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师大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0623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西师大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西师大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西师大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西师大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西师大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西师大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

《最新西师大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西师大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西师大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

最新西师大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第1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

借助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想象,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潋、滟、宜”三个生字。

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赏赏美景,揭示诗题。

1.同学们去过西湖吗?

(如果有去过的,请学生做简单介绍。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

(多媒体课件循环播放西湖十景,引导学生借助流动字幕进行欣赏。

2.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说说欣赏西湖十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人间仙境……)

3.谈话揭题:

同学们,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二、鼓励交流,理解诗题。

1.多媒体课件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

2.小组交流:

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

3.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1)知道了天气:

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2)知道了地点:

西湖的小舟上。

(3)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

饮酒聊天,欣赏美景。

(多媒体课件突出显示“饮”“湖”“晴”“雨”。

4.谈话激趣:

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

看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1.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

2.生自由朗读。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课件出示诗句。

①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指导对准生字:

潋滟(liànyàn):

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这两个生字都是前鼻音。

指导识记——说说这两个字跟水有关,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

宜(yí):

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整体认读音节。

指导识记——上下结构,部首是宝盖。

4.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课件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四、品读诗句,理解大意。

1.小组交流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2.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图、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3.引导理解:

(1)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

(2)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3)欣赏晴雨时的美景,诗人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

三、细读诗句,交流探究。

(一)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课件出示:

水光潋滟晴方好。

学生齐读诗句。

2.“潋滟”是什么意思?

(潋滟:

波光闪动的样子。

)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

(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

)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

(晴天。

5.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

(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方好。

6.“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正当,恰好。

)你是怎么知道的?

(查字典。

)“晴方好”又是什么意思?

(方好:

正好,正显得美。

7.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1.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

(雨)

2.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山色空蒙。

2.“空蒙”是什么意思?

(空蒙:

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

)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3.“空蒙”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4.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

(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亦奇。

5.“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也。

)你是怎么知道的?

(查字典。

)“亦奇”又是什么意思?

(亦奇:

也显得非常奇妙。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7.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三)个性赏读——晴雨西湖。

1.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美。

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

(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2.生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1)为了表现不同情况下的美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2)因为是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天气造成了西湖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3)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读出作者的感受。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

(四)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谈话过渡:

晴天的西湖,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波光艳丽;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

面对这么奇妙的景色,你要用什么词语来比喻它呢?

(美丽的画卷、人间仙境等。

2.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比喻西湖的?

(西子)你从怎么知道的?

(读诗:

欲把西湖比西子。

3.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西子:

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过的美女。

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

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诗人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

(淡妆浓抹总相宜。

5.“淡妆”是什么意思?

(素淡的妆容。

)“浓抹”是什么意思?

(浓重华丽的打扮。

)“相宜”什么意思?

(合适)“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6.作者写这句诗只是为了赞美西施吗?

(不是,是在借西施来赞美西湖。

意思是说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都很美。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8.指导朗读:

读出作者对西湖的的赞叹之情。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苏轼在一天之中同时领略了西湖晴雨时的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激动、兴奋、高兴……)

2.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3.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四、朗读拓展。

1.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中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也让我们跟随者这位最爱西湖的诗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西湖之行。

2.我国历代诗人都喜欢以大自然为题材进行写作,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句和美文,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阅读,并和同学一起分享。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3.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水光潋滟晴方好。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山色空蒙雨亦奇。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微风把岸边花草树木的清香送到船上,是那么让人心醉……

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

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显得更加奇妙。

苏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连声赞叹:

“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迷人,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诱人啊!

”朋友听了,若有所思地说:

“西湖的美胜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

”苏轼笑着说说:

“要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

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

而西湖则是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丽。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即兴为诗歌提名为——《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5.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

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

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4.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二、自由朗读,探究诗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准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交流节奏。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望:

从远处看。

(2)洞庭:

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3)湖光:

湖面的波光。

(4)两:

指湖光和秋月。

(5)和:

和谐,优美。

(6)潭面:

指湖面。

(7)镜未磨: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8)山:

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

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

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4.再读古诗,小组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三、再读古诗,深入探究。

(一)探究交流:

湖光秋月两相和。

1.学生齐读,思考:

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时间:

秋天的夜晚。

(2)读出了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3)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

湖光和秋月。

“和”是指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的美。

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二)探究交流:

潭面无风镜未磨。

1.学生齐读,思考:

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湖面的样子:

风平浪静。

(2)读出了月光下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3)读出了精确的比喻:

把“潭面”比作“铜镜”。

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探究交流: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学生自由朗读。

  

2.互相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1)遥望:

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3)云用比喻的写法,把洞庭)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3.自由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教师小结:

我们一起学习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七绝《望洞庭》。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指名有感情读背,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3.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并阅读。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望洞庭》。

2.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默写古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默写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默写古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湖光:

湖面的波光。

(2)两:

指湖光和秋月。

(3)和:

和谐,优美。

(4)潭面:

指湖面。

(5)镜未磨: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诗句的意思: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山:

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2)白银盘:

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3)青螺:

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句的意思: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把洞庭湖面比作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古诗《望洞庭》改写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大诗人刘禹锡乘着马车去来到了洞庭湖边。

  刘禹锡静静地站在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月光洒在洞庭湖湖面上,那皎洁的月光和洞庭湖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色。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诗人远远望去,在皓月银辉下,湖中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白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刘禹锡被眼前这美景陶醉了,于是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

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

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

欣赏美景,导入诗题。

在《望洞庭》一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西湖的美,在导课环节,我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西湖十景风光的美丽风光,拉近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激发了学生了通过古诗解西湖的欲望。

第二步:

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在两首古诗的教学中,首先安排学生独立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初步感悟,结合学习古诗的经验对准古诗的节奏,使学生在初读后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古诗做好了铺垫。

第三步:

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借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用丰富的想象使诗句描绘的美景如在眼前。

为下面的品读古诗、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打下了基础。

第四步: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在教学中设计了多种形式读,如:

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师生齐读等。

从初读的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到细读时的品读、理解读、赞叹读到最后熟读成诵,步步深入,层层加深。

启发学生在反复吟诵、仔细品味中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学习中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五步:

品读诗句,欣赏美景。

通过学生自读诗句,结合注释,欣赏画面初步理解诗意。

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

例如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潋滟”“空蒙”两词深入探究,课件展示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

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今后改进的方案: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巨大的教育资源,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在今后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真切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社会现实话题,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同课异构  

教学目标

1.独立学习文中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学会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背诵古诗,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收集和诗句描写有关的风光图片及有关诗人苏轼、刘禹锡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2.课件出示苏轼的几首诗,学生阅读积累。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了解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家三口人都被评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3.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