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发展历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717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分析发展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精神分析发展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精神分析发展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精神分析发展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精神分析发展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神分析发展历史.docx

《精神分析发展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分析发展历史.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神分析发展历史.docx

精神分析发展历史

精神分析发展历史

1900-1920

∙弗洛伊德:

释梦,自由联想,移情

∙阿德勒:

心理教育,辩论

∙荣格:

释梦,技术上整合平衡

1920-1940

∙兰克、费伦齐:

主动技术,强调情感,养育方法,治疗终结的时间设置

∙Stekel:

主动分析,精神分析短程治疗

∙Reich,Fenichel:

对性格的分析,对防御的分析(性格盔甲)

∙Alexander,French:

校正情感体验,短程治疗,面对面会谈

∙Horney:

进一步区分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短程模式,主动技术。

1950-1960

∙Sullivan:

对精神分裂症的分析,面对面的精神科访谈,参与观察者,扩张移情的人际维度

∙A.Freud:

在精神分析和儿童分析中应用自我心理学,强调防御机制的适应功能。

∙Eissler,Bibring,Stone,Gill:

扩展精神分析的定义和范围,对移情的分析扩展到此时此地的分析。

∙MKlein,Winnicott,Bion,Balint:

影响客体关系学派的发展,支持性环境,够格的母亲,作为容器的治疗师,修复基本错误,强调患者在早期没有得到充分的母性照料。

∙Zetzel,Greenson,Boss:

扩展治疗关系中非移情成份。

提出治疗同盟和工作同盟的概念,注重治疗中现实性成份。

使用患者的观察性自我和体验性自我的功能。

强调治疗中分析师和来访者真实的人性相遇。

∙Hartmann,Kris:

适应性自我心理学;自我的无冲突区,自身(self)作为一个独立结构存在。

在自我控制下退行,强调自我参与对分析过程的影响。

∙Jacobson:

发展性模型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整合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和内驱力理论

∙Mahler:

对母亲和婴儿进行直接的观察和研究,定义了儿童发展的分离-个体化各个时期。

以及分离个体化时期对成人人格以及心理疾病的影响,并且其对分析过程的影响。

1970-1980’s

∙Sifneos,Davanloo,Malan,Mann:

发展了多种不同种类的短程动力学治疗,使用主动技术,质对技术,支持技术。

时限的动力治疗

∙Kohut:

发展针对自恋人格的自身心理学。

定义了自身客体移情。

强调共情和变形转换。

∙Kernberg:

对边缘人格的治疗。

使用表达性技术

∙StruppandBinder,Luborsky:

动力学治疗的操作性手册以及动力性表达-支持性治疗。

∙Gill,Hoffman:

社会结构主义,强调治疗师本人的行为持续地影响来访者的移情。

分析师的主体性还会影响到整个治疗进程。

∙Ogden,Sandler,Jacobs,McLaughlin,Chused,Renik:

强调治疗中的两人过程,以及治疗中出现的分析性“第三者”;分析师的角色相应性;聚焦于反移情的使用。

∙Pine,Karasu,Chessick:

多元整合,使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整合,通过发展心理学整合,或者整合哲学和精神分析

1990-至今

∙六大国际精神分析组织,动力学诊断手册(PDM)

∙Fonagy,Kernberg,Clarkin,Bateman:

移情焦点治疗(TFP)和心理化基础疗法(MBT),符合EBP的人格障碍的疗法

∙LuborskyandKaechele:

CCRT,对分析过程的量化研究,多焦点转移模式。

∙Solms,Kandel:

神经精神分析,Neuropsychoanalysis

∙Ogden,Atwood,Mitchell,Stolorow:

后现代精神分析,关系疗法和主体间学派

∙Grostein,Waska,Burke:

后克莱因学派。

∙Sarfan,Epstein,Engler:

佛学精神分析,超个人精神分析

∙Klerman,Greenberg:

人际治疗(IPT),情绪聚焦疗法(EFT)

∙DavidScharffandJillScharff:

客体关系夫妻治疗和家庭治疗。

∙Ryle:

认知分析疗法(CAT)

精神分析及其流派发展

绪论

弗洛伊德的影响之深远,不仅至今不衰,而且在其他的心理学派里都能看到他的许多影子。

事实上,各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几乎都与精神分析学说脱离不了关系:

有的是踏着精神分析理论而加以扩充,有的是把它的一些概念与治疗方法做适度的调整,有的是针对它而提出相反的看法。

总之,许多心理治疗学派均或多或少采撷或整合过精神分析学说的原理与技术。

整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包含:

人格发展、人性观,以及精神治疗模式等。

他扩充了心理学的视野,使心理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强调心理动力对行为的驱动,突显出潜意识的重要性,以及首创了解与调整人格基本结构的治疗程序。

因此,在评估其他理论时,可以拿弗洛伊德的理论做为准绳。

本文着重探讨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与应用,并略述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概况;此外,还要介绍艾利克森(Erik?

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该理论从多方面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加以扩充,也大概叙述一下当代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其中涉及「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的若干概念。

历史渊源

要理解精神分析和弗洛伊德的思想,思考一下他自己的生活中个人和智力的影响是有帮助的。

西蒙·弗洛伊德生于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尔的弗莱堡村庄,这个小镇那时属于奥地利,现在属于捷克共和国,他是阿玛利亚和雅各布·弗洛伊德所生的七个孩子中的长子。

弗洛伊德的父亲在前次婚姻中生有两子,在弗洛伊德出生时他42岁。

弗洛伊德4岁时,他的父亲,一个毛纺商人,为寻求更有利的商业条件举家搬迁到维也纳。

在维也纳拥挤的住宅中,弗洛伊德享有拥有自己的卧室和学习的特权。

年轻的母亲对她的儿子寄予厚望,鼓励他学习。

他很擅长学语言,不仅学希腊语、拉丁语和希伯莱语等古典语言,而且学习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在8岁时就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

在他早期的学业中,他常常是班上的第一名。

后来他在1866年至1873年进入Sperlgymnasium(一所中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弗洛伊德在1873年冬季开始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8年后完成了学位的学习。

通常医学学位是五年制,但他却延期毕业,因为他花了六年时间在一个有名的生理学家恩斯特·布鲁克(Ernst?

Burcke)的督导下学习,并在奥地利部队服了一年兵役(1879-1880)。

在他师从布鲁克的时期,他结识了比他年长40岁的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f?

Breuer),他引导弗洛伊德认识了癔症疾病的状况,由于提升前景不佳以及薪酬低下,弗洛伊德离开了布鲁克的生理研究所,开始做外科大夫,没有多久,在1883年,弗洛伊德在较大的维也纳综合医院学习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

在那个时期,他与神经系统有障碍的病人打交道;在研究可卡因的医学用途时,他在认识到该药的上瘾性之前亲身试用该药。

在1885年弗洛伊德有一个机会去巴黎,并与吉恩·沙柯特(Jean?

Charcot)这位著名的法国神经病学家和催眠师相处了四个月。

当时,沙柯特正在研究癔症病人的转换反应,那些病人心理障碍的结果表现为躯体症状,如丧失视力,丧失听力,胳膊或大腿的瘫痪。

那时候弗洛伊德观察到沙柯特利用催眠暗示的方法来消除癔症的症状。

虽然弗洛伊德后来对催眠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其价值提出了疑问,但是他在巴黎的经验帮助他思考无意识思想的重要性并思考感情和行为受影响而产生病态心理症状的方式。

回到维也纳,弗洛伊德与玛莎·伯奈斯(Martha?

Bernays)于1886年结婚。

他们结婚53年,生有六个孩子,最小的一个孩子安娜成了著名的儿童分析家,对精神分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弗洛伊德婚后几年在一家儿童医院工作,也逐步开展了自己的私人诊疗工作。

与此同时,他不断地阅读许多不同领域的著作。

来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哲学、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信息影响了他日后的思想,他对无意识过程的兴趣不仅来自他与沙柯特的工作,而且来自诸如尼采(1937)和斯宾诺莎(1952)等数学家。

心理学这一科学正在兴起。

弗洛伊德阅读了威尔海姆·冯特(Wilhelm?

Wumdt)和古斯塔夫·费希纳(Gustav?

Fechner)的著作,对路德维齐·伯恩(Ludwig?

Borne)著作的知识影响了他的精神分析自由联想这一技术的产生,伯恩提出准作者们把所发生的每桩事情写在纸上放置三天,而不顾及连贯性或相关性。

其他科学影响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恩斯特·布鲁克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研究,弗洛伊德的许多论著中运用了来源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科学模型。

他的科学知识和神经病学知识以及他所熟知的皮亚杰(Pierre?

Janet)和希伯莱特·伯恩海母(Hippolyte?

Bernheim)的精神病学著作对其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发展有很大影响。

虽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发展中受到其他作者和精神病学家的影响,但是精神分析的创立主要归功于他自己。

起初,弗洛伊德用催眠法和布洛伊尔的渲泄法来帮助精神神经症病人。

然而,他发现病人对暗示、催眠和提问有阻抗,他运用了“集中注意”技术,要求病人闭着眼睛躺在躺椅上,把注意力集中到症状上,并不经思想的审查回忆所有关于症状的记忆。

当弗洛伊德感觉到阻抗时,他把手放在来访者的额头上,并询问病人记忆和回忆内容。

后来,弗洛伊德的主动性减少,鼓励病人报告出现于头脑中的任何事情--自由联想(free?

associtation),与这一技术有关的是弗洛伊德与他们年长的同事约瑟夫·布洛伊尔讨论布洛伊尔正在治疗的一个病人安娜·欧,她经由在催眠状态下向布洛伊尔报告她的情感生活而正在从癔症中康复。

弗洛伊德把这一方法应用于其他病人,而且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一起发表了《关于癔症的研究》(1895),在这本书中他们假设癔症的症状是由痛苦记忆与未表达出来的情感综合在一起而产生出来的,那么,治疗的任务就是引出对被遗忘的事件的回忆,并引出其情感的表达。

造成癔症的创伤性事件是性方面的,并发生在病人的童年期,这是弗洛伊德的看法,而不是布洛伊尔的看法。

有一部分是由于这些看法使弗洛伊德对自己的童年时代和梦进行了自我分析。

随着弗洛伊德对他自己的无意识思想的探究,他认识到与情绪压抑有关的生物驱力,尤其是性驱力的重要作用。

这一认识让他意识到人格的意识层面与无意识层面之间的冲突。

他根据自己的梦和病人的梦所观察到的东西发表在《梦的解析》这本书中。

虽然《梦的解析》一书没怎么受到医生或其他人的注意,但是弗洛伊德开始吸引了对他的想法感兴趣的人,始于1902年,在他家聚会的“周三心理协会”逐渐发展着,在1908年,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

在这几年间,弗洛伊德发表了《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分析》(1909),《性学三论》(1905),以及《笑话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

他关于性学的论著受到了谴责,因为这些思想与时代不同步,弗洛伊德被医生和非学术性的作者看作是性变态者和淫秽之人。

使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为美国所知的事件是弗洛伊德应斯坦雷·豪尔{G.Stanley?

Hall}之邀请于1909年在麻省沃色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做演讲,这为他的书《精神分析引论》(1917)和描述其人格方法的书《自我和本我》(1923)召来了更多的读者。

弗洛伊德还论及婴幼儿与双亲关系的重要性。

在《性学三论》(1905)和《论自恋:

导言》(1914)这两本书中,弗洛伊德界定了其关于利比多(Libido)的观点,利比多是包括性能量在内的人格驱力。

他谈到自体性欲,这一阶段先于婴儿与第一个客体---母亲,建立关系。

他发现区分朝向自我的利比多(性)能量与朝向外部世界中客体的表征的利比多能量是有所助益的。

当个体把朝向他人的能量收回,并把这能量投向自己时就出现了自恋,如果走向极端,自恋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病态,弗洛伊德关于早期婴幼儿关系以及自恋的论著是客体关系和自我心理学理论学家的工作基础。

弗洛伊德(1920)修订了其驱力理论,驱力理论关注的是性作为基本驱力对性功能之影响的重要作用。

后来,他观察到发生于自残或受虐者中朝向自我的攻击性的重要作用。

为了解释人们为什么不断找出法子惩罚自己,弗洛伊德(1920)在爱或性(伊洛斯)本能之外增加了死亡或自毁(塔娜图斯)本能,弗洛伊德对攻击驱力和性驱力的强调没有被他的许多追随者所完全接受。

他的其他概念(无意识,自我,本我和超我)为许多精神分析理论家所接受。

人格的这些方面(Freud,1923)将在下一节详加论述。

在精神分析的发展中重要的不仅有弗洛伊德的论著,而且有他与受他吸引的其他精神分析师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与他争辩,反对他,或与他断交。

早期弟子和重要作者有卡尔·亚伯拉罕(Karl?

Abraham),马科斯·艾廷根(Max?

Eitingon),山德匀·费伦茨(Sandor?

Ferenczi),俄内斯特·琼斯(Ernest?

Jones)和汉斯·莎荷斯(Hans?

Sachs)。

阿尔弗莱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卡尔·荣格(Carl?

Jung)(第三章),以及奥托·兰克(Otto?

Rank)这些弟子虽然相对而言是忠实于弗洛伊德的,但他们创立了他们自己的心理治疗理论,并断绝了与弗洛伊德的关系。

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的后期作者常常指的是新弗洛伊德派,他们更多关注于社会和文化因素,更少关注生物决定因素。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反对弗洛伊德的女性学观,她关心文化因素和人际关系,而不是早期的童年创伤。

埃里克·?

弗洛姆(Erich?

Fromm)与弗洛伊德派有重大差异,他关注社会中的集体以及文化的变化。

最受当代人注意的新弗洛伊德派是哈利·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他强调的人际因素和童年期建立的朋辈关系为精神分析理论增加了新的视角。

虽然这些作者对精神分析做了有趣的补充和更新,他们的思想与本章的精神分析理论家非常不同以致超出了其范畴。

弗洛伊德不断地著书立说直到1939年死于喉和颌癌,他患癌症有16年。

弗洛伊德在82岁时被迫离开维也纳以躲避纳粹入侵奥地利。

尽管他生着病而且做了33次颌部与颚部的手术,但是弗洛伊德却令人难以置信地进行着大量的写作。

他对心理结构和机能的理论,《自我与本我》(1923年)进行了修正。

强调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

他众多的论著发表在24卷《西蒙·弗洛伊德全集标准版》中。

许多作家详实地描述了他的生平,其中描述最完全的是俄内斯特·琼斯(1953,1955,1957)。

琼斯的论著以及Ellenberger(1970)和Gay(1988)的书是这一节内容的来源,向感兴趣的读者推存这些书目。

正如弗洛伊德不断地修正并发展精神分析,追随他的精神分析师也是如此,他的小女儿安娜做出了主要贡献,她关注的是自我的发展,自我是弗洛伊德系统中与外部现实世界打交道的那一部分,她的学生艾里克·艾里克森也考察了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并描述了贯穿整个生命过程的发展阶段。

他们的工作以及海因茨·哈特曼(Heinz?

Hartmann)的工作就是为我们所知的自我(ego)心理学,哈特曼强调对环境的适应。

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客体关系学派,这些理论家关注早期儿童发展的关系,尤其是母子关系,玛格丽特·玛勒(Margaret?

Mahler)的发展理论与弗洛伊德驱力理论的儿童发展观有所不同。

多纳德·威尼柯特(Donald?

Winnicott)对母子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观察。

奥托·科恩伯格(Otto?

Kernberg)应用了他们的理论治疗重性障碍,如边缘性人格障碍,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自我心理学的创立者,综合了客体关系理论以及他自己关于自恋的儿童期发展的观点。

虽然许多作者对精神分析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但是这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他们的理论在本章解释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之后进行论述。

理论依据

主要概念

人性观基本上,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论调,他认为,人类行为受控于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与生物本能驱力(drives),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正如克威尔(Kovel,1976)的观点:

「过去那种辨证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而被人视为决定论的弗洛依德理论,现在好象不见踪影了。

事实上,思想虽然是受控的,但不是依简单的直线方式就能解释清楚,精神分析论认为,人的行为远超出我们想象中的复杂」。

事实上,精神分析教了我们一课,就是一个人可以透过洞察,把自己从受到过去经验的暴力统治下解救出来。

当潜意识里的东西浮上意识层面而被察觉,过去盲目的习惯就可以由自己的选择来取代。

这是决定论中一种不寻常的解脱形式。

「本能」(instinct)的概念是弗洛伊德理论的重心。

弗洛伊德一开始先使用「原欲」(libido)来解释与性有关的能量,后来又加以扩充至包含所有「生命本能」(life?

instincts)的能量。

正由于有这些本能,使个体与种族得以繁衍,并得以成长和创造。

所以,原欲虽含有性爱的能量,但其意义不仅止于此,应解释成一切动机的根源。

弗洛伊德把所有寻乐的行为均归为生命本能,并指出多数人的生命目的在于追求欢乐与回避痛苦。

弗洛伊德也提出「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s)的概念,视之为「攻击驱动力」(aggressive?

drive)的根源,并指出,人们有时候在潜意识里会有想死或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欲望,并经由行为表现出来。

依他的看法,性与攻击的驱动力是解释人类行为的两大强力因子。

虽然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之间也许会有冲突,但人类并非注定要成为攻击与自我毁灭下的牺牲品。

在《文明与不平》(Civill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1930-1962)一书中,弗洛伊德指出,人类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去驾驭攻击驱动力,而人们的不安与焦虑跟他们知道人类可能会被灭种有关。

时至今日,这一说法的正确性又如何呢?

人格结构根据精神分析的看法,人格由三个系统组成:

即本我、自我、与超我。

这些名词是用来指心理过程,而不是人格运作的解剖部位;人格的运作是整体的,而非三者分别开来。

本我是生物要素,自我是心理要素,而超我则是社会要素。

传统的弗洛伊德观,认为人可视为一能量系统,而人格的动力则包括将精神能量分配到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方式。

由于精神能量的总量是固定的,因此若一方分配得多,则另外两个方式就会较少。

人们的行为是决定于此-精神能量。

本我本我(id)是人格初始的系统;刚出生的婴儿完全处于本我的状态。

本我是精神能量的主要来源及本能的栖息之地,本身缺乏组织,是盲目的、一味要求与顽固的。

就像沸腾的锅子,本我无法容忍紧张,一有压力会立即予以消除而恢复至平衡状态。

本我遵循享乐原则,即致力于减低压力、避免痛苦及获取欢乐,本身没有逻辑与首先概念,完全依享乐原则去满足本能的需求。

本我永远不会成熟,是人格结构中被宠坏的小鬼头,它不会思考,只会希望或行动。

本我大部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我们无法察觉到。

自我自我(ego)跟外界的真实世界是有接触的,它是「行政主管」,治理、控制与管制着人格。

正如同「交通警察」,它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之间的交通,自我的任务是调节本能与周遭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我控制着意识及感官知觉的运作。

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自我会从事实际而又合乎逻辑的思考,并拟定计划以满足需求。

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自我是智商与理性的栖息地,能检查与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

本我所知道的是主观的现实,而自我则能分辨内心想象与外界真实的事物。

超我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审判单位,掌管着道德规范,关心的是行为的好坏与善恶。

超我代表理想,而非现实,它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完美。

超我代表祖孙繁衍相传的传统价值观与社会的理想,其功能在于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的目标来取代实际的目标,以及致力于追求完美。

因此,超我是父母亲与社会等标准的内化,跟心理上的奖赏或惩罚有关,奖赏是自傲与爱自己的感觉,而惩罚则是罪恶与卑劣的感觉。

意识与潜意识弗洛伊德学说最大的贡献,也许是提出了潜意识层次的概念,这些是了解行为与了解人格问题的关键。

潜意识无法直接研究,只能从行为来推论。

推论潜意识存在的临床证据包括:

做梦--这是潜意识里存在着需求、欲望,以及冲突的象征代表。

说错或遗忘,例如,说错或遗忘原先十分熟悉的名字。

催眠后说出的话语。

在自由联想技术下所推演而得的素材。

在投射技术下推演而得的素材。

精神病症状的象征含义。

对弗洛伊德而言,意识只是整个心灵的一小部分。

正如同水面下更为庞大的冰山,心灵的绝大部分是存在于知觉的表层下面。

潜意识储存着所有的经验、记忆,以及受压抑的各种情绪。

需求与动机是触摸不到的――也就是说,存在于知觉之外――也同样不属于意识控制的范围。

大部分的心理功能的运作,都存在于意识知觉之外的领域。

因此,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让那些潜意识动机意识化,因为唯有让人们察觉到其动机,才能够做抉择。

了解潜意识是掌握精神分析之行为模式本质的关键。

虽然知觉不到,但潜意识确实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潜意识的动作程序,是所有精神病症与异常行为的根源。

从这一观点而言,「治疗」的基础是揭发病症的含义、行为的促因,以及干扰正常运作的压抑情绪。

不管如何,须知单靠理智上的启发顿悟不足以解决病症。

当事人一再重复其旧有的行为形态,这必须借助突破其移情上的扭曲后面质对方才能奏效,后面我们还会再讨论到这些。

焦虑焦虑(anxiety)的概念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点之一。

焦虑是一种紧张的状态,会激励我们做某些事情。

焦虑来自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之间争夺可用的精神能量而起的冲突,其作用是示范危险的迫近。

焦虑有三种:

现实性焦虑、神经质焦虑,及道德性焦虑。

现实性焦虑是害怕外在世界中所存在的危险,此时焦虑的强度与威胁的程度呈正比。

神经质焦虑与道德性焦虑是因为内心的「力量之平衡」(balance?

of?

power)受到干扰而引发的。

它们会传讯号通知自我说,除非采取适当的措施,否则危险会持续升高,直到自我崩溃为止。

当自我无法采用理性而直接的方法去控制焦虑时,就会采取不实际的方法――即自我防卫行为。

自我防卫机制自我防卫机制(ego-defense?

mechanisms),协助个体应付焦虑,及避免自我受到打击。

这些自我防卫行为并非病态,而是正常的行为。

如果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自我防卫行为是有调适的功能。

每个人所采取的防卫,决定于他个人的发展层次及焦虑的程度。

防卫机制有两项共同的特性:

第一,不是否定就是扭曲现实;第二,是潜意识的层次上运作的。

以下简述一些常见的自我防卫现象:

压抑(repression)压抑的机制是弗洛伊德认为最重要的自我防卫机制之一,而且是许多其他自我防卫的基础与精神异常的根源。

其作用是将一些具威胁或令人痛苦的想法或感觉排除在知觉之外。

弗洛伊德解释压抑是非自愿将某些事情排至意识之外,并认为人在五岁之前的痛苦事件均已排除干净,然而这些事件仍因隐伏在潜意识而影响着往后的行为。

否定(denial)否定的作用与压抑的作用很类似,但通常是在前意识(preconscious)及意识层次上运作。

否定现实是最简单的自我防卫机制,也即将一个人在创作的情况下的想法、感觉、或认知加以扭曲,包括对于具有威胁性的现实「视若无睹」来抵挡自身的焦虑。

身处悲剧事件如战争及其他灾难时,人们常会蒙蔽自己,拒绝接受那些过于痛苦的事实。

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为了防范具有威协性的行动,人们可能会主动地表现出相反方向的行动。

借助在意识的层次上形成与不安的欲望截然相反的态度与行为,人们不须去面对此等令人不安的欲望所带来的焦虑。

例如,表现出浓烈的爱来掩饰心中的恨,在心中浮起负面的反应时表现出特别的亲切,以及用超乎寻常的仁慈来掩饰残忍的念头。

投射(projection)这是另一种自我欺骗的防卫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