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8735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萧萧》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萧萧》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萧萧》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萧萧》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萧萧》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萧萧》教案.docx

《《萧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萧萧》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萧萧》教案.docx

《萧萧》教案

广东省高州农校教案

课程

文学鉴赏

班级

文秘200901班

授课时间

2010年10月日(第六周星期)第节

课题

第三章小说第二节《萧萧》

教学目的

体会20世纪初湘西的淳朴民风和原始的社会状态。

教学重点

了解乡土文学的特色,对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作一定的探讨和了解。

教学难点

了解乡土文学的特色,对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作一定的探讨和了解。

教学方法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型

单一

教具

一、学习要点

内容提示

《萧萧》写湘西少女萧萧12岁就嫁给比她小九岁的丈夫做童养媳,尽管在婆家带丈夫、做杂事很苦很累,但压制不住花季少女渴望自由与爱情的心。

她被那个在她家做工名叫花狗的年轻人诱惑而怀了身孕。

花狗因此不辞而别,萧萧亦试图出逃,但失败了。

依照当时封建习俗,她面临沉潭或发卖的惩处。

由于娘家与婆家两方都没读过“子曰诗云”,故决定将她发卖。

但待到萧萧十月足胎生了儿子,也未曾有人来买。

萧萧侥幸逃过了惩罚,并留在婆家正经地做了丈夫的媳妇,抱着新生的毛毛,就如同当年抱着小丈夫一样。

二、作者生平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是一位自学成才且勤奋多产的著名作家。

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独具一格的创作成就,沉浮不定的人生命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

1902年12月28日(旧历冬月二十九日)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

父母为之取名沈岳焕。

沈的家庭是凤凰名流。

祖父沈宏富,20岁即获满清提督衔,曾任云南昭通镇守使和贵州提督;父亲沈宗嗣,也任职军中,作过裨将,当过上校军医官。

沈从文的母亲黄英,出自当地文化名流世家,外祖父黄河清,乃凤凰最早的一名贡生,后来做本地守庙的书院山长,为人开明有头脑,凤凰的第一个剪去辫子的人就是他。

黄英的哥哥办了凤凰第一家邮局,开了凤凰第一家照相馆。

这一切使沈从文的母亲思想远较当时湘西妇女开明,从而使沈从文兄妹数人得以有一个较为开明自由的家庭成长环境。

沈从文的大哥沈岳霖便成为凤凰第一个穿西服的本地人称为“土洋人”的青年人。

军人世家的期望使沈从文很早即进入私塾学习,然而,他无法规范于那逼仄的天地,他经常逃学,与大自然为友,耽于幻想,更喜欢投身社会“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近代中国社会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如走马灯,沈家每况愈下,家境渐渐败落。

14岁的沈从文终于离开学校,加入湘西土著部队,开始他的少年从军生涯。

在部队先后六年,他随军移防,辗转流徙,足迹遍及川、湘、黔三省交界地带及沅水流城,饱览“人生这本大书”。

太多的杀戮,太多的死亡,沈从文厌倦了政治,更反感政治操纵下的“死亡游戏”,倒是六年行伍生涯,使他得以体验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等,他也从在部队结识的文姓秘书和一位印刷工人那里,开始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学。

1922年,20岁的沈从文告别湘西,告别那哺育他生命的沅水,背一个小包袱,从“边城”走向北京,去追寻文学之梦。

学那“永远学不尽的人生”。

到北平后,他报考大学失败,又不愿仰人鼻息做小职员,他在失业、贫穷和世人的讥讽奚落中苦苦追寻他的文学之梦。

他旁听于北大,自学于京师图书馆,在他自命的“窄而霉小斋”公寓中伏案写作,是郁达夫、林宰平、徐志摩及胡也频等人的帮助,使他解除了投稿无门的困厄,坚定了信心,获得了有力的鼓舞。

沈从文说:

“这友谊同时也决定了我此后的方向。

”从此后,沈从文的作品大量见诸于《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及《小说月报》等报刊上。

1928年,沈从文南下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自筹资金,创办《人间》《红黑》杂志,终因资金不足而先后夭折。

尔后,他受胡适、杨振声等聘请,以一个小学毕业的作家身份,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及武汉大学、青岛大学。

在中国公学时认识了苏州名门淑女张兆和。

1933年9月,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成婚。

同时开始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培养了大批年轻作家。

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南下武汉、长沙,经贵州西行入滇,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胜利后才回到北平,任教于北京大学。

并同时担任天津《益世报》、北平《经世报》《平明日报》《大公报》四家报纸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

解放后,“由于历史的误解”,沈从文被分配到历史博物馆工作,他虔敬本职,潜心中国历史文物研究,基本上中断了创作,渐渐从中国文坛上销声匿迹。

1978年,沈从文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1980年应邀赴美访问,受到美国文化学术界热烈欢迎。

1988年5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三、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沈从文一生著述甚丰。

其代表作有蜚声中外的《边城》及《长河》、《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

历史文物研究成果最著名的有周总理亲自委托交待的课题《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该书1981年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并成为我国领导人出访时赠送给外国国家元首的礼品。

沈从文著作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与花城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十二卷本《沈从文文集》,此外,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潮南文艺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散文选集》《沈从文选集》等多种选本。

2.重点作品

《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

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

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四、创作背景

《萧萧》作于1929年,原载《小说月报》21卷1号。

当时沈从文由湘西来到上海,失望于现代物质文明浸染下的都市人的人性异化失落,试图用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的“湘西世界”来抵御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生命异化和人性扭曲。

《萧萧》中写湘西农村小丈夫娶大老婆的陋俗,但沈从文把这种本来十分痛苦的不合理的关系写得非常谐和而亲善。

萧萧十二岁时嫁给三岁的小丈夫,每天哄他睡觉,帮他洗尿布。

她逐渐发育成熟后,就难免感到寂寞。

家中长工花狗的情歌挑逗起她青春的欲望,并使她糊里糊涂地怀孕,而花狗则逃之夭夭了。

照当地规矩等待萧萧的命运或被发卖,或是被沉潭淹死。

但沈从文却对这种习俗以回避的方式进行了粉饰:

对于没有读过“子曰”的善良的乡下人来说,一切都从现实出发,采取的是恬静、不计较儒家贞节伦理的态度。

因此,萧萧既没有被沉潭,又没有被发卖,而是被留下来了。

在萧萧生下一个团头大眼的男孩后,一家人都欢喜,“大家把母女二人照料得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

”再后来同丈夫圆了房,又生下了毛毛,过着一种恬然自足的生活。

这种超越了世俗观念的湘西社会观念作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与都市文明乃至传统道德对人肉体欲求的极端压抑,和那虚伪的贞洁观相比,他们无疑是健全人性的代表。

沈从文在这里以性爱为焦点透视社会人生,并旨在与都市世界人性压抑与扭曲的虚伪的两性关系形成鲜明对照,从而获取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

五、课文讲解

1.      课文朗读

有感情朗读。

2.课文分析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

”——小说《萧萧》,就从萧萧的出嫁开始。

作者用这个平和的陈述句,定下了小说的基调。

这个女孩子才十二岁,生在长在种田的庄子上,出嫁,就是从这家转到那家。

她的丈夫还不到三岁,不过她也不为这婚姻愁烦——她不想也不懂得愁烦,在抱抱丈夫,做做杂事中,像棵蓖麻一样长大起来。

小说写的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成长,她没念过书,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没有过自觉的反抗,但是成长中的自然的人性,却与制度不可避免地冲撞在一起。

沈从文这样写道:

“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人都说萧萧是大人了。

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砺饭,四季无疾病,倒发育得这样快。

”于是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暗暗呈现出来——在这个小说中,矛盾都被放在情节与细节之后,作者从不正面描写冲突,但是萧萧在丈夫与花狗之间的关系,却有了微妙的变化:

“她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像有了花狗在身边,打发丈夫走去反倒好一点。

”这一句淡淡的点染,说出这个糊糊涂涂的女孩子心里,隐隐地有了害怕与快乐的争执。

因为没有受过教育,萧萧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她没有强烈的贞洁观。

——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

于是,在花狗的山歌声中,她变成了个妇人。

变成妇人的萧萧,并不是因为失去了贞洁而痛悔,这种抽象的道德观念倒并不使她恐惧,可是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害怕,她也明白这是切实的罪证,于是打算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

”可是没有动身,就被发觉了。

于是萧萧此刻要面对的是礼法制度。

出了这样的事情,自然家里是“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不过沈从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话:

“各按本分乱下去。

”好像生气流泪骂人也都是应尽的义务,尽完便也罢了。

而对萧萧的惩罚措施,依法倒是十分严厉:

“沉潭”或“发卖”,伯父不忍将萧萧沉潭,而发卖也找不到人家,萧萧就又住下了,丈夫与她还是像姐弟一般。

家人依旧对她好,住到生了个儿子,“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

萧萧在与礼法制度的冲撞,终于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也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

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对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

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在搭建的是,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

然而,既便沈从文是将矛盾都尽量淡化,在冲突的弱化中进展情节的,但他还是不得不写进了残酷的现实与制度。

——萧萧的命运带有这样大的偶然性,她仿佛是幸运的,可她的一生却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从来没有过对于自己的命运的自主的权力。

她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

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却带着蒙昧的面目,于是小说中还有另一群与萧萧们完全不同类的人,“女学生”,是这群人,引进了自觉的反省反抗的力量。

在《萧萧》中,对女学生的叙述完全是虚写,她们就像是小说的后景,不停地从庄子边“过身”,农人有着关于她们的种种荒诞不经的传闻,他们对女学生的感情是复杂而有趣的,夹杂着歆羡与轻蔑,而对于这群他们不了解的人,他们不了解的生活,保持着距离与好奇。

对萧萧来说,女学生完全就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在她要逃走的时候,她却是要从“女学生走的那条路”走的,虽然她不可能真正地踏上这样的旅程。

“女学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小说一个时代的背景,她们暗示着一种对于制度的自觉的反省与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与小说的前景中的人性的力量像是处于不同的系统之中,可是它们是否有可能相结合?

在天性的自然发展中,同时以教育使人脱离蒙昧?

从而人能够对不合情理的制度,有更大的对抗的能力。

小说不是条理如此明晰的论说,沈从文也不可能是在观念的指导下安排结构,但小说家的感性直觉却可能是与理性结论相通的。

有趣的是,一九二九年小说的原作结尾是这样的:

“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而一九五七年校改字句的时候,沈从文加了这样的一句关于女学生的话:

“小毛毛哭了,唱歌一般地哄着他:

‘哪,毛毛,看,花轿来了。

看,新娘子穿花衣,好体面!

不许闹,不讲道理不成的!

不讲理我要生气的!

看看,女学生也来了!

明天长大了,我们也讨个女学生媳妇!

’”

在一种轮回之中,新的变数也正在酝酿与萌芽。

作为小说,《萧萧》是与众不同的。

它的着重点不在于冲突、矛盾以及应之而生的高潮,它描写人性,态度宽和,笔致从容,情节是舒缓的,细节却丰富而微妙——这里体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感受,这种感受本身就可以突破某种固有的思想的藩篱,而带给人新的启示。

在《萧萧》中,种田的庄子里闻得到草料的香,听得到山歌在唱,农人们的生活是勤苦而狭隘的,但却又有质朴的生机。

沈从文用《萧萧》谱出了一曲牧歌,虽然调子中也有沉痛与疑问,但总体却是明朗的、优美的,在湘西那方自然的土地上回响。

我们知道,对湘西完美人性的思考与表现,是沈从文小说在思想上的又一个显著的特色。

《边城》中所表现的“优美、自然”的人性思想在作品中又重复得到体现。

《萧萧》写童养媳生活,写一个如野草般在山野春风中生长的顽强生命,与一般于婆媳的复杂关系中展示童养媳命运的作品不同,它把大量笔墨用于风俗描绘,在人物命运和风俗场景之间进行精细的结构处理,笔锋往返,跌宕有致,灵便活泼,形成一幅以社会风俗为浓厚背景的人物画。

为表现完美人性的理想,作者以表现青年男女的情爱作为切入视角与中心话题。

在《萧萧》中作者安排了欢喜的结局,肯定了自主自为,自然形态的爱,显示出“神即自然”的思想。

但现代理性的缺乏,使他们最终无法摆脱自身的悲剧命运。

3.课文难点讨论

请讨论一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有哪些特点。

答:

要点:

原生态、自然、淳朴、原始宗法社会、新事物渐渐出现、美丽的自然风光、少数民族风俗等

4.相关评论

走出凤凰(节选)

王安忆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萧萧》里面,祖父常说的“女学生过身”,是从哪条路上来,又往哪条路上去呢?

我觉得,女学生就像是水样,流过水道河床,流向四面八方。

而萧萧就像是水边的石头,永远不动,当水流过的时候,听着水响。

湘西的村寨,常常是是扎在水边,竹子的房柱浸在水里,变了颜色,千年万代的样子。

“女学生过身”是萧萧心里最奇妙的风景,可是萧萧却从未有一次亲眼目睹。

这是沈从文安排于萧萧和女学生之间的神秘的幕幛?

还是命运的沟壑?

小说里说,每年六月天就是女学生过身的日子,因为放“水假”了。

“水假”这个词也很有趣,它给人一种流动欢畅的气氛。

而萧萧始终没有看见女学生,萧萧和女学生没缘分。

女学生还被祖父用另一个名词代表,这名词就是“自由”,祖父说:

“萧萧你也把辫子剪去好自由”。

“自由”是比女学生更抽象,更叫萧萧不懂得的东西,萧萧只懂得往水里照她假如没有辫子的模样是什么神气,还有就是当长工花狗把她肚子睡大时,她说:

“花狗大,我们到城里去自由”。

她这时明白,“自由”是解决她目下困境的一个办法。

可是花狗显然不需要这个“自由”,他悄悄收拾起东西溜之大吉,只剩下萧萧一个,于是她也收拾起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

这就是山外边水外边,轰轰烈烈的变化着的世界传给萧萧的信息,是萧萧在无办法可想的境地中的唯一可想的一点办法。

可是萧萧还没动身就被家里人发觉了,我们期待着萧萧给我们一个壮烈的结局,将这倒霉事升华成一出悲剧。

可萧萧那里的事情是与外面大舞台上的戏剧完全不同的事情。

萧萧想到过死,悬梁、投水、吃毒药,可她终究舍不得死,萧萧不是女英雄,连女学生也不是。

萧萧自己不死,祖父便请萧萧本族的人来决定,是“沉潭”还是“发卖”。

“沉潭”是读过“子曰”的族长们做的事,萧萧的伯父没有读过“子曰”,不晓得礼教比萧萧的性命宝贵,就决定“发卖”去远处。

可远处没有人来买,而后萧萧又生下一个儿子,于是“发卖”也免了。

萧萧还是做她的小丈夫的大妻子。

萧萧的乡间是很有情味也很现实的乡间,它们永远给人出路,好叫人苟苟且且地活着,一代接一代。

它们像是世外,有着自己的质朴简单的存活的原则,自生自灭。

世界上风云涌的大革命,没有一点矛头是指向萧萧的乡间,它们和哪一种革命都不沾边,因此,哪一种革命似也救不了它们。

任何激烈的对峙都与它无关。

外头世界的天翻地覆,带给这乡间的气象,便是“女学生过身”。

女学生是什么样的人呢?

女学生是怪物一样的人。

女学生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呢?

也是怪诞可怕的世界,是样样叫萧萧的乡党们好笑与嘲弄的。

其实,萧萧和女学生之间,仅仅是一步之遥。

倘若萧萧逃跑的计划再作周密一些,行动再迅速一些,或许已成为女学生中的一员,可是萧萧的计划失败了,失败就只能按失败的说了。

萧萧只得留在了乡间,做媳妇,生儿子,然后再做婆婆。

不过,她似乎想做“女学生”的婆婆,她对小毛毛说:

“明天长大了,我们讨个女学生媳妇!

”萧萧能做女学生的婆婆吗?

这只是萧萧那一次未遂的革命留给她的一句戏言。

萧萧没走成,可是沈从文却走成了,并且还给他的乡人们留下了出走的好榜样,还有那个画家黄永玉。

据说凤凰的青年中,习文弄画的特别多。

其实沈从文就是“水假”时从萧萧乡间过身的女学生以外的一个男学生,岸边的石头从他眼中历历而过,一副地老天荒的样子。

沈从文走到了宽阔的江面,风也浩大凛冽起来,激荡着他的帆,喧嚣声四起。

而萧萧的乡间是他心中永远的寂寞的风景。

——《沈从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

六、练习

1.选择题

(1)沈从文的《萧萧》作于(  )年。

     A.1928    B.1929

     C.1930    D.1931

答案:

B

  

(2)沈从文的小说大多描写(  )的风土人情。

     A.湘东    B.黔西

     C.湘西    D.滇东

答案:

C

  (3)沈从文不曾在下面的哪所大学任教?

A.北京大学    B.武汉大学

     C.复旦大学    D.青岛大学

答案:

C

2.填空题

(1)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是()。

答案:

《边城》

(2)1929年,沈从文和丁玲、胡也频主办了()和()。

答案:

《人间》《红黑》

3.简答题

(1)《萧萧》里的“女学生”象征什么?

答案要点:

自由、妇权、新生事物。

(2)萧萧对于自由与爱的追求是怎样产生的,结果如何?

答案要点:

内心对自由和爱的渴求;外界新事物的影响;结果是爱情失败,走上传统妇女的老路。

八、研习与思考

1.比较萧萧和废名《竹林的故事》中的三姑娘,说说这两个少女形象的异同。

答:

和三姑娘的清纯不同,萧萧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里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

她和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夭夭一样,天真、单纯、无知无识,无法把握自己命运,只是被习惯的生活裹挟着向前。

身为“童养媳”的萧萧却被长工花狗把肚子睡大,她幻想着和花狗“到城里去自由”,花狗却自己一个人溜之大吉。

萧萧“预备跟了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去自由”,还没动身就被家人发觉,萧萧想到过死,却舍不得死,这样她的命运得由本族的人决定,“沉潭”是读过“子曰”的族长们做的事,萧萧的伯父没读过“子曰”,于是决定“发卖”,可远处却没人来买,而萧萧又生下了儿子,萧萧最后还是做了小丈夫的大妻子。

在这样一个形象的塑造中,隐含着作家对原始冒昧与封建宗法错综交织的湘西世界的思考。

2.阅读沈从文的《边城》,结合《萧萧》看看作家写出了一个怎样的“湘西世界”。

答:

《边城》的“化外之境”,表现了原始、质朴、和谐的“生命形态”。

《萧萧》中“化外之境”已经注入了宗法制社会的内容,而且现代文明也开始渗入。

九、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沈从文图传

打开李辉的新著《沈从文图传》,我们仿佛打开了一扇历史的大门,充满诗情画意的凤凰城,以及一幅幅穿过历史烟尘的老照片映入我们的眼帘。

李辉用散文的手法,带领我们走进湘西,走进沈从文的人生四季。

  该书以作者的采访为线索,为我们断断续续记录下沈从文的一些人生经历,作者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记录了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人生片断。

作者从沈从文幼时写起,然而却用极其俭省的笔墨,勾勒了沈从文的童年时光。

年幼的沈从文因为一场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父亲对他寄予的“当一个将军”的厚望。

然而,自此沈从文全身心浸泡在清清的溪水中,在城外的阳光下、大自然中,自由地开始他对艺术、对世界的体验。

  对于沈从文的个性,作者着墨较多。

作者通过综合研究沈从文的作品、家信后,认为沈从文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天才,并且一直带有湘西人的侠气。

沈从文的自信,正是他精神的支柱,灵魂的色彩,甚至到了五十年代,在家书里他仍然直抒胸怀,把自己和曹雪芹、曹子建进行比较,发出历史的感慨。

沈从文和胡也频、丁玲夫妇有着很深的交往,胡也频遇难后,沈从文创作了《记胡也频》,在丁玲被捕后,他又创作了《记丁玲女士》,两部传记的写作,又表明了沈从文的侠义之气。

书中也忠实地记录了沈从文与萧乾之间的误会,在沈从文去世前夕,二人已有和好之意,然而,未能等到二人相见,沈先生就驾鹤西去,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沈从文的最大魅力还是他的文字,该书分析了湘西地域对沈从文的影响,也用大量的事实印证了沈从文一生对文字的挚爱。

其中,沈从文夫人张兆和、沈从文的表侄黄永玉等人的回忆,更让我们对这位大师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沈从文的人生四季起伏跌宕,但他用善良真诚、自信倔强、侠气柔肠,给我们留下许多平淡朴素却又感人的故事。

捧读《沈从文图传》,其实就是在捧读一段记忆,一段历史,带给我们诸多感慨。

2.电影《湘女萧萧》

片名:

《湘女萧萧》类型:

伦理摄制:

北影青年电影制片厂语种:

国语

电影简介

    民国初年,湘西边远小山村杨家坳,迎来了一顶花轿。

花轿里走出12岁的小姑娘萧萧。

她睁大好奇的眼睛,觉得一切都那么新奇。

当了妻子的萧萧还没脱孩子气,常在苦涩的生活中自寻其乐。

她白天带着比自己还小几岁的丈夫玩,夜晚要哄“丈夫”睡觉,还要帮婆婆洗衣喂猪。

6年后,萧萧长成了大姑娘,漂亮丰满,婆婆给萧萧裹上缠胸布。

萧萧听了人们讲的镇上的女学生的新鲜事儿,一颗沉睡的心萌动了,她向往自己也像女学生那样,过自由平等的生活。

萧萧家的长工叫花狗,身强体壮,幽默风趣。

他喜欢萧萧,萧萧心里也有他。

一天,萧萧在房中换衣裳,花狗闯了进来,俩人大胆相爱了。

此后,他们常常幽会。

不久,萧萧怀孕了。

这时,正遇村中寡妇巧秀娘与铁匠相好被人捉了奸。

按照族规铁匠被打断双腿,巧秀娘被沉了潭。

萧萧开始为自己的命运担忧,胆怯的花狗因惧怕惩罚不辞而别。

为打掉胎儿,萧萧求神拜佛,吞食香灰,都无济无事。

走投无路的萧萧连夜逃跑了,可又被抓回,关进了库房。

萧萧面临着被“沉潭”或者“发卖”的悲惨境地。

后因族人的迷信和家人的善良,萧萧躲过了死劫又住在家中。

萧萧生了个胖小子,她和她的儿子被接纳为家中的成员。

10年过后,萧萧那颗曾是炽热的心,已经被旧的生活习俗腐蚀了,变得冷漠麻木。

不久,她也按照乡俗,为10岁的儿子接来了个大媳妇。

十、延伸阅读

金介甫:

普通乡下人的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到底有些什么特点(像翠翠、三三这样的姑娘除了年轻外,还有什么隐私),从一些具体事情上就可以用比较简单的观点来体会。

从牵强附会的城市人观点来看,他们对世界的理解非常片面,对新生社会力量的了解更显得不够。

乡下人曲解城市人的放任自流,说农村也有这种“不听话的汉子”。

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很天真,把日常现象都赋予不同的,颇富新意的内容。

这种新的富于诗意的形象,城里人不能理解。

这就形成了沈从文写地区作品的田园诗特色。

同时,沈从文还为他的乡下人提出两种社会论点:

在当今世界乡下人站不住脚,然而,他们颇有感召力量,尽管从世界商业价值看它是不屑一顾的。

此后,沈从文就从田园诗风格上写表达一定讽刺结构内容的作品。

他笔下的蒙昧无知乡下人,用不正统的价值观来观察当今世界,当然对目前的变革抱着既甜蜜又辛酸的讽刺看法。

例如三三,就不能理解在照料一个城市生客来养病的护士,怎样闯进她生活里来。

她以为这位太太必定是个小老婆,对她这样年纪人来说,这是非常奇妙的事,那位没有出息的病人使得三三很不理解,因为她不熟悉病人的不正经的生活方式,这又一次提出一个什么是正常,什么算变革的问题。

三三认为城市生活必定非常有趣味,在她的想象中,当地统治阶级必然有一座极大的石头垒就的城,城里有许多好房子,每一栋好房子里住了一位老爷同一群少爷,坐在家里什么事也不作,屋子里还有许多跟班和丫头。

城里有洋人,还有大衙门,许多官员威风凛凛,日夜审案。

因为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