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流总规说明书10926全版讲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007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1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流总规说明书10926全版讲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东流总规说明书10926全版讲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东流总规说明书10926全版讲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东流总规说明书10926全版讲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东流总规说明书10926全版讲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流总规说明书10926全版讲诉.docx

《东流总规说明书10926全版讲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流总规说明书10926全版讲诉.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流总规说明书10926全版讲诉.docx

东流总规说明书10926全版讲诉

第一章现状概况

一、区域位置

东流镇隶属于安徽省东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安徽省的西南部,地跨北纬29°34′—30°30′、东经116°39′—117°18′之间。

东至县东与池州市、石台县、祁门县交界,南与江西省的景德镇市、波阳县毗连,西隔长江与望江县为邻。

东流镇位于东至县域西北部,东距县城24公里,北距安庆市区30余公里。

东接张溪镇、查桥乡,南接七里湖乡,西临长江,北与瓦垄乡交界。

二、历史沿革

东流镇历史文化悠久,据史志记载,东流镇历史曾为县,设县历史可远溯到一千多年以前。

东流镇历经千年沧桑,现存的全中国36部名志之一的《东流县制》详述了古邑历史。

公元953年设东流县,历史变迁而县制无有更易,1952年建城内镇,1953年改为城关镇,1958年撤消城关镇,成立城东人民公社,1961年划属双塔区,1964年从设东流镇,1969年并入向东公社,1972年改为东流社,1978年在设东流镇,1981年增设七里湖乡,东流镇直属县,1985年升为县属镇,撤区并乡村时,将长安、长岭乡并入东流镇,逐升为付县级镇,1992年长岭、长安两乡撤消,并入东流镇。

2007年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将七里湖乡划归东流镇管辖。

三、人口与行政区划

全镇户籍总户数10114户,总人口360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966人,农业人口22118人,暂住人口3800人,镇区人口17796人。

镇域面积147平方公里,全镇共辖12个行政村(其中回民村1个)和3个社区,镇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14平方公里。

四、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东流镇地处长江南岸,属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多湖泊,易旱易涝。

东流镇西部濒临长江岸,东部、东北部多为海拔100米以下的低山。

主要低山有望江山,海拔66.1米;牛头山,海拔36.4米;杨旁山,海拔36米,这三座低山均位于城东村。

2.气候

东流镇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寒暑显著,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但因地形较复杂,季节转换明显,水、旱、风、冻、冰雹等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1)气温

年平均气温16.1℃,平均最高气温19.9℃,平均最低气温15.5℃。

一般1月最冷,平均气温3.4℃;7月最热,平均气温28.2℃。

历年绝对最高气温39.8℃(1961年7月22日),绝对最低气温-16.0℃(1969年2月6日),年绝对最大温差55.8℃,日最高气温≥35℃的日期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为炎热酷暑期。

≥35℃的年平均日数18.4天。

日平均气温≤0℃初日为1月9日;终日为1月27日;≤-10℃低温5—6年一遇,1月下旬到2月上旬占62.5%,为冬季严寒凛冽期。

气温变化较为显著。

(2)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1554.3毫米,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

因季风气候影响,月、季间分布不均,旱涝频繁。

常年3、4月份雨水明显增多;5、6月份雨水集中多洪涝;7、8月降雨不均,伏旱多于夏涝;9、10月常受单一的大陆高气压控制,秋高气爽,秋旱频繁。

年平均雨(雪)日数149.4天。

(3)日照

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046.0小时,平均年日照率46%,日平均日照时数5.61小时,农作物生产有充足的光热能量。

(4)霜期

全年平均无霜期223天。

无霜期与生长期(日平均气温≥10℃初终间80%保证率日数)220天很接近,一般在11月中旬见初霜,3月底4月上旬终霜,最早初霜日11月4日,最终退霜日3月25日。

年平均有霜日数150天。

(5)风向

受季风影响,冬半年(9-3月)多吹偏北风;夏半年(4—8月)多吹偏南风。

镇域主导风向为北风,出现频率17%,主要集中在秋冬春三季,年平均风速2.4米/秒,年平均静风频率21%,主要出现在夜间。

山区风向、风速因山势地形而异。

3.地质

东流镇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长期隆起的扬子准地区,镇区岗丘地表面层仅为0.4—1.1米厚粘土层,往下则为由粗砾石及坚硬砾石组成,地基承载力在15—25吨/平方米之间,适合工程建筑要求。

根据我国地震烈度区域划分情况,东流镇属6度设防地区。

4.土壤

东流镇土壤分7个土类,12个亚类,40个土属,67个土种,其中以红壤土类为主,占土壤面积的68.2%,其次是黄棕壤土类,占土壤面积的3.8%。

5.水文资源

东流镇域内水资源丰富,镇西临长江,境内主要湖泊有小七里湖、狭阳湖、北门湖、学湖、塔基湖等。

东流镇主要河川径流,由雨水补给,多年平均天然地表径流深为710毫米。

镇域地下水量未曾探明。

水位涨落主要受中、上游径流变化的控制,其规律与梅雨峰系的活动完全一致,江汛,是在多雨季节,江水位高涨,长江历史最高洪水位20.32米(1954年),内河、内湖历史最高洪水位与长江水位基本相同。

6.其它自然资源

(1)矿产

东流镇矿产资源主要有:

石灰石等矿产资源。

(2)农业

粮食种植是东流镇农业生产的重点,境内地形复杂,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综合型农业区。

农作物品种齐全,主要作物为粮、油、棉、林、茶,其次是瓜果、蔬菜。

(3)水产

东流镇共有水面8892亩,水域类型齐全,小七里湖、北门湖等水域广阔,池塘、水库星罗棋布,河沟纵横交错,水产资源丰富。

2009年全镇水产品总量1398吨,尤其是特种水产(如鳖、蟹、虾等)丰富。

(4)林业

东流镇域地形较复杂,土地条件优越,林业资源丰富。

2009年底,全镇林业用地33917亩,占全镇土地面积的28.9%,用材林24444亩,其中人工造林12140亩,以杉木林为主,天然林12304亩,以马尾松为主,经济林291亩,森林覆盖率20.8%。

近两年人工新造未成林7545亩,以枫香、香樟、意杨等阔叶树种为主。

用材林以防护林为主,主要树种为柳树,兼有泡桐、香椿、楝树等用材树种。

现有各类林场5个。

规模最大的是金寺山林场,林场面积3.64万亩,有林地3.31万亩,木材蓄积量1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主要树种有:

杉木、马尾松、枫香、小叶枷、青冈枥、黄檀、意杨、毛竹等,主要经济林有:

桃、梨、板栗、油茶、杜仲、桑等。

近年来,随着林业结构的调整,国家林业政策的落实,林业投入的加大,经济林、经果林、风景林、苗木花卉等迅速崛起,新办个体联办林场2个,苗木花卉基地1个。

(5)畜禽业

东流镇畜禽业近年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养猪业是镇域农民主要家庭副业之一,生猪饲养形成—批规模猪场和养殖专业户。

境内农民饲养水牛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经过长期对水牛选优去劣,逐渐培育成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耐粗饲、抗病力强、生产性能好、闻名全国的安徽省地方良种东流水牛。

镇内饲养家禽主要是鸡、鸭,其次是鹅。

五、旅游资源

东流境内名胜古迹、文物较多。

由于东流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山色宜人,令人流连忘返,是集科学教育、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

1.名胜

陶公祠

又名陶靖节祠,为敬奉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而建,位于镇南牛头山上。

始建于宋代,明昭元年(公元1430年)重建,清顺治年间(公元1646年)移建于现址,1981年,安徽省文物局和政府拨款修复,占地面积366平方米,祠3间,青砖小瓦平房建筑。

正厅内立陶公塑像。

“松菊犹存”匾额高悬;两侧厢房陈列有关陶公的史籍、图片。

祠前四周仿古花墙。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古建筑

(1)天然塔

始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

塔5层6方,砖木结构,高11丈,塔体外飞檐,内画栋,塔前有天然书院,旁有真武行祠,又屋宇26间。

位于东流镇区北部长江岸边。

(2)秀峰塔

与天然塔隔镇相对,位于陶公祠侧。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建造。

以秀气名之,5层6方,高l0余丈,砖石砌成,似彩笔插天。

因塔与陶公祠紧紧相连,人们瞻谒陶公祠后,必登塔远眺,既能观镇区街景,又能领略“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自然风光。

(3)东流老街

东流自五代南唐(公元953年)设县以来,历时千余年,风雨沧桑,但老街风貌依存。

东流老街位于城镇西南部,东西长880米,南北长300米,宽3.5米左右,建筑群以清代末年为主,风格统一,石板街蜿蜒,以青石、麻石为主,两侧民居仍有人居住,但因年久失修,外观陈旧,且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危房。

该街区在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15公顷。

(4)觉心庵

位于镇南牌坊湖南岸,与陶公祠相对。

建有殿堂2栋,寮房22间,香火旺盛,游者众多。

六、社会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东流镇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9年全镇共完成财政收入2137.2万元,占年度目标的122.5%,同比增长24.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6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04.6%,同比增长245.3%;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6.06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10.2%,同比增长34.7%;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06.7%,同比增长12.5%;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同比增长11%。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一定的工业基础

东流镇的工业主要为纺织业和建材工业,还有少量的食品加工工业。

其中,纺织业是传统优势工业,东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棉花生产资源丰富,东流纺织企业开办多年,一度形成较大的发展规模,成为东流镇工业的支柱产业,甚至在东至县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至2009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3.4亿元,在东至县所属各镇中,名列第二位。

东流纺织企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民营纺织工业也正迅速发展,如东至县华源纺织有限公司、东海服装有限公司、华泰制衣有限公司等,生产纯棉制品、服装、毛巾等针织产品。

民营纺织企业的崛起,给东流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横向跨区跨省的联合经营,资产重组,搞活了企业运行和市场运作,外地企业投资东流纺织工业的意向明确,使得针织产品产量不断增长,纺织生产更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

外地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关注东流纺织工业,一是纺织业是东流传统支柱工业,技术工人力量雄厚;二是当地拥有相对较廉价的劳动力;三是生产资料运输和产品运输条件相当便利;四是东流纺织业虽经多年经营发展,有一定知名度,但仍无知名品牌。

东流镇西靠长江,东临206国道,水陆交通条件便捷,加工工业和建材工业具备很好的运输、中转条件,出于种种原因,现阶段企业活力不足,但是,只要加工工业和建材工业的企业,能够面向市场经济,加速体制改革,依托优势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就一定能使加工工业、建材工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2.优越的交通条件

东流镇位于长江南岸,206国道从现状镇区外4公里外穿过,镇区距安庆市区30余公里。

安庆长江大桥的建设打通了安庆与江南的联系,增强了对东流镇的辐射,沿江高速公路从东流境内经过,境内主要公路还有206国道,规划沿江铁路将为东流镇开拓铁路交通,水运交通方面东流港是池州市的二级港,而安庆港是全省的五大港口之一,本镇的支柱企业东华纺织厂的物资运输即是依托安庆港的水运。

航空方面可依托安庆,随着地区交通条件的全面改善,有利于形成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也有利于承接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区的西扩。

这些交通通道将极大地提高东流镇对外经济社会联系的能力,加强东流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农业生产基础

东流镇地形复杂,丘陵起伏,多湖泊水面,适应多种作物生长,是综合型农业区。

农作物以粮、棉、油为主,水产丰富,水域类型众多,小七里湖、北门湖水域广阔,特种水产是东流的特色,东流镇的家禽养殖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4.旅游资源丰富

东流镇历史文物古迹很多,陶公祠誉满省内外,天然塔、秀峰塔在镇区南北相望,觉心庵背山面湖,清幽静地,老街是清代民居建筑群,现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长江以及各大大小小的湖区形成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

东流镇现已有一些旅游人员前来观景,主要前往陶公祠,并登高秀峰塔,远眺长江并游览历山,随旅游开发及城镇建没,旅游市场将不断开拓扩大,形成一定规模。

5.城镇化水平较高

现东流镇总人口36084人,其中镇区人口17796人,城镇化水平达49.3%,高于全省和全县平均水平以及一般小城镇的城镇化水平,为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劣势(Weaknesses)

1.支柱产业市场基础不稳定

东流的纺织工业是支柱产业,尽管有较长的历史,但国营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市场不稳定,营销手段简单,多数产品陈旧,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过慢,缺乏自身的生产、营销、市场体系和品牌,一旦纺织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而停滞,在无其它产业的支持状况下,极易面临市场危机。

民营纺织企业正逐步进入东流,到稳定发展还需要一个磨合期,现还是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经济实力不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辐射能力有限

与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的中心镇比较,东流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其中,农副产品精加工程度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自我发展能力低,仍然以接受周边发达县、市的经济辐射为主。

3.城镇发展空间受到影响

东流镇西靠长江,南临七里湖,北部为北门湖,东为206国道,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现有土地多为丘陵林地,土地资源相对紧张。

4.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东流镇的城镇化水平相对其他同类型城镇而言是很高的,但城镇居民综合文化素质仍有待提高,城镇居民受过高等教育及专业技术培训人员比重不高,城镇发展的后备人才不足,尤其是中高级技术人员不足,在接收新信息、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方面,缺乏主动性和能力,缺乏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

21世纪的发展战略是人才战略,东流镇一方面要引进各种人才,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人才,这样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要求。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国家中部崛起战略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中部战略思路的勾画:

“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

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

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立

长三角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重要一体化区域,最新的长三角城镇群规划已将安徽纳入,随着长三角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安徽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业会越来越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宣城、滁州等9个皖江城市。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东流镇所处的皖江城市带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时将有所选择,按照错位发展、补缺等原则承接转移。

示范区将建成为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争取成为中西部地区体制机制最优、产业集中度最高、投资强度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东流镇一方面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凭借农副产品、旅游资源优势等内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东流镇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东流镇地处其中,直接受益于国家的政策和项目的投资倾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东流镇作组成部分,融入整个皖江的战略布局,参与区域竞争和分工。

3.扩权强镇镇的设立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扩权强镇的若干意见》(皖发〔2009〕15号),综合考虑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发展潜力等因素,在全省选择一批试点镇通过政府推动、体制创新、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大力提高试点镇综合实力,力争经过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规划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的小城市。

东流镇被列为全省扩权强镇镇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文件,东流镇将享有依法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权、赋予试点镇一定的规划建设管理权实施鼓励、试点镇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大、对试点镇的投入着力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加大用地支持力度等八个方面扶持政策和改革措施。

这为东流镇依托外力、自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挑战(treats)

1.产业结构层次低、科技含量低

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内部结构单一,产品种类单调。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力弱。

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劳动生产力还没有从种植业中发生根本性的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

工业以纺织、化工、建材加工业为主。

传统产业比重大,资源加工和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较低。

工业产品结构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

工业产品基本上属平销或滞销产品。

工业发展滞后,导致城镇经济发展速度不快。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型的服务业为主,具有服务功能强、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高、成长空间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

2.城镇规模小,面临周边城镇强有力的挑战

中心城镇规模小,在区域城镇网络中的地位不突出,辐射能力、服务功能较弱。

同时面临着周边城镇诸如尧渡、香隅、大渡口等城镇强有力的竞争和挑战。

中心城镇集聚功能亟待增强。

3.产业区域竞争力不强,经济一体化带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东流镇目前的产业发展中,传统产业优势正在弱化,新兴产业发育迟缓。

尤其是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东流镇经济尤其是支柱产业发展承受国际、国内市场双重挤压,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东流镇未来的发展不会再是缓慢的渐变,发展背景的变化为东流镇的发展积蓄了巨大的能量,这一能量的释放过程将为东流镇带来突进式发展。

因此,本次规划应体现一定的超前性和弹性,特别是在人口规模预测、用地规模预测和用地布局等方面。

以利于实现东流镇跨越式发展。

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

到规划期末,力争把东流镇建设成为长江沿岸生态环境优美的工业旅游型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备,分区布局合理,城镇功能齐全,经济社会繁荣、环境景观优美、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生态小城镇。

依托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利用良好的环境、区位和资源条件,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成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注重生态建设,保证建设区间的生态开敞空间,建立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及区域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镇村体系。

依据东流镇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其面临的发展机遇,结合安徽省扩权强镇镇发展建设有关要求和东流镇发展定位,明确东流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表(2030年)

序号

名称

单位

指标

经济发展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亿元

80

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人

≥50000

3

年人均财政收入

元/人

≥10000

4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人

≥15000

5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30000

6

产业结构

10:

60:

30

社会进步

7

人口自然增长率

符合国家和当地政策

8

初中教育普及率

%

≥99

9

城镇化水平

%

≥70

10

恩格尔系数

%

<40

二、战略措施

1.加快开放开发的步伐,外向带动,促进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强和改善政府引导,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进区域配套产业并促进其成长,大力发展工业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3.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积极发展城郊农业。

4.加强镇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5.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财力可能,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战略目标,围绕重点抓好一般。

三、战略步骤

规划期内东流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调整和强化基础阶段(2010—2015年)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全面建设,拉开城镇建设框架;农业开始向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基地化迈进;重点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发挥外向工业的带头作用,旅游业、商业贸易、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科技、教育事业达到较快发展,为第二阶段搞好资金、技术环境储备,以达到在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2.第二阶段经济发展与效益全面提高阶段(2016—2030年)

完善城镇基本框架和重点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农业基本实现基地化、集约化、现代化;旅游业比较发达、公共服务业比较完善,工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明显提高。

镇域经济步入布局合理、结构协调、效益良好、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轨道。

为东流镇经济社会进一步良性、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产业发展思路

农业:

逐步走向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养殖业,完成农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战略转移。

坚持“依托城镇,发展农村,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发展方针,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使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过渡。

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域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在东流镇广大农村,建立现代化农业示范带工程和现代化农业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建立若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扩大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质量和效益。

围绕优势农产品及农业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开放度。

工业:

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分工,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区域配套产业,发展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发展为皖江城市带及更大区域工业配套的制造加工业和为城郊型农业服务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以着力发展传统产业为主,主要偏重劳动密集型的。

同时,加快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继续发展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重点的引进大企业在园区落户并大力支持其发展。

利用皖江城市带工业基础,大力发展配套工业,大力引进配套零件生产,使之成为大公司,大企业的配件生产基地。

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商业贸易、房地产、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

依托临江环湖的优美自然风光,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东流老街以及陶公文化等旅游资源,系统开发、优化组合,促进旅游业成为东流经济新的增长点。

依托工业发展和港口建设发展专业性市场和仓储业等港口经济;配合城镇综合功能完善,稳步发展商贸、交通、餐饮、娱乐等传统第三产业,逐步开发房地产业市场,积极推进住宅商品化,改造旧村,建设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

第四章城镇发展规模预测

一、人口现状

根据东流镇派出所统计数据,2009年末东流镇总户数10114户,总人口360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966人,农业人口22118人,暂住人口3800人,镇区人口17796人。

二、镇域人口规模预测

1.常住人口预测

·综合增长率法

预测公式:

P=K(1+a+b)t

P——规划期总人口规模

K——计算基期总人口数

a——规划自然增长率

b——规划机械增长率

n——规划年限

东流镇域内2009年底现状户籍人口36084人。

考虑东流镇的人口年龄趋于稳定型,参考安徽省人口变化总趋势预测,规划确定自然增长率为0.5%。

在机械增长率方面,现状人口机械增长率不稳定,所占人口总增长比例较大。

考虑东流镇所处长时期的工业重镇的地位等,预计,随着东流经济的发展,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不断扩大,对工人数量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的来源有三:

1.外来从业人口转为常住人口;2.中高层次人才的引入。

规划近期机械增长率为1%,远期为2%。

年份

自然增长率

机械增长率

综合增长率

2011-2015

0.5%

1.5%

2.0%

201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