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174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礼》或者其精神,事实上成为所有朝代的共同“宪法”,即所谓“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之重任也”(《春秋繁露·俞序第十七》)。

这表明()

A.儒家伦理与历朝法律地位同等B.儒家经典对君主有制约作用

C.《周礼》成为封建统治基本思想D.《春秋》是君主必学圣贤之书

2.表为两汉时期农业发展概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著作

概况

《汉书·食货志》

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陕、甘一带“以人挽犁”,提倡“代田法田多垦辟”

《后汉书》

“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后汉书》

王景迁庐江太守,“教用犁耕垦辟倍多”

A.牛耕技术已普及全国B.犁耕技术已经基本定型

C.耦犁是牛耕主要形式D.政府注重犁耕技术推广

3.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本质上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叛逆,是社会集团争夺权力的必然结果。

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引发了连续的政治危机。

科举制的实施解决了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士族垄断权力的问题。

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

A.没有改变九品中正制的形式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C.有利于消除统治集团的矛盾D.导致寒门庶族对政权的垄断

4.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因高丽频繁来贡,除了规定贡期之外,亦规定“所贡方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弘治三年(1489年),广东地方官员因对贡道的限制不严,致使吐鲁番贡使于广东登岸,被以玩忽职守治罪,并将贡使驱逐出境。

这反映出明朝(  )

A.构筑严格的朝贡贸易秩序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束缚

C.对贡道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D.对朝贡贡品规模进行规定

5.洪秀全在永安突围时,号召“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就能“脱尽凡情顶高天,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

这样的号召在杨秀清发布的布告中也出现过。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将士缺乏革命的热情B.政治纲领具有局限性

C.小生产者的阶级本质D.斗争没有明确的目标

6.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爱国主义》,承接梁启超的新民说传统,认为国之强盛,在于民德、民风、民力。

欲救亡图存,不在于有多少为国捐躯之烈士,而是改造国民性,造就一大批笃行自好之士。

这表明()

A.爱国主义成为当时主要思想B.陈独秀意识到培养国民的意义

C.《新青年》深受新民学说影响D.为国捐躯对救亡图存没有必要

7.下图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所作的漫画作品(作者:

王阔),该作品体现了()

A.国共合作抗战迅速取得胜利B.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必然结局

C.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居主导D.国际援助加速了抗战的胜利

8.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有经济比重进一步下降,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继续上升,同时国有、集体、私营等各种经济成分相互渗透的经济形式进一步发展。

这是因为我国()

A.确立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国有经济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C.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D.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9.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城邦应由生产者、护国者和统治者三个阶层组成。

这三个阶层的人们可通过受教育拥有相应的美德。

初等教育通过情感教育进行美德的培养,塑造正义的心灵,帮助青年人为履行国家所要求的军事职责做准备;高等教育针对成年人进行,意在选拔国家统治者。

这说明柏拉图()

A.继承发展智者学派思想B.对直接民主的失望

C.强调个人绝对服从城邦D.力图维护城邦利益

10.下表拉美部分国家经济发展简表

国家

状况

巴西

1850年后,咖啡出口业迅速发展;1912年,橡胶占世界产量的90%

智利

1876年,铜占世界总产量的38%;19世纪80年代,集中开发硝酸盐以供出口

秘鲁

1870年代,棉花和糖业出口开始增加

墨西哥

1901年,建立了自己的石油工业

上表呈现了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拉美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这反映出,拉美地区()

A.受到工业革命影响B.实现经济的独立发展

C.开始卷入世界市场D.经济发展趋向一体化

11.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开办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一起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1921年7月,苏俄政府又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

这反映出当时苏俄()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解除了中小企业国有化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12.1992年,国际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全球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价值以及全球治理同全球安全、经济全球化、改革联合国和加强全世界法治的关系。

该理论()

A.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B.顺应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C.更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D.抵制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编纂《四库全书》是继修纂《古今图书集成》之后的一次更大规模的举动。

这部大型丛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诏有计划地征求当时国内所有存书起,共花费了十三年时间,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修纂而成。

其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共编辑了从古到当时的3457种著作,计有79070卷。

编纂这部大丛书,出力最大的是纪昀,而所动用的抄写人员有一千五百余人。

《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写七部,另外还有副本一部。

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其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

但清政府在修辑《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曾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祖国的文化遗产受到损失。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从18世纪中期开始,狄德罗就主张编写一套《百科全书》以传授新知识和宣传新思想。

这一主张立即得到一百六十多位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支持。

从1751年《百科全书》第一卷的出版至1772年,共出版了28卷。

之后又出版了续编6卷。

这部书采用了百科全书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宣传了科学和理性,起到了批评迷信和反对专制的作用。

启蒙思想家们在完成编写的过程中,遭到反动封建势力的围攻,在斗争中,他们形成了百科全书派。

在18世纪后期,百科全书派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摘编自《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清朝编纂《四库全书》与法国编纂《百科全书》的异同之处。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评《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的编纂。

(13分)

14.下表是1710—1996年按照输入地划分的英国进口商品结构简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时间(年)

欧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英属西印度

其他美洲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710

63.6

6.9

0.4

7.3

21.7

0.1

0.0

1774

46.1

11.4

0.4

12.5

29.3

0.3

0.0

1820

26.8

24.6

0.5

14.6

26.0

7.5

0.0

1913

40.7

15.7

3.0

22.6

0.8

9.6

7.6

1950

27.8

17.2

11.0

15.9

5.1

8.6

14.4

1996

61.7

18.8

2.2

14.1

0.3

1.7

1.2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采用一个新的尺度,对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二)选考题:

共15分。

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市镇是“县下”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商业聚落,在对江南市镇的管理上,向来是“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

洪武元年,明政府下令在全国各布政司所属州县设立巡检司。

设置地点多在州县以下的要害之处,包括盐池、关津附近、运河沿岸、乡村市镇等,职责以防盗防乱为主,专门盘查诘问往来人员,如贩卖私盐者、犯人、逃军、无路引而可疑之人等。

在制度设计上,巡检司算是县级政府的下属机关,相当于地方政府的治安机构,是对国家行政机构不在县下设治的突破。

随着江南经济的繁荣,市镇规模不断扩大,治安隐患越来越多,日益繁盛的市镇经济也对管理者之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明中后期开始,政府不得不打破原有的行政层级模式,在一些比较大的市镇直接委派府、县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

驻镇县丞官与巡检司共同管理市镇,涉及治安管理、教化民众、奖劝善事、督催赋役,还要关注兴修水利等事务。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政府对基层社会管理的多样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治理江南市镇的特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治理江南市镇的意义。

(8分)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一战进行到1916年,德国的海外贸易已经断绝,粮食也不能完全自给。

1916年5月底,英、德海军之间爆发了日德兰海战。

德国的战术计划:

派一支轻型舰队,先行出海,以诱引英军主力舰队出击;然后德国主力舰队秘密跟进,将英军主力舰队引入伏击圈加以围歼。

然而,英军也做出了大致相同的战术设想。

激战的结果:

英国官兵伤亡6000余人,德国伤亡2500多人,英国损失的吨位几乎是德国的两倍。

但英国海军实力强大,仍掌握着制海权,从此德国的海军主力被迫龟缩在海港中,不敢再出来决战。

——摘编自刘军、邵朵编著《硝烟弥漫的海战》

材料二1894年,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随后,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

交战的结果是,日本舰队受到重创,北洋舰队也在作战中遭到重大损失。

但北洋舰队主力尚存,仍可与日再战。

不过,李鸿章经此一战后,为保存实力,命令舰队全部躲进威海卫港内,不准再巡海迎敌。

——摘编自韩泰伦主编《新史记(第8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德兰海战爆发前的战场形势及德国的意图。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日德兰海战与黄海海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9分)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陈季同(1851—1905),字敬如,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

他早年肄业于福建船政学堂。

1875年初,受朝廷委派随洋员游历英、法、德、奥四国,次年归国,著有《西行日记》四卷。

1877年,他以翻译身份随官派留欧生入法国政治学堂学“公法律例”。

后任驻德、法参赞,代理驻法公使兼比利时、奥地利、丹麦和荷兰四国参赞。

在法国使馆供职期间,参与有关中法越南问题的交涉,多次为清廷购买船舰炮械,折验运回。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陈季同赴台湾任布政使,后积极投身反割台斗争,参与组建台湾民主国。

戊戌时期,他积极赞助维新运动,在上海创办《求是报》,译介西学新知,宣传维新思想。

1898年秋,他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学堂——上海中国女学堂。

这一时期,陈氏还参与发起成立了当时较有影响的新兴社会组织“戒烟公会”。

陈季同还是晚清中国最早正式娶西洋女子为妻的朝廷命官之一,开中西通婚史上的风气之先。

——据黄兴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人物——陈季同其人其书》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季同所面临的社会环境。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季同对中国近代化作出的贡献。

(7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B

详细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

根据材料“《周礼》或者其精神,事实上成为所有朝代的共同‘宪法’”“有国家者……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之重任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经典,尤其是《尚书》《论语》《周礼》中的言辞语句、观点及其记载的圣贤廉臣之言行,在许多时候起到了对律典的补充作用,对帝王违反政治伦理、突破规范定制的言行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B项。

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儒家经典《周礼》对封建统治思想具有重要影响,但材料无法体现其成为封建统治基本思想,排除C项。

D项说法绝对,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答案:

D

详细分析:

考查犁耕技术的发展。

据材料“搜粟都尉赵过在陕、甘一带'以人挽犁(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王景迁庐江太守,'教用犁耕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官员教人们使用犁耕技术,故选D项。

材料未体现牛耕技术已普及全国和耦犁是牛耕主要形式,故A、C两项错误;犁耕技术的基本定型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故B项错误。

3.答案:

B

详细分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科举制打破了豪门士族对权力的垄断,使寒门庶族通过科举也可参与政权,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大,故B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排除;C项“消除”一词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由材料无法看出寒门庶族对政权的垄断,故排除。

4.答案:

A

5.答案:

C

详细分析: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将士参加革命是生活所迫,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太平天国领袖以这样的号召作为调动将士战斗积极性的手段,体现了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故选C项;材料只是讲激发将士斗志的手段,没有涉及将土缺乏革命热情,排除A项;太平天国的政治纲领体现的是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领导人的号召就是太平军将士斗争的目标,即“金砖金屋”“高天享福”等,所以不能说太平天国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排除D项。

6.答案:

B

详细分析:

根据题干“国之强盛,在于民德、民风、民力”及“改造国民性,造就一大批笃行自好之士”并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认为要救亡图存,需要改造国人的思想,他意识到了培养国民的意义,故选B项。

题干反映出陈独秀个人的爱国主义思想,不能以偏概全认为爱国主义成为当时主要思想,故A项错误。

从材料可知,陈独秀的爱国主义思想承接梁启超的新民说传统,而非《新青年》受新民说影响,故C项错误。

材料表明陈独秀认为改造国民性是救亡图存的根本,但是并未否定为国捐躯的勇敢做法,故D项错误。

7.答案:

B

详细分析:

观察漫画可知,两位士兵分别代表国共两党,老虎代表日本侵略者,漫画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和抗战必然胜利的趋势,故B项正确;A项“迅速取得胜利”与抗日战争属于持久战不符,A项错误;从漫画中不能得出C项结论,D项中“国际援助”材料无从体现,均排除。

8.答案:

A

详细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发展,源于政策的进一步明确和放开,即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确定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向,故A项正确;B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问题,“发展趋向平衡”材料并未提及,C项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D项错误。

9.答案:

D

详细分析:

由材料“理想国”“国家所要求的”“国家统治者”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柏拉图主张利用教育来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统治者以维护城邦利益,故D项正确。

由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忽视道德,与柏拉图思想不一致,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柏拉图对直接民主的失望,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

10.答案:

A

详细分析:

分析表格信息可知,19世纪后半期,拉美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的行业在橡胶、石油、铜、咖啡、棉花等工业原料和生活资料方面,这反映出相对落后的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仍受制于西方工业国家,在工业革命影响下,为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提供原料等初级产品,故A项正确,B项错误。

新航路开辟后,拉美地区就已经卷入世界市场,故C项错误。

虽然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其并未形成区域集团化发展,未实现一体化,故D项错误。

11.答案:

C

详细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俄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租让制和租借制表明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D两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只是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故B项错误。

12.答案:

B

详细分析:

根据“全球治理的概念、价值以及全球治理同全球安全、经济全球化、改革联合国和加强全世界法治的关系”可知,全球治理理论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旨在对全球事务进行共同管理,故B项正确。

“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更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的说法材料并未体现且与全球治理理论不符,故A、C两项错误。

抵制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D项错误。

13.答案:

(1)同:

参与人数多,规模巨大;涉及内容丰富;编纂时间较长;由著名学者主持。

异中国:

出于维护君主专制的目的,由皇帝和政府官员负责,编纂内容主要是社会科学,是对之前文献的汇集。

法国:

由非官员的学者主持,编纂内容涉及各个学科,侧重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

(2)简评《四库全书》:

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修辑过程中销毁和删改大量旧书,使文化遗产遭受重大损失。

《百科全书》:

传播了启蒙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冲击了君主专制;推动了近代科技的传播与发展。

详细分析:

(1)问,“同”根据材料一中的“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修纂”“出力最大的是纪日匀”“内容包括经、子、集四大部分”“花费了十三年时间”及材料二中的“一百六十多位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狄德罗就主张”“从1751年……至1772年,共出版了28卷。

之后又出版了续编6卷”等,从参与人数、负责人、涉及内容、经历时间等方面概括得出。

“异”结合编纂的背景(如清朝君主专制加强,法国正开展启蒙运动)、编纂者的身份、侧重的编纂内容等方面概括得出。

(2)问,“简评”根据材料一中“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其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曾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祖国的文化遗产受到损失”和材料二中“百科全书派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等进行概括,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

14.答案:

尺度:

18世纪初到20世纪末,英国与欧洲的经济联系经历了相对密切——疏离——深度融合的阶段。

依据: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显现,英国地理位置优越,与欧洲其他国家有着相似的思想文化等因素,使二者的经济联系相对密切。

随着英国等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英国与欧洲以外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加深,政治经济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早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深了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从殖民地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原料,因此这一时期英国与欧洲的经济联系相对减弱;二战后,英国等欧洲国家遭受巨大战争的创伤,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英国与美国及其原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后的国家经济联系增强,与欧洲国家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削弱。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英国成为欧共体的一员,1993年欧盟的成立,进一步密切了欧盟内部国家的经济交流,英国与其他欧盟国家深度融合。

详细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英国的经济发展。

材料表格信息强调的是英国进口商品的范围逐渐扩展到整个世界。

根据题干要求,可从英国与欧洲的经济联系切入,依据表格中英国进口欧洲商品的数量变化,说明英国与欧洲的经济联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然后对每一个阶段,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注意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5.答案:

(1)特点:

将基层管理权下延;具有制度的突破性;管理职能随形势发展扩大。

(2)意义:

弥补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不足;有利于维护市镇的治安稳定;促进了市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6.答案:

(1)战场形势:

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德军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英国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

意图:

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歼灭英军主力舰队。

(2)相同点:

都属于大编队交战和海上决战;战败方均避居港内,不敢应战;海战后双方主力尚存。

不同点:

英德两国在战前均制定了战术计划,而黄海海战的交战双方则没有;黄海海战双方损失差异不大,而日德兰海战英国方面损失明显大于德国。

17.答案:

(1)环境:

a.清政府日益腐朽;b.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c.开明地主掀起洋务运动,促进西学传播,中西文化交流频繁;d.夷夏观念淡化,中外联系密切;e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要求政治变革。

(2)贡献:

a.学习西方,促进文化交流;b.采办新式军械,增强国防力量;c.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d.宣传维新思想,推动政治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