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泰安市高三期中考试试题语文试题.docx
《届泰安市高三期中考试试题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泰安市高三期中考试试题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泰安市高三期中考试试题语文试题
试卷类型:
A
高三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2012.11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荣膺/赝品占卜/哺乳期寻思/循名责实
B.殇逝/滥觞儒雅/孺子牛款识/博闻强识
C.忐忑/袒露赶场/干细胞寂寥/眼花缭乱
D.超擢/着想睥睨/庇护所哮喘/惟妙惟肖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信笺落寞综合征毁家抒难
B.坐阵吹拂策源地器宇轩昂
C.怄气浏览蜂窝煤扶正祛邪
D.瞭望寒暄口头蝉优哉游哉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当大多数人在用钱计算生活的时候,“乐价比”则人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在心理上是否物超所值。
②作为一名军旅作家,他对军队有着一种本能的难以割舍的,部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让他魂牵梦萦,继而流淌于笔端。
③为了倾听和触摸沙漠,我把我全部的感官都打开到了,因此我听到了不可能再听到的天籁,看见了不可能再见到的纯净的颜色。
A.提议情节极限B.提倡情结极致
C.提议情节极致D.提倡情结极限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据悉,“泉城美食节”将于本月底举行,消息一经披露,“美食家”们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赶到济南,意欲大快朵颐。
B.“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一挥,龙飞凤舞,而卷面字迹却无法辨认。
C.哈尔滨大桥垮塌、山东威海居民楼爆炸、济青高速淄博段特大车祸……一个个悲剧如影随形。
人们不禁要问:
安全监督部门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D.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一穷二白,连一辆自行车都是奢侈品,但现在不同了,家用轿车满街跑,由此我们感受到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面对央视记者“你幸福吗?
”的随机采访,有人直言不讳“我幸福!
”,有人则调侃道“我姓曾!
”,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与追捧。
B.深圳南山区前海学校在每班特设两个心理情报员,搜集同学的心理,定期向老师汇报,以便老师及时掌控学生心理动态。
C.在文学发展的路途上,人们会越来越感觉到,不同文体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融汇与交织的趋势越来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D.统计中心数据表明,中国居民储蓄在2012年前三季度中,用于住房与教育的比例高达65.7%,远高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
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
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
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
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
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
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
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
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
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
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
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
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
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
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关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6.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同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7.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繁荣之道。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齐缗王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
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
齐王曰:
“嘻,善,子来!
秦使魏冉致帝①,子以为何如?
”对曰:
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
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
且让争帝名,无伤也。
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
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
尊秦乎?
”王曰:
“尊秦。
”曰:
“释帝,天下爱齐乎?
爱秦乎?
”王曰:
“爱齐而憎秦。
”曰:
“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
”王曰:
“伐桀宋利。
”对曰:
“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
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
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
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
愿王孰虑之。
”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三十八年,伐宋。
秦昭王怒曰:
“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
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
”苏代为齐谓秦王曰:
“韩聂之攻宋,为王也。
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魏之安邑也,此韩聂之所求于王也。
”秦王曰:
“吾患齐之难知。
一从一衡,其说何也?
”对曰:
“天下国令齐可知乎?
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
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②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
何则?
皆不欲齐秦之合也。
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
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
”秦王曰:
“诺。
”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
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
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
①致帝:
送来帝号。
②伏式结轶():
形容乘车往来不断。
式,同“轼”,东前横木;结轶,车辙在路上交错,轶,通“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患之所从来微微:
没有
B.且让争帝名,无伤也伤:
妨碍
C.倍约宾秦,无争重倍:
通“背”,违背
D.齐南割楚之淮北割:
攻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人齐,见于章华东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王之问臣也卒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1.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苏代劝齐缗王“释帝”理由的一组是
①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
②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③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
④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⑤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⑥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齐两国国君称帝后,苏代从燕国到齐国,为齐王陈述过早称帝的利害关系,力劝齐王接受“帝号”而不马上称帝。
B.齐王认为,如果跟随秦王后称帝,不仅可显示自己的谦让的品德,还可使秦王受天下人憎恨,并群起讨伐之。
C.苏代认为,“称帝”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这样可以收拢天下人心,在战略上可以形成对卫国、赵国、楚国进攻的有利态势。
D.当齐国攻打宋国时,秦昭王震怒,苏代游说秦王,认为齐国攻打宋国恰好是为秦王服务,可坐收魏国割让城池之利。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
(3分)
译文:
(2)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
(4分)
译文:
(3)吾患齐之难知。
一从一衡,其说何也?
(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豁然阁
程俱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①。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②。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
①孤迥,借代月亮。
②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4分)
(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表现了怎样的志趣?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6分)(任选3个小题)
(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兰亭集序》)
(2)歌台暖响,;舞殿冷袖,。
(杜牧《阿房宫赋》)
(3)转轴拨弦三两声,。
弦弦掩抑声声思,。
(白居易《琵琶行》)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五、(12分)
16.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下列句子的横线处。
(只填序号)(4分)
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
此时,朝阳、白帆、碧空,把我对遥远未来的瞻瞩与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
①山涧、鸟鸣、夜露,掩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
②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望到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
③黎明的曙光射出万只金箭,点燃了朝霞,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现出它坚实的轮廓。
④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喷涌,流动,一个熠熠发光的世界点亮我的双眼!
17.根据语境,仿照下面的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
(4分)
年轻是什么?
年轻是春日的竹笋、、出水的芙蓉;年轻是、远征的船帆、离弦的利箭:
年轻是轰然出山的瀑布、、大漠风沙中的战旗;年轻是金,,年轻是生命中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
18.为下列这条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今年8月1日,广西桂林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老母亲不慎走失,她的四个儿子放下手头工作四处寻觅已达两月有余。
自9月17起,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桂林失踪母亲”的有关线索。
10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中破天荒地播发了一条“寻人启事”。
在重阳前夕,这一非常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有关事迹的层层披露,在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及微博意见领袖们的努力下,中央电视台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等携手5400万微博网友,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帮助孝子寻找走失母亲的爱心接力。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滋润
刘醒龙
①生活在南方,对湿润有着别样的感情。
②去年十一月,我去西北某地时,突然接到朋友的邀请,从千涸到十几个人共用一盆水洗脸的黄土坡上的窑洞,直接飞到宁波。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由于是深夜到达,直到第二天早起,才产生对她的第一感觉。
一个在长江边玩水长大的人,去到那种干旱得对水都麻木了的地方,自然更加怀念天设地造的江河湖泊了。
③我是一个对水怀有不舍之心的人,偏偏宁波读懂了我。
在我抵达宁波的第一个早上,就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好雨。
④那一天,只要在户外,自己就坚持不使用任何雨具。
并说,自己是从西北来的,那里的人将打伞当成一种罪过。
⑤宁渡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
人在室内时,她便下得激越而豪迈。
一旦发现我们走到门口,那雨马上变得温婉而抒情,细细密密地从空气中弥漫下来,比打湿脸庞多一点,比浇透衣服少一点,让人实实在在地放心地走在雨中。
⑥说来很怪,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机会来宁波,来过一次后,不算因故没有成行的那几次,仅成行的,半年之内竟达三次。
⑦第二次从武汉自驾来宁波,时值四月,沿途都是艳阳高照。
一到宁波,天就下起雨来,待我离开宁波,出城区不远,那雨就消失了。
所以,第三次来宁波时,心里已经不可能有其他假设了。
从武汉开出的动车到上海后,不出站依然是动车转到宁波,七小时的动车车程,我一直在入神地看一位藏族肢残写作者的长篇小说打印稿。
一旦放下书稿,朝着车窗外若有所思时,一定会在心里重复地问:
宁波会再下雨吗?
⑧宁波后来用我所喜欢的湿润回答说,会,一定会的。
⑨事实上,在我前往的路上,宁波正下着一场少有的豪雨,只是当我们走近时,那雨才变得温情脉脉。
对于外来者,走马观花是其永无休止的真理。
第一次采宁波,只与浙东古代雕刻艺术最集中、最精致、内容最丰富的建筑之一林宅,有一些接触,它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诗意而建造。
第二次来宁波,也只看了两个地方,除了少有人去的国内最早全木榫穹隆顶结构的保国寺,还有赫赫有名的天一阁。
坦率地说,第三次宁波之行,所了解的是比天一阁的存在更让人为之心动的另一种事实,二O一O年十一月二日的宁波日报说: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八十四家,其中国办七十一家,民办十三家:
由文化文物系统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三十一家;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十家;向社会免费开放六十六家。
让人觉得惊讶,同时又更觉得欣慰的是,文章所说的十三家民间博物馆,馆舍总面积有四万四千八百余平方米,藏品总数已逾一万九千六百件。
这样的事实如何不让人心动,如何不使人觉得,这是一场无声细雨在湿润这座城市!
⑩在宁波的最后一天下午,去阿育王寺,瞻望佛顶骨舍利。
一行人一边排着队,一边听管事的僧人细说瞻望之要领与心得。
说是自从佛顶骨舍利供人瞻望以来,无数得到佛祖引领的人,所看到的景象,再没有任何重复的,人所各异,异所各人。
终于轮到我们一行,并终于轮到我自己,诚惶诚恐地上前去,尽可能地贴着阿育王塔的小小飞檐,放飞自己的视野。
或许只有十秒钟,这样短的时间,想要看清一种影像该是何等的不易,更何况是在金碧辉煌的背景之中。
所以,我只能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一种感觉。
但至于是什么,则不敢轻易地说定。
从寺庙里出来,上了车,迷迷糊糊中像是又遇到一片雨雾。
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心里突然冒出一个词:
滋润!
在阿育王寺内的阿育王塔中,我所看到的正是一种滋润,将人的渴望还给人,让人的渴求满足人的滋润。
正如宁波的雨,可以轻浥心尘,却不会寒侵筋骨。
19.文章的第③段写道:
抵达宁波的第一个早上,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
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场“好雨”?
(4分)
20.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地写宁波的雨,这有什么作用?
(4分)
21.作者三次到宁波的感受各是什么?
请概述。
(4分)
22.文章第⑩段中的“心里突然冒出一个词:
滋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滋润”的理
解。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理想的,不结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那些天天唠叨这个体制捆绑下无用武之地的人,即使到了瑞士也找不到领唱的舞台……大家面对同样的时代,却有着千差万别的人生境界。
那些牢骚满腹的人寻找的种种“借口”,在某些人的眼中却常常是难得的人生机遇。
请根据自己的感悟,联系现实,自行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三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2012.11
一、(15分,每小题3分)
1.B(A./、、,B.、、,C.、/、,D.、/、)
2.C(A项中“抒”应为“纾”,B项“阵”应为“镇”,D项“蝉”应为“禅”)
3.D(①提议:
商讨问题时提出建议供大家讨论。
提倡:
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
根据语境,应选“提倡”。
②情节:
事情的变化和经过。
情结:
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由语境,应选“情结”。
⑧极限,最高的限度;极致,最高境界,最大程度。
前者侧重机能与功能,后者侧重精神境界,由语境可知,应选“极限”。
)
4.A(A项“大快朵颐”,指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
用在此处恰当。
B项“龙飞凤舞”:
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此处褒贬失当。
C项“如影随形”意为“比喻两人常在一起,十分亲密”,不合语境。
D项“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
多指国家工农业不发达,文化科技水平不高)
5.D(A项句中“这”指代不明,热捧的对象不清。
B项为成分残缺,缺少“搜集”的宾语中心语,应在“心理”后加“信息”等。
C项为句式杂糅,应删去“地存在着”)
二、(9分,每小题3分)
6.D(A项错,原文为“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
整体上说只能足各有千秋”;B项说“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是无中生有;C项错,“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违背作者文化交流的观点)
7.A(原文中无“极端仇视西方”的信息和内容)
8.C(A项有意曲解,原文没有与其他文化相融之意;B项为主观臆断,原文为“‘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D项中“成人之美”为无中生有)
三、(12分,每小题3分)
9.A(微:
隐蔽、不明显)
10.D(A项“于”分别为“介词,表处所,在”与“介词,表被动”;B项“也”分别为“助词,句中表提顿”与“语气词,表商榷语气”;C项“而”分别为“连词,表并列关系,”与“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
11.C(①是齐王对苏代的发问;④是苏代为齐国进攻宋国游说秦王;⑥是苏代对秦昭王分析秦齐联合的大势,从而侧面印证齐国攻打宋国的必要性,均与“释帝”无关)
12.B(“齐王认为”属于张冠李戴,且“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为主观臆断)
四、(24分)
13.
(1)秦国称帝后,如果天下反映平静,大王再称帝,也不算晚。
(注意落实“称”“安”“后”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句通畅。
3分)
(2)以敬重秦国称帝为名,然后让天下人都憎恨它,这就是所说的由卑下变为尊贵的办法。
(注意落实“以为”“所谓”“以……为”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句通畅。
4分)
(3)我担心齐国很难看透,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这怎么解释呢?
(注意落实“患”“从”“衡”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句通畅。
3分)
14.
(1)描写了一幅晚霞飘浮、清风徐吹、帆破湖面、碧浪千顷、风挟云雨、镜湖碎月的图景。
(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4分)
(2)前两句写乘舟返城,隐隐流露了作者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2分)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摒弃世俗、率性而为(1分)、自由恬静的高雅志趣(1分)。
15.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2)春光融融/风雨凄凄
(3)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每句1分,该句有错别字不得分。
共6分)
五、(12分)
16.①③④②(排对前3句得2分,全部排对得4分)
17.答案示例:
草原的新绿/初升的太阳/暴风雨中的闪电/年轻是银(4分)
18.央视(或“《新闻联播》”)首播寻人启事,网友微博爱心接力(超出字数扣1分。
共4分)
六、(18分)
19.因为作者从干旱的西北来,怀念那江河湖泊;到了宁波就下了雨,且这雨,人在室内时就下得激越而豪迈,人走到门口时,就便得温婉而抒情,深得作者之心。
(答出分号以前内容1分,答出后面内容3分。
共4分)
20.作者通过描述宁波的雨,突出了宁波的雨善解人意、给人湿润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作者对宁波文化的叙写与感悟。
(分号前后各2分。
共4分)
21.第一次欣喜于宁波的诗意盛景;第二次醉心于宁波的古建筑;第三次心动于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给人以精神渴求的满足。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得3分,全部答出得4分。
共4分)
22.“滋润”在文中具有多层含义,实指作者在宁波受到的雨的侵润(或“湿润”)(2分);虚指宁波开放的各类文化设施对宁波的熏陶(2分),它将人的渴望还给人,引领人们的精神,洗涤人们的心灵(2分)。
(共6分)
七、(60分)
23.(略)参照2012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阅。
【文言参考译文】
齐缗王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