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三 四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156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三 四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三 四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三 四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三 四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三 四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语文三 四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下册语文三 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三 四单元教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语文三 四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下册语文三四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待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算不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

有的告诉我们:

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的判断。

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

学习本组合文,要以读文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发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学生可以尝试着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来介绍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9、寓言两则

教学内容

9寓言两则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型

讲读

教学

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

重难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

资源

1、课件

2、学生:

收集寓言。

预习

设计

搜集生活中是否有寓言两则故事里这样的人?

如果有,说说自己有的想法?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整理与修改

一、检查预习

 

二、细读理解课文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三、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四、指导书写生字

一、检查预习

寓言是什么意思?

《亡羊补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过渡:

羊为什么少了一只?

是怎样丢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

(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

(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

(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

你打算怎样劝他?

(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

结果如何?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

他现在是怎样做的?

读一读,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

说出理由?

四、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

“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第二课时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整理修改

一、检查预习

 

二、熟读自悟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寓意

四、学习生字

 

五、拓展

一、检查预习

1、《南辕北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根据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提醒、把式、盘缠。

二、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

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

他的理由是什么?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

怎样劝?

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

说说自己的理由。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三、总结寓意

讨论:

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

为什么?

四、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

“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五、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板书

设计

   第一次:

少羊,不修

   第二次,少羊,不修

亡羊补牢            认真该,不算晚

     第三次,少羊,堵上

     结果:

再也没有丢羊。

       起因   方向错了   (目标:

在南方;办法:

向北走)

             

            马好       

南辕北辙  经过 (认为)路费多  目的与行动相反

   车夫好   不能成功(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结果   越走越远    

作业

 

设计

1、词语积累。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老马识途  叶公好龙  画龙点睛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刻舟求剑  朝三暮四  揠苗助长

形影不离  嫦娥奔月  一见如故  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顺手牵羊  九牛一毛  呆若木鸡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1、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2、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教学

反思

 

 

 

           10、 惊弓之鸟

教学内容

10惊弓之鸟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型

讲读

教学

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

重难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学

资源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预习

设计

搜集成语故事短视频看。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整理与修改

一、检查预习

 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三、质疑

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小结

一、检查预习

1.说一说《惊弓之鸟》的主要内容

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

3.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预习中的词语)

 

二、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三、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请提出来。

 

四、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

“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五、小结

                第二课时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整理修改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指导自学课文

先说事情结果,后讲事情原因。

学生充分读,充分说。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铺路搭桥,但不能讲,因为学生如果不主动思考,就丧失了思维过程,此环节就无价值可言。

三、小结

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课文。

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哪几个问题?

下面,我们就细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指导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

思考:

(1)哪几个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

(2)六到九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3)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

2.集体交流。

3.学习1到5自然段。

(1)指读1到5自然段,思考:

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

(引导学生加进表情、动作等。

特别注意“直往上飞”和“直往下掉”二词。

(3)指导朗读。

更羸和魏王说话时应是怎样的语气?

(更羸很有信心,魏王怀疑;结果令魏王吃惊。

方法:

a学生练读b教师指导(适当的时候可范读)c指名分角色读

4.学习6到9自然段。

(1)过渡:

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

要引导学生理解:

认真观察:

看到飞得慢;听到叫得惨。

分析:

受过伤、孤单失群、害怕。

推断:

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6到9自然段的内容吗?

(4)朗读指导。

三、小结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

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观察   飞得慢   叫得凄惨     

   分析  受过伤  孤单离群    观察仔细

惊弓之鸟 判断   害怕高飞       技艺高强

   结果   掉下来——惊弓之鸟

   

作业

 

设计

1、词语积累

狐假虎威  愚公移山  掩耳盗铃  盲人摸象  狡兔三窟

井底之蛙  如鱼得水  螳螂捕蝉  虎口余生  鸡犬不宁

半途而废  不耻下完  悬梁刺股  此地无银三百两

2、判读下列句子的语气,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A.J惊讶 B.怀疑 C.肯定 D.询问

1、“是吗?

”“你有这样的本事?

”             ( )

2、“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 ( )

3、“你怎么知道的?

”                  ( )

4、“啊!

”“真有这样的办事!

”               ( )

 

教学

反思

 

             11、画杨桃

教学内容

11画杨桃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型

讲读

教学

目标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

重难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

资源

生字词卡片。

媒体资源:

课件《画杨桃》。

预习

设计

1. 课前预习,把书读薄。

 

2. 根据学习要求,圈点勾画写感悟。

 

3. 渗透读书方法,渐进朗读。

 

4. 透过重点词句和标点体会内涵,把书读厚、读透。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整理与修改

一、谈话引入新课

 通过实物或图片这些直观思维引入本课,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流汇报学生搜集资料,提高学生汇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为后面进一步理解课文做知识铺垫。

 直奔主题,通过老师范读,带学生进入情境。

二、在初读课文中继续锻炼学生迅速总揽文章大意的能力。

认字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多种形式的理解词义为感悟课文做好铺垫。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

师:

“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

”(板书:

杨桃)“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这种水果,你们在哪见过?

谁来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学生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汇报、交流。

2.引出课题(板书)。

学生齐读。

“杨桃这种水果真得不错!

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我’把杨桃到底画得怎么样,好嘛?

  3.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

可以小声跟老师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教师指名(3-4名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想: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回答,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要简练。

如:

课文主要讲_____在___发生了_______的故事。

3.检查认字情况

(1)出示本课生词:

要求、叮嘱、图画、摆放、讲桌、一端、哈哈大笑、

审视、半晌、笑嘻嘻、轮流、熟悉

(2)首先是带拼音读,然后去掉拼音,再打乱顺序认读,最后放到句子中读。

(组织学生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指明领读等形式。

(3)理解词义

  在认读生词过程中,顺势教学生理解词义。

如:

“哈哈大笑、轮流”做动作来理解。

“叮嘱”“半响”即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审视”“想当然”等词可以读一读书中句子,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也可以先查字典来理解等。

第二课时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整理修改

1、复习导入

 

2、读文

  注意培养学生默读习惯,学会倾听小组其他成员意见、合作探究,共同分享。

读中理解、感悟、品味,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来分析说明。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通过朗读全文,让学生感受人物个性,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再次得到提升。

 

四、回味全篇课文

1、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文

 1、思考,作者的想法。

 2、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

孩子们,一节图画课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你从中又受到了那些启发呢?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使你受到启发?

在书上画出来,说说你对这些语句的看法。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要求学生按问题顺序回答)

预设一:

“爸爸叮嘱‘我’的那段话使我很受启发,使我明白做任何事都要求实。

(指导学生反复读爸爸的这句话、并紧密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来谈。

预设二:

老师最后说的话让我很受启发。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四句话,读中理解、感悟。

这四句话可分成两层意思来理解:

前两句用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样子会有所不同。

后两句告诉学生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么做。

即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去看,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另外,学生会对文中的其他内容来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感受,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孩子有个性化的见解、体会。

教师注意对文中重点语句进行朗读指导。

四、回味全篇课文

可以自由读,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全文,回归整体。

重点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老师神态变化的语句及与学生的对话。

板书

设计

         画杨桃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父亲(叮嘱)    老师(审视、严肃、和颜悦色、相信)

          教诲(一生受用)

作业

设计

1、火眼精金

 熟(  ) 响(  ) 诲(  ) 悦(  )

 热(  ) 晌(  ) 悔(  ) 说(  )

2、选词填空

严肃  严厉  严格

1、整个假期我都(  )地安作息制度办事。

2、这个人破坏绿化,受到群众(  )的批评。

3、爸爸眼神(  )地说:

“粗心可不是小事,你必须彻底改正。

3、按课文内容填空。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         不同,    

   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这像个        。

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        ,要      

     。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      就     。

 

教学

反思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内容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型

阅读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

重难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

资源

根据课文插图制作活动挂图

预习

设计

 

小组合作自学课文。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整理与修改

一、形象揭题,展开联想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二、学习课文

 1.自主读书,领悟道理

 

2.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想想一些生字新词的意思。

 

3.全班交流

 

4.励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三、前后联系,延伸拓展

 

四、总结全文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

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

(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

怎么画的。

(板书课题:

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先观看教学演示课件《想别人没想到的》中“读一读”部分,再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指名读,齐读。

(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骆(luò)驼(tuo) 连绵(mián) 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

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

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

齐读。

三、拓展延伸

1.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板书

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用细笔画满——方法简单

向别人                      俗套   

没想打 二徒弟:

画许多头 ——有进步           开阔视野

       几条玩玩的曲线——连绵起伏的群山      培养创新

  小徒弟:

一只骆驼从山中走来        方法新

      另一只骆驼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作业

 

设计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好像看得见,又好像看不见。

 ()

2、用语言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

()

3、形容忽然醒悟。

()

2、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1、这点困难,难道能难倒我们吗?

2、这茫茫草地,难道我们走不过去吗?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的曲线,表示连绵不断的,

一只从山中,另一只骆驼只露出和。

看到画师小徒弟的画,大徒弟和二徒弟感到很。

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

 

教学

反思

 

           语文园地三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三

教学课时

4课时

课型

讲练结合

教学

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

重难

1、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2、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

资源

课件(口语交际、习作)

预习

设计

上网学习,自我介绍的方法。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师的互动

学生的活动

整理与修改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五、总结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

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

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

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

我心细着呢?

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

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

  2、小组交流

  3、评一评:

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

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

  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五、总结

  师:

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整理修改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

 

三、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师: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

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

  1、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

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

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

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

 

(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

 (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

三、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第四课时  读读记记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整理修改

一、比较导入

 

三、读读背背

 

四、成语故事

1、比较导入

  

(1)师:

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

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

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

  

(2)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

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

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

(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