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十单元.docx
《苏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十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十单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十单元
第十单元统计
单元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课时:
4课时
平均数
教学内容:
P92~94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
同学们,昨天中午我们代伙的同学在教室里举行了一次套圈比赛,他们每人套10了次,想不想知道他们套中了几个?
2、指名汇报,回答问题
陈璇:
5个;戴之淳:
3个。
问:
陈璇套得准一些还是戴之淳套得准一些?
孟子又:
3个;陆庭臻4个。
问:
是这两位女生套得准一些还是这两位男生套得准一些?
你是怎么知道的?
3、谈话:
(出示主题图)。
看,图上的同学们也在套圈,他们每人套了15个。
4、指导学生看图,读图(纵、横轴表示的含义;每一格表示的数量)
5、问:
你能从图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吗?
(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中标出数量,并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数量的多少的)。
6、问:
除了能从图中看每人套中的个数外,你还看出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问:
你能不能从图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3、说明:
有道理。
他们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地比较,只有分别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用这样的数来体现他们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4、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移多补少”并板书。
)
⑵列式计算。
理解算式含义。
(归纳“先合再分”并板书。
)
⑶说明:
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它表示将原先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个相等的数。
4、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你会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吗?
⑵学生尝试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⑶评析:
*算式每步的含义。
*这里为什么是用女生套中的总数除以5而不是除以4?
*得到的“6”在这里是什么数?
表示什么?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
5、观察统计图,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
比哪个数小?
再观察女生成绩统计图,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6、小结:
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P94.2
出示题目,问:
这三条彩带中最长的有多长?
最短的呢?
这道题要求什么?
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计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cm——()cm之间?
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2、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下列辨析题。
⑴小强身高130厘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00厘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⑵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我校同学平均每人捐书3本。
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本书。
⑶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
①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m。
②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cm的队员。
3、出示本班级第一小组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
(如下)
⑴老师请一位同学帮着算了一下这个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得出的结果是“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6m”。
不用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呢?
(后出示正确的计算结果)
⑵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三(3)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吗?
⑶老师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
我国三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35cm。
看到这个数据,结合你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评价总结
1、刚才同学们都参与得很热烈,你们觉得陈老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
如果请你给这节课打个分,你会打多少分呢?
每个小组商量一下得分情况,然后给出一个分数(10分制)。
问:
这么多分数,以谁的分数为准呢?
(计算平均分)
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练习九(第1课时)
教学内容:
P95~96第1~5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加深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95.1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和题意。
讨论平均水深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水深并不是处处水深都11厘米,有的地方可能比110厘米深,而且深的多,所以还是可能会有危险的。
2、P95.2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进行交流,判断正误。
3、P95.3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明确每人捐书的本数,并比较出多少,回答题中的问题。
分组交流:
你还想到了什么?
指名汇报,并小结。
4、P96.4
引导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问:
从表中哪组植树棵数最多?
是多少?
哪组植树棵数最少?
是多少?
猜一猜:
平均数会在一个怎样数据范围之间?
学生独立计算各平均数。
讨论:
你还能怎样说明三年级的植树情况?
小结。
二、拓展练习
1、学校体操队同学测身高,测得小红身高是1561厘米,最矮的是小林和小雨都是145厘米,还有六位同学的身高均位147厘米,你能算出体操队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吗?
2、学校4个植树小组,第一天植树18棵,第二天植树20棵,第三天植树22棵,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棵?
三、全课总结
练习九(第2课时)
教学内容:
P96~97第5~8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加深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96.5
要求学生出示记录的本周内完成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
组织学生对做作业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各自利用时间,引导他们体会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利用时间的经验。
2、P96.6
引导学生读统计表。
先估计平均身高,再计算,培养学生估计平均数的能力。
并让学生介绍是怎样估计的,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
3、P97.7
观察统计表,理解表格中数据的意义。
组织讨论,并反馈交流。
小结:
你统计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4、P97.8
让学生课前先收集数据。
课中分组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讨论:
你从平均数的计算中还想说些什么?
二、课内练习
1、阅读P97“你知道吗?
”
2、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540米,小明上学要走9分钟,回家时比上学少用俩分钟,那么小明往返一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3、小王这次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考试的平均成绩是94分。
她的语文、数学两科的平均成绩是92分,你知道她的英语考了多少分吗?
4、敬老院中老人的平均年龄是81岁,王奶奶今年71岁,可能吗?
5、
6、下面是聪聪调查统计了一个星期内他们家扔掉了多少个塑料袋。
聪聪家平均每天扔掉多少个塑料袋?
哪两天扔掉的塑料袋个数相同?
哪一天扔掉得最多?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说一说你对塑料袋有哪些自己的想法呢?
课后反思: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内容:
P98~9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
2、学习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队身体有什么好处?
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谈话: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变化。
研究的方法是做实验,进行统计,相互合作,探讨结论。
二、实验讨论
1、研究原地跑步引起的脉搏跳动变化
⑴谈话:
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运动会给身体带来很多方面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先通过实验了解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
首先我们学习测脉搏的方法。
(教师讲解)
⑵学生练习测脉搏,教师巡视指导。
⑶介绍实验方法:
四人一组,先各自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报告给组长,组长记录在P98表格里,再同时原地跑步30秒,停下来各自立即测出1分钟里脉搏跳动的次数,组长再做记录。
休息3~4分钟后,再一起原地跑步1分钟,要用力跑,然后再测脉搏,组长再做记录。
最后全组同学一起计算本组四人运动前的脉搏跳动次数的平均数、原地跑步30秒后的平均数以及原地跑步1分钟后的平均数,再分析每个人的三个数据及全组的三个平均数,看看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
⑷学生分组活动,汇报结果。
2、研究不同的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变化是否相同。
⑴谈话: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可以使脉搏跳动加快,运动强度越大,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越多。
那么同样的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脉搏变化的情况会相同吗?
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两项强度不同的运动做实验,组长先把这两次运动的名称填在P99表格的第一横行里。
然后每人都先进行第一项运动,1分钟后测脉搏;休息一会再一起进行第二项运动,再测脉搏。
组长记录好每次运动后各人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并求出全组同学每次测量的脉搏平均数。
⑵学生分组活动,各组汇报实验结论。
三、引申反思
1、谈话:
通过两次实验,同学们已经了解运动会使脉搏跳动加快,不同的运动项目,如果运动强度不同,带来的脉搏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运动强度越大,脉搏跳动次数越多。
一般来讲,通过体育活动使脉搏跳动加快,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但是运动强度过大,脉搏跳动过块,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
那么在体育课上每分钟脉搏最多跳动多少次比较合适呢?
体育老师心中有数,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一下,他希望你们通过运动每分钟脉搏跳动最高达到多少次,以及他如何为达到这个指标安排活动。
了解了老师的想法你们可以更好地按老师的要求参加活动。
2、阅读课本P99“你知道吗?
”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设计并完成一项实验活动,测量你在不同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制成统计表。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