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0540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词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輮以为轮(使……弯曲)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参省乎己(参与检验)

B.声非加疾也(强,宏大)而闻者彰(清楚,明显)假舟楫(借助、利用)

C.而绝江河(泛指河流)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神明自得(愉悦)

D.无以至千里(无法)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驽马十驾(驾驭)

2.对以下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B.阳谷皆入汶山北面山谷中的水

C.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D.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

3.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D.吾尝跂而望矣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寄蜉蝣于天地/月出于东山之上

5.下列加点的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虎鼓瑟兮鸾回车,②栗深林兮惊层巅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④孔子师郯子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⑥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⑦不耻相师⑧则群聚而笑之⑨小学而大遗

A.①⑧/②⑤/③⑥/④⑦/⑨B.①⑤/②⑥/③⑨/④⑦/⑧

C.①⑥/②⑤/③⑧/④⑦/⑨D.①④/②⑤⑥/③/⑧⑦/⑨

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而今安在哉?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

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

例如:

《春秋左氏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师说》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霓裳》为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六幺》为唐时有名的琵琶曲名。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指青色单衣,官职比较低的官服为青色。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

既望,农历十六。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C.“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类似后世的散文诗,它讲究韵律和文采,侧重于写景,也时常借景抒情。

D.《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其他

9.把下列课内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评卷人

得分

三、情景默写

10.

(1)《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评卷人

得分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雄

佛刘

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奶一个人就都办了。

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

乡下的奶奶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

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

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

一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

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奶奶,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

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

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还是我,都是幸福的。

乡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掉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想等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

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天,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虚脱了。

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

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

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好,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出墙外,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

前几年,叔叔牺牲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盖一下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

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

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

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

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

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

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

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见那时的叔叔,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威武的身影常常走进我的梦中,让我流一梦的泪水。

叔叔是个英雄,他死于一次探亲回家的路中,因为两个落水儿童,叔叔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叔叔的事迹感动了那个小城所有的市民,他被大家称为英雄。

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自不必说。

后来政府遵从乡下奶奶的意愿,把叔叔安葬在了老家,因为在那里,乡下的奶奶可以时常地去看一看儿子。

我和爸爸这次回来的目的主要是给叔叔扫墓,其实即便我们不回来,乡下的奶奶还有那些乡亲也会把叔叔的墓地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爸爸说,心里不踏实。

清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中已经有了麦苗的味道。

一路上,我们无语,爸爸一手扶了乡下奶奶的胳膊,每年他都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一对母子。

乡下的奶奶把爸爸买来的鲜花一一摆放在叔叔的墓碑上。

整个过程,她的表情肃穆、慈祥,没有一点悲伤。

她说,儿子,你哥和你侄子又来看你了,你看看你侄子已经有你那么高了。

爸爸说,给你叔鞠个躬吧,我点点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

透过水泥地,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叔叔的生命,正一点点传输到我的身体中。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乡下的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叔叔也不是我的亲叔叔,可是自从叔叔救了我,我们就成了一家人。

(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的是清明节下乡祭扫的事,多处运用了插叙手法,使相关故事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如对“叔叔”的表现,既有外貌、动作等的描写,也有他人的评价。

C.修砌院墙时,“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爸爸”因歉疚而急欲补偿的心理。

D.“叔叔”舍身救人,“爸爸”知恩图报,待“奶奶”如亲人,这都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时真诚相助的可贵精神。

12.小说以“虎子”为讲述人,这有什么好处?

13.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用大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五、语言表达

14.古人云: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苏轼游赤壁抒发了人生感悟,姚鼐登泰山赞美了大好河山。

请仿照示例,另写两个句子。

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评卷人

得分

六、命题作文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读书,就是一场场美丽的遇见。

在必修上语文教材的学习中,我们曾遇见站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毛泽东,遇见行走在乡野间“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袁隆平,遇见站立在柜台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张秉贵,遇见屹立在高原上“立心天地厚”的钟扬,我们还穿越千年与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等诗意地相逢。

这一次次的相遇,必会激起情感的浪花,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或崇敬他们的精神……

请以“假如我与____________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①从材料中自选一位人物,写在标题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③中心突出,叙述详略得当,细节具体生动。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文言虚词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A项解释有误,“参省乎己”意思是:

检查反省自己。

参,检验:

省,反省,省察。

C项解释有误,“神明自得”意思是: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

得,得到。

D项解释有误,“驽马十驾”意思是:

劣马走十天的路程。

驾,指马走一天的路程。

故选B。

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

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

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

B项解释错误,“阳谷皆入汶”意思是: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其中“阳谷”指南面山谷的水。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故选B。

3.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意思是:

顺着风向大声呼叫,声音没有加快。

而,介词,表修饰;

B项,“吾尝终日而思矣”意思是: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

而,介词,表修饰;

C项,“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意思是:

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

而,连词,表转折;

D项,“吾尝跂而望矣”意思是:

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看。

而,介词,表修饰。

故选C。

【点睛】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

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

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

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于,介词,给。

B项,“而今安在哉”,而,转折连词,可是;“侣鱼虾而友麋鹿”,而,并列连词,可不译。

C项,“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之,结构助词,的;“固一世之雄也”,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D项,“寄蜉蝣于天地”,于,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

故选C。

5.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

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①“虎鼓瑟兮鸾回车”,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②“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使……惊动;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④“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更快;

⑥“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名词作动词,向东流;

⑦“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⑧“则群聚而笑之”,群,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⑨“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分析可知,①⑥都是名词作动词;②⑤都是使动用法;③⑧都是名词作状语;④⑦都是意动用法;⑨是形容词作名词。

故选C。

【点睛】

名词活用作动词分析: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驴不胜怒,蹄之。

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树之以桑。

②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②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例如:

①阙秦以利晋。

②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6.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例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句读”是“不知”的宾语,前置了;“惑”是“不解”的宾语,前置了。

A项,“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安”是介词“在”的宾语,前置了。

B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都后置了。

C项,“不拘于时,学于余”状语后置句,“于余”是状语,后置了。

D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于江渚之上”是状语,后置了。

故选A。

【点睛】

文言文特殊句式又可分为:

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

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

7.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项解说有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不属于“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范围。

故选A。

8.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A项,“‘青衫’指青色单衣”解说错误,应为“黑色单衣”。

故选A。

9.

(1)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我学习的是道理,那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砺,磨刀石:

博学,广泛地学习:

参,检查;省,省察:

知,智慧。

(2)师,学习;道,道理;其,他,他的;于,在或比。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

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

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

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

羁、渊、遮、壑、嫠。

【点睛】

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1.B

12.①“虎子”是被救者,是事件的当事人,以他的视角讲述,真实亲切。

②“虎子”是个懵懂的孩子,以他的视角观察,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客观、自然,主题的表达更含蓄、丰富。

13.①便于叙事,可借“奶奶”之口讲述“叔叔”生前的情况。

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探寻“英雄”的阅读兴趣。

③深化主题,“奶奶”面对不幸,坚韧而有大爱,也是英雄。

【解析】

1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项考核艺术手法,CD项考核情节,其中B项“既有外貌、动作等的描写”错误,对“叔叔”的描写都是侧面描写。

1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文章次要人物和人称表现手法的题目,考核的是文章的叙述者,“虎子”作为叙事者,首先明确“虎子”在文中的地位,是“事件的当事人”,是被救的对象,以其为叙述对象真实可信;然后看“虎子”的特征,年龄小,是个懵懂的孩子,以他的视角观察,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客观、自然。

13.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欣赏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首先从文章的内容看,“叔叔”已经去世,借助“奶奶”叙述故事,合乎情理,从结构上看,开头借“奶奶”拒绝我们回来,后又同意,制造悬念;从人物看,“奶奶”面对不幸,坚韧而有大爱,也是英雄,深化主旨。

点睛:

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答题时一般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

14.登临黄山,徐霞客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雄起的赞叹。

漫步西湖,苏轼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达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

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

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

仿写同时还要紧扣主题,还要注意选择的中心词与后面的表述的一致性。

例句的句式特点是:

(①)②山,(③)写下了“④,”,表达了作者(⑤)。

例句的内容特点是:

①是一个动词,②是某名山,④是诗文名句,③是④的作者,⑤是诗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

徐霞客登临黄山,写下名句“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雄起的赞叹”。

【点睛】

句子仿写四大禁忌:

1、忌话题脱离

话题,一指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会不合要求,“失之一词,谬以千里“。

话题还指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

2、忌结构不一

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

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楚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

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须合规格。

3、忌修辞不符

修辞作为一种表达手段,仅仅限于能够识别某些修辞格,仿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或对偶或排比等,必须严格遵守。

4、忌色调不合

色调,即色彩和格调。

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要色彩和谐,不论语境色彩还是感情色彩;除此之外,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求内容的哲理性和启发性。

15.【例文】

假如我和鲁迅生活一天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社会史上,鲁迅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凌厉的战斗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和尊敬,也以其一生辉煌的业绩在近现代史上奠定了崇高的地位。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读过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像《朝花夕拾》、《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祝福》等。

在鲁迅的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