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文化常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0334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文化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文化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文化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文化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文化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文化常识.docx

《届高考历史文化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文化常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文化常识.docx

届高考历史文化常识

2012届高考历史文化常识、题例、解析

高考类汇编

【姓氏起源】

对于考究其来历,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在上古的时候,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

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0多种类别。

①以国名为氏。

如齐、鲁、晋、郑、卫、陈、蔡、曹、许等。

②以封地(采邑)为氏。

如周武王封岔生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晋国大夫毕万于魏,其后世子孙以魏为氏。

展禽(鲁孝公儿子公子展的后裔)被封柳下,其后便得柳姓。

③以官名为氏。

晋国的荀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后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以司城为氏。

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④以职业(技艺)为氏。

如巫、卜、祝、史、匠、陶、屠等。

⑤以出生地、居住地为氏。

这类姓氏中,一般都带邱、郭、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的居住地点。

⑥以同周王或诸侯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

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称公子喜,其孙舍之称公孙舍之。

⑦以祖辈的字为氏。

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

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祖父之字为其氏。

如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

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

周平王有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为姓。

⑧直接承袭姓为氏;⑨天子赐氏;⑩以次第为氏;⑾古代少数民族带来的姓氏;⑿以谥号为氏;⒀因赐姓、避讳而改氏等。

【例1】(2009年全国文综卷I,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B.爵位C.谥号D.行业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姓氏的起源。

【解析】题干的意思:

以国名为氏,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齐、鲁、吴、秦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以居住地为姓,如东门、北郭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而对于司马、司徒等字词则属于古代的官职,所以这些姓氏是以官职为氏。

故本题选择A项。

【例2】(2009年全国文综卷II,1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

”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B.邑名

C.爵号D.官名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姓氏的起源。

【解析】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0多种类别。

那么,如题干所示:

以国名为氏,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齐、鲁、吴、秦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氏于谥,如文武、成宣等字,表示以谥号为氏;而对于王、侯、公孙等字词都属于对有功之臣所封的爵位名称,所以这些姓氏是以爵位为氏。

故本题选择C项。

【阴阳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

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

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

【例3】(2008年全国文综卷I,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

“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

【答案】D

【例4】(2008年全国文综卷II,12)古人云:

“日之所照曰阳。

”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

【答案】A

【解析】这两道题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阴阳问题。

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我国位于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水相间。

“日之所照曰阳”,因为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河流因位于地平面以下,太阳能照射到的是其北面。

故“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地名及地理表述与此关系密切,如衡阳、江阴等。

【例5】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

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

【答案】D

【解析】根据阴阳学说,向日面为阳,背日面为阴。

我国位于北半球,地形西北高,向东南渐低,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的南面、河床的北岸都是向阳的,故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山的北面、河床的南岸都是背日面,为阴。

另外,由于地势的缘故,我国河流在流动时会倾向于往东南方向流动,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形成北干、南湿的情形,故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例6】下列思想主张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是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②基督教教义③道教的《太平经》④朱熹的理学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基督教是外来宗教,其教义与阴阳五行学说无关,②不符合题意。

董仲舒结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主张,改造儒学,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太平经》是东汉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

朱熹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是从理学(主要是阴阳五行说)出发的。

【年号•谥号•庙号】

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

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谥号:

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

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庙号:

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

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例7】(2007年全国文综卷I,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

C.唐太宗D.清康熙帝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古代帝王的年号、谥号和庙号等的文化常识题。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

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

该题的情景是新的,但分析能力强的考生可以根据题目本身材料提供的信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一句的提示,提炼核心信息“生前行为”,推断出正确答案。

【常识】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大家常看到用“甲午”“戊戌”“丁卯”这样的纪年法。

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

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

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有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都对应一个生肖。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1.求天干的方法。

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567890123

2.求地支的方法。

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5678910110123

如:

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8年是戊子年(鼠年)等。

【例8】(2008年宁夏文综卷,24)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

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B.癸卯年C.甲辰年D.乙酉年

【答案】

【例9】(2008年海南卷,1)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

【答案】

【解析】这两道题实际上是同一类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当中的干支纪年问题。

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简称。

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都对应一个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嗜好),考查的是皇帝的“生肖”;1900年的“干支”年是庚子年,这两题课本中基本上不涉及,属于文化常识题。

其他类编

【春节•春联】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

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

春联,源于桃符,起于五代十国,兴于明清,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1.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依据中国古代历法把正月作为岁首。

这一节日最早应起源于

A.秦始皇时期B.汉武帝时期

C.宋太祖时期D.唐太宗时期

1.B西汉汉武帝时期,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2.春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下列新中国成立以来某地农村百姓家盛行的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扎根农村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红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D.②①④③

2.B①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关,②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③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④与新中国成立有关。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按农历算在每年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四月五日或六日。

3.祭扫亲人的坟墓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这种习俗的积极意义在于

A.懂得珍惜生命

B.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C.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D.增强爱国爱家的意识

3.D认真分析清明节扫墓习俗,可得出正确答案。

4.“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

下列关于这些谚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清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②二十四节气是北宋沈括制订的③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④这些谚语我国古代农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A.①②④B.②③

C.①④D.②③④

4.C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完全确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科学性。

②③说法错误。

5.最早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法的制订,应归功于

A.汉武帝B.僧一行

C.沈括D.郭守敬

5.C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

北宋科学家沈括提倡改革历日制度,按节气定月,以立春为元旦。

这种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日制度,称为“十二气历”。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

6.上述材料,不能说明端午节

A.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

B.积淀的是深厚的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

C.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

D.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

6.A由材料中端午节习俗和起源的多种说法,可知端午节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等,但不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仲秋节、八月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它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古代帝王祭月礼制、月下歌舞觅偶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遗俗。

“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朱元璋月饼起义”都是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7.据《礼记》记载: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注:

“夕月”即拜月之意)这反映了古代帝王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那么,中秋节祭月的典礼可能起源于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7.A中秋节祭月的典礼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是生产力相对低下的产物。

选项所列四个时期,先秦时期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人们的科学知识也比较贫乏。

8.《东京梦华录》记载: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材料描绘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期人们过中秋节的情景

A.汉朝B.唐朝

C.宋朝D.明朝

8.C弓}文出自《东京梦华录》,北宋建立后将开封改名为东京,作为都城。

可见,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宋都城东京中秋之夜的繁华和赏月习俗。

【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莱萸等等。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这一节日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9.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从材料看,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人们

A.祈祷姻缘美满B.祭祀先祖先人

C.祝愿健康长寿D.期盼合家团圆

9.C九在0至九这十个数字中是最大数,九九重阳,又与“久久”同音,故重阳节有长久长寿的寓意。

从材料中的“宜于长久”,也可分析出正确答案。

【国庆节】

国庆节,即国庆纪念日,是一个国家政治性最浓重的节日,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

它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10.下列各国国庆日及其相关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A.美国——7月4日——《独立宣言》

B.法国——7月16日——大革命爆发

C.加拿大——7月1日——《大不列颠北美法案》

D.苏联——11月7日——十月革命

10.B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发动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

后来,7月14日被定为法国的国庆节。

【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经典.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11.下列儒家经典,不是由孔子编订、整理的是

A.《诗》B.《书》

C.《论语》D.《春秋》

11.C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其言论编纂成《论语》一书,此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12.明朝沿袭了前代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考试的试卷命题范围是

A.四书五经B.时事政治

C.诗赋D.算术、法律

12.A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考生发挥个人见解,以达到严格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

1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是儒家经典,也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中《论语》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目始于

A.汉朝B.唐朝  C.宋朝   D.明朝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社会立法的指导思想。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14.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理论,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

从根本上看,这是因为它

A.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

B.反映了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

C.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以人为本,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14.C“三纲五常”,宣传忠孝思想,严格等级秩序,规范了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们的思想,是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三字经】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

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被誉为“蒙学之冠”,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15.《三字经》中说到:

“阉乱后,寇内讧。

闯逆变,神器终。

”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A.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

B.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统治黑暗

C.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

D.倭寇与沿海奸商勾结,倭患愈演愈烈

15.D题干中的“阉乱后,寇内讧”是指明朝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导致农民起义。

这里的“寇”是指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不是指“倭寇”,D解读不正确。

【百家姓】

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的一位儒生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称为《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流传地域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

16.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据《百家姓》中的排序“赵钱孙李”,“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却排第一。

由此可推断出《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A.西周B.唐朝

C.宋朝D.明朝

16.C宋朝开国皇帝是赵匡胤,所以当时赵姓最尊贵,因而被排在第一位。

【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人们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的名字时,必须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避讳。

17.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17.A汉朝开国皇帝是刘邦,改“相邦”为“相国”就是为了避讳刘邦的名字。

【皇帝的号】

中国古代的皇帝有庙号、谥号、尊号、年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唐高祖、唐太宗等。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如汉武帝、隋炀帝等。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年号是封建皇帝在位时纪年用的名号,西汉时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18.《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18.B理解了各种称号的含义,不难找到正确答案。

【金榜】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19.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

A.隋朝、唐朝、南宋

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

19.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创立;唐朝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北宋时,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

【十二生肖】

“生肖”,又叫“属相”。

十二生肖是由11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组成,每年一肖,十二种动物便与于支中的十二个地支一一对应起来,顺序排列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用于记人的出生之年。

20.“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

”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

这源自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20.B十二生肖是中华民族游牧与农耕两种文化并重的产物。

猪是农耕文化下的主要家畜,鼠则是人们追求智慧的象征。

【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2)帝王年号纪年法;(3)干支纪年法;(4)年号干支兼用法。

其中,干支纪年法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巴、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将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21.农历的干支纪年一直沿用至今,1958年,用干支纪年法应该指的是农历的

A.己丑年B.己未年

C.戊戌年D.戊午年

21.C干支纪年法六十年一轮回,1958年前的60年是1898年。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是戊戌年。

22.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那么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是在农历

A.丙戌年B.辛丑年

C.壬辰年D.甲午年

22.C根据天干地支搭配方法进行推算,2012年比2008年晚4年,“戊”后面的第4个是“壬”,“子”后面的第4个是“辰”。

故正确答案是C。

23.1900年庚子失败后,清政府实行新政,教育制度也发生一些变化,期间,清政府通过了张之洞等人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按推算“癸卯学制”通过是在()

A.公元1902年B.公元1904年  C.公元1906年   D.公元1908

23.解析:

根据推算是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