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615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三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由图甲和图乙可知(  )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

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

2.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来源于(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第1题,图甲中a曲线昼夜温差小,b曲线昼夜温差大。

图乙中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

a曲线昼夜温差小是因为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强,气温高。

b曲线昼夜温差大是因为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C项正确。

第2题,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②)。

答案1.C 2.B

3.“月夜苦寒”是因为月夜(  )

A.①大B.②大C.③小D.④小

解析“月夜苦寒”是因为月球上无大气,缺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反射、吸收、散射)作用和大气逆辐射对月面的保温作用。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

故选C项。

答案C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各月多年平均气压值变化。

据此完成第4~6题。

4.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2月B.4—5月

C.7—8月D.11—12月

5.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值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  )

A.植被恢复,吸收大气中CO2最多

B.雨季来临,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

C.全球变暖,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烈

D.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

6.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可能与(  )

A.经度呈负相关B.纬度呈负相关

C.海拔呈正相关D.河网密度呈正相关

解析第4题,对流层随海拔的增加气压下降。

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说明气压值下降幅度最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1—2月气压值几乎没有变化,7—8月气压值略有上升,11—12月气压值升高约30百帕,而4—5月气压值下降约20百帕,其气压值下降幅度最大。

故B项正确。

第5题,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表明夏季对流层顶的海拔最高,而对流层顶的高度,与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有关,近地面大气温度越高,对流层顶的海拔就越高。

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

第6题,对流层顶的高度与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有关,近地面大气温度高,对流层顶的海拔就高。

纬度越高,近地面大气温度越低。

所以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可能与纬度呈负相关。

经度的差异对气温影响较小。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对流层顶高度与海拔呈负相关。

夏季水面温度比陆地温度低,冬季水面温度比陆地温度高,所以对流层顶高度与河网密度相关性不大。

答案4.B 5.D 6.B

读下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第7~8题。

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表

城市

天气现象(白天/夜间)

最高温/最低温

北京

28℃/18℃

上海

25℃/19℃

哈尔滨

24℃/11℃

西宁

22℃/3℃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7.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是上海,图中能反映其原因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8.据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该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

B.上海该日的降水可能是受台风影响所致

C.哈尔滨该日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冬季气温降低所致

D.该日北京的最高气温比西宁高是因为距海近

解析第7题,昼夜温差小说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第8题,一天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而不是12时,A项错;该日哈尔滨最低气温为11℃,不可能为冬季,C项错;距海越近,受海洋影响越大,最高气温应该较低,D项错误;从气温可以判断此时上海为夏季,可能受台风影响,产生降水。

答案7.D 8.B

9.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大棚。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解释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的原因。

解析第

(1)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含量越多,就能吸收更多的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升温,进而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

(2)题,太阳辐射(短波辐射)透过薄膜进入大棚,使得大棚内部升温。

而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透薄膜,热量被留在了大棚里,热量条件改善,减少了冻害。

答案

(1)二氧化碳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能力提升

1.下图为在东北地区某蔬菜大棚里所拍的图片。

读图分析,在夏季,菜农有时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降低棚内温度

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D.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解析夏季光照强,黑色尼龙网可削弱过强的太阳辐射,并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答案C

2.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按其内在联系正确的连线是(  )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折射和反射作用

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作用

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散射作用

D.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空气中的水汽多

解析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是大气的散射作用,A项错。

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是大气的保温效应,即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导致的,B项对。

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是因为大气的反射作用强,C项错。

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主要是因为城区是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成雾;郊区是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形成雾。

D项错。

答案B

3.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据观测北京在炎热夏季,绿化状况好的绿地的气温比没有绿化的地区气温低3~5℃。

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绿地的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并阻挡部分太阳辐射

B.绿地的园林植物的保温作用弱

C.绿地的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损失部分地面辐射

D.绿地的园林植物吸收大气逆辐射弱

解析绿化状况好的绿地的气温较低,是因为绿地的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且阻挡部分太阳辐射,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项对。

绿地的园林植物与保温作用无关,B项错。

绿地的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损失部分地面辐射,不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C项错。

绿地的园林植物吸收大气逆辐射,不影响太阳辐射,D项错。

答案A

李商隐有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

读图,完成第4~6题。

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  )

A.①强B.②弱

C.③弱D.④强

5.图中数码表示短波辐射的是(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为了使庄稼免受冻害,在深秋的夜晚往往会在田间点燃柴草,防御霜冻。

点燃柴草有利于(  )

A.增强①辐射

B.增强②辐射

C.增强③辐射

D.增强④辐射

解析第4题,“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诗中的“阴”“雨”说明了天气,连日阴云不散,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强,因此出现“霜飞晚”。

所以,答案为D项。

第5题,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第6题,燃烧柴草可以放出二氧化碳和烟尘,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从而保护作物免受冻害。

答案4.D 5.A 6.D

PM2.5(细颗粒物)浓度是衡量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7~8题。

7.关于图中各数码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③代表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B.④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C.⑤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D.①④所代表的主要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①<④

8.雾霾天气时,图中(  )

A.①减弱B.②减弱

C.③增强D.⑤增强

解析第7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读图,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反射,③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为地面辐射,⑤为大气逆辐射。

④代表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故A项不符合题意;②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故B项不符合题意;⑤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有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①④所代表的主要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①<④,故D项正确。

第8题,雾霾天气时,大气逆辐射(⑤)增强。

答案7.D 8.D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

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9.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0.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保持地温

解析第9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

第10题,夏季在果树下覆盖地膜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答案9.A 10.C

11.(研究性学习)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实验一 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

实验二 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

(1)实验一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2)甲箱温度应该比乙箱温度的读数  (填“大”或“小”)一些。

为什么?

 

(3)实验二中放入瓶中的温度计的读数会  (填“大”或“小”)一些。

为什么?

 

解析实验一中两只玻璃箱的区别是一个放了土,另一个没放土,有土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强。

实验二中的玻璃瓶相当于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大气层,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因而玻璃瓶里的气温高于外面。

答案

(1)D

(2)大 有土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强。

(3)大 太阳辐射可穿透玻璃瓶使瓶内气温升高,而玻璃可阻挡瓶内热量向外散发,所以瓶内气温会高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