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036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docx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docx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1页至5页,第Ⅱ卷6页至12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5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刹那(chà)  菲薄(fěi)  月晕(yùn)  佣金(yōnɡ) 量体裁衣(liàng)

 B.差生(chà)  尽管(jǐn)  请帖(tiě)  生肖(xiào) 万箭攒心(cuán)  

C.埋怨(mán)  殷红(yīn)  拮据(jū)   蒙骗(mēnɡ) 头昏脑涨(zhàng)

 D.惩艾(yì)  供奉(gōng) 勾当(gōu)  着想(zháo) 靡靡之音(m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严竣   折中    戊戌变法   与日俱增   遥思远怅

B.涵盖   寒暄    蛛丝马迹   计日成功   锱铢必较

C.熨帖   嘉宾    改弦更章   随声附和   轻鸢剪掠

D.陷阱   脉搏    责无旁贷   蜂拥而上   风采动人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再别康桥》中,面对青荇的招摇,诗人心底感叹一句“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诗人有颗敏感之心,若是普通人面对美景最多也就是感叹个“鬼斧神工”,这时的物与我是有一定距离的。

唯独这情趣之人,在美面前想要与美合二为一,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所以,诗人眼中的康桥早已和自己一样,是个______________了。

(2)专家估计,到本世纪末,世界上50%到90%的语言将会________。

其实,早在20年前就有专家发出过警告:

如果有一天,地球上90%的人类语种灭绝了,那么语言学就是历史上唯一一门看着自己消失的学科。

(3)磨盘沿着不变的轨迹,唱着喑哑的调子,没有昏眩,不会烦腻。

那磨心里正在进行着一场庄严的法事,这不仅仅是一场生命的蜕变升华,更是繁华落尽后的殷实内敛。

A.爱美之人 消失 不仅仅是更是   B.性情中人 消失 不仅仅是更是

C.性情中人 消亡 不仅仅是更是D.性情中人 消亡 不只是并且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盛大文学”与“唐家三少”的合作,代表着“盛大文学”的作家服务及支持体系更加完备,也标志着“盛大文学”一直标榜的全版权运营模式。

B.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公安部直接指挥下,通过专案组历时近一年的艰苦努力,作恶20余年的刘汉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被成功打掉。

C.深受广大小朋友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这两部动画片被央视《新闻联播》点名批评,称其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

D.环境工作组研究发现,购物收据含有毒化学物质双酚A,即使人们只是接触收据,双酚A也能经由皮肤进入人体,甚至可能致癌,严重扰乱人体激素分泌。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体的《史记》和《汉书》等。

B.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其中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我国现当代诗坛群星璀璨,优秀诗歌众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舒婷的《致橡树》等。

D.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警察与赞美诗》等。

二、(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8题。

沈祖炜

 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

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

对某些城市来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

有时,根据某种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的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年人受到了忽视甚至遭到无情打击。

如此这样,难道还有敬老崇文可言吗?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

老者往往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

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

所以,我们说的“敬老”,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

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尺。

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

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

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

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

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

即使在所谓乱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

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体现的软实力。

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

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

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和“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

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为鉴;从城市精神中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理性。

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

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中国前总理温家宝说:

“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来。

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

”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理念,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6.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敬老崇文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广义上的人文,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

B.“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传统联系在一起。

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

D.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

7.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B.中国历史上,由于重视了敬老崇文才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了所谓的太平盛世。

C.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

D.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步。

C.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2分)

   邵道人传

李梦阳

邵道人者,蜀人也。

至庆阳,年七十余矣。

道人不欲言,凡所颐指色授,故莫究所自,然见之者率知其异人也。

道人馆于钟楼街周家,筑土,被衲,无昼夜露坐。

郡中诸子弟少年争事道人。

道人凡所颐指色授之,诸子弟少年无不当道人意者。

道人喜看病,病者家请往,乃令病者张目,又令其嘘。

即可活,道人则目诸弟子,而诸弟子则置饭病者前,道人出其袖中铁尺横饭上,诵大悲咒,已,起尺摩病者曰:

“瘥矣!

”脱不活,道人则趋而出。

病者家以死日请,道人则出其指示,日数如其指数。

然道人不取钱,每岁自正月始,活一人,取其布尺里衲,里完,弗取也。

病者家脱有见饭饭道人,以碗列诸案。

无问多少,道人食之,若加饭,更以碗列之,不食也。

若见饭是草恶食,道人即喜食之。

曰:

“更为造美食?

”道人则不食。

其见饭或杂荤物,道人曰:

“第择去荤物。

”终不欲人更造也。

道人善饮水,乡野人闻之,争请,愿观道人饮水,道人微笑颔然之。

弟子前置水,道人目弟子,令乡野人自置水,亦以碗列诸案,无问多少,道人饮之。

若冬月水冰,则闻道人齿间瀺瀺声,顷之,肩踊面红,汗簌簌下若雨也。

道人与予世父同时,世父患胫疡久不愈。

以问道人,道人曰:

“此祟也,若往聘于某氏乎?

谓其女陋也,将更聘之,女惭而缢死,此其祟也。

”世父大惊,伏地顿首曰:

“奈何?

”道人曰:

“今遇我,三日解矣。

”三日疡果瘥。

居十余年,忽谓诸弟子曰:

“吾将归欤。

”诸弟子曰:

“先生福庆之人,庆之人无敢慢先生者,何遽言归耶?

”道人不应。

一日,道人令设几三层,而坐其上。

诸弟子始悟其归谓死也,环守之。

夜有登几而伺其息者,道人犹挥肱坠焉。

夜半,霹雳隐隐起屋脊,若戈士甲马战斗之声。

诸弟子震慑伏地,天明起视,则道人死矣。

赞曰:

子不语怪。

若道人者,何如人哉?

二氏①惑世乱政,而道人口悛悛不欲道辞。

急人所难,弊而后已。

呜呼,是所谓逃于墨者,非耶?

(选自明代李梦阳《空同集》)

【注释】二氏:

此指佛教、道教两家。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弟少年无不当道人意者当:

适合

B.道人微笑颔然之颔:

点头

C.诸弟子始悟其归谓死也始:

起初

D.急人所难,弊而后已弊:

通“毙”,死亡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碗列诸案B.更为造美食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若往聘于某氏乎D.夜有登几而伺其息者

归璧于赵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邵道人“诚谨忠厚”的一组是

①乃令病者张目,又令其嘘

②道人出其袖中铁尺横饭上

③脱不活,道人则趋而出

④若见饭是草恶食,道人即喜食之

⑤取其布尺里衲,里完,弗取也

⑥道人令设几三层,而坐其上

A.①②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道人无论白天昼夜都坐在露天处,他平常不愿说话,郡中的少年争相侍奉他,他就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想法。

B.邵道人喜欢替人看病,而且从不收钱,只需病家每年从正月开始,每月拿出一尺布作衣服里子,布够了,便不再拿取。

C.邵道人擅长喝水,乡里人争相观看。

道人让乡里人用碗盛好水摆放在桌案上,无论有多少碗水,他都会一饮而尽。

D.邵道人临死前的那天晚上,屋脊上发出了金戈铁马般的声响,弟子们都很害怕,第二天天亮,才发现邵道人已经死去。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三模考试

高三语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注意事项:

⒈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⒉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3.本卷共13小题,共114分

题号

总分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四、(21分)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莫究所自,然见之者率知其异人也。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者家以死日请,道人则出其指示,日数如其指数。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见饭或杂荤物,道人曰:

“第择去荤物。

”终不欲更造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8分)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谁怜?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别来此处最萦牵。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1)“过尽征鸿来尽燕”中“尽”字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5分,任选5空,每空1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_______;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

(王勃《滕王阁序》)

(3)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4)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___________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

(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得分

评卷人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1题。

(21分)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乔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

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

“我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

”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

她问:

“你老家冬天里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

他幽幽地说道:

“是的,冬天里窗玻璃都开花。

“开花?

”妻子问:

“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

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他说:

“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生成,很美,很漂亮。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

“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

我回来告诉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

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回来看你,我没让。

母亲笑笑说:

“看我干什么,咱这儿还不冻坏她。

”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

“她对你好吧!

”他使劲地点点头。

母亲说:

“那就好。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

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敢用手摸。

他问母亲:

“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

”母亲迟疑了一下,说:

“结,还是很厚的一层。

这儿比不得南方……”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

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太阳已经照屁股”的笑骂中飞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

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丝儿凉气……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花呢?

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

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

他慌忙地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老的面容……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

“快进去,快进去!

冻着!

”母亲推着他回到了热乎乎的被窝里。

他对母亲说:

“去南方吧,南方不冷。

”母亲摇摇头说:

“不,我不去,南方热得要命,我在这里呆惯了,离不开。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

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

“你年年给我邮那么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

“妈,不用再烧了,够热的了。

”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

“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

“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母亲就笑笑说:

“睡,我这就去睡。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问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

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

下雪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

窗前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

“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

“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

你看见窗玻璃开花了吧!

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

“像什么?

像森林,像冰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

16.说明“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这句话的含义。

(2分)

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描写“下雪的早晨,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的说道:

“花开了……”请问,他喃喃说话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说塑造母亲这一形象采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他”的自私,不孝顺,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为了看开在窗玻璃上的花,他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这体现了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他现在生活的不如意。

B.电视里是飘飞的雪花,窗外是一片绿色,鲜明的景色对比勾起了他的思乡思亲之情,成为他回家的诱因。

C.妻子不跟他回老家,他向母亲撒谎说是自己不让妻子回来,体现了她对妻子的爱和包容。

D.他为看窗花回家,结果并未看到窗花,小说正是通过这一巧妙构思,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E.小说多次写到他对小时候生活的回忆,表现了他对窗花的迷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

得分

评卷人

六、(12分)

22.根据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4分)

当我们明心见性,达到内外如一、心物合一的境界,我们便能从任何细微的事物中获得智慧的启示。

安静地看一瓢水,可以听到它演示的清净义,请汲来柔润自己的心田;细致地看一朵花,可以听见它宣说的庄严义,请掬来美化自己的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事万物,无时无地不在絮絮而语,百般譬喻,殷勤示教,告诉我们世界的真谛。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完成题目。

(4分)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________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

它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使用和享受,有时________超越人体本身所能带来的感受,让人以超乎真实的外貌、感觉进入网络平台。

但这些只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不能取代人们的生活,只能模仿人的感受而不能取代人的感受。

(1)请在下列词语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