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0100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人民版必修3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人民版必修3"

[课标内容]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要求]

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学习

要求

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感受文艺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

说明

“‘双百’方针的提出”一目中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一目中的“体育事业成就”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习

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知道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摧残;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说明

学习本课内容,可联系本册书后面的“‘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开展学习与探究活动。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学习

要求

知道“两弹一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神舟”号飞船等科技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念。

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说明

可采用表格法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的第一自然段和“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中的“信息技术成就、生物工程成就”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史料分析、情境再现、比较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艺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

“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3)双百方针的提出

背景

必要性: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

可能性:

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涵:

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目的: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

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遭遇曲折的原因

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

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不够完善;

文艺界的派别之争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风刀霜剑严相逼——“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东风无力百花残)

1、表现

国家文物遭摧残(清华园、故宫—血泪宫、佛像破坏、家具是的帝王将相扣)

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田汉批斗和国歌改词,老舍,傅雷,吴晗)

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佛教经典,什么佛经,尽放狗屁)

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流行。

2、原因

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

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不够完善;

文艺界的派别之争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三、飞香走红满天春——新中国文化的第二高峰(大地春回百花放)

1、表现

⑴文化艺术再现勃勃生机

名称

类别

鲁迅文学奖

优秀文艺创作

茅盾文学奖

优秀长篇小说

五个一工程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金鸡奖 百花奖 华表奖

电影荣誉奖

金鹰奖 飞天奖

电视艺术大奖

⑵体育成就举世瞩目

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赢得“五连冠”;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获奥运会第一金;1992年和1996年,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两届奥运会上,中国均夺得了16枚金牌,居金牌榜第四位;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金牌数居第一。

2、原因——二为方向的提出

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在总结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提出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它概括了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工作的繁荣。

☆新中国文学艺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政治上: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文学艺术、体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文学艺术、体育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如“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等,有力地推动了这些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为这些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经济上:

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文学艺术、体育事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广大文学艺术、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

☆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允许文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坚持正确的文艺创新思想;要勇于艺术创新。

作业:

随堂练习

教后记: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背景

新中国成立,政府重视;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国内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要彻底改造旧中国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

2、具体措施及作用

(1)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表现

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收回教育主权。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作用:

教育领域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实现了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2)制定人民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

提出:

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作用:

这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措施

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半工半读)。

多种形式办学

3、结果

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表现

(1)“文革”对教育冲击

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教育革命”

领导体制:

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教学体制:

“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高校招生:

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2、“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文革中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长时期“停课闹革命”和所谓“教育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大批知识分子下放农村,经受劳动锻炼,被迫中止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接受再教育,失去了文化深造的机会。

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教育拨乱反正:

1977年恢复高考

2、教育方针

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3、“科教兴国”战略

含义: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原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

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意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

4、成就

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各类各级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5、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政府对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尊师重教的风气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邓小平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国家把教育确定为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的推动。

☆经验教训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分析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作业:

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两弹一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神舟”号飞船等科技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新中国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时间

成就

地位

1958年

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建成

标志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首次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卫星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首次

1980年

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标志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

1983年

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首次研制出每秒运算1亿次的计算机

1984年

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发射成功

2001—2002年

完成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

2002年

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2003年

神州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标志中国的航天和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005年

神州6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一、科研起步:

文革前(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科技落后的历史背景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政策等原因,中国古代科技开始停滞。

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和教育水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更是远远落后与世界水平。

2、中国科研的起步

建立科研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依靠政府力量领导和开展科研工作。

党和政府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和吸引海外华人的知识分子相结合的办法,迅速建立一支科技队伍。

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

3、主要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

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十年曲折:

文革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文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严重受挫,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三、科研腾飞:

文革后(1978年后到21世纪)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复出后的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

内容: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863计划”、“火炬计划”

意义:

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②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3、“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1995年全国第三次科技大会号召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新时期各个领域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

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一定时期的科技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是密不可分的)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

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