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713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docx

《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docx

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

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

优秀共产党员有哪些优秀事迹?

你知道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

农民工说他是自己的贴心人,用工企业称他是招录员工的“红娘”,驻地相关部门把他当做劳务合作的“桥梁”,县委政府评价他是本地优秀干部的表率。

他就是xx。

xx勤奋工作、真情服务的先进事迹,赢得了广大服务对象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赞誉,被新闻舆论界誉为“卧底局长”、“养猪局长”、“潜伏局长”、“招工局长”。

劳务站长的大作为

针对全县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农民群众普遍存在的怕外出上当受骗、怕找不到合适工作、怕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沾益县于20XX年3月在本县务工人员较集中的浙江省义乌市建立了云南省首个县级驻外省劳务工作站。

xx被组织上物色选派到义乌任工作站站长。

一上任,由于工作开局良好,影响带动了全市的劳务输出工作,20XX年,市政府在该站加挂了曲靖市驻义乌劳务工作站的牌子。

在他的努力下,曲靖市和沾益县驻义乌劳务工作站逐步成为全市、全县向省外输出劳动力的桥头堡。

至20XX年2月底,该劳务工作站累计直接宣传发动和输出安置曲靖籍民工8000多人到浙江和江苏省务工,间接带动输出农民工1.2万余人,累计调解与民工有关的各类纠纷1000余起,协调企业垫付民工车费、伙食费、医药费用7万余元;成功协调解决劳资纠纷57起,为民工挽回损失56万余元;化解集体辞职或罢工事件20余起;帮助民工购买往返车票6500人次。

“卧底局长”的民工情

为深入了解掌握相关企业的真实情况,他以民工的身份“卧底”进企业打工。

他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受民工生活,与民工促膝谈心,端正他们的思想;与企业反复沟通协调,尽可能满足民工们的正当合理要求。

他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以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等各种方式“考察”了义乌市及周边县市的700余家各类企业,累计向曲靖市和沾益县有关部门提供了210多家用工情况良好的企业用工信息。

他选择了需求不同性质岗位人员,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年龄、性别要求都不高的一个饰品企业去打工。

尽管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隔三岔五还得想方设法请求更换岗位进行体验,但他还是咬牙坚持干了一个月。

后来他再次到另外一个小型饰品企业打工1个月,了解到这个企业工作环境较好以后,才介绍家乡民工进去工作,大家都很满意。

xx听说江苏扬州的劳动执法情况和企业工作环境都很好,就亲自跑到了扬州宝亿制鞋厂去“打工”。

在1个月的“卧底”工作中,他尝试了成品、包装、拉线头等各个岗位的工作,充分证实了厂家招工时宣传的工作待遇的真实性后,从家乡组织了80多名农民到宝亿制鞋厂打工。

现在,曲靖市有350多人在该厂工作,每人月均工资在1800元以上。

“三心”赢得各方赞誉

让务工人员安心,让务工人员家人放心,让用工单位称心,这是他为自己和工作站提出的工作原则与要求。

务工人员病了、住院费凑不齐了、创业遇上困难了、没有伙食费了、孩子没人带为难了,只要有事找到xx,他总是热心给予帮助,从不推辞。

每次新带领一批农民工外出,他的叮嘱都让乡亲们感动。

每一次外出前,他都协调县卫生、公安部门对大家进行艾滋病防治和禁毒宣传教育。

xx的工作改变了很多农民群众的命运。

徐某来自沾益县菱角乡黎山村委会卡郎村民小组,家里1982年分家时欠下的6000多元贷款一直没还上,20XX年xx进村动员他外出务工挣钱。

由于安心务工,且勤奋好学,老徐很快成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xx逢到好戏猛敲锣,他把老徐发展成为务工人员的信息联络员。

20XX年,徐某一家连本带利还清了1.3万元贷款,现在仅他和妻子每年就能够积攒下5万元的工资,村里仿效他举家外出务工的达20多户。

在卡郎村民小组,凡是以前家庭较为贫困的农户大多数都因为务工翻了身,村民们都说xx带富了整个村子。

“三带”提升工作成效

xx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发挥关联人员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

在xx的建议下,沾益县委、政府提出新型劳务产业发展思路。

他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构建起了以县劳务产业办为龙头,乡镇社保所为纽带,村委会为基础,驻外劳务工作站为链接,劳务信息员为补充的上下联动、内外协调的劳动力转移输出管理服务网络,建立起了服务功能较为齐全的云南昆明、浙江义乌、江苏扬州输出基地和县内盘江、白水转移基地。

他十分注重发挥民工中的先进分子、特别是共产党员的模范表率作用。

经他的建议,20XX年10月县委在省外成立了第一个党组织——沾益县驻义乌劳务工作站党支部,有效强化了在义乌务工党员的管理教育和作用发挥。

党员们认真落实党支部提出的带出一批能够稳定就业的务工人员、带出一批技术人员、带出一批管理人员的“三带”要求,充分发挥了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

xx也是一个食人间烟火的凡人,在义乌的5年,xx在家的日子越来越少,身为人子、人父的他对家庭有愧疚,但对事业无悔。

【篇二】

在xx办公室的桌子上、窗台上都摆放着不同品种的玉米棒,书柜里陈列着玉米种子做的手工拼图,名片上赫然印着一只卡通超级玉米。

玉米,融入了xx的生活,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玉米的结缘

xx和玉米打交道已逾20年。

“玉米不仅是我工作的一部分,甚至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对我来说,在田里看看玉米就是很享受的事情。

”xx坦言。

1986年,xx研究生毕业。

因为科研素质良好,再加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品质,毕业后留在北京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工作。

时值我国改革开放不久,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掀起了一股出国热潮,许多同学纷纷出国留洋深造。

作为同学中佼佼者的xx同样受到冲击,他也曾心动过、向往过。

然而,一本介绍美国农业科学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矮秆小麦育种专家布劳格生平事迹的书改变了他的想法。

他想,一个美国科学家能到第三世界国家工作,并作出巨大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为祖国多作贡献。

于是,他毅然选择留在国内,把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沃土上。

不久后,为推进产学研结合,xx主动提出到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较艰苦的北京市延庆县乡村蹲点搞科研,这一蹲就是6年。

他克服了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困难,从生产中找研究课题,与当地领导、技术人员和农民密切协作,为当地的中低产田综合开发、旱地农业、玉米新品种推广、玉米高产规范化栽培、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亩产达到千斤县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他的带动和示范下,研究所其他研究生和大学生纷纷到基层锻炼,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领导和老一代专家的称赞。

玉米良种的研发

1993年,xx带着丰厚的收获回到研究所,同时也带回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什么样的成果技术不需要农民增加投资,不需要增加人力,不需要改变种植习惯而就能够显著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

答案是“良种”。

其次,什么样的技术成果不需政府出钱维持、最易示范推广、农民最乐于接受且最具生命力?

答案还是“良种”。

从事种子事业是有意义的大事,为尽快实现玉米优质高产,xx开始涉足玉米新品种选育和开发工作。

但要想在育种领域有一番作为,选育出生产上能够认可的品种谈何容易。

他将常规育种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将我国目前主要玉米自交系通过分子标记技术测定出遗传距离,划分为五个杂种优势群,并根据所测定的遗传距离有的放矢地选配杂交组合,大大地提高了育种的成功率。

应用这项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已选育出多个早熟、优质品种和多个中晚熟杂交品种。

其中,“京早13号”、“京科2号”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1999年和20XX年市政府重点农业推广项目招标中中标,被列为北京市夏玉米重点示范品种和菜粮间作、立体种植大穗型玉米品种,在京郊大面积种植。

20XX年秋收季节,京郊许多玉米田因干旱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而大兴县长子营镇牛坊村的农民因为种植了新品种——“京早13号”,正带着丰收的喜悦收获着他们的玉米。

xx站在地头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心潮澎湃。

由他主持选育的早熟、优质新品种“京早13号”的示范成功,标志着夏玉米第五次品种的更新换代即将到来,夏玉米品质差、做饲料都没人要的状况将得到彻底扭转,同时也将为农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为玉米建立身份证库

“玉米‘DNA指纹’鉴定技术就是在分子水平上给玉米品种建一个身份证,它是唯一的、可以准确鉴别不同品种玉米的标志。

”xx解释说。

在这项技术产生之前,品种鉴定主要靠肉眼对形态的观察,耗时长且难区分。

在国内,xx最早提出将这项技术系统化、标准化的构想。

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都要经过“理论技术化,技术标准化”的环节。

“目前,全国推广种植的国审玉米品种有几百个,省审品种上千个,每年区域试验的新品种更是数以千计。

想要理清我国玉米种质的血缘关系,解决品种多且乱杂的问题,必须构建标准的玉米‘DNA指纹’库。

20XX年,xx负责启动“超级玉米种质创新及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构建”研究项目。

经过多年攻关,我国第一个标准玉米“DNA指纹”库在玉米研究中心初步构建,其中包括20XX多个玉米自交系、杂交种和地方品种。

目前,玉米中心已经利用指纹库圆满完成多个国家和地方项目鉴定。

受农业部品种主管部门委托,负责每年400多个参加国家区试玉米品种真实性和一致性的监测;受法院、公安等司法部门委托,完成了200多个案件的品种真实性司法鉴定,等等。

经过10多年深入系统的研究,玉米品种“DNA指纹”鉴定技术做到了经济、简便、快速、准确,建立了有1.4万多个品种的全球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同时制定多项部颁标准。

玉米标准“DNA指纹”库的建成,在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品种真伪司法鉴定、维护农民利益等多方面为我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对玉米的痴迷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xx有一个绰号叫“傻子”,其实,“傻子”不傻,只是形容他一门心思搞研究的“痴态”。

工作时间,xx想的是玉米;而在下班后、休息日中,玉米仍是他生活中的主角。

早上起床后,翻翻放在床边有关玉米方面的书籍;休息散步时,思考关于玉米的问题;早出晚归早已是家常便饭。

对此,xx说:

“我喜欢玉米,这是我的兴趣。

所以我不觉着苦,也不觉着累,而是乐在其中。

身为一名科技创新的带头人,他积极倡导年轻人要勇于接受挑战,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培养了一支务实高效的科研创新队伍。

20XX年在农业部全国农业1077个科研院所综合实力评比中,玉米研究中心居第54位,跃居全国农业百强所行列。

玉米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的队伍也在不断增大,由当初的4个人发展到现在的80多人。

对于取得的成绩,xx说:

“这是我们这个团队一滴一滴汗水付出、一点一点智慧积累和不断坚持的结果。

面对荣誉和个人得失,xx看得很淡。

他说:

“有价值的人生是你为社会做了些什么,贡献过什么。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认为,贡献越多、价值越大。

多出优良玉米品种和好技术,就是在为社会多作贡献。

这样的人生才最有意义。

【篇三】

xx·xx所在的社区是xx市老城区改造的核心区域,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原因,这里居住的居民中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占了大多数。

可就在这样一个地方,群众却对xx·xx的工作竖起了大拇指,在他们心里,她就是那个能真心依靠的“阿恰”(维吾尔语为“大姐”之意)。

心底无私天地宽

20XX年3月24日,xx市正式启动老城区危旧房改造工作。

托尔亚瓦格社区所辖的居民区被列为老城区改造工程第一批拆迁改造项目,xx·xx感到由衷的高兴,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党的这项惠民工程真正变成群众的满意工程。

xx·xx第一时间深入一线,进家入户,开展政策宣讲、入户调查、领签协议、督促搬迁等工作,用真情服务,在居民心中树起了面面红旗,燃起了盏盏明灯,连起了片片真情。

确定房屋面积是老城区居民最关注的焦点,居民总担心测绘结果的准确性。

为此,xx·xx自己陪同测绘人员逐户测量,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她的脚磨出了泡、渗出了血,鞋子都不知道烂了几双,经常饿了吃口馕,渴了喝口凉水。

一天,xx·xx陪同测绘人员现场搞测量,一位老大娘扑通一下跪到了她面前。

原来这位老大娘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一场大雨过后倒塌了,只剩下残砖破瓦,老大娘害怕测绘人员给她少算面积,心急如焚。

了解情况后,她和测绘科的同志共同商量测绘方案,经过科学论证,多次测量,终于准确确定了房屋面积,老大娘也满意地离去。

居民夸赞说:

“她总是为我们着想,不让每一户居民的利益受损失,我们相信这样的干部,更感谢党培养了这样的好干部!

针对私自搭建违章建筑现象,她带领班子的人员,没日没夜地逐个做说服工作。

xx市委常委、市老城区危旧房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艾萨江·艾亥提说:

“正是因为基层有了像xx·xx一样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的好干部,让拆迁户搬得心甘情愿,搬得没有后顾之忧,xx市老城区危旧房改造工作这项惠民、利民、富民的工程才能顺利推进,我们为有这样的好干部感到骄傲。

真心为民显真情

走在土路洼地,敲开木门柴扉,她挨家挨户地走访调查,宣传政策。

谁家几口人,有没有残疾人,有没有下岗人员,每户多少平方米,哪年建的房,几百户居民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

在xx·xx的“民情日记”里每一页都详细记录了社区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和怨事以及解决的办法,真正把群众放在了心中。

xx·xx了解到社区居民阿扎提古的女儿阿依夏木考上新疆大学,但凑不起学费,她先后到辖区内妇幼保健医院、红日餐厅等单位协调捐款5000多元,帮阿依夏木圆了大学梦。

在xx·xx的日记本上,她这样写道: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在我的社区里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没钱上学而辍学……”在她的努力下,共捐助23名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

xx·xx不仅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而且落实在行动上。

她知道就业是大家关心的焦点,于是先组织社区人员进户入家,摸清底数,对辖区内有一技之长的妇女和低保户全部登记造册,组织困难居民自力更生。

为增强居民的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她下大力气开展无业人员技能培训,根据社区人员现实情况和市场需求,聘请缝纫、刺绣、汉语等11个专业的致富能手来社区指导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在她的努力下,先后对500多人就行了培训,帮助198名妇女走上就业岗位,31名妇女有了自己的缝纫部,482人实现再就业。

带头守法保稳定

宗教管理是xx·xx工作的重中之重。

她坚持每周五组织宗教人士集体学习,认真落实“联系清真寺、联系宗教人士谈话”制度,深入宗教活动场所了解民情民意,与宗教人士谈心交友,积极宣传党的宗教政策,自编、自导、自演《制止零散朝觐》、《就业发家致富好》、《揭面纱》等19个小品教育群众,确保宗教活动正常开展。

有一次,疏附县看守所的一名逃犯潜入到托尔亚瓦格社区的亲戚家里。

xx·xx得知情况后,一边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一边组织民兵追踪,很短的时间内,在民警和民兵的围捕下,一举将逃犯抓获。

她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社区工作中,几乎无暇顾及家庭。

母亲去世不能尽孝,丈夫患糖尿病,她无法侍候,活泼孩子残疾却不能得到母亲的照顾。

但她无怨无悔,她知道有更多的人需要她,有人问她:

“你不累吗?

”她却说:

“谁叫咱是党员呢,大家的需要是我的光荣”,她质朴无华的话语体现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

xx·xx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无限的忠诚,默默在最基层诠释着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居民的拥护和爱戴。

【篇四】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

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这是xx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乡村赤脚医生,在医疗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她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平凡的乡村卫生事业中,数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服务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XX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XX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救死扶伤的好村医

当了10多年的乡村医生,xx见证了农村百姓生病从“请鬼师”到“找医生”这个艰难的过程。

大塘村是贵州省从江县最大的村落,有2500多人。

20XX年,xx结婚后,随丈夫落户大塘村。

同年,她在卫校接受了三年正规教育后顺利毕业。

学医的她来到大塘村后,发现这是一个被医学完全遗忘的角落。

“小病扛、大病顶,实在不行把巫师请。

”这是一个从没有过医生的苗族村寨,谁家有人生病了,要么花两三个小时抬到县城,要么花高价请县里的车拉病人去县城,迷信的就请巫师驱邪。

小孩子生病了更是不懂得护理,大塘村每年有20多个新生儿降生,却有一半夭折。

xx心想,村里要是有个卫生室多好呀!

在家人支持下,丈夫卖掉家里唯一值钱的2头耕牛,筹资20XX元,给xx开办了村卫生室,这是大塘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卫生室。

卫生室开办后,因为群众经济困难,看病吃药付不起钱,只好赊欠记账,从5角钱开始,一元、几元、几十元不等。

时间久了,她还不上药店的药费这让她感到万分无奈和艰难。

xx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在很多好心人的资助下,她欠药店的钱还上了,卫生室也能正常运转了。

她参加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在北京接受了专门针对乡村医生的全方位培训。

在热心人士帮助下,总投资22万余元的大塘村新村卫生室终于竣工。

这个使用面积达27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有药房、治疗室、病房、办公室、B超室等。

从江县开始实施新农合医疗制度后,通过她的宣传工作,该村群众参合率逐年提高。

在她看来,宣传医学知识也是一名党员的“重任”。

在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塘村原来的一些不良卫生观念也慢慢得到了转变,落后甚至愚昧的思想慢慢地被相信科学、住院治疗所取代,“住院分娩,母婴平安”的意识深入人心,孕产妇开始主动去医院生孩子。

xx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她先后到北京首都医科大学、贵阳医学院附二医院、上海宏康医院等医疗机构进行培训,医术得到较大提升。

现在,xx工作的大塘村博爱卫生站,每天都有10多人来就诊,她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病人多的时候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

善良、热情、尽责的xx,成了大塘村老少的“贴心人”,乡亲们相信她,不管老少生病或妇女生孩子都找她。

这些年,经过xx诊治的病人一个又一个,经她双手接生的婴儿一个又一个,所垫付和免收的药费自己也记不清。

她高尚的医德,就是病人的精神支柱。

只要她在,大塘村2500多村民的健康就得到了保障;只要她在,从江县月亮山区人民群众的安康就得到了守护,她是守护苗乡的月亮。

家乡建设的热心人

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播出后,很多热心人士把爱心传到月亮山区,温暖了整个从江大地,xx也成为了爱心使者,她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将爱心传递,为建设家乡多做实事。

20XX年,在xx多次反映后,当地党委、政府投资70万元修建的自来水工程顺利竣工,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的山泉水,解决了由于饮水不净村民常生一些怪病的问题。

20XX年,由中国红十字会捐赠10万修建的“大塘村博爱卫生站”竣工挂牌,成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全国第一座“博爱卫生站”。

xx又从社会各界捐助的资金中,拿出10万元捐赠给附近的龙江村和滚玉村,用于兴建两个村卫生室。

20XX年,xx通过与强生集团(中国)公司协调,争取到10万元的物资捐赠给大塘村小学贫困生。

20XX年,xx协同村“两委”跑州县有关单位,争取到7万元,建成了大塘村“两委”办公楼。

20XX年争取到水泥136吨、沙子700多立方,实施大塘村水泥步道硬化5000米,使村容寨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

20XX年,xx积极协调争取县政府投资100多万元,修通了大塘村通村柏油路,全长4公里。

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大塘村拥有近1000亩的果园基地,但品种单一,有90%的平椪柑,且椪柑要在11月份后才成熟,此时也正值水果上市旺季,大量水果滞销,果农损失惨重。

xx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行医之余,xx想起了发展产业,要做一个产业发展带头人。

于20XX年承包了150亩果园,她根据市场行情,分别试种夏橙、无籽椪柑、温州柑。

20XX年,仅销售温州柑收入就达7万多元。

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大塘村果农积极改换品种,从单一模式变为多种经营。

现大塘村种有温州柑350亩、蜜柚250亩、甜橙150亩,丰富了水果品种,增加了群众收入。

此外,xx夫妇还创办了一个养猪场,年出栏肉猪100多头。

为了对接猪肉市场,xx协同村“两委”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扶持,在从江县城开设了一个猪肉直销点,解决了群众肉猪销售难题。

现在大塘村家家户户都养有肉猪5头以上,养30头以上的农户有5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篇五】

她出身书香门第,却在田间地头和棉花打了整整半个世纪交道;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却在老伴去世前3天,才知道他患上了癌症;人说女儿是娘的“小棉袄”,她却把对“棉袄”的爱都献给了棉花。

人们为她几十年如一日执著的“三农”情怀所感动,亲切地称她为“棉花奶奶”、“农民义工”。

湖北省枝江市农业局退休高级农艺师xx,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战线的老党员,她心系农民,情洒田野,把满腔忠诚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三农”事业。

可亲可敬的“棉花奶奶”

xx1957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专业,先后在湖北宜昌地区农业局、宜昌农校和枝江市棉花良种场、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33年,一直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

1990年退休至今22年来,仍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为农民义务作技术指导,每年下乡150天左右,走过的路程相当于10个二万五千里长征;先后推广65个棉花新品种和50多种新药、新肥,无偿为农民开展技术讲座百余场,联系农户400余户,辐射农户近万户,帮助增收近千万元。

1972年,xx被调到位于枝江县百里洲镇的棉花良种场,在那里一待就是14年。

百里洲是万里长江上最大的江心洲,条件非常艰苦。

时任棉花良种场场长刘克旺回忆起当年的xx时说:

“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上工铃响前就已来到田里,和农民同住同吃同劳动,带领农民培育良种、实验、研究,村民对她非常尊敬。

当时,棉田枯黄萎病十分猖獗,重病的棉田几乎绝收,轻的每亩减产三到五成。

从1977年开始,xx在良种场重病田里进行棉种的有性杂交实验,转年又远赴海南进行抗菌棉种的加代繁育。

通过10年的艰辛努力,培育出抗枯萎病的棉花新品种“鄂枝03”,并在湖北省11个县示范种植20余万亩,每亩增收30%以上,成千上万的农民因此受惠。

无私奉献的“农民义工”

1990年,xx从枝江市农业局退休,但她丝毫没有停下来的念头,一坚持就是22年。

退休后走村串户22年,xx的布包里总是装着两个馒头和一瓶水。

“那是她带的干粮,她唯恐给农民增添任何负担。

下乡时,她10点前没吃过早饭,下午两点前没吃过午饭。

”了解她的村民说。

每次下乡,她先坐公交到长途客运站,然后坐小巴到村里,最后步行几公里到农田。

棉花生长期集中在6、7、8月份,而7、8月份正是酷暑难耐的时候,可xx每个月下乡指导的天数也不少于18天。

xx退休后驻点的洪治村有508户人家,谁的责任田在哪里,她如数家珍。

她为农民热心推荐棉花良种,但农户并不是一开始就愿意接受。

1996年,得知石家庄农科院培育出一种抗虫棉良种,她便自费购得2袋种子,让农民李家才试种。

那时,抗虫棉还是新鲜玩意,李家才不乐意,万一种子不行,一年的收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