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232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态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态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态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态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docx

《生态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学.docx

生态学

生态学总结

一绪论

生物圈: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生物圈的范围在地表以上可达23km,在地表以下可达12km。

生态学:

研究生物及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这里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

环境指生物生活其中的无机环境、生物因素及人类社会,即环境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①从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划分:

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②从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

植物、动物、微生物、陆地植物、哺乳动物、昆虫、地衣生态学。

③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

陆地、海洋、淡水、岛屿生态学。

④根据研究性质划分:

理论生态学、应用生态学。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①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公元16世纪以前②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公元17世纪到19世纪末③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④现代生态学时期:

20世纪60年代开始。

二生物与环境

环境:

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者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者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的类型:

①按环境的主体分:

以人类为主体——人类环境;以生物为主体。

②按环境的性质:

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③按环境范围大小:

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环境因子的分类:

三大类:

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七个并列项目:

土壤、水分、大气、温度、光照、火和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生态因子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②主导因子作用:

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阶段性作用⑤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从总体上说生物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局部时能补偿的。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①限制因子:

必有一种或者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②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元素,并阐明在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③Shelford耐性定律:

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不足或者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都会导致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④生态幅:

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这主要决定于每个种的遗传特性。

⑤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

内稳态及其保持机制,内稳态即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环境的依赖,从而大大的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耐性限度的驯化,除内稳态机制可以调整生物的耐性限度外,还可通过认为训练的方法改变生物的耐性范围。

这一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而实现的。

⑥指示生物:

生物与环境在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因此常用生物做指示者,反应环境的某些特征。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因子

1光照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①光照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

光照度对植物细胞的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度与水生植物:

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大于呼吸量。

在透光带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呼吸消耗相平衡,这就是补偿点。

如果海洋内的浮游藻类沉降到补偿点以下,而又不能迅速回到补偿点之上,这些藻类就会死亡。

③植物对光照度的适应类型:

不同植物对光照度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和光照度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也就饱和了,倘若继续增加光照度,光合作用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有所下降,这就是光饱和点。

2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但是,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380-760nm),其中。

红光、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紫蓝光也能被胡萝卜素吸收,我们把这部分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而绿光很少被植物吸收,这部分辐射称为生理无效辐射。

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和发育等都有影响。

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昆虫对紫外线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应。

紫外线有致死作用,波长360nm即开始有杀菌作用。

3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1昼夜节律:

昼夜交替是永恒的周期现象,大多数动物活动表现初昼夜节律,即24H循环一次的现象。

2②光周期现象:

由于太阳高度角变化所造成的昼夜长短在各地是不同的,昼夜长短不同于其他因子,它在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是固定不变的,属原初周期性质因子,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已证明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长日照植物为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如牛蒡、紫菀、凤仙花、冬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甘蓝、萝卜等。

短日照植物指日照时间少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如牵牛、苍耳、菊类、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和棉等。

日照时间对鸟类的迁移、生殖,哺乳动物的换毛、生殖有很明显的影响。

二温度因子

1温度与植物生长:

任何一种生物,生命活动中每一个生理生化过程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

然而,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

一旦超过生物的耐受能力,例如,高温使蛋白质凝固,酶系统失活;低温将引起细胞系统渗透性改变、脱水、蛋白质沉淀以及其他不可逆转的化学变化。

2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

3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

温度制约着生物的生长发育,而每个地区又都生长繁衍着适应于该地区气候特点的生物。

4变温与温周期现象:

①变温与植物生长:

植物的温周期主要表现在种子萌发期、生长期②变温与干物质的积累。

5物候学:

研究生物的季节性戒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叫做物候学。

动植物的周期性节律变化及其准确性说明,生物体内存在巧妙的测试机制——生物钟。

6休眠:

休眠是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者不活动状态,是抵制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生物的休眠在使其持续占有一个生境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对不利环境适应的极为有效的方式。

三水因子

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①水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②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最优的生长条件。

水对动物也有较重要的影响。

③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降水的差异各自生长着不同的植物,伴随分布着不同的动物。

2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①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②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四土壤因子

1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和水分,因而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同时,它本身又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气体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适用于植物生长的矿物质、有机质、空隙和水的比例是一定的,这四种组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体。

除了上述成分之外,每种土壤都有其特定的生物区系,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土壤微生物以及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环虫、软体动物及节肢动物等微生物。

土壤及时的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

2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

以盐碱土植物为例

盐土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伤害植物组织;引起细胞中毒;影响植物的正常影响;在高浓度盐类的作用下,气孔保卫细胞的的淀粉形成过程受到阻碍,气孔不能关闭,即使在干旱期也是如此,因此植物容易干旱枯萎。

碱土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土壤的强碱性能毒害植物根系;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质地恶劣,根系不能透过,种子不易出土。

盐土植物生长分为在内陆和海滨两类,长在内陆的为旱生盐土植物,长在海滨的盐土植物为湿生盐土植物。

盐土植物在形态学上常表现为植物体上的干而硬,叶子不发达,蒸腾表面强烈缩小,气孔下陷,表皮具有厚的外壁,常具有灰白色绒毛。

在内部结构上,细胞间隙强烈缩小,栅栏组织发达。

在生理上根据抗盐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不同,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三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物种:

种的性状可分为两类:

基因型和表现型.前者是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需的内在因素;后者为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一个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称作该物种的可塑性。

种群:

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组合。

种群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统一体或者系统,它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门纲目科属等分类单元是学者按照物种的特征及其在进化中的亲缘关系来划分的,唯有种才是真实存在的,从进化的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

自然种群有三个特征:

①数量特征:

个体的生生死死使种群大小不断变化。

②空间特征:

种群不仅有分布区域,也有在生存空间上的布局。

③遗传特征:

种群内个体可相互交配,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

种群动态

1种群密度:

①单体生物的个体很清楚,各个体基本保持一致的形态结构,它们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

应用标志重补法:

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后释放,经过一定期限进行重补,根据重补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即N:

M=n:

m。

②构件生物:

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如一株树有许多树枝一个稻丛有许多分蘖,并且构件数量很不相同,从构件产生新的构件,其多少还随着环境条件而变化。

对于许多构件生物,研究构件的分布状况往往比个体数更为重要。

由此可见,研究植物种群动态,必须重视个体水平构件组成的“种群”的重要意义,这是植物群与动物种群的重要区别。

2种群统计学:

种群密度,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

1种群年龄结构和性比: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成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用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制而成的图称年龄椎体。

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由老到幼的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和百分比。

按锥体形状,年龄椎体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①增长型种群:

椎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窄,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

②稳定型种群:

椎体形状介于①③之间,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

③下降性种群:

椎体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

构件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两个层次,即个体的年龄的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后者是单体生物所没有的。

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的比例,哺乳动物受精卵的♂/♀比大致是50:

50,这叫第一性比,幼体成长到性成熟这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雌雄比例还会继续变化,到个体成熟为止,这时的♂对♀的比例叫第二性比,以后还会有充分成熟的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

2生命表的编制:

简单的生命表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者死亡数据编制,综合生命表则包括出生数据,从而能估计种群的增长。

生命表包括x(年龄),nx(存活数),lx(存活率),dx(死亡数),qx(死亡率),ex(生命期望),从生命表中可以获得三方面的信息:

①存活曲线:

Lnnx栏对x栏作图可得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可分为三个类型(Deevey):

Ⅰ型,曲线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动物死亡。

Ⅱ型曲线呈对角型,各年龄死亡率相等。

Ⅲ型曲线凹形,幼年期死亡率很高。

②死亡率曲线:

以qx栏对x栏作图。

③生命期望,ex表示该年龄期开始时平均能存活的年限。

3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根据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测的资料而编制的,这类生命表称为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另一类是根据购衣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4综合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比简单生命表增加了mx栏,它是各年龄的出生率。

5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rm)增长率:

种群增长率r更有应用价值,r可按下式计算:

r=lnR0/T。

在人为的“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就能观察到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

3种群的增长模型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资源是无限的,因而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变化,这类增长通常呈指数增长,可称为与密度无关的增长。

①种群离散型增长模式,Nt=N0λt②种群连续增长型,Nt=N0en。

(世代重叠的生物)。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两个假设:

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N=K时,种群为零增长。

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按比例降低。

最简单的就是每增加一个个体,就产生1/K的抑制影响。

逻辑斯蒂方程Nt=K/1+ea-n。

a为截距,其取值于N0

逻辑斯蒂曲线通常划分为五个时期:

①开始期,由于个体数量少,密度增长缓慢。

②加速期,随个体数量增多,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的一半时,密度增长最快。

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时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4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1.种群增长:

J型可以看做一种不完全的S型增长。

“J”型——受环境条件限制,“S”型——所见到的种群大多数是稳定的种群。

2.季节消长:

种群数量受生活史的适应性变化和环境因素的季节变化所调节。

3.不规则波动:

没有周期性变化。

4.周期性波动:

例如旅鼠、北极狐的3-4年周期和美洲兔、加拿大猞猁的9-10年周期。

5.种群爆发或大发生:

具有不规则或者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有可能出现种群大爆发,最闻名的大爆发见于害虫和害鼠。

水生植物爆发造成危害的例子也不鲜见,例如槐叶萍。

6.种群平衡:

种群较长时间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单位个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良好的种内调节机制。

7.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为过渡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甚至灭亡。

最小可存活种群:

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

8.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生物入侵:

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通常也是遥远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

外来物种:

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展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位,包括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物种可以分成两大类:

1有益的物种:

许多农作物如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等,猪、牛、羊等家畜都来自其他国家。

2有害的物种:

那些对当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的外来物种,被称为“入侵种”(invasivespecies),或“外来入侵种”。

生物入侵的危害

生物入侵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生态和经济问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更严重的后果是生物入侵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

生物入侵被公认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主导因素。

生物入侵被认为是21世纪的3个(生境丧失、全球变化)最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

外来物种入侵过程:

侵入,定居,适应,扩展。

种群的空间格局: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

均匀型,随机型,群型。

随机分布:

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易产生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

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分布呈等距离的分布格局,如人工林。

引起均匀分布主要原因:

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分泌有毒物质。

成群分布:

种群内个体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呈块状或呈簇、成群分布。

成群分布形成的原因:

资源分布不均匀;繁殖特性所致:

种子不易移动而使幼树分布在母树周围,或无性繁殖;动物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种群调节:

①气候学派:

种群参数受天气影响强烈,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

②生物学派:

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中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③自动调节学说:

1.行为调节:

认为社群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密度的机制,领域性+社群等级(具领域部分和剩余部分)。

2.内分泌调节:

解释某些哺乳动物的周期性数量变动。

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种群增长由于这些生理反馈机制而得到停止或抑制,这样又使社群压力降低。

3.遗传调节:

认为种群中具有的遗传多型是遗传调节学说的基础。

遗传两型:

具有较低的进攻性行为,繁殖力较高,更适于低密度;具有较高的进攻性行为,繁殖力较低,可能有外迁倾向,更适于高密度。

四种群生活史

生活史:

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过程。

包括①身体大小:

大个体:

寿命长,在适宜环境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种内和种间竞争力更强。

小个体:

寿命短,世代更新快,可产生更多的遗传异质性后代,增大生态适应幅度,使进化速度更快。

②生长与发育速度,生长:

一种为生物体生物物质的增加,另一种为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

发育:

伴随着生长过程,生物体的机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的个体,这个总的转变过程叫做发育。

生物个体几乎都具有相似的生长形式,即逻辑斯蒂生长曲线。

分为3个时期:

停滞期、指数期、静止期。

繁殖,寿命。

③繁殖:

指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后代的现象。

繁殖是生物形成新个体的所有方式的总称,包括营养繁殖、孢子生殖和有性生殖。

营养繁殖:

指从生物营养体的一部分生长发育为一个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孢子生殖:

指生殖细胞即孢子,不经过有性过程而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有时将营养繁殖和孢子生殖一并称为无性繁殖。

有性生殖:

指通过两性细胞核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④扩散:

指生物个体从一个人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是有机体扩散种群空间的过程。

扩散可分为主动扩散的被动扩散。

植物的扩散:

一般表现为繁殖体的传播,为被动扩散。

动物的扩散,大部分为主动扩散,有迁出、迁入、迁移三种形式。

扩散的生态学意义:

防止近亲繁殖。

补充或维持某些暂时性分布区域的种群数量;扩大种群的分布区。

逃避不利条件;避免竞争;逃避捕食者。

(尤指动物)

生活史对策:

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

繁殖成效:

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总和称为繁殖成效。

①繁殖价值:

指在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

包括当年繁殖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②亲本投资:

有机体在生产子代及抚育和管理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

③繁殖成本:

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称为繁殖成本。

能量分配与权衡:

让某一生物在出生后短期内达到大型的成体大小,生产许多大个体后代并长寿——“达尔文魔鬼”。

生物不可能使其生活史的每一组分都达到最大,而必须在不同生活史组分间进行“权衡”。

任何生物做出的任何一种生活史对策,都意味着能量的合理分配,并通过这种能量使用的协调,来促进自身的有效生存和繁殖,这就是Cody(1966)所称的“能量分配原则”。

繁殖格局:

①一次繁殖和多次繁殖:

一生中只进行一次繁殖的称为一次繁殖生物,如所有一年生植物和二年生植物、绝大多数昆虫种类等。

多次繁殖的称为多次繁殖生物,如大多数多年生草本植物、全部乔木和灌木树种、高等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以及鱼类的绝大多数种类。

②生活年限与繁殖:

植物:

一年生植物、二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

动物:

短命型、中等寿命型、长寿型。

繁殖策略:

①r-选择和K-选择1.r-选择:

在不稳定的环境中,物种的繁殖策略朝向有利于增大繁殖能力的方向发展,这种繁殖策略被称为r-选择。

(通常寿命短、个体小,出生率高,死亡率高。

对后代的投资不注重质量,更多的是考虑其数量。

在裸地生境具有很强的占有能力。

)2.K-选择:

在稳定的环境中,物种的繁殖策略朝向有利于增加竞争能力的方向发展,这种繁殖策略被称为K-选择。

(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

对每个后代投资巨大,子代死亡率低,一般扩散能力较弱,但竞争能力较强。

)②R-、C-、S-选择的生活史式样:

Grime的“CSR三角形”从植物生活史的观点,利用生境干扰(或稳定)程度及其对植物的严峻性来划分生境。

干扰型R:

在资源丰富的临时性的和经常受干扰的生境中,资源分配方式是主要分配给生殖。

——杂草型。

竞争型C:

在资源丰富的可预测生境中,资源分配方式是主要分配给生长。

——竞争型。

胁迫忍耐型S:

在资源胁迫生境中,资源分配方式是主要分配给维持存活。

——胁迫忍耐型。

③波动与稳定:

X为不稳定的平衡点,灭绝点;S是稳定点,最大环境容纳量K;S’是平衡点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

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2.竞争是最基本的种内关系。

3.种间关系:

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4.密度效应——植物种群: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5.种间竞争:

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6.生态位:

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7.捕食的生态意义: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动是相关的。

•捕食者对猎物种群的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8.种间关系:

1)中间竞争2)他感作用3)捕食作用4)寄生与共生9.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关系:

1)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数量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2)捕食者可以作为自然选择的力量对猎物的质量起一定的调节作用,3)捕食者具有利用其猎物的适应性,4)猎猎物具有逃避其捕食者的适应性。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1.生物群落:

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2.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外貌

(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3)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表现在空间上的成层性(包括地上和地下)、物种之间的营养结构以及时间上的季相变化等。

(4)形成群落环境

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

(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的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生存。

(6)一定的动态特征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都有它的发生、发展、成熟(即顶极阶段)和衰败与灭亡阶段,表现出动态的特征。

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7)一定的分布范围

每一生物群落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8)群落的边界特征

在自然条件下,如果环境梯度变化较陡,或者环境梯度突然中断,那么分布在这样环境条件下的群落就具有明显的边界;

处于环境梯度连续缓慢变化地段上的群落,则不具有明显边界。

3.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