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200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

《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

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0601师国相指导老师:

韩宏华

摘要

本文以江苏省1992年至2008年农村居民收入的相关数据为依据,研究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现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在引入劳动力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等六指标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ELES)分析分析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各因素及影响程度。

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素质等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小。

论文提出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关键词:

农民收入,收入结构,ELES模型

Abstract

Inthispaper,JiangsuProvincefrom1992to2008incomeofruralresidentsbasedonrelevantdata,researchincomeofruralresidentsinJiangsuProvinceResearchontheStructure,trendsandinfluencingfactors.Theintroductionoflaborquality,ruralsurpluslabortransferrate,thelevelofruralinfrastructure,percapitainvestmentinfixedassetsbasedonsixindicators,buildlinearregressionequationanalysisontheincomeofruralresidentsandtheimpactofvariousfactors.Studyfoundthatinfrastructure,rurallabor,laborquality,suchasagreaterimpactontheincomeofpeasantspercapitafixedassetinvestmentwaslessaffected.Thesis,byimprovingthepopulationquality,andenhancevocationalskillstrainingandothermeasurestoimprovefarmersincome.Keywords:

FarmersIncome,Incomestructure,ELESmodel

 

目录

一、引言1

二、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现状及变动趋势2

(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2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动趋势3

(三)分项收入的变动趋势4

1.工资性收入4

2.家庭经营性收入5

3.财产性收入6

4.转移性收入7

三、影响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因素分析8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8

(二)模型建立9

(三)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9

四、结论与相关对策建议11

(一)结论11

(二)对策建议11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础地位11

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12

3.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12

参考文献13

一、引言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也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确立以来,农民收入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进入一个快速上涨的时期,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民收入出现了增速减缓的趋势。

特别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农民收入不高且增长乏力。

自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收入又有了较快的增长。

农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关系密切,因而研究农民收入问题对当今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围绕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

陈赔礼(2007)[1]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若干因素,得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乡镇企业、狠抓农业内部机构调整、推进农村实质性税费改革及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朱京燕、王少飞(2002)[2]等认为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民增长出现了来源非农农化、增收因素多元化、收入形式货币化的新特点,立足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积极发展效益农业、特色经济和非农产业,从农业内部和外部俩方面采取措施,开辟增收途径十分必要;蔡昉(2006)[3]在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因素基础上,利用1978-2000年分省数据直接建立了个影响因素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农业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出口占GDP比重对农民增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明显抑制了农民增收;白菊红、袁飞(2008)[4]通过微观调查资料研究了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人力资本入间存在的关系,指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均收入及其抗干扰力和抗波动力都越强,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同家庭劳动收入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江苏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本文对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的结构进行分析,在运用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寻求影响农民收入增长

的因素,并提出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二、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现状及变动趋势

(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现状

表11992年--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

年份

农村社会

总产值

农民人均

纯收入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1992

3516.37

1060.71

376.42

647.8

6.45

41.67

1993

5679.22

1266.87

487.51

729.8

6.67

42.89

1994

8276.51

1831.53

617.91

1149.79

21.74

42.09

1995

10576.61

2456.86

821.85

1544.44

25.56

65.01

1996

10283.46

3029.32

1119.41

1748.92

56.43

104.56

1997

11174.08

3269.85

1235.12

1900.98

34.61

99.14

1998

11888.17

3376.78

1464.1

1754.42

42.24

116.03

1999

12932.64

3495.2

1620.65

1692.58

47.19

134.78

2000

14169.79

3595.09

1663.11

1770.87

48.09

113.02

2001

15430.92

3784.71

1819.79

1782.82

52.28

129.82

2002

17839.46

3995.6

1993.74

1796.31

62.07

143.48

2003

20911.01

4239.26

2189.06

1794.28

94.29

161.63

2004

25969.11

4753.85

2443.35

2018.51

110.34

181.65

2005

32223.24

5276.29

2786.11

2124.97

150.44

214.76

2006

39928.24

5813.17

2299.64

3654.69

178.51

258.58

2007

49691.52

6561.3

2552.36

4013.99

216.77

315.86

2008

54376.78

7356.5

2812

4428.7

253.5

395.5

(数据来源:

江苏农村经济资料.1992—2008.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统计局)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方面组成,表1显示的是江苏省1992年--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

1992年至2008年以来,随着江苏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2年的1060.71元上升到2008年的7356.5元,增加了6339.79元,年均增长372.93元,增长势头迅猛。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动趋势

 

图1:

1992年—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率

(数据来源:

江苏农村经济资料.1992—2008.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统计局)

如图1所示,江苏省1992年-2008年间农民人均收入按增长趋势可以分为3个阶段。

(1)1992年至1996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农村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

当年农民实际收入增速达到5.9%。

随后几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连续两次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加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以及农业丰收,因此农民收入继续增长。

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15%,1994年迅猛增至45%,1996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2)1997年至2003年,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以及宏观经济发展趋缓,1997年农民实际人均收入增长7.9%,比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以上。

1998年继续下降,收入增速只有4.3%。

1999、2000年持续走低分别为3.8%、2.1%,2001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达4.8%。

(3)2004至2008年,农民收入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

由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和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以及国家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4753.85元上升到2008年的7356.5元,年均上升10.95%。

(三)分项收入的变动趋势

1.农民人均工资性收收入

 

图2:

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

江苏农村经济资料.1992—2008.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统计局)

 

图3:

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值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

江苏农村经济资料.1992—2008.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统计局)

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民以工资形式从企业及非企业组织中取得的收入。

农民工资性收入主要包括农民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取得的收入、在本乡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和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

如图2所示,1992年至2008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一直呈现上涨趋势,增速虽随经济形势出现波动,但总体上涨平稳。

从1992年的376.43元上升到2008年的3595.5元,增加了3219.07元,年均增长50.3%,增长幅度居各指标之首。

图3显示,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从1992年的37.02%上升到2008年的48.88%。

农民工资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于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外出务工收入。

1992年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和外出务工68.06元,占收入的比重是9.61%,1996年这俩项指标分别为450.84元和23.41%,到2008年,农民在本乡域内得到的收入为2155.3元,外出务工的得到的收入为1258.8元,两者合计占到纯收入的37.55%。

2.家庭经营性收入

图4:

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

江苏农村经济资料.1992—2008.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统计局)

 

图5:

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值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

江苏农村经济资料.1992—2008.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统计局)

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指农民通过自主经营取得的收入。

主要包括从事第一产业的收入和非农产业的收入。

如图4所示,农民经营性收入虽然在1997年到1999年之间出现下降,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由1992年的647.8元增加到2008年的2812元,年均增127.31元。

然而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却刚好相反,从图5看出,除1993年到1994年出现短暂上升外,一直呈现出下降趋势,不过近年来下降速度减缓。

3.财产性收入

 

图6:

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

江苏农村经济资料.1992—2008.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统计局)

图7:

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值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

江苏农村经济资料.1992—2008.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统计局)

农民财产性收入是指农民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收入。

财产性收入包括利息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租金收入、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等。

从图6可以看出,江苏省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从1992年的6.45元增加到2008年253.5元,年均增加14.53元。

占纯收入的比例由1992年的0.61%上升到2008年的3.46%,尤其是自2004年以来,上涨势头迅猛。

不过,从绝对值来看,财产性收入仍然比较低,占比也低,最高也未达到4%。

4.转移性收入

 

图8:

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

江苏农村经济资料.1992—2008.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统计局)

 

图9:

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比值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

江苏农村经济资料.1992—2008.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统计局)

农民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农村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的收入转移。

主要包括政府对个人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转移的辞退金;以及保险索赔、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从图8看出,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由1992年的49.67元增加到2008年的395.5元,年均增加20.34元。

除了1997年和2000年外,其他年份转移性收入一直保持增长,并且近年来出现较快增长。

而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值波动较大,不过基本保持增长状态。

在转移性收入中,最主要的来源是离退休金和养老金收入,在多数年份中占到了50%以上。

从2006年开始,国家开始的粮食直接补贴、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导致了从2006年开始农民转移性收入快速上涨。

三、影响江苏省农民收入的因素分析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很多,本文选取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因素包括:

劳动力素质、城镇化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财政支农水平。

(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指江苏省农民总收入/农民人数。

(2)劳动力素质:

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

江苏省农村总人口中,接受初中及以上程度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化水平:

用城镇化率表示,城镇化率(%)=年末城镇人口数/年末总人口数。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

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表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量/乡村劳动力。

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量=在本乡域内非农产业务工的人数+在外地务工的人数。

(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用农村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比重(%)来表示。

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难以量化,我们假定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主要包括道路和通讯设施建设两方面,而这两方面的建设水平又同消费水平正相关,即建设水平越高,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比重也越高。

(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用人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元)表示,人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年末乡村人口数。

(7)政府财政支农水平:

用农民人均财政支农支出(元)表示,年人均财政支农支出=年财政支农支出/年末乡村人口数。

(二)模型建立

本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ELES):

Y=αi+βiXi(i=1,2,...,6);

其中Y代表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Xi为第i个影响因素,αi与βi估参数。

利用1992-2008年江苏省农村居民生活收入相关的资料,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可求得参数αi,βi的估计值,

(三)模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根据1992-2008年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的数据资料,运用Eviews软件,运算得出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1992--2008年影响江苏省农民人均总收入各因素的线性回归方程主要参数

αi

βi

T

F

1.人口素质

71.44

0.78

7.49

56.09

0.89

2.城镇化水平

14.65

2.03

9.42

88.83

0.96

3.剩余劳动力转移

4.56

0.55

10.57

9.78

0.96

4基础设施建设

-192.29

7.98

15.64

244.75

0.94

5.固定资产投资

-108.42

0.13

16.81

282.73

0.95

6.政府财政支农水平

53.46

0.32

6.78

35.46

0.98

其中T为βi的T检验值,F为βi的F检验值,R²为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

从表2的T统计量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六项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模型可以作为分析和预测使用。

结果显示,六项影响因素对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均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1)农民的文化程度的提高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有重要影响。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每增加1%,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平均增加0.78元。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同,其就业的产业也不同。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过一定专业技能训练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在市场上更好、更快地找到工作,取得更高的工资。

(2)城镇化率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比较明显,主要是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较大。

城镇化率每提高1%,农民人均收入就增加2.03元。

同时小城镇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了良好的乡村投资环境,促进了乡村非农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健康发展,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乡村第三产业提供了条件,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对农民人均收入有较大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每提高1%,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加0.55元。

农民外出打工,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还为农民脱贫致富带来了机遇。

劳务输出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富裕了农民,缓解了资金紧缺的矛盾,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同时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发展农村经济培育了人才。

(4)人均交通、通讯支出比重变化对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影响最大,其数值每增加1%,农民人均收入就增加7.98元。

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物资和信息交流较为充分的地区,农民市场化、商品化的意识比较高,外出务工、自办企业的积极性也比较大。

从短期来讲,农村水、电、路等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劳动密集,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为主,能够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从长期来看,以交通、通信、能源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农村人和物、商品和信息的流转传播,有助于发展乡镇企业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5)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人均收入影响较小,其影响系数为0.13。

农民拥有固定资产以房屋为主,占到了农民固定资产原值的80%以上,而房屋投资的增加对收入增加的作用较小。

除建筑外,汽车及农用机械是农民固定资产的另一组成部分,而江苏省农村人口相对密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不高,并且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有限,这些都制约了农业机械对农民收入的贡献。

(6)农村人均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稍大些,其数值每增加1元,农民人均收入增加0.24元。

2006年政府取消农业税,并且对种粮、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以及良种进行补贴,这些政策都对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不过中央的财政支农政策启动较晚,其政策效应还没充分发挥;支农总量较少,对农村财政支出的政策导向不明显;支出结构也不尽合理,这些都影响到了政策的效果。

四、结论与相关对策建议

(一)结论

研究发现自1992年以来,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呈上涨趋势。

从影响农民收入的各因素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收入影响最大;城镇化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和农民的文化程度对农民收入也有较大影响;财政支农政策的影响还未完全显现;而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影响最小。

(二)对策建议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基础性服务、从事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必须的、对农业生产发展有重大作用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社会先导资本,更是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前提。

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的状况在改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也在增加,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投资和建设需求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存在多头管理、项目混乱的问题;并且资金使用分散,建设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继续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整合中央政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源,真正发挥好政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效率和引领作用;加快对农业投入的立法进程,将已有重大农业投入政策法制化;同时继续加大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新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农民素质,主要是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素质。

我国农民素质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法国有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

政府在保证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必须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在农村校舍改造、教师工资保障和办学经费保障方面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为农村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建立制度基础。

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对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越来越重要。

大量农民外出务工,拥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农民显然更受欢迎。

同时,农业现代化也要求农民能够掌握现代化的技能。

目前,我国农民的职业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我国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劳动力不足总数的20%。

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毕业于高等农业学院;德国53%的农民受过2-3年的职业培训。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同时农民自身也要注重技术和能力提升,通过建立全民职业技能终身培训体系,提高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技能。

3.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对于整个农村乃至经济全局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城镇化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且受限于户籍制度以及长期的重工业先行的发展战略,故发展较为滞后。

在工业化进程中,城镇化不仅能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未来小城镇将主要是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基地,特别将成为各种中介组织、金融组织以及营销组织的天地,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发展都应是我国城镇化的关键,要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把分散的农民聚在小城镇,让广大农民就业。

参考文献

[1]赵登辉.农民增收求解[M].2008(7):

7-8

[2]孙华.发展高效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