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共10篇共12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0987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共10篇共1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共10篇共1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共10篇共1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共10篇共1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共10篇共1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共10篇共12页.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共10篇共1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共10篇共12页.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共10篇共12页.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共10篇共1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共10篇)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感恩作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

  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环]围.

  ⑺[池]护城河.

  ⑻[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固]巩固.

  ⒀[山溪]地势;山河.

  ⒁[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至]极点.

  ⒄[畔]通“叛”,背叛.

  ⒅[顺]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通假字

  畔,通:

“叛”,背叛.

  古今异义

  城

  古义:

城墙

  今义:

城市

  池

  古义:

护城河

  今义:

小水池

  委

  古义:

放弃

  今义:

委屈、不甘心

  国

  古义:

国防

  今义:

国家

  亲戚

  古义:

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去

  古义:

离开

  今义:

往、到

  域

  古义:

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

地域

  是

  古义:

  今义:

判断动词

  兵

  古义:

兵器

  今义:

士兵

  然而

  古义:

这样却

  今义:

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

  利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锋利

  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定人民定居在一个地方,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要;威慑天下,不靠武力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二):

  说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

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

“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

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告诫了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要得天下必先得民心,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孟子将天时、地利、人和加以比较,强调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课文

全要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五):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问题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谈到战争胜利最主要的条件是“人和”,而曹刿却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谈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之处?

请简要作答分析

  孟子是从战略的高度来总结的

战略上来讲群众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得人心才是第一

而曹刿所说的是针对具体战争方法

在实际应用时的判断

这两者并不矛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七):

  结合生活,谈谈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得道者能够有很多的帮助,失道者就很少人会帮助他.《中庸》里面提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以这个道就代表仁慈之心.当一个人处处能为人着想,他就已经在仁道之中.所以得道者代表他存心能为对方着想,那失道者都是自私自利,没有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没有看到别人的需要,只看自己.长期下来,必然因为存心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得道者必多助,失道者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就是他自私到了极点,连他的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所谓众叛亲离.那“多助之至”,假如他处处替人着想,行的都是仁道,那就“天下顺之”,天下的人都会感他的仁慈之心,希望能够跟随着他一起打拼,一起有更美好的生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八):

  有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相关故事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6.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8.抗日战争中,国共部队得道多助,日本侵略军失道寡助就这些啦你是哪个学校的我们也是这个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节奏划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