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876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区域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区域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区域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区域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docx

《区域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docx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结构:

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

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

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区位论:

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区域经济: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1)新区域经济观就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2)新区域经济观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3)新区域经济观强调了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问题。

(4)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的自组织问题和如何组织区域经济联系。

(5)新区域经济观强调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

经济区位:

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经济区域:

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区域经济: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区别: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具有如下特点:

①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②不能无限划分;③不是固定不变的;④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

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联系:

区域经济建立在经济区域的基础上,有了经济区域的存在才有区域经济可言。

而一个经济区域的区域经济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反映了经济区域的发展情况。

经济区位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①地区性投入 ②地区性需求;③输入的投入④外部的需求

区域经济一体化:

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科技工业园区:

将工业产业与科技活动结合,集聚在一起,形成的一某一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区

为什么说乘数是城市基础模型的核心概念?

 

(1)乘数是指基础部门规模增长所带来的城市经济规模呈倍数的增长。

如果乘数是5,那么基础部门规模增加一倍,会引起城市整体经济规模增加五倍。

可见乘数可以在基础部门一定的情况下决定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

(2)另外,在实际城市经济增长中,乘数是变化的。

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经济规模

的扩大将导致地方那个的扩大,以前需要进口的产品和劳务改由城市内部的非基础部门生产。

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乘数会变大。

所以说,乘数电话ichengshi基础模型的核心概念。

 

论述科技工业园区的互动机制。

雄厚的科技资源,不断壮大的创新企业群体和政府的有效协调管理是保证科技工业园区健康、稳定、高速发展的三大要素。

 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各类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金融、法律、信息、技术、商贸、管理等各类中介机构之间建立起来的密切联系与互动关系,构成了国家创新科技园区网络化区域创新体系及其基本的运行机制,是实现国家创新科技园区战略目标的保证。

 

工业园区的各个因素之间起到了互动互持的作用,必然会互相影响壮大,最终达到共同的目标,促进整个园区经济的发展。

 互动机制是工业园区的形成机制之一。

同时,它是工业园区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种形成机制。

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度的空间变化历程。

极化效应:

任何一个地区,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它发展到达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即使原来赖以发展的有利条件已经不存在,它仍可以继续发展。

这就是极化效应。

扩展效应:

发达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周围扩展,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也带动起来的一种效应。

 回程效应:

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作为扩展效应的对立物而起作用的。

阐述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的主要论点?

 第一,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第二,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较低发展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在扩展效应作用下,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

 

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1)初级行业及其产品初步加工工业

(2)简单劳动密集型工业

(3)污染严重的工业(4)军事工业(5)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6)先进城市带对落后地区的支持

辐射理论:

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点辐射:

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引起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

线辐射: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

 

面辐射:

由点辐射和线辐射形成了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然后由这些地区形成再向周边地区的辐射。

论述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

 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地区是能量高的物体,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和地区是能量低的物体。

(1)两者之间存在着彼此的辐射

(2)辐射是逐级推进的

(3)辐射的媒介主要是道路、交通、通信等

 (4)辐射的是技术、资金、人才、自然资源、市场信息、文化、环境和法律、制度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

分析辐射理论对于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意义。

 

(1)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 :

1)点辐射:

以城市为中心建立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从而提高城市和周边地区的辐射效率。

2)线辐射:

要重视铁路干线、公路干线的建设和与周边路线的配套问题。

 3)面辐射:

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建立发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2)中国东西、南北的经济互补性问题 1)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东西、南北的互助合作关系;2)利用现有交通网络,加快地区间经济资源的流动。

 

(3)城市和小城镇建设 。

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辐射理论制定相应的措施。

(4)就业问题:

 允许和帮助这个地区的劳动力在更大的范围内跨地区流动。

(5)各省交界处、各地区交界处的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

 

(6)有效克服地区之间的负面辐射。

 

(7)加深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合作,加强正面辐射,避免负面辐射,会在双方之间产生良性的滚动效应。

 

合作主要包括:

 1)共同实施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共同制定相邻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发展规划 3)共同制定相邻地区的脱贫计划、就业计划以及房地产开发计划;

 4)共同开展人才与技术的交流;

 5)共同采取措施根除污染、水土流失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6)共同加强市场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与梯度理论相比,辐射理论的适用性表现在哪里?

 

(1)梯度推进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 。

 

(2)根据反映经济发达程度的综合指标把国内各个地区划分为四类地区,这样一种发展思路简单地用梯度推进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3)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经济发展程度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

  

(4)我们可以进行跨地区研究,以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5)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解决就业问题、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布局问题、研究制定房地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制定正确的扶贫战略。

 二重结构:

就是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且在这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

区域产业的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

技术导向,结构导向,理解导向

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导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利用新技术改造现有传统产业

(2)建设和发展高技术产业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4)抓好区域农村产业结构的总体改造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破坏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用以评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一系列指标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1)发展的可持续性。

即当前的决策不应该对保持或改善将来

的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

因而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必须有限制的因素。

(2)发展的协调性。

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或者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系统之间要协调发展。

(3)发展的公平性。

既当代人群间、国际间,以及代系之间,资源利用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效益—或分配和负担的公平。

在可持续发展中如何才能自觉地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四大系统的协调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和管理?

第一,既要研究区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又要研究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及社会结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要制定出一整套具有可行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规划。

第三,要因地制宜,不同区域的发展要求和目标不可能完全一样

论述科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科技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和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2)科技作为一种支撑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区域的科技发展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内容和目标相结合。

 

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目标有很大差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人口,科技。

区域差异:

不同的区域由于区位因素的不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不同,因此对工业产业的吸引力也不同,这就是区域差异。

地域分工:

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成本决定论、利润决定论、综合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成本决定论:

1909年,韦伯发表《工业区位论》

,认为一个区域对工业区位选择吸引力大小的决定力量是最小生产成

本。

而影响产品成本的一般性区位因素是运输费、劳动费和集聚效益。

(2)利润决定论:

 1)1933年,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要有效地组织生产与流通,必须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构成的市场空间结构,优越的市场空间结构对产业配置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2)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发表《区位经济学》:

消费需求量的大小是区位选择上优先考虑的主导因素,而市场容量又取决于消费强度、消费倾向、产品价格、市场半径、产品推销技术、单件产品的运费等相关因素。

 企业家关心的实质不是成本最低而是利润最高。

(3)综合决定论: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伊萨德(W.Isard)明确指出,最大利润原则固然是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同自环境、产品成本和区域间工资水平等因素有关。

因此,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特别是成本—

市场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有何不同?

 

(1)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

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某种产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称为具有“绝对优势”。

  

观点:

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

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

 局限性:

按照绝对优势理论,一个没有任何绝对优势产品地区就不能从贸易中获利,然而现实的地域分工与贸易并非如此。

(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成本:

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

观点:

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商品生产所费劳动的相对差异,这是最有利和最合理的地域分工原则。

  积极意义:

第一,指出了区域贸易的广泛基础。

第二,提出了区域交换的特殊规则。

(3)区别:

如何认识区域的性质1)绝对优势理论:

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略了它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

2)比较优势理论:

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区域的竞争是在收支平衡前提下的竞争,因而受相对竞争法则的支配。

 

3、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比较如何描述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向?

 

是由两个指数进行测定的:

(1)产业结构变化指数:

它用来说明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动的速度。

(2)专业化指数:

它用来说明产业结构的专业化成都,即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动是趋于集中了还是趋于分散了,是否出现专业化部门多、高增长部门多和高利税部门多的趋势,是否体现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客观要求。

 

4、简述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方法。

(1)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条件。

(2)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

从供给角度考察,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取决于创新能力、积累能力和供给弹性。

从需求角度考察,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取决于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

(3)发展经验通常经济发展水平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地区,其内部推动产业结构适时调整和顺利升级的能力也比较强,地区产业结构具有促进当地经济全面发展的综合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