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温度变化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028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节气温度变化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二十四节气温度变化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二十四节气温度变化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二十四节气温度变化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二十四节气温度变化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四节气温度变化差.docx

《二十四节气温度变化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温度变化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十四节气温度变化差.docx

二十四节气温度变化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温度变化差

 

  篇一:

二十四节气来历

  二十四节气来历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

  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日期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

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

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

例如20XX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XX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XX年2月4日。

  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20XX年冬至为12月21日,但20XX年冬至却为12月22日,因为20XX年12月21日为苗历十月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是苗历新年。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则是: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命名的讲究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极致。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

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

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

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秋季的开始。

  处暑: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

昼夜平分。

  寒露:

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下雪。

  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节气日期(:

二十四节气温度变化差)速算法

  篇二: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即: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中国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20XX年5月20日,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农历二十四节气(基于干支历)

  英文名

  The24solarTerms

  别称

  二十四节气

  节日时间

  春季节气|夏季节气|秋季节气|冬季节气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中国

  节日起源

  机构设定

  节日饮食

  春卷,春饼,馄饨,羊肉等

  节日意义

  农业文明的体现

  类别

  民俗

  目录

  1.

  2.

  3.

  1.

  2.

  3.

  1.

  2.

  节气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

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

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

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

为了记忆方便,把二十四节气名称的一个字,用字连接起来编成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至今仍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受到广大农民喜爱。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1节气历史2节气命名3节气分类4节气规律5节气习俗6节气与气候农事诗7节气意义8节气相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中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由于2000年来,中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节气命名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命名的讲究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

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

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

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秋季的开始。

  处暑: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

昼夜平分。

  寒露:

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下雪。

  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节气分类

  24节气按照所反应的现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3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中国全部地区。

四立便不尽然。

尽管也从天文上反映季节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的季风性和大陆性都极为显著,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

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

青藏高原上流传着:

“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

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

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

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

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

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节气规律

  人们一般都通过黄道日历得知准确的节气时间,还有一种节气日期速算法: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您知道前一年的某一节气准确时间,可以通过一首歌谣轻易算出,之后的年份就是该节气的时间,节气的规律歌诀如下:

  立春五日三时头惊蛰倒退三时首

  一时一刻清时节立夏九时三刻收

  芒种两日退一时小暑三日五时求

  五日退三立秋节白露六日退一周

  寒露六日加六时立冬六日七时游

  大雪六日四时到小寒五日九时收

  解释

  1."立春五日三时头"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要知道这一年的立春是在哪一天,应该先知道前一年的立春时间。

例如想知道1998年的立春时间。

只要知道1997年的立春时间就可以推了。

查97年的立春时间

  篇三:

二十四节气(定稿版)

  第一课二十四节气我: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优秀,而聪明智慧的民族,靠着这些聪明、智慧,中华民族不仅养育了自己,而且也大大推进了世界人类文明活动的进程。

  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我想都能够如数家珍地说出我们古代的一些文明成果,比如说像“四大发明”。

其实有一项文明成果可以说是更为重要,而且到今天我国各地的人们仍然在沿用着它,那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我国先民在和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科学的认识和总结,可以说二十四节气的发现,它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不亚于世界公认的“四大发明”。

因为到现在我们的生活,仍然受着二十四节气的指导。

现在我想问大家这么一个问题,就是二十四节气里面的“节气”,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既然咱们今天说到二十四节气,得先把定义搞清楚,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朋友有谁能够告诉我,什么叫二十四节气,我们都知道哪些节气呢?

  学生:

二十四个节气,就是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就是每个月它都有两个节气。

  我:

其他朋友她说的对不对?

有没有要补充的或者纠正的?

都对?

全对?

学生:

对。

  我:

为了让大家对二十四节气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我们还专门拍摄了一段短片,说的就是二十四节气,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我:

二十四节气,是创造于我国的古代先民,最早是在黄河流域一带,仿佛到今天我们还能够听得到黄河流域一带传下来的歌谣,那就是《二十四节气歌》,这样吧,有谁能给大家唱一下或者说一下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学生:

春雨惊分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

  秋处露分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阳历2月起,按月两节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年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我:

非常好,那四季里面春、夏、秋、冬,到底分别是哪几个月,怎么划分的呢?

有没有谁来说一下?

  学生一:

  学生二:

  我:

有没有谁有不同意见?

或者补充下?

  学生三:

  学生四:

  我:

现在,在天文学上一、二、三月叫春天,四、五、六月是夏天。

但是在气象学上,特别对农业生产比较实用的角度,是从一年温度的变化来划的,冬季是十二月、一月、二月,因为我国最冷是在一月份,春季是三、四、五月,夏季是六、七、八月,秋季是九、十、十一月,是这样来划的,这种划法比较实用,特别对农业生产比较实用。

  我:

我感觉作为中国人,我们是比较幸运的,至少我们能够看到四季的美景,像过去很多文人墨客他们都会用语言用文字去描述,非常形象,但我总感觉不管是语言还是文字,和现实比起来,好像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现在我们可以用画面,来亲身感受一下四季美景,到底是什么样的。

  图片展示

  图:

二十四节气组图

  我:

二十四节气的侧重和分类,好像也不太一样。

它有的说的是寒暑往来,还有的说的是降水,那么二十四节气里边,是不是有具体的分类?

  学生一:

  学生二:

  学生三:

  学生四:

  我:

嗯,同学们说的都有些道理,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的,在周代,人们已经知道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个节气,《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增加到八个,西汉时期,出现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录。

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至今仍在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二十四节气与时光相伴时刻关照着我们,关照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衍。

二十四节气,我们把它分了一下,发现它的内容是有所不同的,有这么八个节气,可以说是它的骨干,这八个节气是最初建立的八个,早在西周时基本上就定下来了,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是最早(按照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等)分出来的。

就是反映季节变化的有八个节气。

所以叫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然后,反映冷暖程度的又有这么几个,小寒、大寒,这是冬天的,夏天的小暑、大暑,还有一个处暑,就是最热的天气要结束了。

  另外,反映天气现象的还有七个,比如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白露、寒露、霜降,是跟降水相联系的天气现象。

  另外还有几个,是直接反映物候变化的,比如说惊蜇,土壤里面的昆虫开始活动了。

  几乎所有动物植物,它对季节变化都有反映,现在实际上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农谚里边,都包含了大量的物候现象(其实说白了,就是自然界一些动植物的一些表现)。

  气候即将变化了,在我们身边有那么一些征兆,有那么一些预报一些信息?

比方说,枣树发芽了就该种棉花了。

另外,还有个“三九四九冰上走”,这个是北方人说的。

我想今天我们的同学们,也都成长了这么多年的,多少应该会有一些个观察,有没有人能说一说,在你们以前有一些什么样的物候现象的说法。

学生:

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诗,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就说明清明以后雨量就增多了。

学生:

我知道惊蜇这个节气,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春雷开始响了,万物开始生长,按照民间的说法,这时候冬眠的虫子开始活动了。

学生:

还有小满这个节气,黄河流域的小麦开始灌浆了。

  我:

其他还有一些什么呢?

  学生:

学生:

  补充:

《诗经》里边有大量的诗句,全是关于二十四节气天象变化的,(明末清初的一个文人叫顾炎武,他就感叹到,他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举例说: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后来的文人也经常关心四时美景的变化,陆游他注意到南方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很不同,他说:

“蜀中常燠少雪霜,绿树青林不摇落。

”北方的树叶到了秋天就会摇落,但是南方一冬都不会有这样的现象。

  再有,像宋代的范成大,他就注意到农民在阴雨连绵的芒种时节怎么样辛辛苦苦的耕作,他歌咏到:

“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

”像这样的古代文人的诗句,我觉得都给我们留下了古代在四时人们出行、劳作和开展各种活动,还有很多的风俗习惯的材料。

所以,我认为这是中华文化和艺术的瑰宝。

  我: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再加上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即使是在同一个节气里,大家的生活真的是截然不同的,那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虽然说各地的习俗是千差万别,但人们普遍重视的好像就那么几个节气,像立春、立夏、冬至、清明等。

  学生:

  学生:

  我:

立春的时候,古代官方带头的要举行一个祭春的典礼,它的主要的活动内容,我们百姓叫“鞭春牛”,早期的时候可能是用泥土做成一个牛的样子,也就是一个泥偶,然后用鞭子来抽打它,然后劝告全天下的百姓,都要注意时令开始春耕了。

后来大概是在宋代的时候,这个春牛从文件上看它可能已经变成真牛了,但是鞭春牛的活动还是有。

还有习俗叫做“剪春花”,贴在窗户上表示迎春,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夏至的时候,一般在民间比较注意特别是妇女开始互相馈赠一些小礼物,比方说扇子,还有香囊。

  民间有冬至大如年,或者“过小年”的说法,凡是在过年的时候做的事情,冬至都可以小型地做一下。

在台湾人们会蒸九层高的年糕,用以来表示祭祖,不忘祖先,不忘故土。

我:

民以食为天,所以在民间,有节气跟我们时刻相关的,也就常常体现在这种方面,所以老百姓也编了很多的民间谚语。

我是不是先请谁给我们说几个民间的谚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