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001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教案.docx

《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教案.docx

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组

单元分析: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都与大自然有关,都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

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同时要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增强环保意识。

教时:

2+1+2+1+2=8

9自然之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愚不可及”等词语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理解课文中“自然之道”的含义。

明白做事情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

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中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道”。

1、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

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神奇的大自然。

出示图片,展示美丽的大自然。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考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了解这个真实而又引人深思的故事——《自然之道》(板书)

2、齐读课题,思考提问:

你认为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道理、规律)

 二、初读课文,感知“道”。

1、自读课文,读顺读懂: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有不懂的词语要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想意思,读完后思考一下这个故事主要讲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帮助时表扬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1)检查词语,想象画面

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老师这儿有几组词语想请你们读一读,出示新词:

幼龟侦察嘲鸫颓丧

巢穴蠢事返回海鸥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无遮无拦愚不可及

(2)了解大致内容

结合预习要求,让学生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相机进行补充指导。

大致内容是:

方法一:

利用文中的好词句进行串连。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愚不可及)地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

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

“我们”(气喘吁吁)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真是令人(后悔不已)。

方法二:

按事情的发展过程,开始、经过、结果三部分进行概括。

我和同学观察幼龟离巢进入大海时,看到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把幼龟抱向大海。

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使我们后悔不已。

告诉我们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然会产生与愿望相反的结果。

2筛选好词佳句,深入体会好词的意思

结合课前预习,把好词好句大声读一读,并相互交流不懂词的意思,并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商讨。

整理问题,并选择一个有价值的: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出示为什么导游会说出这样一句话?

你明白自然之道的意思吗?

三、换位思考,感悟“道”学习三至五自然段

  

(一)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因为不懂得绿龟的生存之道,好心办了一件蠢事,我们对自己的评价用课文的词语说就是(愚不可及)。

出示(比较):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愚不可及”呢?

读读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后悔与自责。

)读

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了呢?

细细读课文3-4自然段,把有关的内容都找出来,细细体会,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读书,从书中找依据,四分钟后)

我们每个人都能静心读书。

好,现在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们怎么就觉得自己是愚不可及的呢?

先读课文再谈感受。

同学们能从书上找到有关的句子,这一点很好,怎样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理解呢?

你们看,我也是那其中的一位游客,我是这样想的?

指名说。

(二)指导把书本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1、老师举一:

(课件出示书本语言和老师转化后的语言比较)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倒沙滩上去。

我们的确愚不可及,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感觉是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还看到嘲鸫啄乌龟的头。

其实已经知道这只乌龟是侦察员啊,为什么没有想到不要阻止绿龟的行为呢?

2、反三:

让学生分小组组织语言通顺地表达。

像老师这样把自己读书的成果和同伴交流一下。

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说明自己愚不可及的。

生汇报,出示语段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1、向导看到了嘲鸫啄乌龟的头一点也不吃惊,还说这是自然之道,没有什么,我们还不相信,太不信任向导了,真是愚不可及啊!

2、我们是很蠢,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我们怎么没有想到向导的提醒是正确的呢?

3、向导说这番话,其实自己已经对幼龟离巢入海心知肚明了,才这样的冷淡、这样若无其事的。

我们却不明白。

4、向导的神态是那样平静,说话的语气也是若无其事,言下之意是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绿龟防护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

我们竟然不相信,还责怪向导,向导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极不情愿地把小乌龟抱回大海的。

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

愚不可及的事还有呢?

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更是认为自己愚不可及了。

出示:

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

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学生齐读

我们的愚不可及造成的结果是可悲的,尽管我们来回奔跑,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出示句子:

(生读文)“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出示句子:

(生读文)“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一只嘲鸫飞走了,数十只食肉鸟欢笑了——这就是我们做的蠢事。

别看这小小的绿龟,他们也是有的一套躲避危险、防御危险的办法!

可这样的办法却被我们给破坏了,(出示):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课文最后2个小节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

因为——(再出示):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四、词语盘点,写话练习

1、我们深深自责,我们追悔莫及,因为我们自作聪明,好心办坏事。

现在只能向绿龟表示深深的歉意,请拿起笔,可以给他们写信,可以写写你心里的感受,或是从这件事中受到的教训,得到的启示。

课文里有许多好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把他们存入我们的记忆仓库里。

好!

给你们5分钟写,待会儿交流。

2、课后作业:

我们好心地救了一只幼龟,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幼龟受到了伤害?

这其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自然之道”呢?

想一想原因和道理。

五、走出文本,内化“道”

1、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

走入大自然,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2、读青少年知识普及读物《大自然的启示》

板书设计:

9、自然之道

                 人

              遵循  违背

              保护↘ ↙伤害

                海龟

教学后记:

9自然之道(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精读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会写14个生字,熟记好词佳句,体会词语的妙用。

3、丰富课外知识,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明白做事情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

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中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自然之道》。

2、谁还记得老师在上节课的最后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我们好心地救了一只幼龟,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幼龟受到了伤害?

这其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自然之道”呢?

二、精读课文,体会“道”

1、快速默读课文3--8段,思考:

我们好心地救了一只幼龟,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幼龟受到了伤害?

2、交流。

出示:

第五段

1)演“鱼贯而出”体会“争先恐后”(你能演演鱼贯而出的幼龟吗?

你觉得该怎么演?

(课件出示图,比较“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的意思,并理解、运用。

2)指导朗读:

重点读好侦察兵、错误信息、鱼贯而出、争先恐后

3)采访幼龟:

你想过外面会有危险吗?

所以你们才会(课件出示示意图)鱼贯而出→结伴而出→结队而出→倾巢而出吧?

4)可是,外面等待你们的是(再出示幼龟惨遭伤害的图)

3、发挥想象说话

别看这小小的绿龟,他们也是有的一套躲避危险、防御危险的办法!

可这样的办法却被我们的好心和无知被破坏了。

此时此刻,

(1)如果你是作者和他的同伴,你想说些什么?

出示:

“天哪,瞧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注意感叹号的作用。

出示: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比较: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理解“愚不可及”。

出示:

救--愚不可及-----害。

你还会说什么?

(2)如果你是向导,你想说些什么?

(出示)悲叹: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幼龟就根本不会受到伤害!

(朗读,突出悲伤)

三、回归“道”,提升文本理解。

1、再配乐读整篇课文。

2、同学们,当我们学习了整个故事,我们就知道“道”不仅仅是我们第一节理解的简单的“规律”这,概念化的两字,而是——。

(生交流)

3、课文到最后戛然而止了,如果让你给课文加一句话的结尾,你会写什么?

4、出示原文的结尾,(人是万物之灵。

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读一读,比较,理解自然之道,提升文本理解。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遵循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大自然就受到保护;违背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大自然就受到伤害。

四、课外拓展延伸:

1、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动物的自然之道,其实“自然之道无处不在”就看你想不想去探究,愿不愿去实践。

违背“自然之道”的故事我们学习过不少。

如:

《我要的是葫芦》、《拔苗助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们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要想不犯错误,首先就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

2、收集身边的违反自然之道的事例。

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游人:

紧张焦急——震惊悔恨

向导:

极不情愿——悲叹„„

置身文中

换位思考感同身受

愚不可及

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后记: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方案,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搜集有关黄河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方案。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树立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环保公益广告播放

2.播放课件:

江水滔滔、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二)、重点探讨

  1、黄河的现在(祸河)

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黄河水里含沙量增多,到洪水季节,容易造成水灾。

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第二段为承上启下的句子,让学生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黄河的过去(摇篮)和造成现在的原因

(1)自然条件很好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2)黄河变化的原因

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的原因是什么?

用喜欢的方式读第六自然段,让学生找出黄河变化原因的重点句子。

①自然原因:

气温转寒,暴雨集中,黄土松散,造成水土流失。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②了解“社会原因”,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开垦放牧,绿色植被被破坏,失去天然保护后,发生水土流失。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3).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原因。

(自然原因、人为破坏)

(4)作者为了说明黄河的变化,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作比较,列数字)

3.设计治理方案,增强环保意识

正因自然与人为的原因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愤怒了她咆哮了。

我们怎样才能让她平静下来呢?

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

请同学继续自学第7自然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说一说。

一,黄土高原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三,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这样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这样数管齐下,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四)、拓展与延伸

为治理黄河提一条合理话建议

(五)、教师小结

水源是人类的生命,保护水源就是保护家园,就是维护人类的生存,学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我们了解了黄河的过去、现状及变化的原因,还有治河的方案,更重要的是懂得了要注意环保,同学们请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在全中华儿女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

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摇篮祸河治理

气候温暖气候转寒牧林为主

森林茂密森林毁灭规划用地

土地肥沃水土流失修筑水利

教学后记:

11、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蝙蝠和雷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会区分运用“敏捷”“敏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研究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关于提问、乐于探究的兴趣。

重点:

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

难点:

了解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教学过程:

的文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出示“蝙蝠”图

   师:

这是什么动物?

板书:

蝙蝠(对蝙蝠进行教学。

解释虫字旁的由来,古代人称野兽为虫,举例“武松打虎”片段。

   2.出示“雷达”图

     师:

这是什么装置板书:

雷达

   3.师:

他们两个像吗?

生:

不像

师:

它们一点都不像,但是科学家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蝙蝠和雷达》,去发现它们之间的秘密。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带着这三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读一读: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3)想一想:

你有什么问题?

 2.检查阅读成果

 

(1)字词学习

出示生字词:

蝙蝠、飞蛾、铃铛、塞上、揭开、障碍、荧光屏、敏锐、避开、苍蝇

1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词,看看你们认不认识它们。

2在这些词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词语?

老师觉得,铃铛的“铛“要注意,这个字应该读轻声。

“塞”是一个多音字,大家可以课后查查它还有什么读音。

“荧光屏”的“荧”字千万不要和“萤火虫”的“萤”字弄错了。

3好,接下来,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生字词。

(2)认识了这些生字词,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

我请一组同学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注意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3)读完课文,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4)那么,在读完课文之后,你又有了什么疑问呢?

 (可能有关于试验方面;关于研究方面;关于仿生学方面;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等等。

师对学生的问题归类,简单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则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3、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那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可以用课题拓展法(我们今天的课题是什么?

生答,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人类通过研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特性,从而发明了雷达。

)、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学习三次试验: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科学家的脚步,看看蝙蝠到底有什么本事。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组关联词(即使……也……),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

(通过这组关联词,我们知道了蝙蝠在飞行中能够躲开任何障碍。

  2、(科学家们对蝙蝠的这种能力十分好奇,于是就对蝙蝠进行试验。

)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

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

结果如何?

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请默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

和你的同桌一起通过填表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重点学习科学家反复研究的内容,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并进行说话训练。

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原理,哪位同学愿意来试一试?

 这位同学像科学家一样,为我们讲述了蝙蝠能够夜间飞行的原理,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作业:

1、生字抄写本

2、课堂作业本相关题目

3、收集仿生学资料

 

 板书设计

表格

试验一

试验二

试验三

试验方法

蒙眼

蒙耳

蒙嘴

试验结果

蝙蝠什么都没撞到

蝙蝠到处乱撞

蝙蝠到处乱撞

教学后记: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初读了课文,也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并学习了前面三个自然段,谁能回忆课文内容,完成这一道填空题呢?

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2、学生质疑:

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同学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共同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

二、小组合作,了解试验的过程。

1、 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

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些内容?

(4—6小节)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4—6小节,,完成表格上的内容,同桌间互相交流。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展示讨论的结果。

 

3、复述实验过程:

你能根据这个表格的内容给大家讲讲科学家们做实验的经过吗

4、教师小结: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只要改变试验方式,其结果也会发生变化。

在这三次试验中,作者把那一次写得特别具体?

是怎样写的?

为什么要这样写?

理解“横七竖八”的意思,课文指什么?

两个“许多”把这个词写具体了。

在这样的实验条件下,蝙蝠的表现是怎样的?

(蒙上眼睛,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从中我们能体会到蝙蝠的飞行水平实在高超,与课文的那一段互相呼应?

(第三自然段)

教师小结:

后两次实验因为条件相同,结论也相同,只不过改变了试验方式,所以略写了,让人读来觉得十分精炼又一目了然。

因此,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应该做到有详有略。

5、接力读4—6小节。

(1、2组读第4节,3、4组读第5节,齐读第6节)

6、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一)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自由读第7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

2.谁能把这四张卡片:

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指名贴卡片。

4.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5、师述:

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就是这样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那么科学家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又经过怎样的研究呢?

(出示两个句子),默读后对比有什么不同?

(第二个句子用了“反复”“终于”),你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了到什么?

(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科学家付出艰辛的努力)

6.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

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二)、理解飞机如何利用雷达探路

1、飞机是怎样用雷达探路的?

2、多媒体演示飞机利用雷达探路的特点。

3.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指名进行比较。

  ②师生评议、补充。

多媒体显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

指名填空。

5.师:

雷达的发明是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这种从研究动物的特别功能后得到启发,发明出科学仪器、机械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叫仿生学。

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四.课外延伸:

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会在生物的启示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发明创造。

课后收集仿生学的有关资料,认真阅读。

我相信,通过收集这些资料,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五、 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嘴        超声波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天线      无线电波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教学后记:

 

12、大自然的启示(第一课时)

“打扫”森林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联系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