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8753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1、时间:

1839年6月3日

2、地点:

广州虎门海滩

3、人物:

林则徐(——全球禁毒第一人,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民族英雄)

4、影响:

①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②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二、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

1、时间:

1840年6月--1842年8月

2、原因:

(直接原因、借口或导火索)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推销工业产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3、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内容:

开: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关:

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割: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

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4、影响:

①《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③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5、历史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

6、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1)主观上:

①清政府政治腐败;②中国封建经济落后;

③中国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④清朝统治集团军事指挥失当等

(2)客观上:

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力量雄厚,科技先进。

(3)根本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三、《海国图志》——新思潮的萌发

1、魏源著《海国图志》

2、主张: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长技”是指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3、作用:

挑战了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时间:

1856-1860年

劫难

1、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

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海盗式的扩张”)结果: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时间: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2、俄国趁火打劫

《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割占土地最多的一个条约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领袖:

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在上海的青浦与太仓地区与洋人展开激战,并在浙江慈溪击毙洋枪队首领华尔。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新疆危机:

①阿古柏入侵新疆②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

(2)结果:

左宗棠以武力收复新疆(除了伊犁在1881年通过谈判收回)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与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

火烧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一方面暴露了资本主义掠夺的狰狞面目,有力的驳斥了所谓欧洲人是“文明人”的谬论,一方面也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权益。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帝国主义势力从沿海深入到我国长江流域。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一、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

1894年——1895年

《马关条约》内容

割地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赔款

白银2亿两

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2、原因:

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3、主要战役:

黄海海战(抵抗将领:

邓世昌),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5、《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注:

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得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腹地——长江中游一带;②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使得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第二步——资本输出;

6、影响:

①《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②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和民族危机。

7、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不足,装备落后等

二、瓜分中国的狂潮(课本18页码“时局图”)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

一、八国联军侵华(八国是指:

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奥匈帝国)

1、时间:

1900年6月

2、目的:

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口号是“扶清灭洋”,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3、侵华罪行:

八国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攻陷天津、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4、中国军民的抵抗:

廊坊、杨村阻击战

5、结果: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1)时间及地点:

1901年,北京

(2)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数额最大)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利用清政府统治中国——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6、影响:

①《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思考:

1、从《南京条约》的签订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什么趋势?

答:

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①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③《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得到启示?

答:

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本质是侵略;中国近代是一部屈辱史、斗争史。

 

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

4、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人民的抗争

1、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3、民族英雄左宗堂收复新疆

4、民族英雄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5、义和团运动在廊坊、杨村一代狙击八国联军

中国近代首都北京三次遭劫: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③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北京失守;

对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的感悟、启示:

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中国人民具有坚强的反抗侵略的精神;发展才是硬道理;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一、关于近代化

1.所谓“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

2.中国社会近代化指的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它包含了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自由民主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经济上:

工业化——(洋务运动)富强;

政治上: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民主自由;

思想文化上:

(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解放。

3.中国近代化特点是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样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二、知识要点

(一)学习西方技术:

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经济近代化)——地主阶级洋务派

(1)代表人物:

中央:

恭亲王奕訢;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2)主张:

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

(3)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内忧外患

(4)目的:

维护清政府统治。

(5)时间: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6)口号:

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7)主要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当时国内最大的军火工厂;

曾国藩在安庆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最早建立的);

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

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李鸿章创办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近代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之一;

1880年唐胥铁路,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铁路;

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1881年天津至上海之间电报线路架设成功。

③筹建新式陆海军(建成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

④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京师同文馆(1862年)——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

(8)性质:

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破产的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舰队全军覆没。

(10)失败的根本原因:

仅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不改变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11)评价: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

(1)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2)状元实业家——张謇:

(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马关条约》签订刺激了中国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工业的爱国热情,民间出现投资设厂、兴办实业的高潮。

一战时由于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这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好时期。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濒临破产。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结束。

 

(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中国政治近代化)——资产阶级维新派

(1)目的:

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图强,发展资本主义。

(2)序幕:

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1895年)

(3)发展:

①维新派在各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②传播思想,制造舆论,主要表现是严复译述《天演论》,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4)高潮:

百日维新

①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开始的标志

②主要内容:

经济方面:

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陆海军;

政治方面: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如:

京师大学堂——这是戊戌变法惟一保留下来的成果)

③结果:

1898年9月,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结束的标志

(5)意义: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6)失败原因:

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根本原因); ②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③脱离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7)戊戌变法的实质: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8)维新变法运动的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P40-44)

(1)主张:

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经过:

①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第一次喊出了“振兴中华”口号。

②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时间:

1905年。

地点:

日本东京

组织基础: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革命目标: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机关刊物:

《民报》

性质: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驱除达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

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核心);

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③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革命党人打响第一枪,武昌起义胜利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P41)

④中华民国的成立:

(开始采用民国纪年)(计算方法:

+或-1911)

时间、地点: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

措施:

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

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意义:

①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是辛亥革命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②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辛亥革命最深远的影响);

③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结果: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性质:

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三)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P45-48)

(1)背景: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施,袁世凯在思想界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后来《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3)人物:

①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②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③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树立起新文学的典范。

④李大钊:

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庶民的胜利》

(4)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5)口号:

“民主”(Democracy----德先生)和“科学”(Science----赛先生)。

(6)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斗争矛头:

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代表封建专制制度和旧礼教旧道德的孔子学说)”的口号

(8)影响:

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基了思想基础。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P50-53)

1、1898年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惟一成果,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2、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3、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废科举之利

1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3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总结: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

科举之弊

A、考试内容不实用。

B、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性格。

C、录取程序不利于人才选拔。

 

4、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办,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中国近代传媒的先驱。

5、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以编印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为主,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1、照相术:

时间:

19世纪30年代末诞生,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

作用:

①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

②保留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

③提供珍贵的影像资料。

2、电影:

1895年由法国人发明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这是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

意义:

电影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3、剪发辫,改称呼

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之间一律改称职务。

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4、服饰的变化

西服:

男士正式场合的首选服装

中山装:

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融合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中山装的含义P57)

女式:

高领服装开始流行,是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

意义:

服饰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应。

受西方影响、人们思想解放、追求自然美。

单元启示(认识):

1、民族当自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革命任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3课伟大的开端(P63-67)

一、五四运动

1、时间:

1919年5月4日;

2、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3、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运动性质的口号)、“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等

 

4、前后两个时期中心与主力的变化:

 

时间

运动的中心

运动的主力

斗争方式

前期

6月5号之前

北京

学生(先锋)

罢课

后期

6月5号之后

上海

工人

三罢(罢工、罢课、罢市)

5、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指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和约指的是凡尔赛和约)

6、性质:

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7、五四精神:

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注:

现在的五四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8、意义:

①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②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和组织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1、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

2、组织基础: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3、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三、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

1921年7月23日

2、地点:

上海(后改在浙江嘉兴南湖一条游船上)

3、代表人物:

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李达等13人(陈独秀和李大钊没有参加这次会议)

4、主要内容:

①确定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②制定党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③明确党的当前任务:

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④选举党的领导机构:

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一大的意义:

①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四、工人运动的高潮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大罢工、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大革命的开始

1、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创建——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1、时间:

1924年5月;

2、地点:

广州黄埔

3、领导机构:

总理:

孙中山;校长:

蒋介石;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党代表:

廖仲恺

4、性质:

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

5、目的:

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6、特点(与旧军校不同):

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精神。

7、作用:

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的高潮

1、时间:

1926年7月

2、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3、主要战役: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4、先锋:

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5、目的:

打倒列强,驱除军阀,统一全国

6、结果:

取得巨大的成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主力,但统一全国的目的没有完成。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大革命的转折

2、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标志

①时间:

1927年4月18日

②成立地点:

南京;

③性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

④影响: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仍然没有改变。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反叛革命,采取了突然袭击;

2、主观:

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党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要创建自己的军队,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开展武装斗争

 

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南昌起义

1、时间:

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

2、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3、意义:

①南昌起义是中共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②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③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期,揭开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第一幕;

二、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

1927年8月7日,汉口

2、主要内容:

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3、意义:

给组织上和思想上处于混乱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三、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

四、文家市决策:

放弃对大城市的进攻,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攻

五、三湾改编:

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六、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1、创立的直接原因: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败,转战井冈山。

2、创建人:

毛泽东

3、地位:

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创立意义:

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5、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毛泽东领导的红军与朱德领导的红军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工农红军第四军。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河北遵义召开。

内容:

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遵义会议后,中央确定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的责任,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全军行动。

意义:

遵义会议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长征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直接原因)

党中央的“左倾”错误指挥;(根本原因)

2、红军长征过程: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从中央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