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华北,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7)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

①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考纲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p课本54-56页

1、过程

①兴起:

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

——建号“太平天国”

②发展:

1853年,定都天京

——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③军事全盛:

北伐、西征(1853-1856)

——天京突围

④转折:

1856年,天京事变(杨韦事件、石达开出走)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失败:

1864年,天京陷落

——败因:

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1)内容:

定都天京后

①土地分配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原则: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统归圣库

③目标: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理想社会

(2)评价:

①革命性:

1)突出反映农民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2)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革命纲领、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

②空想性:

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没真正实行过

落后性:

小农经济

——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发展资本主义)

3、《资政新篇》

(1)作者:

洪仁玕(干王,主持朝政,农民阶级革命派)

(2)特点:

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3)评价:

①先进性:

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这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2)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②局限性:

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加上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没真正实行过

4、作用、评价、影响:

(1)太平天国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3)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4)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5)局限性、败因:

阶级、时代局限

①认识:

农民阶级由于自身阶级的局限性

——不能担当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根本)

②他们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工人阶级同盟军)

二、辛亥革命(1911、10-1912、3)

考纲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p课本60-62页

背景: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派初步形成)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进一步的发展。

1、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5年,日本东京

(1)纲领: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对内→三民主义)

(2)以《民报》为机关刊物(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终形成)

——性质:

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爆发)

(1)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2)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

(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

(3)以五色旗为国旗

(4)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为中华民国元年4、清朝统治结束:

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溥仪)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南京参议院制定)

——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6、历史意义、功绩、评价

——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1)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2)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3)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影响最深远)

(4)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

考纲要求:

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的地位与作用;

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五四运动:

1919年5-6月:

p课本64-66页

——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1)直接原因、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

——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还我青岛-山东”]

(3)中心、主力:

北京(学生[先锋])—→上海(工人)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结果:

初步胜利(1919、6)

——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5)意义:

地位与作用

①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开端)

②五四精神:

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7p课本81-82页

(1)条件:

①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及其力量的壮大;

②思想基础:

马列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

③组织基础: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2)成立:

中共“一大”

①时间、地点:

1921年7月23日,上海

——最后一天移至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

②内容:

1)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

2)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意义:

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3)中共“二大”

①时间:

1922年,上海

②内容:

1)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2)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

——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4)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使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②中共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③中共成立后,放手发动工农群众

——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真正的力量源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考纲要求:

概述国民大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解放战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国民大革命(1924、1—1927、7)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p课本82页

(1)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1924、1—1927、7)

①背景:

1)“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②实现标志:

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广州)

1)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新三民主义

2)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革命联盟)

4)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2)北伐战争(1926-1927)

①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

——先锋:

叶挺独立团

②到1927年初,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珠江流域(广州)→长江流域(武汉)

(3)国民革命的失败:

①1927、4,“四一二”反动政变(蒋介石、上海)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破裂

②1927、7,“七一五”反动政变(汪精卫、武汉)

——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4)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

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②它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p课本82-83页

——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大革命失败后)

(1)南昌起义:

1927、8、1,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军队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

①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建军节)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1927年10月

①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正确道路的开端

3、红军长征(1934、10-1935、10-1936、10)

——p课本83-84页

(1)原因:

①中共、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直接)

②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根本,冒险主义)

(2)开始:

1934、10(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

(3)转折:

遵义会议(1935年1月,贵州)

①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第2个转折点)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这次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