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培训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289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整理培训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土地整理培训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土地整理培训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土地整理培训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土地整理培训学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整理培训学习资料.docx

《土地整理培训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整理培训学习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整理培训学习资料.docx

土地整理培训学习资料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标准

(摘要)

 

 

2011年8月10日

一、术语

1、工程类型区

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的单元。

2、工程模式

为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而确立的各项工程的组合方案。

3、工程关键指标

表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主要参数。

4、冬水田、囤水田

利用秋冬季节降水进行囤蓄大春灌溉水源而不种小春作物的农田叫冬水田或囤水田。

还可以解决其他稻田的栽插水源叫囤水田。

5、中低产田地

由于土壤,地下水等的限制而造成单产低于一般农田的耕地。

6、石骨子地

多分布于山丘地区的中高台位,耕地中含有大量岩石碎屑的坡耕地。

7、坡改梯

通过对坡耕地实行修筑土(石)埂,增厚土层,平整土地,整治坡面水系工程措施。

变坡地为水平梯地或缓坡梯地。

8、田块

田坎(埂)所围城的田块,是田间作业的基本单元。

包括田面、田坎(埂)背沟。

9、植物护埂

为增加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田埂、土坎的稳定性,对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或灌木、矮乔木配置在梯田埂,坎上形成一种植物护埂原生态的田埂、田坎。

10挹灌

是一种传统的雨水积蓄型灌溉模式。

它是采用水肥混合人工窝行浇灌。

灌关键水和救命的一种局部灌溉和非充分灌溉模式。

11、山平塘

拦截和存储地表径流。

蓄水量不足10万立方米的蓄水设施。

12、石河堰

拦截溪河,抬高溪河水位。

修建在溪河岩石地基上的石坝。

(浆砌条石,砼重力坝或拱坝)。

 

建设目标

二、总体建设目标

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益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通过天、水、路、林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具体建设目标

1.1、田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田块规划成型,田面平整耕作土壤深度厚,埂坎稳固,耕作方便。

经土地开发整理后的耕作质量等级要有提高,符合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的标准要求。

1.2、水

农田灌溉水源充足,灌溉保证率达标,灌溉设施及坡面水系布局合理、配套完善。

采用节水型输配和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工程设计经济、安全。

1.3、路

路网与项目区外主干道公路衔接,路面平整、布局合理、配套完善。

满足机耕农业生产运输和农民生活的需要。

1.4、满足农田防护需要和环境景观协调要求,起到保持水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作业。

1.5、村

实施农民新村建设,有条件的开展村庄整治。

尽可能让居民住宅相对集中,节约住宅用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别

单位:

hm2

工程等别

建设规模

≥2000

2000~1600

1600~800

800~400

<400

建设条件

1、项目合法性

项目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符合水利、农业、林业、交通、村镇建设、环保等方面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与相关部门规划相衔接。

不得在禁止土地开发整理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湿地保护区、天然草场、退耕还林区实施项目。

不得毁林毁草和占用洪河道,围湖造地等。

2、现有基础设施

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应基本具备下列基础设施,确保项目实施后达到建设目标。

2.1、农田水利灌溉设施

项目区农田灌溉水源有保障,骨干设施基本完善。

2.2、河堤

为保护河流两岸的农田、村镇等,应具备达到相应标准河堤。

2.3、滞洪区及排水设施

项目区有防洪、排涝、排渍要求时,应具备滞洪区及其排水设施。

2.4、道路

具备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项目区路网基本成形,村道以上级别的道路基本建成。

2.5、电力设施状况

项目区完成农网改造,有动力电源,具备项目施工用电及项目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用电条件。

2.6、防护林

具备项目区提供生态环境的防护林网。

2.7、水土资源

项目区能做到水土资源平衡,土壤的土质和肥力满足农业耕作和农产品质量的要求。

2.8、其它

土地权属明晰,界线清楚,没有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民主制定,合理可行,项目实施中涉及的工程建设占地能妥善解决。

2.9、当地各级政府、公众支持和积极参考与土地开发整理

项目总体布局

一、工程布局原则

1、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2、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3、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4、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二、工程布局内容和要点

1、项目布局应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所在工程类型区,工程类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突出重点,合理科学规划各单项工程。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主要由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工程、农村居民点工程组成。

三、单项工程布局

1、根据工程建设类型,地形条件及土壤状况等自然地理因素和农业耕作习惯,因地制宜确立土地平整区域位置。

平整田块布局、规格、土地平整形式和耕作质量。

通过土地平整工程规划将零碎的、不规整的、坡度大的、土层薄的、未利用的地块通过土地整理达到地块规整,土层增厚,方便耕作。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

2、土地平整工程由田块规划布置,田块修筑,耕作层表土剥离及移土培肥工程等内容组成,应与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工程布局相衔接,协调。

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

一、一般规定

1、平整耕地类型、田块布置原则、田面坡度、土地平整单元划分。

2、平整耕地类型

2.1、按平整后的田块类型划分为条田和梯田,平原区宜修建条田,山丘区宜修建梯田。

2.2、根据地形、地貌、地类等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土地平整工程的类型。

3、田块布置原则:

耕地平整应满足以下要求。

3.1、进可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3.2、合理分配土方、就近平衡挖填方量,尽量减少客土,弃土。

3.3田面平整,埂坎稳定,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田间灌排水。

3.4、方便农业机械化作业和田间耕作。

3.5、做好耕作层保护,平整后耕地质量要求提高一个等级或保持平整前的农用等级。

4、田面坡度

4.1、田面坡度是指一个灌水单元的地面坡度,根据整

理区田面坡度选择平整耕地类型,如下表:

耕地平整类型

田面坡度

耕地平整分类

00~50

条田

50~150

梯田

水平梯田

150~250

坡式梯田

4.2、土地平整单元划分。

以相邻农渠控制的田块为土地平整单元。

5、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5.1、条田

条田是以水平方田为建设对象的耕作田块。

使用于地面坡度小于50的平原区,河滩地区。

5.2、条田方向

条田方向是指田长边方向。

条田宜南北布置。

5.3、条田形状力求外观规整,长边与短边的交角一直线或接近直角为宜,形状选择依次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避免三角形、多边形或其它不规整的形状,以方便土地平整和田间耕作。

5.4、条田规模

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耕作方式,农业种植习惯及社会经济状况等确定田块规模,山区、丘陵区田块规模0.2—1.0hm2。

5.5、格田规模

格田规模以毛渠控制面积为主,山区丘陵格田规模0.1—0.2hm2。

格田长度60~120m,宽度一般为20至40m。

5.6、条状田块长度,宽度

条田田块长度一般为60~120m,山丘区,水稻田区还可以短些,田块宽度根据田块面积,一般耕作田块宽度为5~20m。

5.7、田面高程

田面高程应满足灌溉,排水等要求,土地平整的挖填土方量应就进平衡。

地下水位较高时,田面高程应高于地下水位0.6~0.8m以上。

5.8、田面平整度

条田平整后一般种植水稻,实行淹灌,水稻格田内相对高差不应超过±3cm,旱作条田面局部起伏高差应在10~15m内,田面纵向向上降压应为1/300—1/500。

5.9、田埂修筑

田块田埂变度一般30—50cm。

田埂应用土或石料建筑,田埂材料就进采集,尽量不采用砼材料砌筑,以避免危害生态环境和田园景观。

6、梯田

6.1、梯田(地)是坡地上沿等高线修成田面平整,地边有埂的台阶式地块。

梯田(地)可以改变台面坡度,拦蓄雨水,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是目的。

本省要求对250以下的坡耕地应进行坡该梯,修筑成梯田。

6.2、耕田分类

按修筑梯田的断面形式可分为水平梯田、隔坡梯田。

按田坎建筑材料分有土坎梯田、石坎梯田、植物护坎梯田。

按用途种植旱作物的叫梯地,种植水稻的叫梯田。

按秋冬季节是否蓄水分为轮作田、冬水田、囤水田等。

6.3、局部划分

格田布局结合山丘区地形,以沟渠、道路为骨架。

按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沿等高线布置,形状呈长条形,环形或扇形。

梯田内部设边沟,背沟和排水口。

梯田外的排水沟与蓄水池,沿山沟、排洪沟等设施相连,因地制宜采取蓄、引、排措施,使坡面径流变害为利。

6.4、田面长度

为方便耕作,梯田长度一般为100—200m。

6.5、田面宽度

田面宽度根据地形、土质决定,地面坡度较大,则田面宽度越窄,埂坎变度系数越低,则田面宽度越窄。

一般梯田田面宽度5—10m。

6.6、田面平整度

梯田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

梯田面上局部起伏变差应在10—15cm内田面长方向保留1/300—1/500的比降,以例排水。

6.7、梯田田坎

梯田(地)建设要求埂坎安全稳定,占地少,用工省。

埂坎材料就地取材。

田块主要有土坎、石坎、其次是有机生物护坎。

梯田土坎变度系数以<2.0m为宜。

田坎外侧边坡550—800,田坎内侧边坡可取500—600,田坎顶宽一般为0.3—0.4m。

7、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7.1、为了确保耕地质量,保持作物生长必须的土层和耕作层厚度及其它理化指标。

当耕作层土层较薄时,需通过就地深耕松土下层松动爆破或客土,增厚土层,土地平整施工中,必须通过表土剥离,还原耕作层来保护耕作土,确保耕作层不破坏,不流失,不填埋。

7.2、平整后的耕地要达到以下标准

①土层:

土层厚度不低于40cm,土壤无污染。

②耕作层:

耕作层厚度不低于25cm,基本无砾石,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g/kg或保持耕地原有有机质含量,PH值在5.0—8.5之间或保持耕地原有的PH值。

③土壤质地:

耕作层土壤质地较好,以砂壤至壤土为佳表土疏松,土壤通气性好,心土紧实,保水保肥。

④耕作层表土剥离及移土培肥:

开展土地平整时,为保持原有土地肥力,必须通过表土剥离,还原耕作层来保护原有耕作层表土,主要方法是:

a、表土剥离:

对需平整的土地,首先剥离耕作层土壤20—30cm,将耕作层表土堆积,储藏在平整区域适当地方。

b、田块基层处理:

用机械推平、压实,待田块的形状、大小、犁底层、高程达到规划设计要求,形成防渗、防漏厚20cm左右的犁底层。

水田犁底层呈水平面,旱地犁底层1—2%坡度的斜面。

c、耕作层土壤回填:

将堆积、储藏的耕作层表土回填到犁底层上,耕作层厚度、平整度达到要求。

d、改良土壤:

新开发整理的耕地应实行改良土壤措施,如施用秸秆,农家肥等,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透水、通气、保水性能,耕作层浅薄的田块应逐年深翻,以改善土壤。

 

塘堰工程

一、塘堰类型及规模

1、塘堰类型包括山坪塘、山湾塘、平塘和石河塘。

2、塘堰的蓄水量一般在1000—10000m3,坝高一般不超过10m,河床上坝顶溢流的石河堰坝高一般不超过3m。

3、山坪塘布置在地形比较有利蓄水源的冲沟上,以石砌或土坝拦蓄地面径流。

4、石河堰一般布置在溪河上蓄引溪河径流,挡水建筑一般为重力式或拱式砌石具。

5、堰塘挡水建筑物必须安全、稳定、坝轴线要短而直,以减少工程量。

二、技术标准,

1、坝顶宽度可选择2.0—5.0m。

非溢流坝坝顶超高采用0.8—2.0m。

2、土石坝边坡不宜小于1:

3,重力坝上游坝坡1:

1.03,下游坝坡不宜小于1:

0.75.

3、土坝临水侧宜采用厚20—30cm的块石或厚8—12cm预制砼板护坡。

背水测宜采用草皮,预制砼土板或块石护坡,护坡的预制板或块石下设置20—30cm厚的砂砾石垫层。

4、塘坝的放水建筑物,一般由卧管,放水涵洞,出口及消耗工组成。

卧管通过消力池(井)与放水涵洞连接,涵洞出口宜砌筑翼垟与灌渠连接,并在出口处设置消能工。

5、雨水积蓄工程,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应重视雨水积蓄工程建设,雨水积蓄工程一般由集流工程、蓄水工程及节水灌溉工程三部分组成。

蓄水工程主要有蓄水池、水窖、山坪塘等。

6、蓄水池容积宜控制在50—1000m3之间。

水窖容积宜控制在30—100m3之间,深度不宜超过4.5m。

雨水蓄积工程材料采用砖、石、浆砌结构及砼结构,浆砌水泥砂浆一般采用M7.5—M10,砼采用C15—C20。

防渗砂浆应采用水泥砂浆分层抹面防渗。

抹面砂浆标号应不低于M10.

7、灌溉渠道,通常分为干、支、斗农渠四级,在土地开发整理中一般为斗农渠。

渠道应选择在各自控制范围内地势较高地带。

干或支渠宜沿等高线布置,斗农渠宜与等高线交叉布置,渠线宜短而直。

8、渠道布置应有利于机耕,尽量避免深挖、高填。

穿越村庄和布置在可能产生滑坡及其它地质条件不良的地段,渠道边坡要稳定,不滑塌破坏。

9、渠道流量和径流。

渠道流量应不冲不淤,渠道平均流速应不介与渠道不冲不淤之间,农渠流量宜控制在0.05—0.10m3/s。

斗渠流量宜控制在0.20—0.60m3/s。

10、渠道横断图。

浆砌条石渠道应采用矩形断面图,浆砌块石,卵石渠道应采用梯田断面图,砼渠道应采用U形或梯形断面图。

11、渠道堤顶宽度为0.5m左右,末级渠道顶宽度不小于0.3m,渠道岸顶兼作交通道时,其宽度应满足车辆通行要求。

12、防渗体横向收缩缝设置,现浇砼防渗渠道要求,每隔4.0—6.0m应设置横向伸缩缝一道。

缝宽2cm左右,缝内嵌填柔性止水材料。

预制砼防渗渠道和浆砌石防渗渠道的砌筑缝宜用水泥砂浆灌满勾缝。

三、排水工程

1、排水沟工程,排水沟的功能主要是为了排涝、排渍,规划在平地、河坝、山冲、山脚处。

平地河坝的排水沟走向要垂直于溪河等泄区。

山中排水沟走向为顺坡向下,山脚排水沟走向顺山脚导向下级排水沟。

2、排水沟应布置在低洼地带,尽量利用天然河沟,排水干,支沟。

应避免填方,排水沟路线宜短而直,排水沟出路尽量采用自排方式。

排水沟应结合灌渠和田间道进行布置,在丘陵山区地区排水沟可以采用灌排兼用和灌排分离两种形式。

高排水沟与底灌溉渠应有机结合,将其行洪期排水沟的余水引入灌溉。

3、排水沟纵断面应保证下级沟道的沟底顺畅,排水沟的流速应介于不冲不淤流速之间,排水沟农沟沟纵比降可选择1/500—1/1000。

4、排水沟横断面要满足排涝流量要求,土质排水沟一般为梯形或复试断面。

石质排水沟一般为矩形断面图。

灌排兼用时,应采用灌溉或排水二者较大流量为设计流量。

田间道路工程

一、田间道路为田间道路和生产路两级。

田间道路是农村居民点联系田块之间,通往田间的道路,主要是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油、加水、加种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

可通行汽车,并兼有乡村交通运输功能。

生产路是联系田块之间用于田间生产作业的道路。

主要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

二、田间道路建设为了整治田间道和新建田间道两种。

整治田间道路主要是在现有的田间道路的基础上进行路基平整,垫高,路面铺筑,开挖路边排水沟,提高道路标准和通行能力。

新建田间道路是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范和农业生产需要新建田间道路和生产路。

三、田间道路工程的级别和标准

1、田间道路工程级别标准含等级标准。

路面宽度、路面材料、道路通达度和路网密度等。

2、田间道路不属于等级公路,等级标准一般低于四级公路。

3、田间道路工程应结合地形地貌及生产方式,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布置,并做到少占耕地、少拆农房、不损坏环境和重要建筑和文物,方便群众生活。

4、田间道了分为主要田间道和次要田间道。

主要田间道应尽可能结合支干道布置,尽量接通主要的村庄和院落,并考虑使其能为大多数田块服务,同其他田间道相接时,应采用正交,以便于车辆转弯。

次要田间道一般沿田块的短边布置,在旱作地区,次要田间道也可布设在作业区中间,沿田块的长边布设。

待耕作机械两边均可进入工作小区以减少空行,有渠系的地区,要结合渠系布置。

5、田间道的平面曲线半径,平原区不应小于20m,山丘区不应小于15m,在弯道要超高和加宽,当平面曲线半径小于规定的最小半径时,应设置超高,并在平面曲线两端各设置一段不小于10m的超高缓和段,超高横坡度最大值不超过8%。

6、田间道路在平面曲线时,应有一定的停车和会车道,平面视距通视良好。

车速控制在20km/h,停车视距大于或等于15m,会车视距大于或等于30m。

7、田间道路路基高度,应高出沿河及淹区10年一遇洪水位0.5m以上,地面排水良好,应高出原地面0.3—0.5.路基宽度设置路肩挡土垟时,路基宽度为路面宽度和路肩宽度之和,Ⅳ级单车道路面宽度3.5—4.0m,路肩宽度0.5m,路基宽度4.5—5.0m,边坡比1:

2—1:

1.5,小于Ⅳ级单车道路面宽度3.5—4.0m,路肩宽度0.25m,路基宽度3.5—4.5,边坡比1:

2—1:

1.5。

8、田间道路基排水应根据沿线的降水量与地质水文等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

路基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涵洞等。

一般边沟深度和宽度不得小于0.3—0.4m,截水沟和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不得小于0.5m。

排水设施应与农田灌溉人蓄引水等工程相结合。

9、田间道路路基夯实,施工中应采用压实机具,采取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压实度必须达到90%以上,压实度达到要求后,路基稳定后才能铺筑泥结石路面或硬化路面。

10、路基边坡,挖方地段一般采用1:

0.5—1:

0.75,填方地段一般采用1:

1.5,路肩一般采用土路肩,有条件时可采用干砌块石砼砂浆抹面压顶,条石或预制砼块作路肩。

田间道路一般采用中低级路面,水泥砼路面,泥结碎石路面,沙砾石,砌块等。

11、田间道路路面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其表面应满足平整,抗滑和排水的要求。

田间道路宽度一般为3.0—4.0m,路面平整度不大于3cm,并在适当距离内选择有利与地点设置错车道,错车道路面宽度应大于6.5m,有效长度不小于20m。

在断头田间道末端,为使机动车辆转头,应根据需要设置倒车转台。

12、生产路一般设置在田块的长边方向,并分旱作区和淹灌区,采用不同方式布置。

旱作区生产路布置,平坝地区旱地一般不受灌溉条件限制,田块宽度较长,每个田块可设一条生产路,丘陵地区和山区,旱地田块较小,一般每2—3个田块设一条生产路,生产路路基地面要求排水良好,路基高于原地面0.2m,填方地面或经常有积水时,路基应高于原地面0.3m以上,生产路路基宽度宜取0.8—2.5m,边坡比宜采用1:

0.5—1:

1路基可用素土压实或块石、卵石填筑。

生产路可采用土路肩或挡土垟式路肩,也可不设路肩。

13、生产路路面,生产路路面一般由面层与垫层组合,路面宽度0.6—2.0m,路面垫层由块石或卵石砌筑,碎石填隙,厚度一般20.0cm。

生产路路面可采用素土、泥结碎石、砼、间隔石板、预制砼土板等类型。

面层厚度一般在8.0—1.0cm.生产路纵断面,山丘区生产路纵坡一般不大于11%,坡度较大的地段可设梯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